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镇米皮制作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秦镇大米面皮子通过以下几个工序完成。

1、选择上等大米。

2、用清水浸泡30分钟,捞出,放置10小时左右。

3、在石碾上碾成大米面粉。

4、用细箩子箩面。

5、烫浆:用一定量的温水把米面粉和成稀粥状,水不能多。水多,蒸出来的面皮就会软塌塌的,没有弹性;水少,面皮厚而没有韧度。水温掌握要合适,低了面皮太硬,口感不好;高了面皮不筋,吃着无味。

6、蒸面皮

7、用铡刀切。左手抵住面皮,右手端起铡刀,刀头按住不动,一刀一刀切成条状。

8、盛在铁瓢或小盆内,放上绿菜黄豆芽或小菠菜,用工艺十分讲究的辣椒油和有名的户县大王香醋调制而成。

     历史渊源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秦镇米皮因产自西安户县秦镇而得名,由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筋、薄、细、软”的秦镇米皮就上桌了。相传,秦始皇在位时,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收割后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无法纳贡。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米皮。秦始皇吃了米皮,甚为满意,也就有了现在的著名小吃“秦镇米皮”。

米皮有凉热两种吃法。但不论凉吃热吃,辣椒是其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因此辣椒油的制作特别讲究。要选用上等的红尖椒,晒干、磨成细面粉状,加一些芝麻,然后将油烧至沸腾,稍凉1分钟后泼在辣椒面上,以辣椒不变成黑色为最佳。米皮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相对缺乏其他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长期吃凉皮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面筋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因此在吃凉皮时配以面筋、豆芽和黄瓜等,能起到很好的平衡营养的效果。

     传承人

详见传承谱系

     传承谱系

一、西街杨家,在清光绪年间就十分有名,至今有人经营。《陕西烹饪大典》一书,对杨志杰(俗名秃燕娃)等人有专文介绍。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住址

第一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秦渡镇

第二代

杨虎三

1895年

不详

家传

1915年

秦五村

第三代

杨士杰

1918年

不详

家传

1938年

秦五村

第四代

杨小毛

1966年

初中

家传

1986年

秦五村

第五代

杨文

1982年

初中

家传

1990年

秦五村

二、北街薛家,清时经营,现在发展最好,有示范店两个,联盟店30多家,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每日共接待人次千人以上。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住址

第一代

薛守信

不详

不详

家传

不详

秦三村

第二代

薛林财

1922年

小学

家传

1940年

秦三村

第三代

薛昌利

1961年

高中

家传

1981年

秦三村

 

     濒危状况

户县秦镇大米面皮子,虽然遍地开花,蜂拥而起,但其濒危状况不容忽视。

一、传统工艺正在逐渐消失。碾米的石碾不见了,箩面的箩子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简单的机械打浆,其原汗原味的细软风格正在消失;辣椒油的制作工艺也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辣椒不取籽,用烧烫的油直接往辣面上泼,对油根本就不再过滤,有的甚至油里掺水乱用;其五香醋的运用也不讲究,代之而起的是一般醋料。

二、冒牌,非正宗的凉皮太滥、太多。据杨志俊老先生说,打着“秦镇大米面皮子”旗号经营的不是秦镇人的占30%以上,河南、四川等地,当地人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却在兜售着“秦镇大米面皮子”。

三、一些年青人嫌蒸皮卖皮过于苦累而改学改营其它。秦镇扬家第三代传人杨志杰的孙子杨文,2004年曾经营过皮子生意,现在却都因其苦累而在外地打工。杨文的的爱人原是学烹饪的,更接近其行当,现在却因其苦累而跑电信生意。

四、秦镇大米面皮子缺乏一个协会,进行具体的领导和组织;没有一个完整的进军饮食市场的规划和方案;不能推出一个非常科学标准的符合各方面要求的“秦镇大米面皮子”品牌,尽管薛昌利有设想,有打算,但却是单枪匹马,难成大的气候。

五、注册的商标太少,未成系列,也不尽完善。尽管西安市薛昌利大米面皮快餐连锁有限公司注册了“薛家老店”、“老薛家”、“薛昌利”三个商标,还有新近产生的“半济生”商标,但具有传承历史的杨家、李家却没有注册商标,有些人就根本没有商标意识。

     保护计划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住址

第一代

不详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秦渡镇

第二代

杨虎三

1895年

不详

家传

1915年

秦五村

第三代

杨士杰

1918年

不详

家传

1938年

秦五村

第四代

杨小毛

1966年

初中

家传

1986年

秦五村

第五代

杨文

1982年

初中

家传

1990年

秦五村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住址

第一代

薛守信

不详

不详

家传

不详

秦三村

第二代

薛林财

1922年

小学

家传

1940年

秦三村

第三代

薛昌利

1961年

高中

家传

1981年

秦三村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秦镇米皮制作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