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熟皮、车马绳索辔具手工制作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从结绳记事到绳纹红陶、灰陶,泱泱五千年,绳的产生与存在帮了人类的大帮。

从轩辕造车,五帝巡游,车而载之,乘龙腾雾,到东市卖鞍垫。西安卖辔头。车的诞生,车马绳索挽具也随之由简而繁走向完善实用。

从麻绳到皮绳,从远古至今天,人类的智慧在增长,实用的经验在丰富。麻绳的耐磨、韧性,远不如皮绳、皮条之耐用。皮革利用的发明,即补充了造绳索的资源,也为皮革的柔制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经验。从中又派生出制皮的行当。更为车马绳索挽具的制作形式增添了美观、实用,结实、大气的内容。

因而合绳,皮革的柔制,车马绳索挽具的制作技艺,成为人类在驾驭牲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手艺。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活在人们的心里,不管从军事经济还是生活、生产实用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中,渭河流域做为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从华胥到半坡,到杨官寨遗址。到秦陵、汉阳陵、不管是人类的繁衍,还是政治、军事、经济、农耕的发展都为这个项目的繁荣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个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合绳;皮革的熟制,皮条、皮绳的割制与制作;车马绳索的挽制与辔头的制作。经过这个过程的完整复制再现一辆三挂子大车、用牵来的骡马套起,就可以投入实际使用。

其价值在于:熟皮,割皮条,各种皮具的制作,合绳(也称拧绳)及大车挽具的制作等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经验成熟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提高而固定下来的一整套手工制作技艺。这套手工技艺牵扯到皮革的熟制、皮绳、麻绳的制作,以及牲口挽具的叉栓、挽编等工序,有它的实用性、美观性,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文明的进步,延续了两千多年。但是,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原生态的自然物质与质料被化工产品所代替,加之农耕文明的远去,原始的车具已被淘汰,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农耕文明时代的符号,但是实物及手工制作技艺已成为死去并逐渐灰化的影子。这次通过挖掘整理,技艺流程的记录,使原有的场景工序再现与复活,使大农耕时代的农具物质化。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许五吉熟皮技艺

申报地区

西安市高陵县文化馆

涉及民族

汉族

高陵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倚西安,西临咸阳,东与临潼接壤,北部与三原县毗邻。西安市辖域北部,距西安市钟楼和咸阳国际机场20公里、新市政中心仅7公里。西铜、西禹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县域东西相距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86.03平方公里,全县辖3个街道办,5镇及2个管委会,总人口33.53万人。古有“黄壤陆海”之称,今誉为八百里秦川的 “白菜心”。“泾渭分明”自然景观文明遐迩。

高陵境内地势平坦,为十三朝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 渭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域南部,县内流长20多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温度41.4℃,最低气温-20.8℃,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12天。年平均日照2247.3小时。年降水540毫米左右。

高陵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粮食自古充沛,从1958年实施机耕至今,机械化程度高,利用家畜农作的耕地已无存在,随之,家畜衍生的农作工具逐渐消失。

西安市高陵县、长安县、户县、临潼区,咸阳市三原县、泾阳县,渭南市大荔县、蒲城、华阴、华县、淳化、旬邑等地。

清末,祖父以熟皮为生,生卒年不详。1889年父亲徐德才出生。民国初,父亲随祖父学习熟皮及皮制品的制作麻绳的制作,车马挽具的制作等。家中主要以熟皮与制作骡马拥脖为生。许五吉11岁起随父亲在关中一带转乡做活,继承了祖上传下的这门手艺。许五吉为使此门手艺不失传,将手艺传授于儿子徐小平。

一、熟皮、割皮条、拧皮绳技艺过程

(一)熟皮技艺过程

1、泡皮。将收回的牛皮泡入水中,浸泡4天,使其充分地软化柔韧,然后捞出,挂在木桩上晾到微干。

2、刮皮。用刮刀将牛皮里面残肉刮干净,再将牛皮翻过来挂在木梁上,用铲刀将牛皮外面的棕色毛刮除干净待熟。

2、熟皮。熟皮的主要原料皮硝,以关中蒲城产的为宜。熟一张小牛皮需要使用8-10斤皮硝。先将皮硝放入铁锅内,锅下火候保持小火,将皮硝烧热出少许水分,将处理好的牛皮放入锅中,不停揉搓。熟牛皮时牛皮的内面只能挨锅去搓,外皮面不能挨锅。整个过程需4个小时不停地搓,期间需将皮晾挂两次,每次晾挂时间5分钟左右。最后将牛皮在锅中揉搓至皮硝水分蒸发为止,然后将牛皮平铺在地上,使用菜油将牛皮里面涂抹均匀,菜油的量只需将牛皮内面涂抹均匀即可,浸油一晚上,熟皮的工序完成。

(二)割皮条技艺过程

经过熟制的牛皮柔韧度增强,即可以进行割皮工序。

1、割皮条。割宽度较大的牛皮,只需用割皮刀按照需要的形状在地上利用牛皮的纹路划出即可。皮条的割制讲究不断节,在割的过程中,量算好牛皮能割出宽度的皮条后,进行割制。

2、割皮绳。皮绳制作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两人将熟制好的牛皮两端拉紧,用割皮刀顺着牛皮的纹路,割下宽5毫米的皮绳,皮绳同样不能断截。

(三)拧皮绳技艺过程

1、开口。将宽约5毫米的皮绳拧成麻花状,以增加皮绳的耐用性,将割好的皮绳固定在树上的钩搭上,长度一般为需要皮绳拧好的长度的两倍多,将皮绳头对折叠3公分,用割皮刀在对折中央开口。将拧车一端钩入开口处,即可。

2、拧绳。左手持拧车,右手持绳,左手顺时针转拧车,将皮绳拧成紧凑的螺旋状后,右手将皮绳的中间点找出,拧车端与固定端合并,皮绳根据拧出的力度,合并成麻花状,用割皮刀将固定端截下,取下拧车,将一头塞入开口处,即可。

二、拥脖制作技艺

1、做胚。用作拥脖内瓤的棕是现成购买,制作时先将棕榈的边卷入缝隙内,用锥子固定好,用长钳将棕榈的边缘砸实,再用长针和麻绳将棕榈的边缘缝合整齐,缝合好后,即可将锥子拔掉。

2、上布。选取与胚料大小相符的布料,将棕胚放置在布料上,用布料将胚料卷好。布料的宽度只需能包裹住棕胚的最细处即可,用锥子固定,然后用长针和麻绳将布料缝合在棕胚上,要将棕胚的两头包裹严实。

3、缝皮。将制作好的皮用割皮刀,利用原样将牛皮割成扇条形,通常分3部分,放入水中浸湿,滤干后,放在棕胚上,按照棕胚的形状,将皮子裹在没有缝合布料一面的胚料上,用锥子固定好。再用长针和割好的皮绳缝制。为保证牛皮缝合的平整,需用拥脖刀敲打平整缝合,针脚在外面为小针脚,里面为大针脚。

4、封顶。将拥脖的主体做好后,用麻绳绑住拥脖的两个小头,用小木墩和两跟木棍经过三次将麻绳撬扎紧后,将拥脖绑紧,放在楦子上,人站在拥脖上跳跃以使拥脖和楦子套紧,在套紧的同时用木槌敲打,套紧后需定型3至4小时,拥脖的制作就完成了。

三、合绳技艺过程

(一)合皮绳

1、皮鞭。将割好的牛皮条,固定在树上,将牛皮履平,用割刀将牛皮头开口,将鼻梁挂在皮条上,将拧车一端钩在开口处,左手持拧车,顺时针转拧车,右手持绳,将皮条拧成紧凑的螺旋状,同时将拧好的皮绳挽在拧车,为防止拧皮条过于不平整,然后将鼻梁放在拧好的皮条中间,用右手和拧车将拧好的皮条拧成麻花状,拧车顺时针缠在右手持的拧好的皮绳,用一只脚踩住鼻梁,使劲将麻花伸拉平整。

2、合皮绳。皮绳使用在夹棒子的梢窝子上,前托使用三个搅子,挂三股麻花皮绳,三个搅子安上窍板,后托使用一个搅子,挂上钩环,皮绳挂在后托端使用木棍绑好,套在钩环上使用,顺时针搅动窍板,顺时针搅动后托的搅子,使用3股滑子放在靠近后托的皮绳上,搅紧后人拿滑子走向前托,皮绳合好。

(二)合麻绳

1、准备工作。将前托、后托放置9米远,前托、后托均放置石板,增加重量。给前托、后托上的搅子上上机油,给前托的搅子上缠上麻绳,称找头子。

2、领绳。将合好的一股麻绳先绑在前托的找头子上,然后将绳拉平挂在后托的搅子上,循环,后托挂2个搅子四股绳,前托挂4个搅子挂四股绳,前托和后托挂上窍板,前托逆时针搅动窍板,后托逆时针搅动窍板,后托速度快于前托,前后托同时搅动,当四股麻绳搅到一定力度时,匠人拿住一根棍子两个四股滑子慢慢移到前托,移至前托后,前托顺时针搅两圈,将绳拉松取下滑子,分别两股取下,将合好的两股绳头打结,后托取下,用步子丈量好需9米,将合好的绳放下待用。

3、出索绳。出索绳用于马车头用,用较粗的麻绳合绳,前托4个搅子四股绳,后托一个搅子四股绳。同领绳的步骤,前后托均逆时针搅动,滑子走到头后,前托窍板顺时针搅两圈,去掉打结。

4、轭头绳。轭头绳使用较粗绳,前托3个搅子3股绳,后托1个搅子3股绳,四股绳交叉套在找头子上。先将前托顺时针搅一段时间,将四根绳搅紧实,检验绳子的紧实程度人需提起绳,然后用滑子放在四股绳的槽子中,用小托托起滑子中间的棍中,小托上需放置石板,后托顺时针搅动,小托会自动向前移动,带动滑子至前托后,将绳头取下找子头即可。合好绳举起似木棍直立。                         

5、扫绳。12股麻绳,后托1个搅子4股绳,前托4个搅子4根3股绳。

四、车马挽具的制作

(一)挽叉子(即马嚼铁)

1、拧皮绳。将割好的牛皮条,固定在树上,将牛皮履平,用割刀将牛皮头开口,将鼻梁挂在皮条上,将拧车一端钩在开口处,左手持拧车,顺时针转拧车,右手持绳,将皮条拧成紧凑的螺旋状,同时将拧好的皮绳挽在拧车,为防止拧皮条过于不平整,然后将鼻梁放在拧好的皮条中间,用右手和拧车将拧好的皮条拧成麻花状,拧车顺时针缠在右手持的拧好的皮绳,用一只脚踩住鼻梁,使劲将麻花伸拉平整。

2、挽叉子。最后将叉口挂在鼻梁两端的铜环上,收头将拧好的麻花状的皮绳收头,并同时将收头挽在另一端的铜环上,最后用脚蹬住鼻梁将皮绳拉平整。

(二)套面环

将割好的皮条两头套在铜环上,打结后留一段皮绳,绕在麻花皮条上打结,绕另一端在麻花皮条上打结,从打结到麻花条的两端距离相同。打结后留余的皮绳用割皮刀割成四条宽度相同的皮条,两节之间的留余皮条的中间划两个开口,将留余的皮条割成四条宽度相当的皮条,在两个开口中间穿梭,挽成核桃疙瘩。

2、红缨子。将购买好的红缨材料的顶端用胶布缠好,将缨嘴夹在靠近鼻梁的结中,将红缨子夹在最外的结中,再将缨嘴夹在结中,夹得同时需要将打结拉紧,以固定红缨和缨嘴。

3、盘绳。一条皮条穿过一边铜环,穿过开口处并固定,再将另一头穿过麻花条中间的缝隙,位于两个环下面,另一面同样穿好,并固定到另一端皮条,最后用皮绳穿缝在两个耳朵。皮绳绕一圈,头穿过绕圈打结,一般绕6圈。

(三)座坡

1、挽拦搭。将皮条挂在拦搭的一端铜环上,合并皮绳,套上响环,共8个响环,再将皮条穿过铜环,再穿上1个铜环,将剩余的皮条穿进8个响环,最后将皮条头的四条皮条与中间的两个开口未穿过,用锥子将开口戳利,将四条结最边缘的一、三条穿进开口处,另一开口穿二、四孔,来回穿梭,挽出核桃疙瘩。拦搭的三个铜环都需穿入响环,两个相同手法,最后一个铜环的安装步骤稍许不同。皮条头不需割4条,不需开口,中间5层,需钻眼6割,四个为正方形的定点,两个在中间,在中间的2个孔为安装缨嘴。钻眼需钻透,然后用铁针穿入两根皮绳,将四孔穿好,将缨嘴上缠绕铁丝,将铁丝穿齐两个孔中,然后用余下的皮绳辫在缨嘴地下,直至将余下皮绳绕完,最后用剪刀将缨嘴剪齐。

2、座坡。首先将约20公分宽,皮条叠三折,双脚站在需要制作的宽皮条上,上拉同肩宽,将一指节宽的皮条按中指到大拇指的距离即7寸,缠绕4圈为准。拿割皮刀在三层皮中间开两口,并在同肩宽的两点处开口,将皮条穿入开口处,挂上拦搭的两头一样的两端,套入皮条开口打结,即可。

这个项目尽管复杂多样,但是在漫长的几千年人类发展史上有它的实用性与不可替代性,成为一门独立的技艺学科。所使用的原料是天然绿色环保的,技艺过程又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其实用价值高、美观、耐用、手工制作讲究。

牛皮熟透后,柔韧性增加,皮子可制作各种辔索用具;经过传统熟皮工艺制作的拥脖,经久耐用,一般使用年限超过十年;

拥脖在制作时,布料一般使用在靠近骡马皮肤一面,牛皮使用在外侧勒缰绳的一面,劳作时,骡马感受柔软的布料,压力变小,劳作轻松;

用三块牛皮和一块布料制作成的拥脖,针脚细腻,美观经久耐用。

熟皮,割皮条,各种皮具的制作,合绳(也称拧绳)及大车挽具的制作等手工技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经验成熟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提高而固定下来的一整套手工制作技艺。这套手工技艺牵扯到皮革的熟制、皮绳、麻绳的制作,以及牲口挽具的叉栓、挽编等工序,有它的实用性、美观性,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文明的进步,延续了两千多年。但是,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原生态的自然物质与质料被化工产品所代替,加之农耕文明的远去,原始的车具已被淘汰,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农耕文明时代的符号,但是实物及手工制作技艺已成为死去并逐渐灰化的影子。这次通过挖掘整理,技艺流程的记录,使原有的场景工序再现与复活,使大农耕时代的农具物质化。

车马农具的使用在关中地区历史悠久,利用骡马驾车耕作也是旧时的主要的生产方式,但随着经济发展,机械化农业已经普遍,骡马运输耕作在平原地带已经消失,随之制作这套辅助设备的技艺已经逐渐消失,目前会这门手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这一手工制作技艺,包括熟牛皮,割制各种皮具、皮索,大车各种绳索挽具的制作。尽管这是一门独门绝技,在大农耕文明时代是财东、生产队不可或缺的一项手工技艺。但是,随着运输工具的彻底革命,这一套手艺几乎被遗忘或束之高阁了。所幸的是在这些项目中,还有部分项目处于存活的状态,如熟牛皮、割皮条、挽鞭子、制作拥脖等。因临潼渭南还有马骡生存的环境,还有马骡替人类服务的土壤,因而许五吉先生还在不断地为他们制作所需的用具,没有被彻底地消亡,而做大车绳索挽具这一套手艺已成为记忆或印象中的符号。这次通过系统的挖掘、整理、制作过程的记录,为我们详细地形成了完整的资料,以达到给后世留下珍贵文献的目的。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工具:铲刀、刮刀、皮硝、剪刀、长针、锥子、钻(后面)刀、布料、麻绳、割皮刀、楦子、木槌等。

制品:骡马拥脖、熟皮、割皮条、挽鞭子、车具绳索、挽具、挽笼头、拧绳(套绳、拽绳、缰绳、辫子)

 

代别

姓名

性别

生卒时间

年龄

地址

备注

第一代

祖父姓名不详

生卒年不详

清末人

民国初去世

 

 

第二代

徐德才

1898-

1982

享年84

通远镇东车张村

 

第三代

许五吉

1952-

 

通远镇东车张村

 

 

(群体)

许五吉,男,1952年生于陕西省高陵县通远镇东车张村.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  已公布为高陵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  已完整地进行了口述技艺流程记录,包括每一个细节及关键部位的技术参数。

3、  已完整系统地对制作技艺的全过程进行了影响资料的拍摄。

4、  已帮助艺人,将技艺的重要性、传承中遗留下的工具,资料进行了再保护的宣传。

5、  经过这次普查,认可原生态下的制作再现,使很多濒临失传的细节,进行了重温巩固,并恢复了原有的制作过程达到制作技艺产品的客观性、可触摸性、直观性。

6、  通过这次实际的操作,艺人即认识到技艺的重要性,又得到了实惠的补贴,激发了积极的传承意识。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2014年已公布为高陵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并向市非遗处申报市的名录。

2、通过这次实际的技艺流程的复原再现,从文字、影、像、录音四个方面建立了技艺档案。

3、通过文本的整理、影、像录音资料的整理,已完整的刻制了全部影像、音频保存资料片。为长欠保护、保存原生态的资料做好了储备工作。

4、已纳入了2014年保护、传承的范畴,并对传承人进行物质的支助。

5、2014年通过华商报、西安日报及全国二十九家网络媒体进行了宣传。

6、通过县、市、省级的逐年升级申报,每年加大投资力度,着重保护艺人,注重深挖技艺内涵,逐步完善技艺流程细节,达到技艺流程完美再现的目的。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关中熟皮、车马绳索辔具手工制作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