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翠峰马家饦饦
项目介绍

简介

   马家饦饦选料精细考究,其选料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主料面粉选用翠峰地区颗粒饱满的优质小麦清水淘净,晒到半干磨制,这是因为半干的麦子磨制成的面粉含有一定的水份,做出的面食口感绵软筋到;水用当地深达1 30  160米的深井水;辣椒是本地线辣椒用石碾碾制;菜油用翠峰地区优质油菜土法压榨而成;蔬菜选用本地山野菜;醋用农家土法酿制的头can醋。“马家饦饦”以 “筋、光、薄、辣、酸”为特点,烹制工艺精细考究,有“文武”之分,武饦饦先将面粉和硬jiao软,反复揉圆搓扁几次,用干净湿布盖住,放入瓷盆醒半个小时再盘条,揪成核桃大小面蛋备用。水开后,把面蛋儿用黄杨木擀杖擀成铜线薄厚,下入滚水锅中,饪怃在滚水中飘转如莲花辨儿,煮熟盛入大碗中,加食盐、辣子、香醋,再佐以底菜“哨子菜”。“哨子菜”以红萝卜、蒜苗、黄花、黑木耳、鲜豆腐与哨子配制,取黄、红、绿、黑、白之为五色。饪饪漂在五色汤中,汤厚辣子鲜,和五色菜交相辉映,热气腾腾,味美生津。食之耐饥寒,长气力。“文饦饦”使用开水和面,将和好的面,醒好后揉成核桃大小的面蛋儿浸入温水中,把面蛋贴在木勺背或马勺背上抹平,也有人直接用手撕成饺皮大小,下入开水锅中。煮熟后,盛入碗中用红糖调味,这种甜话怃又软又酥,易于消化,有养胃活血,养颜美容之功效。过去在农村艰苦的年代只有老人、孩子、坐月婆和病人才能享用。

历史渊源

    据世代口耳相传,隋未唐初,扶风县索村一索姓姑娘因抗婚逃到周至县翠峰山,修仙悟道,与世无争,治病救人。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朝争夺天下逐鹿中原,一次与隋军战争中败退,慌乱中闯进索姑修道之地一周至翠峰山,摆脱了追兵,此时李世民三天水米未进,人困马乏,饥渴难耐,索姑以自己最爱吃的面食饦饦尽地主之谊,李世民食用后顿觉神轻气爽,精力倍增,饭后索姑又以煎茶相待。李世民逃过了此劫,登基以后,不忘翠峰山索姑赐食饦饦之思,敕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并降旨保护翠峰山,立庙奉祀。并把翠峰饦饦带到唐官廷作为御膳之品。“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饦饦遂在本地流传。翠峰乡马氏族人的祖先一心向善,笃信道教,经常给索姑庙送点小麦面及生活用品,久而久之,马氏祖先从索姑娘娘那里学会了做“饦饦”,此后一千三百多年,饦饦由包括马氏族人的翠峰人传承至今。

传承人

  马文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出生于1 964年9月16日,1972年,在官村面馆从师学艺,出道于197 5年,在马家面馆做面点师至今。

  1997年创建翠峰饦饦店;1999年荣获翠峰乡个体餐饮业优秀门店;2005年荣获周至县名优美食评比赛一等奖,马文生受到中国美食协会、国家一级评委孙国庆接见并合影留念;2006年周至电视台专题报道,同年,翠峰饦饦店被周至县餐饮业协会、周至县工商联评为优秀会员企业;2007年和2008年,连续被周至县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评为诚信单位及优秀会员单位。

传承谱系

濒危状况

    1、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手工做法越来越少,年轻人嫌传统做法繁琐,虽然喜欢吃但却不常做。

    2、小麦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质量下降。

3、饦饦这种面食仅仅局限在周至县西南地区,不被外人所知。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挖掘、整理翠峰饦饦,建立传承人档案,完善影像资料。

    2、开办翠峰饦饦连锁店,向外推介包括周至翠峰饦饦在内的周至面食。

3、组织翠峰饦饦的传承人参加烹饪大赛,扩大影响。

五年计划: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9年

挖掘,整理翠峰饦饦,建立传承人档案。

完善档案

2010年

组织翠峰饦饦的传承人参加烹饪比赛。

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宣传效果

2011年

在西安开办翠峰饦饦连锁店,向外推介包括周至翠峰饦饦在内的周至面食。

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012年

2013年

保障措施:

1、    积极筹措省市资金,争取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支持。

2、    建立传承人机制,培养新的传承人。

3、    在西安开办“翠峰饦饦”的连锁店。

4、    在周至县风景区包括楼观台,太白山开办以“翠峰饦饦”为主的“农家乐”小吃。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95万元

1.        普查完善“翠峰饦饦”的资料,录像,拍照,建档需2万元。

2.        建立“翠峰饦饦”传承人机制。需发放传承人生活补助需33万元。

3.        在西安开办“翠峰饦饦”连锁店需要40万元。

5、    在周至县风景区包括楼观台,太白山开办以“翠峰饦饦”为主的“农家乐”小吃,需20万元

4.         

 

备注

共计95万元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周至翠峰马家饦饦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