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生漆制作
项目介绍

简介

生漆是我国特种林产品, 又名国漆、土漆、大漆,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林之一,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籍《庄子·人世间》就有“桂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为佳”,(金州即现在的安康地区)。1978年在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距今7000年前的朱漆木碗足以证明我国使用生漆的历史悠久。

民间传统生漆的加工制作,程序繁复,约60多道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流传的工艺全凭口传心授,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依照长期积累的经验把握成色。从漆树上采割的漆汁经过加工配置矿物颜料,可调多种颜色制成成品漆,适应各种漆器的色彩搭配。由于生漆坚韧而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及优越的电绝缘性等。在人们的生活中及现代工业上用途十分广泛。

“民间传统生漆制作”最早传承于陕西商洛山区任氏家族,如今可追溯于清末一代传承人任氏家族祖辈,第二代传承人在父辈的引导下,从生漆采割转化为采割、加工制作、经营的小商户,随后将其技艺又传承其子任端柱先生。 

文革期间商洛山区野生资源遭到破坏,漆树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初任端柱携妻儿迁徙西安雁塔区并建立生漆制作作坊,在秦岭北麓从事组织生漆采割,运回作坊加工,由于西安交通发达,商家云集,为生漆的销售提供理想之地,任端柱老人后又将其技艺传承与其子任卓萌先生,任卓萌在父亲精心的指导下,娴熟的掌握生漆采割、加工制作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为国内外的漆艺工匠提供了难得原生态生漆。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民间传统生漆制作

申报地区

西安市雁塔区

涉及民族

雁塔区地处西安市南城板块,东隔浐河与灞桥区相望,南部和西部邻接长安区、户县;北以二环路为界,全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117.8529万(2010年底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辖8个街道办事处,89个城市社区,120个行政村,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

“民间传统生漆制作”历经百余年,前几代传承人均居住于秦岭南麓商洛山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洛山区野生漆树大部分遭到破坏,世代居住在商洛的第三代传承人任端柱老人携妻儿迁徙秦岭北麓平原的雁塔区丈八街道办事处尚品花都小区,在该地区又建立了生漆制作作坊,距秦岭北麓不足10公里。而陕西秦岭山脉,生长着三千多种茂密的植物,而其中具有独特价值的野生漆树,为人类生漆的采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陕西自古素有:“全国漆,秦占七”之说。

“民间传统生漆制作”作坊地处西安市高新开发区内,东邻临唐代著名的大唐西市,西南接陕西丈八沟宾馆、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建的木塔寺,北邻鱼化寨等地,其地域多条大道纵横,周边高科技单位比比皆是,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商贸兴旺,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深远,城乡文化交相辉映。

 

陕西生漆采割主要分布于陕西商洛山区、陕西宝鸡市眉县、太白县、西安长安县、安康地区平利县,四川巴蜀山区。销售于全国各大省市及东南亚等国家。

 

 

 

 

 

 

 

 

 

 

 

 

 

 

 

 

 

 

 

 

 

 

 

 

 

 

 

 

 

 

 

 

 

 

 

 

 

 

 

生漆是我国特种林产品, 又名国漆、土漆、大漆,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林之一,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元代晋丘衍“学古篇一中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韩非子十过篇说苑中写道:“尧禅天下,舜变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犹器黑之以为器,……舜洋天下,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囫其内。

据史籍《庄子·人世间》就有“桂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为佳”,(金州即现在的安康地区)。1978年在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距今7000年前的朱漆木碗足以证明我国使用生漆的历史悠久。

我国精美漆器和制漆技艺,远在汉唐时期就传到日本、朝鲜;泰国、缅甸、印度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亚各国。例如:日本正仓院至今收藏有我国唐代泥金绘漆、金银平脱等。又如闻名欧洲大陆的罗贝尔,马丁一家的漆器,其制作风格就是模仿我国的,这就是欧洲人所谓的中欧混合体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我国汉代就有专门介绍漆树的栽培、生漆采割、加工的《漆经》一书,可惜已经失传。如今历史流传下唯一一部生漆制作工艺专著是明代隆庆年间黄成所著的《髹饰录》,是一部古代总结髹漆工艺的经验巨著。该书曾在我国失传,现存唯一手抄孤本存放在日本蒹葭堂。民国初年,紫江朱桂辛先生致函日本大村西崖氏,请为抄副本惠存,朱老校订后,于一九二七年丁卯刻板付印,此书才重回我国,世称:丁卯本。

“民间传统生漆制作”早于传承陕西商洛山区任氏家族,可追溯于清末一代传承人任氏家族祖辈,起初主要在农闲后作为副业从事生漆的采割,补充家里拮据的生活,第二代传承人在父辈的引导下,从生漆采割转化为采割、加工制作、经营的小商户。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任氏家族生漆经营一落千丈,第二代传承人任全秀弃商从戎,加入抗击倭寇的队伍中,1944年因负伤复员回到老家,从操就业,依然从事生漆的加工、经营,后又将其技艺传承与儿子任端柱先生,后因文革期间商洛老家大量的野生资源遭到破坏,漆树逐渐减少,改革开放初任端柱携妻儿迁徙西安雁塔区并建立生漆制作作坊,在秦岭北麓从事组织生漆采割,在作坊加工,由于西安交通发达,商家云集,通讯方便,为生漆的销售提供理想之地,促进任氏家族传承的“民间传统生漆制作”逐步复苏,其后,任端柱老人又将其技艺传承与其子任卓萌先生,任卓萌在父亲精心的指导下,娴熟的掌握生漆采割、加工制作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为国内外的漆艺工匠提供了难得原生态生漆。

 

 

 

 

 

 

 

 

 

 

 

 

 

 

 

 

 

 

 

 

 

 

 

 

 

 

 

 

 

 

 

 

 

 

 

 

 

 

 

 

 

 

 

 

 

 

 

 

 

 

 

 

 

生漆是我国传统的天然漆,采割的最佳时间为每年五月至十月,漆客割漆进山需要在山口虔诚的举行敬山神仪式,点燃三炷香、摆放方头(四方肉)、生米和酒、宰杀一只大红公鸡,用鸡血酒洒地祭山神,乞求山神保佑,以免遭到野兽的侵害或从树上掉下来。

割漆一般选8年以上的漆树,将树绑架刮去外皮,到夏至过后划口放水,划口后12天割漆,刀口呈V型。日出之前割口插茧(小贝壳),当天1点后收漆。由树躯流出的乳白汁液,与空气接触后变成栗红色,干后呈黑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的变化过程。

第一次割漆后需等8-----10天后再割,一棵树每年最多割八刀。生漆的产量很低,民间称:“百里千刀一斤滚”,形容跑百里路,割千刀,才能获得一斤原生态生漆。

收回的漆液,需要在20~30℃时晾晒,不断的搅拌,脱去一部分水,使漆酶活化,同时使漆酚进行一定程度的氧化聚合,然后过滤除去漆渣,用漆戥检验,即成精制漆,或称熟漆

生漆的生成还需桐油、矿物质颜料等,依照传统工艺比例混合,需60多道工艺。

桐油的制作:选料、晾干、蒸发、脱水、烘焙、压榨、脱脂、脱色、高温熬制、冷却等,精滤成熟桐油。

朱砂及其他矿物质颜料加工工序:水淘、澄、飞、跌、搅、沉,研制成传统水分朱砂。

合成朱砂漆比例为:精制漆60%,桐油10%,朱砂30%,

推光漆类于熟漆料中加入约15%的熟桐油。漆酚清漆类而用约50%的溶剂将熟漆料稀释即成。其他颜色生漆如在调制漆中加入不同颜料(如金粉、银粉、氧化铁、石黄、钛白粉等)可以配制成各种彩漆。任氏家族生产的生漆制品有:黑推光漆、朱漆、赛霞漆、透明漆、红锦、黄标、脱胎漆等,其技术含量要求高,他们全凭祖辈的传承技艺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其产品因地方干燥,漆的成分相对稳定,透明度高,开色效果明显,无刷痕,色彩典雅柔和,被国内外商家青睐。

由于天然生漆坚韧而富有光泽,具有防腐耐磨、密封耐热性好,因此用途十分广泛、对于木材、房屋、器具、车船等都有良好的防腐效果,享有“滴漆入土,千年不腐”的美誉。生漆的漆膜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和一定的防辐射性能。

随着生漆的运用和发展,早在中国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至前11世纪)已开始用生漆制出了精美的漆器,远在汉唐时期就传到日本、朝鲜、泰国、缅甸、印度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亚各国。汉代是漆器的鼎盛时期。漆器的品种又增加了盒、盘、匣案、耳环、碟碗、筐、箱、唾壶、面罩、棋盘、凳子、茶几等,同时,还开创了新的工艺技法,如多彩、针刻、铜扣、贴金片、玳瑁片、镶嵌、堆漆等多种装饰手法,为我国历史上与许多国家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生漆是中国传统的天然漆,主要成份为漆酸(漆酚)。陕西秦岭山脉作为生漆的主产地,海拔高,气候适宜漆树生长, 天然野生漆树品种优良,漆酚含量高,以透明度好著称于世。

民间传统生漆的加工制作,程序繁复,约60多道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流传的工艺全凭口传心授,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依照长期积累的经验把握成色,且受气候的影响。

从漆树上采割的漆汁经过加工配置矿物颜料,可调多种颜色制成成品漆,适应各种漆器的色彩搭配。漆液刷于物体表面,在空气中能自己干燥结成原色硬膜,坚韧耐久,并能耐许多化学品的腐蚀。

生漆的工艺在我国数千年前已经广为运用,直至今日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生漆坚韧而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及优越的电绝缘性等。在人们的生活中及现代工业上用途十分广泛。如我国许多地方生产的漆器,历经数千年的遗留下的物品,其色彩依然精美,保存完好。故民间有:“滴漆入土,千年不腐”之美誉。

生漆的耐水性、密封性早已作为帆船、小舟、古建的木质外涂料广泛应用。

由于生漆色泽锃亮,色彩柔和,在现代红木工艺家具、漆器、漆画等高档家具及工艺品制作上广为运用,且具有耐磨、耐腐保持久远的实用功效。

 

 

 

 

 

 

 

 

 

 

1、         具有明鉴历史的价值:生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野生资源成功的范例之一。许多出土文物古建能够保存至今,归功于生漆特有的性能,为考古、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难得资料。

2、         生漆具有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生漆制作的漆器、漆画令世界瞩目,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色彩、造型、工艺涵盖许多民间传统美学。

3、         生漆具有收藏价值:漆器、漆画等生漆内工艺品与国画用的宣纸、民间的布艺等其他艺术品相比较,生漆制作的工艺品收藏保存的年代远远大于其他工艺品。

4、         生漆具有实用价值:生漆长期用于建筑、家具、漆器、医学、工业的防辐射和绝缘,给人们生活带来其他物品无法替代的功效。

5、         具有经济价值:生漆及生漆工艺品在汉唐时代就作为贸易流向世界多个国家,在国内许多省市都有各自独特漆器工艺,部分大学开设漆画系。因此国内外生漆的需求市场可观, 如果大力发展采割制作,其经济效益前景广阔。

6、         具有传承价值:生漆采割制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数千年的劳动实践中摸索出来一套成功利用野生资源的经验,是数千年来人们运用生漆造福人民的典范。极具传承价值。

7、 具有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生漆的采割始终贯穿于浓郁的民俗文化,如进山敬山神、漆客对许多野兽的称谓,对过往客人的接待,十分讲究,显示出神秘民俗文化和传统道德色彩,是对我国民俗文化的补充,具有研究价值。

 

 

 

 

 

生漆的生产数千年以来,始终处于分散的野生资源和“百里千刀一斤滚”的民间小生产经营模式,产量很低,耗时费工,发展缓慢。特别在现代化学漆的冲击下,生漆销售逐年下降,行业萎缩,许多曾从事传统生漆采割制作的工匠悄然离去。加上漆客每年在深山老林割漆居住达半年之久,生活十分艰苦,吃的要从几十里或数百里的山下采购,住的是简陋的窝棚,时常会遇到狂风暴雨、山洪、泥石流、野兽、蚊虫等的侵害,加上生漆含有致敏物质,部分人对生漆的过敏,深山缺医少药,随时会危及到生命,生活有所好转的人们不再愿意冒险,都遗弃本业,另谋出路。

生漆采割加工属于传统手工业,工序多,活累活脏,加上生漆加工的要点难以掌握,受到自然气候影响,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摸索,加上物价及人工费上涨,年轻人压根不愿干,致使后辈乏人。

目前关中地区的“民间传统生漆制作”仅剩任卓萌家族,任氏家族为了保护这一传统的民间制作技艺,废寝忘食,几经周折,艰难保持下来这一传统工艺,为我国及亚洲诸国的漆器艺术及人们生活用具等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源。如今,第三代传承人已经年迈,无力再从事这一艰苦行业,现只剩下第四代传承人任卓萌先生依然坚守,所以传承保护生漆制作迫在眉睫。否则,保存数千年的这一民间传统制作技艺将在关中大地逐步走向灭绝。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采割制作的主要工具:柴刀、漆刀、漆茧、胶刮板、树皮桶、滤布、棉花、晒盘、滤网、漆戥(传统检验生漆质量的唯一工具。取出一定数量的生漆,放入小铜盘,然后加热。“烟起泡息,清盘亮底”,属于上等漆,如泡沫不息,证明漆里含有植物油,说明漆的质量不纯。)  、酒精灯、胶笔、牛角刀、木盆、绞漆架、牛皮纸、筛架、大缸、大铁锅、火炉等。

生漆制品:精滤原生漆、黑推光漆、朱漆、透明漆、精制漆、赛霞漆、红锦、黄标、脱胎漆等。

 

………………

可追溯一代传承人(曾祖父)任新兴:大约清末,生存年代不详;

二代传承人(祖父)任全秀:约1911年----1958年;

三代传承人(父亲)任端柱: 1951年——至今

 四代传承人(子 ) 任卓萌:1978年——至今

 

(群体)

(填写该项目当代主要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如人员、群体较多可只填写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为了使“民间传统生漆的制作”技艺代代传承发展,雁塔区政府将其列入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投资2万元,首先对生漆的采割、制作过程进行影像资料的拍摄,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字、影视、图片的档案资料。申请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加以保护。

使其工具、技艺资料不再流失,鼓励传承人,扩大制作作坊,已经选址筹办,初见成效。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建立完整的文字、影视资料档案及电子档案。对传承下来的各种工具、产品、作品及相关工具、设施及资料进行保存。

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对外宣传,招募传承人队伍。

其次,对秦岭南麓大面积的漆树资源进行摸排,提供资源保护资料,积极开发利用野生资源。联系有关部门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对漆树进行人工培育,发展种植基地,扩展原始资源。

利用2年时间,扩大生漆制作车间,购建漆客居住帐篷,改善漆客工作环境,保护漆客人生安全,建设生漆商品生产发展基地。在五年末,对相关的知识产权进行专利申请保护,开展项目研讨会,为项目的发展传承寻找新的出路,形成科学化的采割加工一条龙的生产、管理、销售。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民间传统生漆制作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