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村制斗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一)基本情况:斗是中国几千年来重要的法定量器和计量单位,也是民众生产生活必须的日常工具。制斗是历朝历代官府管理和监督的特殊行业,斗的大小规格、形状、容积都是官府制定的。从事制斗主业需得到官府的许可。

户县甘亭镇南什村现有140户,530人,耕地600亩,自古以来就是家家户户都制斗,祖祖辈辈以制斗为家庭副业的村子。子承父业,技艺传授,薪火相传。青壮年拉锯做斗板,老人妇女钉铁皮。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该村制斗的历史,和建村的历史一样漫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朝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从明代、清代以来,该村的斗销往陕西各地和相邻省份。该村的人也推车挑担把斗运往关中各地经销。年销量约1-2万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编织袋的大量使用和粮食加工机械化,斗的销量急剧下降,制斗行业日渐衰落,市场萧条,大部分制斗艺人无用武之地而另谋它业。仍坚持做斗的也因产品无销路而时做时停。行业面临消失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地理环境:户县古为崇国,夏为有扈氏国,周为丰京都城之地,秦汉时为皇家上林苑,几千年来为京畿之地。南什村在县城东北2.5公里处,地处城郊,距离周围不足十公里内有甘亭镇、秦渡镇、赵王镇、大王镇、涝店镇等交通商贸古镇,距秦都咸阳20公里,距十三朝古都西安35公里,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品产销条件优越。制斗、销斗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三)历史沿革:南什村制斗起于何时,无资料可考。民谣:“南羊村的箱子板板薄,东羊村的筛子眼眼多,西羊村的锨把端戳戳,什村的斗升深窝窝,石佛寺的锅盖圆坨坨”载入了清代的《户县乡大志》。南什村祖祖辈辈,家家户户制斗。口传制斗历史至少可上溯至明朝初年。

制斗要经过十几道工序。选料以柳木为最佳。做斗要用“样板”。“样板”是祖上传下来的。它的薄厚、大小、形状不得更改。估计“样板”是当初官府监制的。“样板”一词的原意可能来源于制斗业。制斗要给斗板“打齿”。“打齿”的板槽也是祖上传下来的,插入斗板后两人用锯“打齿”。四页斗板合齿后咬合紧密。边烘烤边抹水边咬合并使斗成鼓状。钉上铁皮,刷上桐油或油漆后滴水不漏。出售的斗基本是本色,为方便于运输。斗套斗摞成一摞。出售时再钉上斗梁。尽管众多艺人制斗。但制出的斗由于有“样板”和“槽子”的规范,都是同一规格样式,钉的铁页子也有数量和规格,世代相沿已有几百年历史。

(四)主要价值和影响:斗是中国古代始有度量衡单位就出现的重要量器。车载斗量,才高八斗等成语说明斗的悠久历史,秦统一度量衡单位和“书同文”、“车同轨”后,斗、升、合(ge)的计量也规定下来,一斗30斤,一斗10升,一升10合成为国家标准存在,它是农耕时代国家赋税、官员俸禄、百姓计算收成、等价交易的尺度和工具。斗也是日用器具。斗的“样板”可能始于秦代。这是几千年来斗的规格全国统一的重要原因。

“斗”浸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各种祭祀文化中都有斗的踪迹。祭天地的风斗,广场、庙宇前的石柱、铁杆中部都用石斗装饰,雕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日进斗金”成为商人们的期盼。婚嫁典礼、年节祭祀、社火表演都有斗的文化。在南什村等地,还有男孩周岁时定制斗,刻有“长命富贵”和孩子的出生年月的习俗。舅舅在外甥周岁时送只四面刻字的斗,成为当地的一种礼仪。

南什村制斗是中国古老的量器制作的活化石,是中国斗文化的活字典,保留和传承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保护和传承制斗技艺和斗文化,对了解中国度量衡的历史演变过程,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期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健康幸福的美好愿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南什村制斗技艺

 

申报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

涉及民族

汉族

 

南什村地处县城驻地甘亭镇近郊。周围10公里内又环绕秦渡镇、赵王镇、大王镇、涝店镇四大古镇。西邻西户公路,北有108国道,距西安35公里,距咸阳20公里。为制斗这一手工业提供了交通和经销的优越条件。

南什村地势平坦,户县几条河流滩地和平原适宜柳树生长。用材方便,秦岭山中的柳树更是制斗用材的宝库。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以及罗列周围的集镇和人口密集的村落,为斗的销售提供了大市场。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自明代以来南什村制斗业长盛不衰的自然条件。独有的制作法定量器斗升的特殊行业,是南什村制斗业在户县乃至西安地区制斗业一枝独秀的重要因素。

 

 

南什村长久以来以制斗为村民重要家庭副业。虽有周围一些村庄有人来拜师学艺制斗,但人数不多,难成规模。“南什村斗”的名牌效应也冲击到其它村制斗者的销路。方圆5公里以内虽有零星制斗艺人,但都改做其它木活,形成了北什村村以做匣子子为主,南羊村以做箱子为主等专业村。而南什村则成为长久以来的制斗专业村。

 

    南什村是明代初年山西大槐树分发迁移人口时由河北省、山西省等分发来的移民村。制斗的技艺是分发时移民带来的技艺,制斗技艺世代相传,邻里仿效。虽姓氏较多,祖籍各异,但殊途同归。都把制斗作为主要家庭副业。82岁村民李延珍,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制斗艺人。父亲为其一周岁时制作的刻有“长命富贵”和生日的斗,使用至今已81年了,仍完好无损。5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刘育明,祖父、父亲也制斗,他从14岁就制斗,后到朱雀家具公司干木工。儿子24岁了,制斗无销路,改做家庭装修木工。67岁的制斗艺人杨名孝,是至今仍坚持做斗的几个木工之一,但苦无销路,家中存的十几个斗,有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做的尚未售出。做斗的样板,打齿的槽子,都是祖先留下来的。

 

制斗有十几道工序,选材以柳木为佳。伐树后要趁木材含水量大,然后在阴凉处放置2个月以上。用“样板”拓在木板上画出斗板锯下,刨光,放入槽子后两人拉锯“打齿”,四页斗板“合齿”时要用火烘烤敲打斗板并抹水使斗成鼓状,再上底。成形后在上下四角用铁皮钉好,四边再各钉三片铁皮。成摞堆放或运输,在出售时再用铁皮钉上斗梁。一般出售白胎斗(原色,不刷桐油或油漆)。定制的斗可在四面刻字和刷桐油和漆。刷过的斗滴水不漏。小块木料做升子。升子多为四页梯形直板,口大底小。工序和做斗基本相同。

 

1.      制斗是制作国家法定量器,它的大小、规格、形状要符合标准。

2.      制斗业是国家监管的行业,从业须国家批准,违规者要受处罚。

3.      制斗的“样板”代代相传沿袭,工序严格,不得更改。

 

1.      南什村制斗技艺是中国几千年来量器制作的活化石,是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技艺。

2.      南什村的斗文化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信息和民俗风情。

3.      保护和传承制斗技艺和研究斗文化,对了解中国的度量衡发展历史和民俗风情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主要作用。

 

1.      南什村80岁以上的有名手艺人杨顺会、杨志明等相继去世。70岁以上的男性虽绝大多数有制斗手艺,但因年迈而不再制斗。60岁以上的制斗艺人因产品无销路而改从它业,只有67岁的扬名孝等几个手艺人仍时做时停。60岁以下的男性基本无人制斗。技艺面临失传。

2.      制斗专业村已名存实亡,白天家家锯板,晚上钉斗声叮咚的景象消失。

3.      50岁以下的男性无人学习此技艺,行业消失,技艺失传已现苗头。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1.      祖传的“样板”和“槽子”大部分家庭尚保存。制斗工具尚保存。

2.      斗和升成品仍在使用。

 

南什村杨、刘、李等姓氏各代都有制斗艺人。67岁的杨名孝是有名的制斗艺人,现仍坚持做斗。其祖上也是制斗艺人,其父亲杨树桂一生做斗,于1985年75岁是去世。杨名孝的两个儿子中,44岁大儿子杨永锋从事汽车修理,41岁小儿子略懂技艺,因制斗业衰微而改从他业。58岁的村支部书记刘育明的爷爷制斗,现82岁的父亲制斗。刘育明从14岁时就制斗,后干其他木活。67岁的杨名孝祖上制斗,他15岁时就做斗,现在仍在坚持做斗,两个儿子虽学习了制斗手艺,但因无销路而改从它业。一个从事汽车修理,一个搞建筑。

 

(群体)

 

 

1.村中各姓祖上世代传承制斗。

2.已故的名师有杨炳会、杨志明、杨树桂。

3.健在的制斗名师有杨名孝(68岁),刘生德(82岁),该村70岁以上的人基本都会制斗。

4.青壮年会制斗的有刘育明(58岁),杨永苍(41岁)。

代表性传承人:杨名孝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12年10月,户县在普查中已把南什村制斗作为非遗重点保护项目宣传保护。

2.户县非遗保护中心对制斗技艺调查整理成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3.深入南什村调查了解。宣传非遗法,和制斗艺人座谈,制定保护传习规划。

4.南什村制斗的几位老艺人,提高了认识,从保护该项目的高度,决心把制斗技艺保护好、传承好。

保护成效:

1.      制斗技师们认识到传承技艺的重要性,保护和珍藏祖传器物。

2.      一些技师重操旧业,并开始收徒传艺,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保护传统技艺不失传,不消失。

3.      镇、村两级已将制斗技艺列入保护计划。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2013年:1. 对甘亭镇南什村制斗技艺的器具和工艺进行保护和整理。2.对该专业村世代制斗的历史渊源及斗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和挖掘。3.制作音像资料,建立传承人档案。

2014年:1.对甘亭镇其他各村的零散制斗技师进行登记普查。2.对南什村斗的销售范围和渠道,在历史的影响进行广泛了解。3.调查了解甘亭地区历史和民俗中的斗文化内容。

2015年:1.确定重点保护技师和代表性传承人。2.建立收徒技艺和机制,在重点家庭作坊建立技艺传习场所。

2016年:1.在县非遗馆设南什村制斗技艺专柜。2.编写、录制制斗技艺系列资料,进行宣传保护。

2017年:1.在学技艺的青年人中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并给予资助。保障制斗行业和技艺世代相传,不灭失。2.建立考核机制,确定青年中的代表性传承人。3.成立制斗技艺和斗文化研究会。加强宣传和保护的力度,使制斗行业和技艺薪火相传。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什村制斗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