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等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民族乐器制作是户县秦渡镇崔家湾村以现年56岁的李乃利为代表的6名老艺人师从西安民族乐器制作世家耿彦海技师传承下来的,经历百余年五代技师传承,使千余年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在陕西成为一项产业并传承发展至今的行业和技艺。

崔家湾村的民族乐器制作,是中国两千余年以古筝、古琴、琵琶为代表,以陕西(秦)为起源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和延续。是清末以来百余年陕西民族乐器制作的开端和骨干力量,是西安地区民族乐器的主要产地。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初崔家湾制作民族乐器技师是在西安东大街乐器作坊制乐器,一般是前店后作坊。从农业合作化到改革开放前,是在西安音乐学院乐器厂制作民族乐器,供学生学习用,部分在乐器店出售。从1984年实行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到1990年,崔家湾村技师回到家中制作民族乐器,给西安音乐学院定制供应乐器,并为乐器店制作商品乐器。并为省内外乐器演奏艺术家定制各种乐器。从1990年开始,给西安几个乐器专卖店供货。并为西安音院领导梁建平办的“华声乐器厂”生产乐器,以大提琴、小提琴、古琴、古筝为主。

古筝是起源于陕西的古老民族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使用。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真秦之声也”。秦统一中国后,古筝、古琴的制作和演艺流传全国。

以李乃利为代表的技师可制作板胡、二胡、三弦、古筝、古琴、琵琶、月琴、阮等各种乐器。大提琴、小提琴、古筝远销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家。制作的小提琴、古筝等小模型乐器,有涉外宾馆销售到世界各地。

由于古筝、古琴、琵琶的制作起源于陕西。原料桐木也只产于北方。两千多年来古筝制作薪火相传。在陕西独具优势。

高档乐器使用非洲的紫檀,越南和印度的老红木(楠木),从国内老家具中取用海南黄花梨等。板胡、二胡价位从500元—12000元不等,古筝价位由5000元——15000元。为省内演奏艺术家数十人,如杨满元,吉喆,张新怀等专制乐器。

崔家湾村距县城10公里,距秦渡镇4公里,距西安30公里。方圆5公里地域是著名的“戏窝子”。著名演员李东桥、孙存蝶、著名编剧南怀荣、朱学等,家乡就在此地域。此地域制作乐器,演奏乐器者人才济济。

以李乃利为代表的,以崔家湾为主的民族乐器制作,继承了从陕西起源的以古筝、古琴为代表的千余年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从清末开创的陕西民族乐器制作行业。使这一传统技艺在西安地区发展壮大,成为民族乐器产地之一。李乃利等人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乐器制作名师。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古筝等民族乐器技艺

 

申报地区

西安市户县

涉及民族

汉族

 

 

 

户县秦渡镇崔家湾村,地处县城东10公里处,东距周代古都丰京胜地秦渡镇4公里,周围有文王灵台、灵沼等遗址,处秦汉史上林苑中心,西邻唐宋时御花园。沣河之滨。土地平坦,交通便利,文化积淀深厚。戏曲演奏、乐器制作是该地区突出的文化特点,曲子社众多,唱曲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中期,清末民国时期秦腔戏班兴起,周围大村有剧团、曲子社、社火局。解放后戏曲团体更多且名演众多,进入省、市艺术团体的20余人。乐器制作也是该地区的传统产业。技师们师从西安地区的民族乐器制作大师。桐树又产于本地。古筝、古琴、琵琶制作有技艺和资源的传统优势,除崔家湾外,牛东村、白杨寨等村也有制作民族乐器者。秦渡镇地区被当地人称为“戏窝子”。该地村落密布,地肥水美,物产丰富,盛产稻、麦、玉米和莲菜等。西安近郊,古丰京秦渡大镇,西户南线公路南侧,为该地的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坏境。

 

 

 

 

 

 

 

 

 

 

 

 

 

 

以秦渡镇崔家湾为主要技艺中心,有7名制琴技师。东到秦渡镇,西到牛东村,方圆5公里内的村庄,还有零星的民族乐器技师。

 

古筝是起源于陕西的古老民族乐器,早在公元前5至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一带广泛流传。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时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由于筝为“真秦之声”,所以也被称为“秦筝”。古筝制作在宋以后传到苏州明末时传到上海。清代上海民族乐器制作已成产业并世代相传。民国初年西安人耿彦海之父到上海拜师学艺,学成后回到西安制琴。耿彦海师从父亲学习民族乐器制作并开办家庭作坊。从此西安有了传统的古筝、古琴、琵琶制作,从业者日渐增多,民族乐器制作行不断发展壮大。

 

古筝制作技艺的核心是琴体制作。唐代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古筝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这段话准确说明了唐代古筝的琴体特征及其象征意义。今天,关中地区的古筝除了弦柱变为通常的二十一个,琴体依然沿用着唐代古筝的基本形制,尊崇着唐人的制琴法度和精神气象。即琴体上面为弧形,似苍穹;下面底板为平板,如大地;中空如六合,为共鸣腔。

关中古筝琴体采用整块桐木做成,其选料要求木纹顺直,无结疤或孔洞。一般的琴体长度为162公分,大头宽度34﹒5公分,小头宽度30﹒5公分,腔体高度15公分。琴体制作的第一步是外形加工,就是按照传统古筝的外形标准加工选好的桐木板材,其技艺难点是弧形琴面的制作。琴面弧度以世代传下来的样板为准,整个过程用手锯和手推刨来完成。推刨的工作量大,精度高,要边推边看边摸,确保弧面规矩、圆滑。体现出制琴艺人高超的眼力和手上功夫。

挖铲共鸣腔是古筝琴体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传统工艺环节。共鸣腔决定着古筝的音质音响效果,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其工艺过程用专用工具手工完成,既是力气活,也是极其精细的技术活。挖铲共鸣腔时,要掌握好深浅,把握好琴面和侧帮厚度。琴面分高、中、低三个音区,其厚度各不相同,在用圆铲挖和用铁刮刮刨时要随时用卡钳检查薄厚。同时,要把腔体内壁刮刨光滑,以利于声音共鸣。最后还要在腔体顶部内壁上用槽刨均匀推刨出音槽,使琴体的发音效果更好。

另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弦柱板的制作和安装。弦柱板是古筝固定弦和调弦的中枢部件,它用木质紧凑的枫木制作,上面固定二十一个金属弦柱。其传统手法是先在板上均匀打孔,然后把弦柱打入孔中,其奥妙是弦柱紧固,能定住弦;又能转动,通过转动可调节弦的松紧,从而完成校音。弦柱板在琴体上有固定的位置,一般离大头17公分,安装时,在琴体上刻浅槽嵌入并用胶粘合。

安装完弦柱板后,再依次粘合琴体两头的挡板以及底板,琴体闭合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工艺特点,就是所有琴体组件都是用胶粘合的,每次粘合,都要采用绳子捆绑的方法使组件之间紧密结合,粘接牢固,这是古筝制作技艺里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

弦枕,也叫山口是琴面上的重要部件,大头为直山口,小头为S形山口。山口选用木质坚硬的枫木制作,山口底部要和筝面弧度相吻合,确保在粘接时与筝面紧密结合。

山口粘接牢固后,在其外侧分别钻穿弦孔。然后在直山口一端的穿弦口外侧,也是弦柱板外侧,锯开琴盖,制作调弦箱。最后要在底板两端的固定位置上开凿放音孔。

为了琴体耐用好看,还要对琴体表面进行装饰处理。用桐油生漆对山口外的琴面和琴体四周进行油漆,并画上花鸟或书丹装饰,或者采用贴皮的方法进行装饰处理。并对琴面进行细磨火烤,使琴面花纹显露,抗压耐碰。

琴码是用木质坚硬的檀木类材料制作的,码脚要与弧形琴面吻合。码子顶端镶以骨头、象牙、牛角、玉石等坚硬饰物,既好看又耐用。

码子做好后,就可以穿孔挂弦,安装琴码,进行调音,完成整套制作工序。

 

 

1、  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家庭手工作坊制作。

2、  选用传统名贵材料,黄花梨、紫檀,老红木作为高档乐器和名家定制用材。

3、  传承有序,百余年来,拜师授徒传承脉络清晰。

4、  以用户定制为主,用料考究,工艺精良。

 

古筝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古筝在形制上经历了不断演进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五弦、十二弦逐步发展为今天的二十一弦、二十三弦直至二十六弦,成为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的代表性民族乐器,古筝制作技艺也在世代传承中发展至今,成为一门独特复杂而自成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这一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古筝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凝聚着历代制琴艺人对声学和音乐的不断体悟和探索,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在漫长历史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历史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正如唐代杜佑所阐发的那样,古筝制作技艺蕴含着中国人的天地观念和哲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以李乃利为骨干的崔家湾村民族乐器制作,保留了传承两千余年来的手工制作乐器工艺。对濒于消失的传统古筝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第四代技师崔继胜带出的第五代技师5人中,吴权利已去世,崔家湾村吴小智、李智明,白杨寨村李根长很少从业。只有李乃利仍坚持做乐器,而且有所发展。其27岁的儿子李博也学习了制琴技艺并可独立操作。周围牛东等村也有几个技师从事板胡、二胡等简单乐器制作。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制作面临失传的危险。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古筝、古琴、琵琶、板胡、二胡、三弦各种民族乐器。

 

1.      清末民国初年,耿彦海之父从上海学习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制作。

2.      民国年间至解放初,耿彦海从事民族乐器制作。

3.      上世纪60年代,崔家湾村崔继胜(1944年生)师从耿彦海、关石(已故)在西安音乐学院乐器厂学艺并制作乐器。

4.      上世纪70年代,崔家湾村李乃利、吴权利、吴小智、崔智明,白杨寨村李根长师从崔继胜学艺并为西安音乐学院乐器厂制作乐器。

5.      1984年至1996年,以上艺人有的在西安,有的以家庭作坊作业为音乐学院和乐器店供货。

6.      从1996年起,又有几个人停业,只有李乃利等几个人仍持此业。李乃利又将制作技艺传于今年27岁的儿子李博。李博已具备独立制作各种乐器的技能。

 

(群体)

李乃利,男,一九五九年出生于户县秦渡镇崔家湾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其表哥崔继胜先生学习乐器制作工艺。几年之后跟随西安音乐学院制作名师关石学习乐器制作,期间进一步学习大小提琴,琵琶、古筝、月琴、阮、二胡、板胡、三弦等乐器制作工艺,其制作技艺趋于成熟。八九年进入西安音乐学院著名管弦乐演奏家梁建平老师创办的西安华声乐器厂担任制琴师。期间结识了古琴制作名师刘林庆并与他们合作为西安及周边地区广大乐器演奏家和爱好者们制作出大批精良乐器。九五年应山东省济南市闫家乐器厂厂长陶敬文先生的邀请到山东交流指导民族乐器制作。次年回老家户县秦渡镇崔家湾村成立李氏琴坊潜心研究和制作古筝、古琴、二胡、板胡等民族乐器至今。

李俊峰老师经过三十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不但继承了前辈们制琴的传统技艺,掌握了传统乐器制作的特点,而且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和创造了新的制作技法,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其制作的板胡有浓郁的西北风格,琴头设计美观大方,琴头和琴杆儿比例协调非常粘手,纯手工制作的作品得到了陕西戏曲研究院杨满元、吉喆等板胡演奏家的一致认可。杨满元老师试奏后激动地说:“你板胡制作的好,有西北老前辈的风格啊”!吉喆老师拿到琴后当即挥弓演奏一曲以表肯定;其制作的二胡选材讲究、做工精良,风格上可谓南北结合既有苏州二胡的精细灵巧,又有北方二胡的粗放和大气,特别是在二胡琴筒蒙皮工艺上开创了新的方法使之发音纯净洪亮,音色更加饱满圆润,深受演奏家和爱好者的青睐。当地的二胡琴友经常开玩笑说:“老李做的二胡不但音质好,做工也好;他的作品不但是不但是乐器还是艺术品更有收藏价值”。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保护措施:1.对崔家湾及附近村的技师调查摸底,造册登记。2.了解制作技艺,整理文字、音像资料。3.组织学习非遗法,提高技师对传承民族乐器制作重要性认识。

保护成效:1.坚持古筝等民族乐器制作的李乃利等人坚定了信心,制定发展,传承的规划。2.歇业的其他技师也有人重操旧业。3.省内外演奏家和剧团常来制定乐器。4.古筝、古琴、小提琴等已销海外几个国家。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把民族乐器制作列入县级非遗项目,建立技师档案,保存音像资料和实物。

2.以老带新,鼓励收徒传艺,组织传习活动。

3.对技师、学徒的学习、传习活动予以资助。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古筝等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