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斫琴
项目介绍

简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春秋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斫琴则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它是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琴界素有“善弹者善斫”之称,意为传统琴师在琴艺修养中斫琴是必修课程之一。历史上许多著名琴师同时也是斫琴大师。

九嶷琴派来源于清代中晚期广陵琴派的枯木禅师,经清末北京最有影响力的琴师黄勉之(1853-1919)传承;民国第一琴人杨宗稷(1865-1931)开创;近现代古琴大师管平湖(1897-1967)发扬光大推向历史高潮;解放后再由民国隐居高法法官高仲钧传承到天津,培养出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天津琴院院长张子盛和中国古琴学会理事、西安太白琴社社长刘志刚等现代古琴名家;2007年天津刘志刚先生到西安开设西安太白琴社,将九嶷派琴艺与斫琴技艺传播到西北。第四代传人程刚(字昭闻)拜其门下学习抚琴与古法斫琴,继承了九嶷琴派古琴制作的所有风格的同时复原了元代以后琴师因为音色原因而放弃使用琴体裹布的工艺。程刚抚琴斫琴的同时根据九嶷派传承下来的古法斫琴步骤,参阅历史文献与斫琴专著、参考故宫博物院唐宋古琴实物整理出以北方、北京为地域特色的北方斫琴标准流程,为复原唐宋时期制造适应北方气候条件的古琴理论研究更进一步的深入。

中国古琴艺术从明代开始以地域为特征分为诸多流派,如:江苏常熟的虞山派、扬州的广陵派、广东的岭南派、山东的诸城派、四川的川派、北京的九嶷派、河南的中州派等等。从琴艺的特色来说总体上可分为北方的古琴和抚琴艺术以苍古松透、音色宏亮为主,南方古琴和抚琴艺术以清微淡远、音色细润为主。九嶷派作为北方流派的代表,在全国琴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无论从古琴的弹奏艺术还是制作的古琴音色品质来讲都有别于历史上其他传统的古琴流派,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豪放粗狂的气魄。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古法斫琴

申报地区

新城区

涉及民族

汉族

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也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西周(公元前1134年)起直到唐代,先后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平均海拔高度424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589.5毫米。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地带最大的中心城市。。

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南面大秦岭山脉盛产古琴制作中所需要的重要资源桐木、杉木、松木、楸木、椿木等等;秦岭山脉是中国生漆的漆树主产地之一,秦岭漆树所收割生漆漆质优良、色泽纯正,用于古琴制作外观华丽、音色纯正。秦岭南坡汉中、安康等地历代出产天然苎麻,而由苎麻手工制作的夏布又是昭闻古法斫琴的关键环节和原材料。

关中平原历来富饶,无重大自然灾害。历代古建民居数目繁多,古建反复的维修和翻建为昭闻古法斫琴提供了充足的上百年和几百年的优质斫琴原材料。

古琴艺术伴随中国汉文化诗、书、礼、乐,特别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大力推崇以后,古琴艺术成为“礼乐”的代表形式,在中华大地有汉文化的地方就有古琴艺术,历代古琴的制作技术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各个朝代建都地最为繁盛。

九嶷派古法斫琴起源于北京九嶷派祖师杨宗稷,在北京成名弟子,近代古琴大师管平湖亦是斫琴大师。管平湖所传弟子多人,高仲钧、郑珉中、田双坤、王迪、许健等。高仲钧先生把技艺传承到天津,成名弟子有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天津琴院院长张子盛;中国古琴学会理事刘志刚等人。刘志刚于2007年到西安开设太白琴社,把九嶷派琴艺与古法斫琴技艺传授给第四代传人程刚。

清代末年黄勉之(1853—1919) 由祖籍江苏江宁到都城北京献艺,创办金陵琴社。这位晚清在北京最有影响力的琴师早年为了求得广陵琴派的真传而剃度出家拜在不收俗家弟子的著名琴家枯木禅师(清代中期至清末)门下,学成后还俗。其所收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地位显赫的有军机大臣张之洞,皇亲贵戚溥侗、叶诗梦,一般文教人员杨宗稷、史荫美,还有地位卑微的棉线贩子贾阔峰(据中华书局《琴史新编》301页黄勉之篇,附件1)。其中杨宗稷既是后来被尊为民国第一琴人的九嶷派创始人.

   

杨宗稷(1865—1931)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清末贡生。在家乡时曾学过琴,到京后继续拜在黄勉之门下学习。著书四十三卷,约七十万字,集结出版,后世统称为《琴学丛书》。晚年开设“九疑琴社”,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嶷派既来源于此,在近现代全国琴界有巨大影响。(据中华书局《琴史新编》302页杨宗稷篇,附件1)。杨宗稷善斫琴,据其所著专著《琴学丛书 琴余漫录卷一》所记载,1917年起指导学生(仆人)秦华共制琴一百四十张,这些琴的琴音都具有苍松清脆之妙,远远超过明琴以上。其中最好的古琴,与上选的唐宋琴在伯仲之间。凡是见到这些琴的人无不感叹从未见过这样的琴。在做成的一百四十张琴中,第一号是宣和式,琴名为“梦羲”,声音是所有琴中最好的。第一百四十号名为“湘桐”,第九十四号名为“震余”(附件3)。此一百四十张琴中具流传到今的实物所见,其主要特点为宽大圆润、共鸣箱体宽大、音色宏亮悠远具有典型的唐代古琴风格。当代古琴大师管平湖既是其门下弟子。

 

管平湖(1897—1967) 现代古琴大师,其弹奏的古琴曲《流水》被作为亚洲唯一入选人类最高文明代表载入美国旅行者1号上的铜制磁盘唱片,目前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进入外太空。管平湖为清宫廷“如意馆”得宠画师管念慈之子,早年随父亲学画学琴,后拜入杨宗稷门下学琴。管平湖先生在解放后出任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在琴学方面的贡献巨大, 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又重放异彩;此外《大胡茄》、《小胡茄》、《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离骚》、《白雪》等琴曲也是经过管平湖打谱整理的。他还撰有《古指法考》一书。当代大部分常用古琴谱均为管先生修订打谱。管平湖先生善斫琴,制作的实物古琴在文革中大部分损毁或遗失,现存的“大扁儿”古琴由其弟子当代著名琴家王迪女士保存。故宫博物院特级文物唐代古琴“大圣遗音”“飞泉”等多张国家级古琴文物即为管平湖亲手修缮.(据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编著《故宫古琴图典》第30页、42页记载,附件2)

 

高仲均(1921—2003)当代天津琴家,民国时高法法官,雅好琴学,一九四一年师从中国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据武汉音像出版社《中国古琴名家名曲三<潇湘水云>》演奏琴家简介、高仲钧 第14页,附件1)。解放后隐居天津红桥区,授琴传业。弟子有当代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中国古琴学会理事、西安太白琴社社长刘志刚等多人,八十二岁时去世。打谱琴曲《南风歌》,《潇湘水云 》CD收录他的琴曲《南风歌》;《琴韵缤纷》收录他的琴曲《渔樵问答》。因其为民国政府要员,身份特殊,一直隐居,外界资料甚少。

 

刘志刚(号振川) 祖籍天津,师从天津著名古琴演奏家高仲钧先生,并私淑古琴大师吴景略和前辈琴家乐瑛先生。

现任中国古琴学会理事、西安太白琴社社长。

刘志刚先生从恩师高仲钧处继承了九嶷派的高超斫琴技艺,指导弟子程刚运用古法斫琴技艺完成作品《一鸣》《友和》《中和》《云和》《永和》等数十张琴的作品,其作品在业界普受好评。

2002年获得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古琴非职业组铜奖。

作为九嶷派传人参加了“纪念管平湖百年诞辰音乐会”

中国古琴学会常熟举办的“全国古琴流派专场音乐会”

咸阳市庆祝建国60周年“精彩咸阳”文艺晚会

2010 年参加上海的世博会西安案例馆展演。

第一、二、三届幽兰阳春古琴比赛参与组织和评审工作等全国性古琴交流活动

2011年第三届中国古琴艺术节暨古琴名家《松弦馆琴谱》打谱研讨会,打谱琴曲《渔歌》、《清夜吟》和《桃源吟》(已出版在《松弦馆琴谱钩沉》一书中)

 

程刚(字昭闻) 2007年随刘志刚先生学琴,并在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先生的主持下正式拜入其门下学习古法斫琴。

现任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理事长、秘书长,古法斫琴中心主任;西安市莲湖区太白琴社副社长;西安美术学院古琴学会艺术顾问、客座教授(附件5)。

习弹琴同时研究唐代斫琴古籍文献,结合老师传承的斫琴理论与技艺,于2010年着手严格按照唐代古法历时一年半时间首张作品《一鸣》琴问世,其作品参与多次重要汇演,引起业界内广泛好评。此后相继问世作品《友和》《中和》《云和》《永和》等数十张,其作品奇古透润,音色宏透而甜润,形成特有“昭闻”独特风格的琴制琴风受到业内诸多行家的好评与收藏。

2013年7月7日,程刚先生古法斫琴的古琴作品圆满完成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成立典礼《古琴、古韵、古城名家音乐会》演出用琴任务(附件6),参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善教、徐君跃等大师与日本琴界古琴大师武井欲生(高欲生)女士给予昭闻古法制作的古琴作品极高评价。

一:项目基本情况

古法斫琴采用纯手工,技术复杂工期漫长,近年来昭闻先生根据九嶷派传承下来的古法斫琴步骤,参阅历史文献与斫琴专著、参考故宫博物院唐宋古琴实物整理出,以北方为地域特色的北方斫琴标准流程,为复原唐宋时期制造适应北方气候条件的古琴理论研究更进一步的深入归纳总结为以下十二个标准步骤

 

【一】选材

关中平原历代富饶,未受过大的自然灾害,古建民居繁多,古建民居的维修翻盖为古法斫琴提供了大量优良的斫琴原材料.据唐代著名斫琴世家雷氏家族把斫琴经验总结概括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因此历代制作古琴首重选择良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最佳,同一材料对于生长在阳面、阴面或者根部、中部、稍部的不同,斫琴时也需要作相应的工艺变化。古法斫琴均使用明代洪武年间西安都城隍庙维修时替换下来的五百年老材料,从而保证了材料的优良和古琴的品质.

【二】造型
古琴在历史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礼乐的代表,被世人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他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图腾,它的面板成弧形、底板平整代表了天圆地方的寓意,长度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首、额、琴腰、琴尾、雁足等拟人称谓体现了琴、人、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朴素人文价值观。九嶷派古法斫琴琴型有传统的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正合式等。

【三】槽腹

槽腹的处理直接影响古琴的音色,也是历代各琴派的秘传。昭闻在继承九嶷派挖槽腹技法的同时,与琴体通体苎麻包裹方法相互结合,在音色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合琴

古琴的面板和底板是通过用生漆粘合而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方式是用绳子均匀紧密的捆扎,约半月左右面底板才完全粘合,这样就构成了可以发音的共鸣箱。

【五】靠木漆

把合好的琴木胚进行细致的外观修正后用原生大漆通体刷遍,它的主要作用是让大漆渗透进古琴木质内部使之与外面的夏布和灰胎结合更加紧密结实。进行到本步骤,斫琴工作已由木工工序进入漆艺环节,为了减少中国传统生漆漆毒对身体的伤害,斫琴师一般会开始斋戒,直到一张琴制作完成。

【六】夏布

大概一个月左右靠木漆充分干燥后使用大漆把由纯苎麻制成的夏布紧密的包裹在整个琴体上,昭闻复原此项技术,填补了元代以后斫琴师使用夏布导致琴音暗哑、不出声而放弃裹布的空白,用夏布通体包裹的古琴是中国传统古琴在北方天气干燥、温差巨大的环境下流传上千年不变形不开裂的法宝。昭闻所制古琴裹布后音色苍古、松透而悠远。

【七】灰胎

以上步骤完成后,开始髹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将鹿角霜分别制作成60、8、120等不同目数,分别刮到琴体上,灰胎在琴体上要刮很多遍,从60目的鹿角霜一直要刮到120目。灰胎的干燥期比较长,刮一遍灰胎要干燥十天左右才能达到一种表干的状态,然后继续刮第二遍,用试音琴弓试音,根据音色情况确定刮灰遍数,一般需要刮到二十多遍不同目数的灰胎。灰胎刮完之后要自然存放约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彻底的干燥。所以,制作一张琴比较合理的时间应该是两年左右。

【八】研磨
灰胎彻底干燥后就可以打磨了,打磨的工具也与灰胎的粗细程度相符合。第一遍灰胎粗而薄,阴干后用粗磨石稍磨,然后上第二遍漆灰,此遍用中灰稍厚,待完全阴干后再以中号磨石打磨。第三次以后使用细的漆灰,干后用中号水砂纸研磨。如果琴面不平而出现沙刹音,则继续补平,用琴弓不停试音直至琴面平整均匀为止。最后换用细水砂纸继续均匀打磨,直至琴面达到光洁细腻的效果。

【九】面漆
使用原生生漆用漆刷均匀刷遍琴体,干燥后用橡皮裹一千号水砂纸研磨,反复刷漆研磨多遍直到琴面平滑、光洁,演奏时下指顺畅为止。
【十】定徽
古琴琴面镶嵌的十三个琴徽,其功用在于作为泛音位置的标识,同时也为按弦取音提供了准确的音位位置。徽位的安设,是根据全弦长(指岳山至龙龈两个架弦点之间的有效弦长)分段振动的道理排定的,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一年十二月与一个闰月。一般先定中间七徽的位置,然后依次向两边排列。
【十一】安足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后构成两个共鸣箱,大的叫龙池,小的叫凤沼,以两个雁足做为分界线。在雁足下面有两块木头叫足池,足池用来划分龙池和凤沼。所以,足池的位置的很重要,一张好琴如果是看得很顺眼的话,那么雁足的位置应该是尾托到轸池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个点则正好构成了古琴两个共鸣箱的阴阳和谐关系(固有频率和谐音程的关系)。雁足的足池是提前就制作好的,最后把雁足牢固的安装进去,并调整好角度,一是固定琴弦;二是琴平放时稳定。

【十二】上弦
根据古琴音色特点选用市场上的丝弦或钢弦,打好蜻蜓结,一般先上五弦也就是“角”音,音高以琴弦材质和古琴音色确定,然后以“角”为参考依次上好“宫、商、徵、羽、文、武六弦。作细致调整就可以演奏了。

二:古法斫琴具体表现形式

【一】古法斫琴作品的成品欣赏;

【二】作品舞台现场演奏;

【三】作品演奏的录音录像制品。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南方气候温和,常年温差不大,空气湿度相对较高,对于制作的古琴可以忽略因气候原因导致的变形开裂等,但其琴体内部随着时间的久远容易霉变腐朽。

北方空气干燥,四季寒暑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古琴制作需要解决因干燥和温差原因导致的变形开裂等问题。唐宋斫琴师采用的方法是在琴体鹿角霜灰胎下使用由苎麻制作的夏布通体包裹。(详见故宫博物院编著《故宫古琴图典》唐代古琴“九霄环佩”第24页,“玉玲珑” 第36页,宋代古琴“金钟”第54页等实物,附件2)。在元代以后此项技术逐渐消失,原因是后来的斫琴师对使用夏布后对琴的音色不能把控,导致通体裹布的古琴音色暗哑、不出音等,从而选择使用草纸替代夏布或者干脆放弃使用包裹琴体的工艺(详见《故宫古琴图典》明代古琴“可伴”第106页,“落霞式琴”第124页,清代“仲尼式琴”第166页等实物,附件2),导致出现时代久远的唐宋古琴保存到现代任然完好,可以继续弹奏,而明清古琴实物破损严重大部分不能正常使用的怪现象。

第四代传人程刚(昭闻)在继承杨宗稷、管平湖、高仲均、刘志刚等100多年的传统斫琴技艺以后又深挖唐代制琴技术、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参考故宫唐宋古琴实物等,攻克了元代以后琴师使用夏布裹琴后音色暗哑不出音或者出音不洪亮松透的缺点,结束了从明代以后为了古琴音色斫琴师放弃唐宋古法斫琴关键性通体裹布的步骤,复原了北方古法斫琴步骤的最重要技艺环节。

中华古琴文化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自它创制以来,就凭借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功能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同时它被人们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无数古代文人利用古琴来丰富自身的修养。古琴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内在文化历史价值,而采用古法制作的古琴实物又是琴文化与琴艺术不可缺少的载体,历史上古琴的实物和刻款是研究礼乐文化直接的见证,离开古琴实物,中国古琴文化和古琴艺术就会失去根本。

古琴为传统文人必修的“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体现在礼乐上的浓缩。儒家创始人孔子倡导“立于礼成于乐”,琴乐则是文人士大夫成就自我内心修养一个不可或缺的必须过程,以至于历代社会对一个文人的标准要求是必须善弹古琴。古琴本身所代表的“九德四善”“二十四琴况”“轻微淡远”以及琴人在抚琴和斫琴时的要求“沐浴、更衣、焚香、静心”“十四宜弹十四不宜弹”等等也是对每一个斫琴与抚琴者的道德要求。古琴是研究中华礼乐文化、周礼文化、儒家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好古琴文化、古琴艺术、斫琴技艺则是对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直接保护。

   九嶷派古法斫琴经过上百年几代师徒之间的传承,在第四代传人昭闻手中不但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九嶷派祖师杨宗稷在其专著《琴学丛书》中所描述的当时所制作的古琴北方琴派苍古松透音色宏亮的特点,更得到技术性的突破,填补了元代以后斫琴师使用夏布导致琴音暗哑不出声而放弃裹布的空白。昭闻古法制作的古琴裹布以后苍古松透音色宏亮。恢复了唐宋古琴古法制作的全套技艺,并结合百年传承,参考故宫博物院唐宋古琴实物总结出了古法斫琴的初步标准的十二步骤,利于今后古法斫琴的技艺标准传承。

 

自古琴界流传“善弹者善斫”,意为善于弹琴的人都善于制作古琴,琴界也一直有琴师为所收的弟子亲手制作一张古琴的传统。九嶷琴派前身的清代中晚期广陵派琴师枯木禅和清末北京最有影响力的琴师黄勉之(1853-1919),作为当时历史上著名的琴家一定会按照琴界的传统亲手制作部分古琴。

九嶷派祖师杨宗稷(1865—1931)就在其著作《琴学丛书 琴余漫录卷一》制琴一百四十张的记载,而且对部分琴名和音色也有详细描述。

第一代传人管平湖(1897—1967)制作的古琴现代仍然流传于世,而且由故宫博物院编著的《故宫古琴图典》也详细记载了他所修缮的历代文物古琴。

第二代传人高仲钧(1921—2003)因其为民国要员,一直隐居,外界资料甚少,再加上文革的特殊历史原因,未有斫琴的记载,但自藏的唐代古琴“老龙吟”为其师管平湖修复,足可以证明高仲钧学琴时与管平湖一起学习过斫琴与修琴技艺。(据《中国古琴名家名曲三<潇湘水云>》曲目简介【南风歌】第12页);高仲钧先生在传授弟子时不但传授抚琴技艺,古琴的组成、结构等斫琴理论知识也同时传授,这也证明其斫琴技艺在那段特使历史时期虽然没有实际制作,但是斫琴理论传授一直没有中断过。

第三代传人刘志刚(号震川)因对古法斫琴传统材料生漆严重过敏,在高仲钧先生处所学的斫琴理论知识无法亲手实施,指导弟子第四代传人程刚(字昭闻)完成古法斫琴的所有步骤,所斫制的作品音色具有祖师在专著里记载的相同音色,而且技艺技法有所突破。

一个好的古法斫琴师需要对古琴文化、艺术、音律律学、美学、木工技艺、漆工技艺等全盘掌握,再加上古琴漆艺使用中国传统大漆,即使精通以上所有技艺也有80%以上的人对传统大漆漆毒过敏而放弃斫琴工作。古法斫琴历代又被视为秘传,只在家族、门派以内传承,所以当代真正采用古法制作古琴的斫琴师少之又少。昭闻古法斫琴不但继承了九嶷派百年古琴制作技艺,更复原了元代以后失传的北方古琴制作采用的通体使用苎麻布包裹的重要技艺,完善了北方斫琴技艺中重要的缺失部分。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一、    古法斫琴所用工具

    琴弓:古琴制作中调试古琴音色的主要工具

木挫刀:可以挫琴肩、腰等地方

木凿:斫琴的最基本的工具、负责铲腹腔等重要的部位

锯子:锯木头用

水砂纸:打磨面的工具

刮刀:刮漆等    

手套:上漆时的保护手

刷子:上漆时主要工具

劈刀:削木头时主要工具

磨刀石:打磨工具

刨刀:刨板时的主要工具

还有些其他的工具:铅笔、墨斗、卡尺、麻绳、楔子、钻、钻头等等

二、    古法斫琴作品

昭闻先生在习弹琴同时研究唐代斫琴古籍文献,结合老师传承的斫琴理论与技艺,于2010年着手严格按照唐代古法历时一年半时间首张作品《一鸣》琴问世,其作品参与多次重要汇演,引起业界内广泛好评。此后相继问世作品《友和》《中和》《云和》《永和》等数十张,其作品奇古透润,音色宏透而甜润,具有九嶷派古法斫琴独特风格的琴制琴风受到业内诸多行家的好评与收藏。

九嶷派古琴艺术与斫琴技艺主要的传承的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也有家族传承,传承脉络谱系相对清晰。

枯木禅师:清代中晚期时代,广陵派佛教著名琴师。

黄勉之(1853—1919):枯木禅师之徒,晚清北京最有影响力的琴师。

杨宗稷(1865—1931):黄勉之之徒,九嶷派开创祖师,民国第一琴人。

第一代传人,管平湖(1897—1967)为其徒弟,杨葆元为其儿子,秦华为其仆人。其中管平湖博取众长有所创新,对后世的影响最大,被后世尊为“管派”祖师。

第二代传人高仲均(1921—2003)为管平湖的徒弟,有高仲钧、郑珉中、 王迪、田双琨、许健等人,当时的时代正是文革动荡年代,所有传人都改行或者隐姓埋名,古琴制作也在这个时段停止。

第三代传人有高仲钧的徒弟刘志刚、张子盛等;有王迪的徒弟乔珊等。

第四代传人,程刚(字昭闻)刘志刚的徒弟。

(群体)

祖师师爷:枯木禅师,清代中晚期著名广陵派佛教琴师,背景不详。

祖师师傅:黄勉之(1853—1919) 枯木禅师之徒在北京创办金陵琴社,晚清在北京最有影响力的琴师。

祖师:杨宗稷(1865—1931)字时百,在北京拜黄勉之为师,民国第一琴人,近代重要古琴流派九嶷派创始人。

第一代传人:

一、 管平湖(1897—1967) 杨宗稷之徒,近现代古琴大师,解放后出任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其琴风琴艺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也被后世尊为“管派”祖师。

二、秦华,杨宗稷仆人.

第二代传人:

一、高仲钧现代天津琴家,民国时高法法官,雅好琴学,师从中国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

二、郑珉中,管平湖之徒,故宫博物院古琴与古家具类文物鉴定专家,以文物古琴鉴定为主要研究方向。

三、 王迪,管平湖之徒,管平湖出任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时的助理工作人员,以研究古琴吟唱为主要方向,当代琴歌艺术奠基者。

四、田双琨 管平湖之徒,主要跟随学习古琴制作,古琴界古语有“善弹者善斫”因不会抚琴,对古琴音色辨别力不够,所以古琴作品琴界评价不高。

五、许健,管平湖之徒,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以古琴艺术史为研究方向,著有《琴史初编》《琴史新编》。

第三代传人:

一、 刘志刚,(字震川)与高仲均师徒关系,中国古琴学会理事,西安太白琴社社长,主攻古琴艺术,研究古琴制作技艺。

二、张子盛,与高仲均师徒关系,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天津琴院院长,以古琴艺术为主要研究方向。

三、乔珊,与王迪师徒关系,国际古琴学会会长、加拿大温哥华九疑琴社社长,继承了王迪琴艺与琴歌研究方向。

第四代传人:程刚(字昭闻)2007年随刘志刚先生学琴,并在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先生的主持下正式拜入其门下学习古法斫琴。现任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理事长、秘书长,古法斫琴中心主任;西安市莲湖区太白琴社副社长;西安美术学院古琴学会艺术顾问、客座教授,主攻古法斫琴方向,兼修古琴艺术。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一、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39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4、新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5、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新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6、已被列入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7、目前,已经开始根据传承人口述整理古法斫琴资料和制作视频。

8、开展利用各种交流、展览等活动进行古法斫琴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二、实现的保护成效

1、成立了以保护项目传承人为法人的专业古琴机构“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在其旗下成立二级古琴制作机构“古法斫琴中心”。

2、组织了《古琴、古韵、古城》名家古琴音乐会,邀请两位古琴艺术国家级传承人、一位日本籍古琴大师及本地古琴专业人士,此次演出促进了中日、全国琴界的交流,在全国引起良好的反响;组织了《盛世汉典—新城区古琴文化遗产宣传暨陕豫青年古琴家鉴赏音乐会》促进了陕豫古琴文化交流,推动了年轻一代人对古琴的热情和人民群众对古琴文化的了解。

4、成立了“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西安艺术培训基地”和“闻古法斫琴作品展示基地”为古法斫琴技艺推广提供了专业场所。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一、由区政府确认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同时建档保存。

二、举办各类古琴实物展览和培训班等活动,开展古法斫琴普及活动。

三、开展古琴进校园活动,向大中小学生进行古法斫琴基础知识教育。

四、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系谱,制作流程等进行确认,建立系统的档案。

五、进一步开展古琴古法制作的研究工作,让研究成果更多的惠及古琴艺术和社会,并建立古琴的古法斫琴技艺传承传习基地。

六、划拨专项资金指派专人收集古法斫琴所需老旧木材和其他所需原材料,为昭闻古法斫琴提供充足的原料。

七、在“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的专业古琴研究机构的平台上,组织传承人成立相关的古法斫琴课题组,深入挖掘、研究古法斫琴的历史、文献、实物等资料,形成专业的,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或专著。

 

 

 

 

 

 

 

 

 

 

 

 

 

 

 

 

 

 

 

 

 

 

 

 

 

 

 

保护内容

1、开展古法斫琴技术技艺的调查整理。

2、举办古琴艺术培训班,传授传统古法斫琴,并现场指导。

3、区财政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建立永久传承基地,保证古琴古法制作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环境的保护。

4、加强对古法斫琴精髓的认知和继承,把握古琴古法制作区别于现代工厂标准化生产的精华。

5、利用宣传媒介,广泛向社会宣传、推介古琴古法制作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提高广大古琴爱好者对古琴古法制作的认识能力。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年

进一步进行古法斫琴资料整理。

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古琴古法制作资料档案。

2014年

开展古琴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社会上进行普及活动。

扩大古琴古法制作的知晓率。

2015年

利用现有宣传平台,对古法斫琴的重要价值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模式。

建立古法斫琴的传承传习基地,实行动态的传承。

2016年

深入进行古法斫琴传承谱系、文化、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2017年

对古法斫琴传承谱系、文化、社会价值进一步深挖研究,组织传承人对古法斫琴的标准步骤进一步完善与研究。

形成传承古法斫琴10—30万字的标准化步骤专著。

保障措施

一、由区政府确认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同时建档保存。

二、举办各类古琴实物展览和培训班等活动,开展古法斫琴普及活动。

三、开展古琴进校园活动,向大中小学生进行古法斫琴基础知识教育。

四、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系谱,制作流程等进行确认,建立系统的档案。

五、进一步开展古琴古法制作的研究工作,让研究成果更多的惠及古琴艺术和社会,并建立古琴的古法斫琴技艺传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

补助

拟申请

市级补助

20000元

开展普查工作及普查资料归类、整理、存档。

1000元

4000元

15000元

50000元

开展古法斫琴传统技艺挖掘和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专业论文或专著

1000元

4000元

45000元

50000元

建立古法斫琴传承人保护机制,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1000元

4000元

45000元

200000元

建立古琴古法制作传承培训基地。

1000元

4000元

15000元

150000元

组织传承人成立相关课题组,对古法斫琴进行专业研究。

1000元

4000元

10000元

备注

附件1:师承资料及个人历史记载资料影印件

附件2:《故宫古琴图典》历史古琴资料影印件

附件3:祖师专著《琴学丛书》有关斫琴记载影印件

附件4:项目相关媒体报道

附件5:项目申请人个人资历

附件6:古法斫琴作品参见演出的视频资料。

(资料所有重点部分已由红色标记)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古法斫琴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