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斜口陶埙制作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外形呈卵形,中空。有的仅有吹孔,有的吹孔、音孔俱全。早在六七千年石器时代的半坡氏族、姜寨氏族遗址中就已出现。

按照我国传统乐器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音分类,埙属土音,有一孔至十孔等多种形式。运用时主要是通过气息冲击吹孔边棱,引起埙体内气柱振动而发出声音;吹奏时能否准确地表现出该陶埙的固有性能——音高、音色、音质等,除取决于埙体自身的形制、材质外,还与吹奏者发出的气息的强度以及冲击边棱的角度密切相关,吹奏者的经验与技术水平对埙类乐器的测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临潼区斜口镇枣园村(武家堡)杨沟地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中间地带,为斜韩原一部分,这里地质构造主要为深达千余米的黄土层。当地距地表约7—9米的红粘土,土质细腻、粘性好,可塑性强,适合制作各类陶制品,据传此土既与姜寨、半坡出土的陶埙相同,也是秦代烧制兵马俑的用土。     

红粘土为村中陶业制作提供了丰厚的原料资源,其制陶历史绵长,在周围百余里享有盛名,百余年来。工匠们常在劳作之余,用泥烧制动物形、卵形陶哨自娱自乐或作为孩子们的玩具,其中卵形陶哨与半坡、姜寨出土的陶埙非常类似。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协助下,通过对以前制作的卵形泥哨进行研究改进,成功制做出供观赏用的工艺埙和可演奏用的音乐埙。

 斜口陶埙制作,工艺复杂,成型方法采用手拉坯法。制作过程要经过:取土、晾晒、和泥、淋泥(过滤)、出泥(饧泥)、砸泥、揉泥、打胎、制胚、修胚、抛光、开孔、定音、烧制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周期为一个月。

陶埙制作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古老艺术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品,它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商品,所以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发掘、保护、继承埙乐、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不懈努力和奉献。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临潼斜口陶埙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

临潼区

涉及民族

汉 

 

临潼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南依骊山,东邻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邻浐灞生态区和新筑国际港务区,北邻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地势南高北低,山塬川依次分布,分别占15%、18%、67%。

全区现有耕地78万亩,土壤肥沃,土质优良,土壤以娄土、黄土性土和瘀土为主,适宜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特产有石榴、柿子、核桃和相枣等。自然条件优越,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临河、潼河、零河等10余条河流,渭河穿境而过。水利设施齐备,农田灌溉方便,临潼主产优质小麦和玉米,是国家重点粮食生产基地。渭河平原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

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斜口镇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西南部,渭河南岸。面积78.1平方千米,人口4.5万人。境内洪庆堡是秦始皇“坑儒”处,古迹有秦始皇之父庄襄王等三王墓。

 

 

主要分布于长安、蓝田、高陵、渭南及关中地区。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早在六七千年石器时代的半坡氏族、姜寨氏族遗址中就已出现。埙的前身是陶哨,陶哨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埙,在考古发掘中已经多有发现。埙以陶质为主亦有石埙、骨埙。按照我国传统乐器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音分类,埙属土音,有一孔至六孔等多种形式。埙所发出声音深沉、古朴,听起来给人一种悠远哀婉的感觉。 

在古籍《尔雅》有这样的记载:“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底平,形如秤锤,六孔者,小如鸡子。”从埙的材质、形状、大小进行了描述。其中大如鹅子者又被称为雅埙,小如鸡子者被称为颂埙。

关于埙的来历,主流上有两种说法:一是有石器时代的先民们狩猎时用的石流星、土流行演变而来,及在远古时代,人们打猎时,为了能够重复使用,往往在石块或土块上钻孔系上绳索。投掷时由于空气作用,从孔中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受此启发后制成埙,作为诱捕猎物或相互间联络的工具,遂演变为一种乐器。二是传说由伏羲所创,古籍中有“伏羲灼土为埙”的记载。

埙作为一种乐器在西周至春秋时代非常盛行,为宫中雅乐,常和一种篪的竹制乐器同时演奏。《诗经》中有“如埙如篪”和“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春秋时也有“埙唱篪和”的说法。

临潼区斜口镇枣园村(武家堡)杨沟地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中间地带,为斜韩原一部分。因村中制陶业历史绵长,在周围百余里享有盛名,因此又被称为瓦盆村。早年村民烧制供奉神灵和祭奠祖先用的陶艺品,比如烧香用的香炉,蜡台底座、泥人、泥马等。尤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曾一度为当时生产队的主要副业,所生产的陶制产品销售到长安、蓝田、高陵、渭南一带。百余年来,工匠在劳作之余,常用泥烧制动物形、卵形陶哨自娱自乐或作为孩子们的玩具,其中卵形陶哨与半坡、姜寨出土的陶埙非常类似。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协助下,通过对以前制作的卵形泥哨基础上埙进行了研究改进,成功制做出供观赏用的工艺埙和可演奏用的音乐埙。该埙主要原料使用当地距地表约7—9米的红粘土制作,此种土质细腻、粘性好,可塑性强,适合制作各类陶制品,据传此土既与姜寨、半坡出土的陶埙相同,也是秦代烧制兵马俑的用土。

埙: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分别出土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其中两个无音孔,两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

商代时埙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周代时,埙已成为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载的八类29种乐器之一。

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埙、颂埙之分。雅埙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埙形体较小,状如鸡蛋,发音高于雅埙。埙用于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古时把埙、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

到了汉代出现七孔陶埙,隋代埙又用于九部乐的《清乐》中。在清代的宫廷“中和韶乐”中,也偶尔使用埙。近代,埙只用于琴、埙合奏。

埙的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埙的结构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式样美观,工艺精细。

斜口陶埙制作,工艺复杂,成型方法为手拉坯法。其制作过程要经过:取土、晾晒、和泥、淋泥(过滤)、出泥(饧泥)、砸泥、揉泥、打胎、制胚、修胚、抛光、开孔、定音、烧制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周期为一个月。

陶埙主要以土为原材料,土的好坏直接决定埙的质量。因此,取土很重要。取好土后,还需经历晾晒(土)过程,夏季一般2天,冬季需要一个星期。和泥时要严格掌握陶土(红粘土)与水的比例,即:一立方水兑制15铁锨陶土(红粘土),然后将其在水中搅匀,待红粘土全部沉淀后,再将多余的水分排净后出泥待用。

拉胚时,要注意掌握平衡,手劲要匀。尤其是制做的专业用的音乐埙,薄厚大小一定要掌握好,正负误差控制在1mm左右。薄了音飘,厚了则影响音质浑厚度。中孔有严格要求,影响高音区的发音;定音(校音)、开风槽一定要在半阴干时进行。

音乐埙分为单腔体和双腔体两种,双腔体陶埙以9孔和10孔为主,可以奏出12个平均律,并在此基础上又拓展6个音律。包括一个泛音和8个半音,音域由c1~a2,而且半音健全,转调方便,音色柔和优美。使之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

烧制根据品种不同,对窑温的温度也有不同要求,烧制黑陶埙为500度,红陶埙窑温需控制在600度。若窑温低则烧制不能成形,过高就会将埙坯烧流。每次烧制时间为17—18小时。在烧制过程中,每隔一小时,还需通过窥视口观察窑内陶埙的色泽变化,来判定窑内的温度情况,从而保证陶埙烧制的成功率。

目前除制作可演奏音乐埙外还制作工艺埙,品种最小仅为核桃大小,最大有大瓮一般,其上有传统吉祥图案进行装饰。

 

 

埙具有由腔体空气振动发音原理和陶土材料所产生的独特音色,通观古今中外乐器史,绝大部分吹奏(管)乐器是依据空气柱振动发原理发音,极少见由腔体空气振动发音的乐器。特殊的振动发音原理是使埙具有独特音色的音响学基础。正是由于这种独特音色,为其他任何乐器所不能替代,成为了埙的最主要的特征。

埙所独具的古雅深沉、浑润醇厚、幽静深邃的音色和表风格恰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形神兼顾,养神为先,虚静养神”的气韵和特征,特别注重凝炼和提升内在生命力的文化心态和达“天趣自然之妙”艺术境界。不仅如此,古书中所记载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天地诱民,如埙如篪”、“埙唱而篪和”等等,均是我国古代以和为美的审美思想和“和为贵”哲学思想的反映。

陶埙,这一原始吹奏器的产生,应该说与古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细观其形,都是用陶土捏塑而成的,外形呈卵形,中空。有的仅有吹孔,有的吹孔、音孔俱全。运用时主要是通过气息冲击吹孔边棱,引起埙体内气柱振动而发出声音;吹奏时能否准确地表现出该陶埙的固有性能——音高、音色、音质等,除取决于埙体自身的形制、材质外,还与吹奏者发出的气息的强度以及冲击边棱的角度密切相关,吹奏者的经验与技术水平对埙类乐器的测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从音乐史的角度看,埙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从乐种学的角度看,它标志着埙乐作为一个独特的器乐乐种,其演奏水平和演奏曲目达到了新的高度,摆脱了长期以来仅仅作为特色乐器的附属地位,步入成熟,走向独立。

一、运用传统制作技艺还原修复陶埙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方法,不仅折射出了今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了解,给予了现代人以科学的启示和借鉴,其科技价值是巨大的。

二、陶埙制作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古老与艺术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品,它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商品,所以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陶埙制作音色优美、造型古朴简洁,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为音乐舞台提供了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民族乐器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同综上所述,陶埙制作为为发掘、保护、继承埙乐、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不懈努力和奉献。

 

几十年来,尽管当地工匠在都能够在祖辈传下的陶哨制作工艺基础上制作工艺埙,但能成功制作出适合演奏的音乐埙仅有姬庆丰一人。埙的制作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了解和知道埙及埙乐的人相对还是很少,市场需求量有限;另一方面一些粗制滥造的埙充斥市场,对正真符合演奏要求埙乐的音乐埙造成了冲击。加之要完全掌握制作符合演奏埙乐的陶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对于追求高收入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吸引力,目前在当地难以找到年轻人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使这门古老技艺仍面临消亡的局面。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相关工具:

自制不同用途的打风槽刀、开孔刀、修坯刀等二十余种。

相关作品:

1、生活类:米缸、面缸、瓦盆、提水罐、瓦瓮、鱼缸、花盆等。

2、祭祀类:香炉、蜡台底座等。

3、陪葬类:泥人、泥马等。

 

目前可追溯的传承人

第一代:李  师(生卒年代不详)

第二代:范金有(1933.8--2003)

第三代:姬  哲(1947—1989)

第四代:姬庆丰(1966--    )

(群体)

 

姬庆丰,男,1966年出生,中学毕业后,开始随父亲姬哲学习制作陶艺制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协助下,在以前制作的卵形泥哨基础上埙进行了研究改进,成功制做出供观赏用的工艺埙和可演奏用的音乐埙,目前为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区政府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区文化局、区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3.从2013年开始,对斜口埙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为了使这一民族特色鲜明,表演形式活泼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承下去,临潼区区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区文化局、财政局也联合下发了《关于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政府从2012年开始,对代杨竹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其中,为临潼斜口陶埙制作购置所需的材料和器具。对在世的老艺人、传承人采取发放生活补助的方法,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安排展出 10场次以上。

 2013年,征求老艺人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2014年,查找整理与“斜口陶埙制作技艺”有关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将“陶埙制作技艺”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并拍成DVD予以保护。聘请“陶埙”方面的资深专家举办“陶埙制作技艺”研讨会,探究其历史渊源,勾画其未来发展蓝图。

2015年,每年举办1-2期“陶埙制作技艺”培训班,使后继有人。

2016年,同样把“陶埙制作技艺”当作一种文化产业进行包装,增强向外推广的力度,力争将其打入更大的市场。

 

 

 

 

 

 

 

保护内容

 

组织人力、物力对斜口埙制作工艺埙制作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并将埙制作工序进行录像并制作DVD光盘保存。培养一批传承人,扩大陶埙的规模。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年

征求老艺人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

 

 

2014年

查找整理埙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将制作工序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并拍成DVD予以保护。

 

完整记录“斜口陶埙”各种制作技法。

 

 

2015年

聘请“传统手工艺”方面的资深专家举办埙研讨会,探究其历史渊源,勾画其未来发展蓝图。

 

召开两到三次专题研讨会。

 

 

 

2016年

每年举办埙制作培训班,使后继有人。

 

参加培训班达到每期20人次。

 

 

2017年

 

 

把埙制作当作一种文化产业进行包装,提高向外推广的力度,打响知名度。

 

2017年,使斜口陶埙作为文化产业打入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

 

保障措施

1、将斜口埙制作工艺制作项目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2、组织人力、物力对斜口埙制作工艺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并将埙制作工序进行录像并制作DVD光盘保存。

3、每年安排培训班次逐步提高。

4、落实专项保护经费。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20

购置手工工具,举办埙制作相关研讨会,摸清其发展史,将埙制作工序记录成DVD,举办培训班,向外推广。

 

4

 

6

 

10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临潼斜口陶埙制作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