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钉马掌手工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钉马掌是罗马人发明的,公元900年左右已在欧洲普及,到元代传入中国。给马钉掌就像给人穿了一双跟脚的鞋,从古到今,不管是在军事还是农事生产中给人类的文明发展起到“小手艺、大用处”的作用。关中大平原、西安大古都,不管从军事、农事生产,为高脚子的存续提供了良好的用武之地,从秦汉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饲养规模都是很大的,为钉马掌手艺的存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张建民学艺于1970年,是与弟弟张文海一起到山西晋城李寨村史师傅哪拜的师。兄弟俩1973年初学成归来,就一直在张卜镇、张卜塬上以钉马掌为计。至2000年,高脚子逐渐稀少而歇业另谋出路,至2013年,时断时续,真正成为辅业。

钉马掌技艺,分为两个部分,打马掌铁与钉马掌。

一、打马掌铁:将选好的铁料烧红锻打成马蹄样(前方后圆),再给蹄铁充眼。一个蹄铁五眼,外三、内二。

另一道工序,就是打钉掌钉,掌钉长3—5公分,呈蒜头状。钉头似蒜,钉身如锥,细若蒜苔花梢。

二、钉马掌

主人牵着马笼头,或将马拴在立柱上,使嘴几乎与柱子对住。钉掌师傅先给马儿挠一挠毛,取得马的好感,使其温顺,然后将需要钉掌的哪条腿,从腕部抓住,与膝关节折成90度角,放在钉马凳上。钉马凳面上蒙着一块胶皮或布鞋底子,这时师傅先将旧马掌铁取下来,再用马蹄铲将旧角质铲除。马蹄铲有二尺多高、二寸多宽的铲头,磨得非常锋利。铲把顶端有木柄,木柄头装一5寸多的横木档。铲蹄师傅将这横木档夹在腋窝里,一手按住马蹄,一手扶着铲用力地铲着。待清理完废的马蹄角质及夹在蹄窝的杂物,铲出全新的角质层就开始钉掌。一般有经验的师傅看完马蹄先打制好准备的马蹄铁。这时拿来一比划,稍作修理。这时助手过来扎好马步,把马的小腿按在自己的大腿上,使马蹄底朝上。这样是为了缓冲锤的冲击力,使力量缓冲到人的大腿上,减轻了对蹄的冲击力,多人性化。钉马掌师傅一手拿锤,一手提出马掌铁,抓着顶铁,指缝里夹着钉马掌的钉子,就开始钉起来。钉子从上面钉下呈45度角向外斜,钉头出了角质,顶铁对着钉头,上打下顶,就挽圈成一个“鱼”眼状的花儿,即好看,又起到铆死坚固的作用。这样马掌就牢固地钉在了马蹄上。顶这个花儿,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标记,有左圈、有右圈、有直圈。有凤眼,有鱼眼,更有平卷菱形结等,

张建民打马掌铁、钉马掌手工技艺仍处于半存活状态,严格地讲,终至这门手艺还不到两年,打马掌、钉马掌的工具保存完好,成熟的手工技艺过程还完整地保留着。艺人的身体健康,只是因为迫于生计不能养家才转入它行,另谋生计,只是每年春秋两季临潼搞旅游的马、骡和渭南部分运输散户,相约一起来钉一次马掌。抢救和保护这一民间手工技艺,重要意义在于保存一份珍贵的技艺符号。

钉马掌这门手艺,行内人说是“小手艺、大用处”。从远古开始不管是战马,还是运输的马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手艺延续了两千多年。尽管这一小技在马为人类服务的征程中,是一个小小的辅助动作,但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看似给马穿了一双鞋,却保护了马蹄起到了防滑、防叉裂的作用。古代有首谚语道“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一谚语将钉马掌与国家兴亡紧密地联系到一期,充分地说明了它的实用性与重要性。而如今,高脚子尽管成了远去的历史背影,几近从人的视野中消失,对于这种手工技艺的挖掘、整理、记录是对历史的负责,不是怀旧,而是对于日益渐亡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的记录,其重要价值在于,不仅仅是记忆的再现,而是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技艺资料,让人们牢记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用智慧创造了无限的实用技术,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文明。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关中钉马掌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

西安市高陵县

涉及民族

 

 

关中是指西起宝鸡、东到渭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南有秦岭,北有北山山脉,渭河流域低而平坦,河床甚宽,河水长期冲击泛滥,形成肥沃的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 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高陵县

    张氏钉马掌技艺,源于清代。张建民兄弟俩1970年,去随师山西傅学艺。师傅姓史,姓名不详,生于1910年,山西晋城李寨村人,在晋城小有名气.兄弟两学成后,一直在高陵县张卜乡塬上钉马掌。

一、选料备料

1、废铁用于打掌原料,铁棍为宜,如废铁原料为铁块,先将铁块分解成铁棍,用于打马掌

2、开铁煤。

二、制作过程

(一)打铁

1、烧废铁。将单把风箱放置于火炉边,将烟煤投入火炉中,一人持风箱运作,不停加入烟煤,将炉火烧至最高温度后,将废铁棍插入火炉中烧至通红;烧制时,持风箱人需用钳子翻转废铁棍,保障废铁棍受热均匀,判断废铁烧好的依据为,从火中迸出火星,废铁到打可以锻造的程度。

2、打铁。打铁的工序需两人配合,一人抡大锤,一人持小锤,小锤者为锻造中的主要工匠,大锤者为锻造过程中的造型者;持小锤者用钳子夹住烧红的铁,用小锤指挥大锤者捶打铁棍,将铁棍捶打成长方体状,然后持小锤者用小锤将熟铁放于砧子的长条处,将熟铁敲制成圆弧状,两头距离5-7公分,打成的蹄铁两头薄、中间厚;前掌弧度为方形,后掌弧度为圆型;

打铁需趁热,完成铁棍的造型时,需继续讲熟铁置于火炉中继续烧至最高温,继续由小锤者持铁锥,大锤者持大锤,铁锥放置在锻造好的长方体状上,大锤捶打铁锥,在熟铁上敲出用于扣紧铁钉与骡马掌的方孔;一般骡子掌一边为两个孔,一边为三个孔,马掌两边都为三个孔,驴掌两边都为两个孔。打好孔的铁掌需放于地上自然晾,铁锥和钳子需用冷水溅冷却。

3、打铁钉。锻造铁钉的材料也是铁棍为宜,将铁棍一端放入火炉内烧至通红,取出后放在砧子上,用小锤的中间部位将烧红一端敲打承尖状,然后用小锤截下3-5公分长的铁钉,用小钳帮助截下,放在砧子上,用小锤将铁钉大头端砸扁状。

(二)钉马掌

钉马掌也需要俩人配合,一人固定骡马腿,一人钉马掌;安抚骡马是钉马掌的第一道工序,也是钉掌工匠技艺娴熟的体现,将骡马情绪安抚平静后,将骡马的前蹄向后担在小凳上,先用小锤和铁锥清除骡马掌缝隙中的石子,然后用铲将骡马掌铲平,去除小凳。一人用腿部和手固定骡马掌,一人先将锻造好的铁掌放在骡马掌上比较,用小锤轻敲铁掌,让大小统一的铁掌合适每个骡马掌;放置骡马掌时,一般三个孔为骡马掌的外围,先钉骡马掌的外围,用靠扳和小锤,将靠扳放在骡马掌需要钉铁钉孔的侧边,用小锤斜锤铁钉,将铁钉承45度角钉入骡马掌内,铁钉尖头从骡马蹄侧边露出,用靠扳和小锤将铁钉尖头敲打成张氏钉掌的特有记号,随后钉入其他铁钉和骡马掌,钉掌就结束了。

三、检验

钉完骡马掌一般需要主人牵住骡马在场中几圈,以观看骡马钉完马掌后的适应程度,检验骡马掌是否钉成功。

张氏钉马掌手艺精湛,诀窍在于安抚骡马情绪,从未出现虐待家畜的情况,深知骡马脾性,钉马掌为远近称赞。

钉马掌主要是为了延缓马蹄的磨损。马蹄铁的使用不仅保护了马蹄,还使马蹄更坚实地抓牢地面,起到防滑,防叉裂对骑乘和驾车都很有利。

钉马掌这门手艺,行内人说是:“小手艺,大用处”。从远古开始不管是战马,还是运输的马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手艺延续了两千多年。尽管这一小技在马为人类服务的征程中,是一个小小的辅助动作,但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看似给马穿了一双鞋,却保护了马蹄,起到了防滑、防叉裂的作用。古代有首谚语道“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一谚语将钉马掌与国家兴亡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充分地说明了它的实用性与重要性。而如今,高脚子尽管成了远去的历史背影,几近从人的视野中消失,对于这种手工技艺的挖掘、整理、记录是对历史的负责,不是怀旧,而是对于日益渐亡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的记录,其重要价值在于,不仅仅是记忆的再现,而是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技艺资料,让人们牢记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用智慧创造了无限的实用技术,帮助人类不断地走向文明。

随着机械化的发展,骡马运输与耕作只存在于少数山区,平原地区已非常少见,骡马的使用已逐渐减少,所以骡马的钉掌手艺已逐渐消退。张建民打马掌铁、钉马掌手工技艺仍处於半存活状态,严格地讲,终至这门手艺还不到两年。打马掌、钉马掌的工具保存完好,成熟的手工技艺过程还完整地保留着。艺人的身体健康,只是因为迫于生计不能养家才转入它行,另谋生计。只是每年春秋两季临潼搞旅游的马、骡和渭南部分运输散户,相约一起来钉一次马掌。抢救和保护这一民间手工技艺,重要意义在于保存一份珍贵的骡马帮助人类生产过程中的技艺符号。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制品:风箱、火炭、大锤、小锤、枕子、靠扳、火钳、钳子、钉扳、铲、镰小凳

作品:骡马前掌承方弧状,后掌承圆弧状,铁钉。

 

代别

姓名

性别

生卒时间

年龄

地址

备注

第一代

史向林

1912—?

 

山西晋城人李寨村

 

第二代

张建民

1953—

现年61岁

 

1970年跟随师傅学艺

第三代

张文海

1955—

现年59岁

 

1973年跟随师傅学艺

 

(群体)

张文海,男,1955年生,现年59岁,陕西省高陵县榆楚镇西小寨村人;

张建民,男,1953年生,现年61岁,陕西省高陵县榆楚镇西小寨村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  已公布为高陵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  已完整地进行了口述技艺流程记录,包括每一个细节及关键部位的技术参数。

3、  已完整系统地对制作技艺的全过程进行了影像资料的拍摄。

4、  已帮助艺人,将技艺的重要性、传承中遗留下的工具,资料进行了再保护的宣传。

5、  经过这次普查,认可原生态下的制作再现,使很多濒临失传的细节,进行了重温巩固,并恢复了原有的制作过程达到制作技艺产品的可观性、可触摸性、直观性。

6、  通过这次实际的操作,艺人即认识到技艺的重要性,又得到了实惠的补贴,激发了积极的传承意识。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2014年已公布为高陵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并向市非遗处申报市的名录。

2、通过这次实际的技艺流程的复原再现,从文字、影、像、录音四个方面建立了技艺档案。

3、通过文本的整理、影、像录音资料的整理,已完整的刻制了全部影像、音频保存资料片。为长欠保护、保存原生态的资料做好了储备工作。

4、已纳入了2014年保护、传承的范畴,并对传承人进行物质的支助。

5、2014年通过华商报、西安日报及全国二十九家网络媒体进行了宣传。

6、通过县、市、省级的逐年升级申报,每年加大投资力度,着重保护艺人,注重深挖技艺内涵,逐步完善技艺流程细节,达到技艺流程完美再现的目的。

7、通过认真、细致、扎实的访问记录,影像资料的收集,深入地研究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内涵,编著一本《关中木轮大车综合制作技艺实录》即达到非遗传承的目的,又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内容

 

马铁打制技艺,钉掌技艺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4年

1、  公布县级保护名录。

2、  申报市级保护名录。

3、  整理详实的文档资料。

通过进一步完善申报内容,争取推荐参加省级项目的申报。

已公布

已申报。争取成功建立完整的档案

 

 

 

 

2015年

深挖技艺项目的文化内涵,完善项目未及内容,将艺人纳入县、市级资金支助人员,确定传承人资格

建立完整的文字、音像、音频资料档案,为深入研究做好预备工作。

 

 

 

 

2016年

建立传习所,达到传承目的,使技艺能够稳妥细致,完整地得到保护传承,增加艺人的收入

在县文化馆建立传习所,搜集购置蒸笼制作的工具及原材料达到传有地方技有实施,现场传习的目的。

 

 

2017年

通过前三年的运行、传习、整理、挖掘、宣传,使技艺资料达到完整系统,可操作的目的。初步编辑成资料出本。

为出版《关中木轮大车综合制作技艺实录》做好子项目的准备工作。

 

 

2018年

在传承保护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上编辑项目技艺单行册,并做好项目合并出版《关中木轮大车综合制作技艺实录》的准备工作。

争取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关中木轮大车综合制作技艺实录》

 

 

保障措施

1、  申报为县、市、省级 保护项目。

2、  纳入县级非遗保护预算。

3、  申报、市、省级传承人,得到市、省级传承人保护经费。

4、  县级逐年加大保护范围,为技艺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

建立传习所,扩大传承人。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2014年

 

 

1万元

1、  技艺再现的人工、材料。

2、  影像、音频文本制作费。

3、  人员的劳务支出

 

1万

 

 

 

2015年

 

2万元

1、  传承人的保护

2、  影像、文字、音频资料档案的建立。

 

1万

 

 

1万

 

2016年

 

 

3万元

1、  传习所得建立,传承所需材料的购置。

2、  传习实施过程的费用。

 

2万

 

 

 

 

1万

 

2017年

 

 

6万元

1、  二期传习实施。

2、  传习成果的宣传。

3、项目技艺实录的编撰。

 

3万

 

 

3万

 

2018年

 

4万元

1、出版《关中木轮大车综合制作技艺实录》。

2、三期传习,技艺展示

 

2万

 

 

2万

备注

在非遗项目保护宣传方面,县文化馆在馆内展厅,设有非遗各项目展台,以展示各项目的历史资料、遗物、成品、成果及项目说明。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关中钉马掌手工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