传统装裱揭裱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三分画七分裱!装裱揭裱技艺历来是与书画艺术相伴而生、共存发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传统装裱揭裱技艺”起源于春秋,雏形于两汉,成制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从有明确史料记载的魏晋南北朝开始,至今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装裱素有“书画衣冠”之称,揭裱更被誉为延寿千年的“书画司命”之道。中国古代的许多文物墨宝之所以流传至今,其主要原因应归功与历代装裱高手的揭裱修复。

西安市雁塔区余江苇传承祖辈“元典裱”的理念——还原最初的经典,吸取前人及各地之长,集古铸新,艺兼众美;从有明确家谱记载的清朝嘉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传人余清新先生,是当地有名的书画郎中;第二代传人余中海先生,善于揭裱古字画;第三代传人余廷俊(相臣)先生,民国时期宝鸡市著名的装裱师;第四代传人余西山(华锋)先生,从1962起至今从事装裱揭裱50多年,装裱作品逾万幅。第五代传人余江苇从7岁跟从父母学习装裱,2000年追随祖父的足迹移居西安市雁塔区,继承祖辈留下的传统工艺,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主要分为装裱和揭裱两大部分,有几十道工序,重点在古法制糊和揭裱上。首先是制糊——保留使用宋代古法自制浆糊:主要用7种中草药原料,像熬中药一样以小火慢炖而得。既能防腐、防虫蛀,又能增加粘性,使裱件平整美观。第二步是揭裱:关系收藏书画的艺术寿命,更是古书画鉴定的一个判断依据。祖辈代代口碑相传——裱者,画医也!画医治画!先对书画“望闻问切”四诊,后设计定制医画专案,再根据定制专案进行医画。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糅合了几乎所有的纺织品——绫、罗、绸、缎、锦、绢、纱、帛、布、麻、毛等,几乎所有原料制作的纸张——竹、木、棉、麻、草,几乎所有金属和其他材料——竹、木、陶、瓷、角、牙、龟壳、贝类、水晶、玛瑙、景泰蓝等,几乎所有的制作手段——镶、砑、挖、铸、车、刻、镂、雕、捏等,集中反映了所在时代的艺术思想、审美价值,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传达着所在时代的习俗与喜好。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 统 技 艺

项目名称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

申报地区

西安市雁塔区

涉及民族

  汉

 

雁塔区地处西安市南城板块,东隔浐河与灞桥区相望,南部和西部邻接长安区、户县;北以二环路为界,全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117.8529万(2010年底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辖8个街道办事处,89个城市社区,120个行政村,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以家庭传统作坊形式,历经余氏家族180余年;五代传承保留至今。如今第五代传承人余江苇,追随祖父余廷俊(相臣)的足迹,2000年移居西安,借助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东风,秉承中国梦文化复兴的古都气韵,在雁塔区高科广场开设元典工坊艺裱斋。这里西临高新区现代化都市的第二主干道——高新四路,紧临南二环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北临重要的文化重镇——大唐西市,东边和东南方向依次有木塔寺、大兴善寺、大雁塔、曲江等重要文化遗迹,西边和西南方向依次有阿房宫、昆明池、楼观台等名胜古迹,品味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

 

装裱揭裱技艺历来是与书画艺术相伴而生、共存发展,而书画又历来都是盛世之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黎庶平民益智集美、弄潮雅士高尚消遣、温儒商人进献把玩,盛世书画的这些需求,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门技艺,熏陶着越来越多的人热爱这项传承。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主要分京裱(北裱)和苏裱(南裱)两大风格流派;余氏融汇南北之长,特别是第三代传人余廷俊(相臣)先生,是民国时期陕西著名的装裱师,因技艺精湛独特,所以全国交友甚广,尤其以陕西(宝鸡市)、河南(平顶山市)两省(两地)居多;第四代传人余西山(华锋)先生,以平顶山市为根,兼顾湖北武汉和陕西西安;第五代传人余江苇从7岁跟从父母学习装裱,2000年追随祖父的足迹移居西安至今。

 

 

起源于春秋——1973年5月,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上端裹了一根细竹竿,竹竿中间系有棕色丝绳;此画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挂轴裱件,距今约2500年。

 

雏形于两汉——伴随着“笔、墨、纸(缣帛)、砚、印鉴”等中国文房用品要素在汉代的定型,中国书契由“简策制度”进入到“卷轴时代”,而“卷轴时代”的标志就是装裱。

 

成制于魏晋南北朝——这是书画和装裱艺术发展极其重要的时期,有了“鉴别编次”的专业装裱人物和职业,如史学家.范晔(398—446年),主要职业就是编撰《后汉书》、从事“装护”工作;南朝.宋.中书侍郎.虞和著述《论书表》“凡书画装潢之佳自范晔始。”也成为中国书画装裱明确历史载录的开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因与中国古代书画是同一个起跑线,所以在中国书画史上,它与书画艺术同样受到重视,历代装裱书画的高手也都与名画家、大书法家一样,名载史册。清人厉鹗在《赏延素心录》中说“唐内府书画装潢匠,则有张龙树、王行直、王思忠、李仙丹辈,要皆良工好手。”明人周嘉胄则说“好事贤主,欲得良工,为终世书画之托,固自不易”所以要“优礼良工”。

 

名画故不易得,名裱同样亦不易得!西安市雁塔区余江苇传承祖辈“传统装裱揭裱技艺”中“元典裱”的理念——元典裱”的理念——还原最初的经典,吸取前人及各地之长,集古铸新,艺兼众美;从有明确家谱记载的清朝嘉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传人余清新先生,是当地有名的书画郎中;第二代传人余中海先生,善于揭裱古字画;第三代传人余廷俊先生(字:相臣),民国时期宝鸡市著名的装裱师;第四代传人余西山先生(字:华锋),从1962起、至今从事装裱揭裱50多年,装裱作品逾万幅。第五代传人余江苇(字:自韬)从7岁跟从父母学习装裱揭裱,2000年追随祖父的足迹移居西安,继承祖辈留下的传统工艺,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

 

 

“纸寿千年,帛寿八百!”“传统装裱揭裱技艺”是门独特的艺术,中国古代的许多名人墨迹之所以流传至今,其主要原因应归功与历代装裱高手的揭裱修复。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主要形态分为装裱和揭裱两大部分,有几十道工序,每一个工序操作都非常精细,每个细节都关系到书画的命运。余氏第五代传承人余江苇自幼深受家庭的熏陶,父母的影响,对这门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岁开始跟随父母学习技艺,因当时比较瘦小,给父母托裱拉纸必须要站到凳子上,所以就有了后来书画界叔叔伯伯们“站在凳子上的最小装裱师”的笑谈。

 

技艺重点是在古法制糊和揭裱上,祖辈代代口碑相传——裱者,画医也!画医治画!“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

 

一、医画的主要程序有:

 1、先对书画“望闻问切”四诊——重点观察检测其残破

    程度、纸质、裱料和色彩等;  

 2、后设计定制医画专案——制糊侧重哪方面功能?用什么

洗心?用什么处理返铅现象?怎样矾化纸?怎样全色?

用什么方法防虫蛀?防潮?用什么裱料?“距”用什么

色?“隔界”用什么色?是否用“惊燕”?等等;

 3、再根据定制专案进行医画。

 

二、揭裱的工作程序有:

 1、闷润——用中草药浸泡,便于揭心,分为“卷闷”、“浸

    泡”和“展闷”几种形式;  

 2、洗心——用中草药可以刷洗、可以淋洗、也可浸泡; 

 3、揭心;               4、修补;       

 5、托心;               6、处理返铅

 7、全色;               8、嵌折; 

 

 然后再按照装裱的程序装裱:

 1、托心;               2、方心;       

 3、下料;               4、镶活;          

 5、齐边;               6、回边; 

 7、折贴串口;           8、覆背;       

 9、上挣子;             10、下挣子;       

 11、剔边;              12、砑光; 

 13、批串;              14、制杆;      

 15、粘天地;            16、贴角绊标签;   

 17、栓绦系带装入字画盒。

 

 

 

 

 

 

   余氏传统装裱揭裱祖传技艺中的独特风格:

 

1、采用宋代古法自制浆糊:主要有7种中药原料,像熬中药

   一样以小火慢炖而得。原料中的白艾、明矾、花辣、乳香

   等按一定比例加入,既能防腐防潮,又能增加粘性;既能

   防虫蛀,又使裱件平整美观,不易发霉。

 

2、用中草药原料闷润画心、洗心、处理返铅、全色、去垢防

   :既避免了用双氧水、草酸、漂白粉等化学药品腐蚀画

   面、损坏纸质,又给书画培元延寿;元典裱所用中草药去

   垢迅速、纸质不损、永久防潮防虫蛀,并且裱件“平整、

   美观、不易褶皱、破损”。

 

3、特别注意工作程序与环境的关系:“风不贴、雨不揭”便

   是操作中传世之宝。

 

4、事前先审画,再设计定制方案——“望闻问切”四诊:重

   点观察检测其残破程度、纸质、裱料和色彩等; 设计定

   制专案:制糊侧重哪方面功能?用什么洗心?用什么处理

   返铅现象?怎样矾化纸?怎样全色?用什么方法防虫蛀?防潮?用什么裱料?“距”用什么色?“隔界”用什

   么色?是否用“惊燕”等;然后才能按照既定方案去装裱修复。

 

5、一把好刷子——第一意思是说装裱中必备的重要工具是

   刷子,无论是排刷还是棕刷,都如同战士手中的武器一样

   重要,一定要得心应手; 第二种意思是说这是裱案中的

   重头戏:练就一手好活、好技术,是形容对使用刷子轻重

   得当火候的把控、形容技艺娴熟,这是这门古老技艺中重

   要的精华所在。

 

 

一、历史价值:

        千年古技,国之一宝——“传统装裱揭裱技艺”是中国

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

个组成部分:

1、中国古代最早的挂轴裱件,距今约2500年;

2、中国书画装裱明确历史载录至今已有1600多年;

3、西安余江苇传承祖辈“传统装裱揭裱技艺”,从有明确家

       谱记载的清朝嘉庆年间开始,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

       史。

 

二、工艺价值: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反映了所在时代的艺术思想、审

美价值,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传达着所

在时代的习俗与喜好——这门技艺糅合了几乎所有的纺

织品——绫、罗、绸、缎、锦、绢、纱、帛、布、麻、

毛等,几乎所有原料制作的纸张——竹、木、棉、麻、

草,几乎所有金属和其他材料——竹、木、陶、瓷、角、

牙、龟壳、贝类、水晶、玛瑙、景泰蓝等,几乎所有的

制作手段——镶、砑、挖、铸、车、刻、镂、雕、捏等。

 

三、艺术价值:

        “三分画七分裱”!赵朴初赵老提评“书画赖由装

裱助,乃能挂壁增光辉”——“传统装裱揭裱技艺”是书画

展示和收藏的必备前提;几十道大工序,几十种传统技

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书画衣冠”之

术和“书画司命”之道,所以“名画故不易得,名裱同

样亦不易得!”

 

四、文化价值: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是抢救修复古代书画文物,延续

    文物生命的重要方法:

1、揭裱师被誉为“保护国宝的国宝”;

2、明代周嘉胄说:“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

       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

       善则随剂而毙。”就是强调装裱揭裱技艺的重大责任。

3、强国之梦,文化先行。这种能“用经典引领时尚”的

       集美技艺,是当下传承最古老、最原生态的传统文化,

       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展示中华文明的必然趋势。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在余氏五代传承人180多年的努力下,虽然传承至今,却也日渐式微。

 

首先,文革期间大量珍贵书画被焚烧;祖辈老艺人早已过世多年,现今仅存的第四代余西山先生和第五代传承人余江苇先生中,余西山先生也年过古稀(71岁),加上这些手工技艺又是口碑内传,传承范围相对有限,除了自幼喜欢这门手艺的儿子余江苇外,后继乏人。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快速消费理念的文化侵蚀,传统手工艺日渐衰落:

 

1、机裱快而省事,传统手工裱费劲、又不易掌握,致使

       一些人对传统手工裱误解;机裱正在大范围取代手工

       裱,机器正在侵蚀着书画作品的珍贵生命,岂不知机 

       裱书画多不能再次揭裱,失去了书画延续艺术生命的

       机会。

 

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挣钱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这种

       短时间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掌握的

       技艺就越来越少,无人问津了,即是有技艺基础的学徒也弃艺务工(余西山先生的徒弟张红战现如今已是省级书法家,也同样务工搞经济;另一徒弟杨桂芝如今已成工艺美术师,也同样弃艺从商),致使其后继

       乏人。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1、古法制糊原料必备中草药7种;

 

2、装裱17道工序和揭裱9道工序所需用具几十种;

 

3、大型拓片作品、一级文物黄庭坚的《幽兰赋》3套;

 

4、大量的一色裱、二色裱、宣和裱作品,款式有条幅、

       中堂、对联、册页和横披等;

 

5、历代祖辈传承下来部分古书画作品;最近50多年收

       藏积累下来的现代和当代书画家作品有近千幅;

 

6、最近50年组织单位书画展、装裱个人书画展,装裱

   作品达上万幅;作品在全国各地均有收藏,同时在台

   湾、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地也有

   所收藏。

 

 

 

 

   传承自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第一代传人余清新(1816年——1879年),是当地有名

的书画郎中,为余氏元典裱家谱明确纪年的第一人;

 

   第二代传人余中海(1838年——1910年),善于揭裱古字画,与第一代余清新为父子关系;

 

   第三代传人余廷俊(1883年——1969年),字:相臣,是宝鸡市著名的装裱师,与第二代传人余中海为父子关系;

 

   第四代传人余西山(出生于1943年1月),字:华锋,从1962起、至今从事装裱揭裱50多年,装裱作品逾万幅,与第三代传人余廷俊为父子关系。

 

   第五代传承人余江苇(出生于1978年6月),字:自韬,从7岁跟从父亲学习装裱,2000年追随祖父的足迹定居西安,与第四代传人余西山为父子关系。

 

 

 

(群体)

 

当代主要传承人:

   

第四代传人余西山(出生于1943年1月),71岁,知名装裱师,河南省装裱家协会理事,叶县装裱家协会主席,吴道子国画院理事;

 

    第五代传承人余江苇(出生于1978年6月),35岁,装裱师,元典工坊总设计师,西安中和书院副院长。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目前已采取了下列的保护措施,并得以较好的保护成效:

 

1、升级原来家庭的手工作坊为“元典工坊”,设立对外展示和

   接洽的都市窗口“元典工坊艺裱斋”;

 

2、建立“传统装裱揭裱技艺”的技艺流程档案,拍摄了“传统装裱揭裱技艺”的技艺流程影视资料片;

 

2、将该项目列入雁塔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向市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资料。

4、利用各种媒体对外开展宣传,增强人们爱护保护非遗意识。

5、2012年在国家商标总局成功注册“元典”系列商标,并因此

   荣获高新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荣誉称号。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建立完整的文字、影视资料档案及数字电子档案;

2、对传承下来的各种作品及相关资料进行保存收藏;

3、对装裱揭裱技艺及艺人进行保护;

4、申请上一级的非遗名录项目;

5、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对外宣传;

6、建立非遗展示、演示活动基地,定期举办传承人培训班,组

   织传承人队伍,对周边书画收藏单位和业余爱好者进行规范

   化培训;针对项目组织研讨会,撰写论文,开展项目的合理

   利用。

7、持续筹措、投入资金,把元典工坊升级成为现代化的文化产

   业集团;积极筹备申办“元典古技艺非遗博物馆”。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传统装裱揭裱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