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手工摆汤面制作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户县摆汤面为户县传统名吃,1999年成为陕西省名小吃,2001年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解放初期,贺龙元帅来西安时,品尝过一次摆汤面,极为赞赏。其做法来源自户县臊子面,起源于西周之时。户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曾为西周都城丰京,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为界,西以白马河与周至接壤,南以秦岭分水岭与宁陕接壤,北靠渭河与兴平相望。全县16个镇、一个景区管理局,518个村,60万人,面积为1268平方公里。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其先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执天下农桑,这说明户县是较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据考,3000多年前的殷周已能做面食,西周有专业制作“糗粮粉食”和发酵的“酡食”的厨师。“和气面”的传说,打破了周人食麦粒的史闻。秦汉战国时有了石磨,《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元代时,回族食品中亦有湿面、干面之分。明朝时,中式面食、关中面食大都成型。明初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食的做法。清时,陕西面食特别是关中面食已经成型,且有了一定的影响。户县摆汤面出自臊子面,臊子面是户县美食之一,其面条的特点是筋薄细穰,尤其是手工擀面条,擀薄切细,美不可言。其关键技术是煵臊子和烩臊子汤。臊子面是先捞面,然后浇上烩好的臊子汤,即可食。摆汤面是面和烩好的汤分食。一碗清汤里捞入下好的面,另一碗则是烩好的汤。吃时,挑一箸头面,先在烩好的汤内摆一下,让其充分沾上调味汁子,然后再食,吃起来津津有味。户地民间有朴素而形象的歌谣形容摆汤面:“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叠丝线,吃到嘴里光又绵,咽到肚里香半年”。

户县摆汤面营养丰富,特色鲜明,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食疗及文化价值。其原料猪肉、小麦面、佐菜类,富含各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极大促进作用。它吃法似乎与云南过桥米线相同,但实际各异,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代表了西安、陕西的面食文化,粮食统购统销时期,人们到户县吃摆汤面是一种奢侈,而今天确实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享受,既能观其擀压技术、吊汤、调汤技术,制油泼辣子技术,同亲友旅游共食,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长寿面”“和气面”“喜庆面”的享受。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项目名称

户县手工摆汤面

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

西安市户县

涉及民族

汉族

 

户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位于东径108°22′至108°46′,北纬33°46′至34°16′之间,属西安市市辖郊县。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为界,西以白马河与周至接壤,南以秦岭分水岭与宁陕接壤,北靠渭河与兴平相望。全县16个镇、一个景区管理局,518个村,60万人,面积为1268平方公里。

户县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南部山区为秦岭褶皱带组成部分,中部为黄土台原,北部平原区为渭河阶地的组成部分,户县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比较理想的地区。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其先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执天下农桑。这说明户县是较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诗经》中秦风所包括的范围,《诗经》中“大雅”的内容,大都产生于此。商末周初,周文王在此建立了沣京都城,周武王在沣水之滨建立了镐京都城。这里是有名的西周王畿之地,从“执天下农桑”的农业起源之地,到周秦汉唐十三朝京畿之地,都可看出户县农业在中国农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户县饭店本部、户县饭店关中风味小吃城、户县饭店长虹分店、户县饭店西安店及户县县城南街手工摆汤面店。

 

面食。小麦是百谷之首,我国是栽培小麦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周时已很普遍,西周建都丰京(户县),很大程度上看上了这是一块风调雨顺、最宜小麦生产的风水宝地。丰京古地的古“豊”字,观其形,似由两个麦穗组成。“豊”,《说文解字》曰:“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诗经》里的“二雅”是秦地乐调,周、秦同地,周的都城在西安西南,即“沣”“镐”二京。“二雅”里的不少篇章都记载了周人饮食的历史,作为“二京”之一的古沣京人民的饮食历史自当包含其内。甲骨文已有“麦”字,据一些史书言,商周时人们食麦粒,后由于有了杵臼工具,才有了“饼”,《诗经·公刘》有“迺里糇粮(揉面蒸饼备干粮)”的句子。据考,3000多年前的殷周已能做面食,西周有专业制作“糗粮粉食”和发酵的“酡食”的厨师。“和气面”的传说,似乎说明周文王时已有了面食,打破了周人食麦粒的史闻。传说周文王遭到殷纣王的迫害囚禁,后来经营救,回到家园。周文王为了感激从四面八方来看望他的人,亲自擀面,面擀好后,在一口锅里下面,在另一个锅里调汤。吃时,把面捞在碗里,把汤浇在面上,吃完面条,再把汤倒回锅里,然后再捞上面条,浇上汤汁,如此反复,一直到吃饱为止。他说:“用大伙带来的肉菜做汤,表示团结和气,就叫这面为‘和气面’吧!”(见《陕西民间文艺论集》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版P169)。

据考,秦汉战国时有了石磨,《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在秦国都城栎阳发现有石磨盘、石碾棒和石、木的杵臼工具。有小麦,有工具,自然会有面的食品了。西汉史书就有“饼、饵”之载,东汉《四民月令》中有“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之语。《释名》一书中也有“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的解释。溲,即浸、泡也。最牛的“面条”不是条形的,

 

而是将面块擀成“饼”状,扔到锅里叫“煮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汤中,所以叫“飥”,即刀削面。

唐宋时已有水调面、发酵面之说。到了唐代,才在案板上切。原料中有油脂、糖、盐、乳、蛋等,有馅心食品出现。北宋初,陶谷写《清异录》,在《馔羞门》中记载唐五代贵族官宦的饮食,其中提到的“饼”不下十种。

元代时,回族食品中亦有湿面、干面之分。

明朝时,中式面食、关中面食大都成型。明初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食的做法。

清时,陕西面食特别是关中面食已经成型,且有了一定的影响。

户县摆汤面来自于户县臊子面。臊子面是户县美食之一。其面条的特点是筋薄细穰,尤其是手工擀面条,擀薄切细,美不可言。其关键技术是煵臊子和烩臊子汤。臊子面是先捞面,然后浇上烩好的臊子汤,即可食。摆汤面是面和烩好的汤分食。一碗清汤里捞入下好的面,另一碗则是烩好的汤。吃时,挑一箸头面,先在烩好的汤内摆一下,让其充分沾上调味汁子,然后再食,吃起来津津有味。户地民间有朴素而形象的歌谣形容摆汤面:“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叠丝线,吃到嘴里光又绵,咽到肚里香半年”。

据户县饭店副总葛秦生说,杜家巷原有一人叫杨丰,其父在贵州当过兵,回来后给当时户县参议长陈崑山当警卫,受过去吃过云南米线的影响,建议陈崑山以过桥米线的吃法,一碗汤,一碗面,这才在户县产生了摆汤面。他十一、二岁时(1955年5月生),中楼西南角有茶铺、药店,还有单家的摆汤面,可以说户县饭店的摆汤面比单家的更正宗,更有特点。

 

户县手工摆汤面通过以下几个工序完成。

(一)制作大肉臊子,也叫煵臊子。

用鲜猪肉切成约一公分见方的小块,肥瘦肉分开,先将肥肉下到烧热的锅里,用小铁铲或勺不停地搅动,待脂肪肉绝大部分炼出油后(以油清亮为标准),再把瘦肉倒进锅内,连同炼出的肥肉一起搅动,待到瘦肉变成深紫色,然后,按每斤肉约二、三两醋的标准,倒入锅内搅匀,炙炼10-15分钟,再依次放入盐、酱油、生姜末、料面(含八角、桂皮、良姜、草果、白蔻、丁香等)、葱花等,再加入户县饭店自制的秘制料,稍后兑入适量开水,一起搅匀,盖严锅盔,文火(慢火)煎炖半小时到45分钟即可。

 

 

(二)烩好臊子汤

要根据吃饭人的多少,或一天卖量的多少,先将鸡汤倒入锅内,然后以臊子为主,将葱花、姜、盐、户县陈醋、酱油调入,水发黄花菜、黑木耳、油炸豆腐丁等作为底菜,一起下到锅内(不要盖锅盖)。约五、六分钟,经过两三滚后,再按照不同季节,选用蒜苗、香菜、菠菜、韭菜或韭黄,切成碎丝或碎块,作为梢子菜,撒在锅汤上面,既好看又好吃,汤的味道要达到:稀、汪(一口吹不透的臊子油)、酸、香。汪而不腻,香气扑鼻。如果嫌臊子汤太汪,食时可给汤碗内放点油泼辣子,既能减汪,又可刺激食欲。(上述一、二见《户县文史资料》2006年第19集、《户县文史大观》P414)

(三)扐面、擀面、切面

选用精白面粉,用适量精盐和碱水和面,先揉成硬面,窖窝二三十分钟(醒面),再擀薄细,讲究“面薄如铜钱,宽窄如韭菜”。

户县饭店擀面,由于用量大,常采用杠压的办法。在西街合作食堂时,王友娃及王福财就压得一手好杠子面。先在上等面粉中加以适量的盐、碱水,将面粉拌成絮状,由一精壮汉子尽力揉搓,此为“揉面”,也叫给面上劲、上性。

后将揉好的面团放到内低外高特制的案板上。案板一端固定一根粗木杠子,叫压面杠,比家常的擀面杖粗十几倍有余。王福财骑坐在杠子端,一手从后面握住杠头站起来,再用全身力量坐下去反复挤压,将面团压成条状,左压、右压,再折叠数次,反复加力才成面叶,至此再用擀面杖擀几遍叫“出叶子”。最后用特制的大摆刀切成细面条即可下锅。有这一番功夫,才有了摆汤面的“摆”字(意面又筋又穰,再摆而不断)。

(四)下面

将面下入滚沸的锅中,煮2-3煎后捞入清水汤碗中。

(五)舀汤将烩好的臊子汤,按先在锅底舀肉、菜,继在汤面撇浮油的办法舀好,最后捏上一小撮韭菜或香菜。

(六)面、汤分碗端给客人食用。

(七)吃时挑一筷子头面放入汤中,来回摆动,让其充分沾上调味汁子再食,切不可一时挑入太多。

(八)社会影响。

解放初期,贺龙元帅来西安时,品尝过一次摆汤面,极为赞赏。摆汤面对外影响极好,1997年在中国第一届中华名小吃评比会上,以其色香味美受到国家商业部饮食司司长及所有专家评委的称赞。1999年成为陕西省名小吃。2001年,在宁夏银川中国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评比会上,进入中华名小吃系列。

 

(一)原料营养丰富,常为北方人的主食。

原料之一:大肉,指猪肉。煵后的猪肉既有润肠胃,生津液,补肾气,解热毒的功效,又能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

原料之二:小麦面,面食。小麦面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用品。《本草拾遗》有“小麦面,补虚,实人肌体,厚肠胃,强气力”的记载。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有B族维生素和一些人体需要的矿物质,特别是关中小麦,先一年秋种,第二年夏收,受土时间长,极富营养。

原料之三:主要佐料(料面)、佐菜成分分析。

(1)大香(八角):辛平、无毒,含挥发油,能除肉中臭气。(2)花椒:辛温,性热,归脾胃经,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杀虫解毒,止痒解腥功效。(3)草果:燥湿除寒,补胃下气。(4)白蔻:芳香健胃,驱风驱寒,理气宽中。(5)桂皮: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活血通经。(6)小香、葱、蒜、味精、蒜苗:增鲜,去腥膻。(7)盐:控制油脂,提味,刺激食欲。(8)炝醋:去腥提鲜,益于保存,具有消肿益血,去瘀生新,消食等功效。(9)黄花菜、黑木耳、海带片、鲜豆腐片、粉丝等,既增加鲜味、色泽,同时有化瘀祛寒,降血脂血压,疏通血管,防癌等作用。(10)少量植物油,有增香、鲜,抗衰老,防止头发早白、早脱的功效。

原料之四:辣椒,味辛,性热,可用于温中,散寒,开胃,清胀,能减油腻,去汪,又能刺激人的食欲。一般情况下,吃摆汤面不太用辣椒,但过于油汪时,可用一些。

原料之五:味精,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的食欲,有助于人们对食物的消化。有时客人提出不放味精,也就不放了。

(二)色香味俱佳,特点鲜明。

特点:汤面分开,一碗臊子煎汤,一碗白汤飘面。汤内配有户县的陈醋,放入炒好的豆腐丁、鸡蛋饼丝,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葱花、香菜、菠菜,油色清亮,色泽淡雅,腾腾热气。摆汤面面薄筋光,汤煎油汪,酸香适合,轻轻摆动,柔嫩光滑,面不断,汤不淡,吃到最后仍然一口香味。饮食界素有“薄如纸,细如线,吃到嘴里光又绵,咽到肚里香半年”之誉。

(三)地方饮食特色鲜明,富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过年过节、团体用餐、节日待客中间,搁一盛有温水的面食,或者一人一碗面,一碗汤,将面条挑入汤碗中,如此往复,香气四溢。主宾边吃边谈,和和美美,温馨融融,别有一番情趣。小孩子过生日、老人寿宴,

 

必不可少的要吃摆汤面。面长意味着长寿,汤香意味着美满幸福,漂浮的韭叶、葱花、香菜意味着生活的多姿多彩。也有人说中,吃摆汤长面,是吃金条(面内搭碱呈黄色),是添福增寿,是长命百岁,是幸福绵绵。见《户县文史大观》P415

解放初期,贺龙元帅来西安时,品尝过一次摆汤面,极为赞赏。摆汤面对外影响极好,1997年在中国第一届中华名小吃评比会上,以其色香味美受到国家商业部饮食司司长及所有专家评委的称赞。1999年成为陕西省名小吃。2001年,在宁夏银川中国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评比会上,进入中华名小吃系列。

 

(一)适宜北方人的营养实用和食疗价值

1、猪肉肌纤维细而柔软,含有较多的脂间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较少,煵后滋味鲜美,呈淡红色。大肉性平味甘,能生津液,补肾气,解热毒,补虚滋阴;

2、关中小麦面属冬小麦面粉,能补人体之虚,又能实人肌体,所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强人气力。

3、佐菜类。菠菜,有植物纤维,有胡萝卜素,能促进肠道蠕动,能产生新鲜的血液;水发黄花,香味浓馥,肥壮油润而有光泽,有调脾胃之功效;水发黄花、木耳,质地柔软,清脆可口,富含胶质,具有补血、润肺、益气、强身等功效;葱,最常用的辛香料调味菜品,能驱寒发汗、杀菌、活血通乳的作用;豆腐丁,经压榨烘干熏香制成,营养丰富,而又经济;香菜,香味特殊,能祛腥膻,是佐气调味的香料;韭菜(黄),辛香叶菜,含有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大量粗纤维和大量抗生素,质地脆嫩,气味辛香,有益气,补肾气和杀菌防病的功效。

4、佐料类价值。姜末,辛辣,作调味用,以促进食欲,并能调整肠胃功能;

花椒,芳香健胃;草果,补胃下气,理气宽中;桂皮,补火助阳;八角、小香,能去腥膻,且有杀虫解毒作用;白蔻,驱风驱寒,理气宽中;炝醋,含约20%的醋酸,2.5%的碳水化合物,1.3%的蛋白质,还有烟酸及维生素B、B2的成份,有消肿益血,去瘀生新,消食健胃美容之功效;植物油,能刺激食欲,帮助消化,而且具有杀菌、解腥、抗衰老、调整味型的作用。见《中华养生保健辞海》P130-132。

 

 

5、户县饭店自制料。更有其提味,增香,益肾,补气之功效。

(二)传统工艺制作价值

1、煮肉、煵臊子技术。从切肉、煮肉到干煵臊子,全部按传统工艺、传统工序制作,方法独特。

2、吊汤技术。吊汤是重要的精加工技法,主要是把鸡、鸭、猪的骨肉以及葱姜、料面等调味品在汤锅中小火长时间熬煮,使原料中的脂肪、蛋白质和具有鲜味的氨基酸溶于汤汁中。户县饭店的吊汤技术方法独特,与其它方法不同。

3、扐碱面技术。按中筋面粉500克、碱水1克的比例在面粉中倒入碱水若干,用力揉压。碱水少,不筋不亮,碱水多,太黄太苦,本技术需长期操作才能掌握。

4、杠压擀面技术。一般取25斤左右(按日卖量或人多少而定)的上白精粉,揉成面团,然后搁在约8尺长、4尺宽的大木案上,一根松木椽似的擀杖,让一个身强力壮的好小伙子使用。先是拿擀杖压、横压、竖压,横竖反复地压,直至压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出叶子”,然后用大摆刀铡切,一大擀杖下来就是一木汉(盛器,状似无盖木箱)。(见董学武《老咸阳》P54)

5、植物油辣子技术,为保持油的鲜红、香辣,先将生辣椒去籽晒干碾面(不能在锅内焙干,否则辣椒油成为暗红色),用上等菜籽油、芝麻油或麻籽油煎沸,晾成微温,将辣椒面倒入油内,边倒边搅拌,待凉后再将油滤过,沉在底层的辣面渣一概不用。色泽鲜红,辣气扑鼻,清香可口,余味无穷。

(三)历史文化价值、美食价值

户县摆汤面似乎与云南过桥米线吃法相同,但实际各异,户县饭店的摆汤面是北方小麦面食文化的精品力作,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过年过节、老人生日、亲朋临门、红白喜事都讲究吃,其中蕴含美好的祝福。其寓意是吃长面,是吃金条(面内搭碱呈黄色),是添福增寿,是长命百岁,过绵长的幸福日子。见2006年《户县文史资料》第19集

客人一到,先见两个细瓷碗,一是臊子煎汤,一是白汤飘面,汤内青菜嫩绿,油色清亮,色泽淡雅,诱人馋涎欲滴,挑起一箸头甜面,放在碗里,轻轻摆动,柔软光滑,面筋而不断,汤浓而不淡,吃到最后仍一口香味。人们称赞户县的摆汤面“筋光薄穰长,肉肥汤又汪”。

 

 

(四)经济价值

户县摆汤面既是户县地方名吃,也可以说代表了西安、陕西的面食文化,粮食统购统销时期,人们到户县吃摆汤面是一种奢侈,而今天吃臊子面确实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享受,既能观其擀压技术、吊汤、调汤技术,制油泼辣子技术,同亲友旅游共食,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的“长寿面”“和气面”“喜庆面”的享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2001年成为中华名小吃后,对发展户县旅游起到了很火的拉动作用。每逢周末,西安、咸阳人拖家带口,在户县饭店排队吃摆汤面的确实不少。西安石油大学、建筑科大、商贸学院入驻户县后,户县摆汤面成了外地学生非常青睐的好食品。

 

 

 

 

 

(一)人才出现断层。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少有年轻的厨师能静下心来学习、研制传承户县摆汤面制作技术。近几年来,饭店也有意培养一批专业厨师,但因沿海一带工资待遇较高,往往刚刚学好,一个高薪电话就把人才挖走了。人才难以长久培养,人才难以长久稳定,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二)传统工艺受到挑战。

扐面、吊汤等应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去做,但由于速度、标准常受到专业机械的影响,虽程式化了,但其味道与传统工艺相比,仍稍逊一点。压面、吊汤、调汤技术,是一项非常细致、精致的工艺过程,但青年厨师嫌其过于缜密麻烦而有时自作主张,简化某道程序,传统工艺有时确难保其“正宗”。

(三)户县饭店正宗的户县摆汤面受到挑战。在户县境内饮食市场上,有几个商家售非正宗的户县摆汤面,有时在外地陕西人多的地方,也有冒牌的、非正宗的户县摆汤面出现。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一)有上等鲜内煵成的臊子。

(二)有八角、桂皮、良姜、草果、白蔻、丁香等料面。

(三)有葱、姜、黄花、黑木耳、油炸豆腐丁等。

(四)有精白面粉。

(五)有用于和面的精盐和碱水。

(六)有面案,有压面的木杠。(或用手扐面)或有擀面杖。

(七)有特制的切面的大摆刀。

(八)有烩臊子的汤锅。

(九)有供下面的汤锅,且有火(电)源。

(十)有卫生碗、筷若干,一人按一双筷子,两只碗分盛臊子汤、面。

(十一)餐桌、凳若干。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程度

传承

方式

地点

住址

 

第一代

刘生荣

1919年

小学

师承

公私合营时丰林馆

 

第二代

王福财

 

 

师承

西街合作食堂

(善压杠子面)

 

第三代

王友娃

 

 

师承

大楼

食堂

 

第四代

葛秦生

1955年3月

初中

师承

户县

饭店

 

第五代

王天斌

1959年11月

大专

师承

户县

饭店

 

(群体)

葛秦生,70年代参加工作,长期从事餐饮及管理工作,主要从事摆汤面制作工作。熟悉传承历史,懂得操作规范,在小吃饮食界享有一定声誉。

王天斌,70年代参加工作,长期从事餐饮及管理工作,曾从事摆汤面制作工作。熟悉传承历史,懂得操作规范,在小吃饮食界享有一定声誉,现担任公司副总。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一)2005年、2013年,县政府两次专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要求户县饭店将户县摆汤面等非遗保护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户县饭店近几年来在户县面食历史调研、传承人调研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将新的传承人培养工作列入“非遗”保护工作计划,给予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优惠,力求其尽快稳定下来,同时联系县人事部门,将户县摆汤面传承人列入户县实用人才培训序列,给予经济和物质方面的照顾支持。(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县委县政府“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工作要求,把保护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纳入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县文体广电局组成户县摆汤面、户县面食历史普查队,对整个历史传承情况再一次进行调查摸底,利用县非遗保护经费,对其传承下来的老炊事器具予以保护。(三)在省市文化部门督促指导下,文化部门与户县饭店多次联合召开户县摆汤面、户县面食系列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5—10年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重点目标是稳定传承人队伍。并要求户县饭店立足传统小吃,突出地方特色,逐步再推出一批名小吃,目前我县已形成了13种省优名小吃、6种中华名小吃和新的饮食名品 。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为保护户县摆汤面,特制定五年规划,此规划由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和户县饭店共同实施。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组织专人,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周代以来户县面食、户县摆汤面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传承谱系。

2、将普查资料归类,整理,存档。

3、进一步开展专家食品科学论证工作,尽可能整理出户县摆汤面的最佳配料、最佳调料、最佳营养构成方案。

4、采取措施,对其牵涉商业机密的秘制料进行严格保护。

(二)动态保护

1、对4个店的户县摆汤面的秘方及退下来的器具进行保护。

2、逐年提高传承人的福利待遇并尽可能稳定下来。

3、以户县饭店为主,成立户县摆汤面行业协会,规范经营,统一管理,保护好地方品牌。

4、在全国各大城市逐步推出户县摆汤面品牌,先在本地店设立专点,后逐步展开,扩大经营。

5、进行商标注册,在过去注册的基础上,再推出系列注册商标。

保护内容

 

 

地店设立专点,后逐步展开,扩大经营。

5、进行商标注册,在过去注册的基础上,再推出系列注册商标。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年

开展全面普查工作,并建立有关资料档案,进行项目申报。

 

完善以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性工作。

 

2014年

再进行深入考察,弄清谱系,成立协会,提出推广店方案。

成立协会,规范市场

 

 

2015年

邀请食品饮食专家论证,推出3-5个不同品种商标。

 

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

 

 

 

2016年

 

召开县、饭店、点三级非遗保护工作会议。

 

建立多级保护机制

 

 

 

2017年

在全省、全国、国际推出一批名牌系列。

 

进军国内外饮食市场。

 

 

保障措施

(一)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文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经济贸易局、户县饭店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户县摆汤面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二)建立由文化馆“非遗”中心、户县饭店领导为负责人的户县摆汤面普查队并全面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各类音像档案资料,特别建立好传承人档案资料。

(三)以县文体广电局牵头,由县经济贸易局、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户县饭店专业人员,成立户县摆汤面整理工作小组,五年内推出膳食结构更为合理,更高营养,更为科学的新产品。

(四)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店或点。

(五)注册3—5个序列商标。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10

普查经费

2

 

8

30

请专家论证及各类料形成整理

10

 

20

50

民间艺人最低生活保障及费用

20

 

20

110

文化展厅、历史传承、进行饮食文史宣传

30

 

80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户县手工摆汤面制作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