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徐传统制作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可用于收藏的面塑民间工艺品。分为面人和面花两大类,其中面人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盐、颜料、石蜡、蜂蜜及香油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再由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经捏、搓、揉、掀等手法,并通过所使用拨子、梳 子、篦子和剪刀等工具,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可爱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装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由于面人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等特点,也是深受旅游者喜爱,极具特色的纪念佳品。

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流行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如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人的品种丰富,流派众多。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被外国旅游者赞誉为“中国的雕塑”。

面人起源何时已不可考,其功能最早多用于祭祀,后演变成为一种民间工艺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明清时期,已发展成深受民间喜爱的面塑艺术,成为当时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由于面团的可塑性强,在捏塑过程中很容易把握面塑的造型,造型特点略有夸张且完整饱满,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内容形象多取材于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等,妙肖传神、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民间面塑艺术,百年来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面塑艺人,像清代山东菏泽的王清源、郭湘云以及光绪年间,天津的“面人张”等。

面人徐的面塑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源自清代王清源、郭湘云开始,传至第三代时李朝训,已颇有名气,并将传统的插棍面塑改进为能够独立摆放的立式面塑。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面人徐传统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

莲湖区文化馆

涉及民族

西安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南部为重峦叠嶂、巍峨清脆的秦岭山脉,北部为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的渭河平原,东临奇险峻拔的西岳华山风景区 ,西连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东西长204公里,南北宽116公里。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里成为小麦、水稻、棉花和多种农作物的重要产区。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华农耕文化核心区域,使这里成为了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古都西安几千年历史的发展,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和大量的民间艺术。

西安市莲湖区所辖地区范围自明清以来就是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一个重要的汇聚地。西安都城隍庙、大清真寺、西五台、广仁寺等名胜古迹皆在于此,其中都城隍庙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保护完整都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城隍神作为中国本土神祉中的城池保护神,主管着城市安全、年景康泰、道德官司、禳灾祛病、婚配子嗣等多种事物。民众祭祀城隍神的城隍庙是集信仰、文娱、商贸、工艺为一体的大道场。这里留存着众多民俗活动和门类多样的民间艺术。古老而纯朴的面塑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以它特有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西安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面人徐的作品早年流传于西安、关中一带,现已流传至包括在京津地区在内的全国多个区域。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是在遍及黄河流域的民间面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民间手工艺术,民间面花随着人类面食风俗的产生而产生,并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据史书记载汉代以前少有面食。魏晋开始有发面馒头之说,现在我们常说的馒头一词,应该讲也是民间面花的早期雏形。

唐代已有运用广泛的面塑技术,如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记有一组名为“素蒸声音部”的面食制品,以面塑成蓬莱仙人70位,入笼蒸成。又据《北梦琐言》记载唐侍中崔安潜镇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诸司,以面及之类染作颜色,用象豚肩羊脍炙之属,皆逼真也。素食荤做,这办法的历史也够久远的了。

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一书记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时,有人说蛮人多邪术,需用人头祭神,可借阴兵相助,诸葛武侯则用面包着牛、羊、猪肉做成人头形状,用以祭神。从此就有了馒头之说。而宋元时代的书里就提到大的宴会都有“看席”,客人入席前先摆好一份看席。“看席”用蔬菜水果做成飞禽、花鸟、兽类,用面粉捏成寿星或传说中的神仙放在席上,等客人入席后再把“看席”撤下,换上可以吃的珍馐美味。

这一时期,民间出现了为祭祀和以应时节礼俗专门制作面花的作坊和艺人。面塑作品成为百姓生活和民俗活动中重要物品,但因材料特性,不易长期保存。现代面塑作品一演变成一种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内容题材多以神话故事和喜剧人物吉祥图案,在制作技巧和保存时间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面人徐传统手工技艺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源自清代王清源、郭湘云开始,传至第三代时李朝训,已颇有名气,并将传统的插棍面塑改进为能够独立摆放的立式面塑。当时城内的大户人家每当过寿、祭祀、过满月时,用轿子抬去,事后在用轿子抬回,很少走街串巷叫卖。徐海峰祖父徐奎文师从于第四代传人李俊兴,早年曾在在都城隍庙、西五台一带为人们捏制祭祀用的面人。

自清代王清源、郭湘云始,经过几代人百余年的的努力,不仅形成了面塑手艺人“吃百家饭,客人就是衣食父母。”“面是有灵性的,你只有怀着敬仰的心才能与他心心相通,做出上乘的面塑。”的祖训,还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捏制手法和造型风格,使艺术观赏性面塑逐步完善成熟。在捏制人物时总结了三个步骤:先捏头、后捏身、最后再按臂和手。第一步,捏人物的头部要“竖三停,横五眼”。“竖三停”就是指捏制人物的面部的长度,鼻子的长度谓停,一个鼻子,便称作一停,那么三停的长度,就是人的脸的长度了。“横五眼”是指脸的宽度而言,即脸宽为五只眼睛的距离。人物头部状如橄榄形,再用拨子在五分之二处按出眉眼部位,轻轻按捺,塑出额头和颧骨,之后是安眉,雕刻眼角;按鼻子时,不能硬往上粘贴的,而是先用拨子在鼻头位置下方与脸部成45度角,轻轻挑起,用一小块肉色面团搓成尖锥状插入小孔,目的是防止干了以后下陷,接着再将多余部分去掉,用拨子宽部按压鼻的两侧,塑出鼻形,再扎两个鼻孔。第二步,是制作躯干,躯干遵循:“行七坐五盘三半”要领,这也是说的以头为单位,其精确度与古时画论并无二致。第三个步骤:是安胳膊和做手,手的做法比较复杂,先将面捏揉出手部的拇指和一个没有手指的手套状,具体手指,再用剪刀剪出每一个指形的,这种造型生动逼真极具生活化。

今年37岁的徐海峰是第七代传人,自打记事起,他就经常在父母做面食的时候学着做花馍、简单的面人。15岁那年,正式开始随父亲学习面塑制作。学成后与妹妹徐纳娜长年走闯荡全国各地,期间不断虚心向其他面塑制作技师、民间艺人学习,加之又善于对事物的观察,捕捉事物变化的细节,在面塑制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传统切、揉、捏、揪、挑、压、搓、拨、嵌、按等技艺基础上发展了“捻制”手法,能够根据作品人物需要,将服饰、发髻、睫毛做到“薄如蝉翼、细如发丝”境界,显示出人物表情喜、怒、哀、乐、忧、思、伤等的细微变化。2003年应邀来到了有“中国民间艺术最高汇聚地”——北京锣鼓巷进行表演,凭借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与与京城著名的面人汤、面人郎、面人曹、面人李“四大流派”传承人同台竞技,并赢得了一席之地。作为在西安土生土长的面塑艺人能够长期立足中国面塑人才济济的重要地北京,本身就是对其技艺的最高褒奖和认可。

 

 

 

 

 

 

 

 

面人徐制作技艺:

一、主要工具

1、材料的选用:面粉、蜂蜜、食盐、樟脑粉(防虫蛀)等

2、颜料:矿物、植物及国画颜料色

3、工具:

筛面箩:用于过滤面粉、江米粉中较大的颗粒,以保证材料的细腻程度。

骨质拨子(用牛肋骨自制):是面塑技艺的主要工具;一般是一头较宽,一头尖细,较宽的一头两边的斜面可作刀刃,可以切眼睑、切嘴巴、切拇指、切发丝等,也可以用来切割面片或条状的面团,或者一头钝圆一头尖,可以用于压眼眶、眉骨轮廓、眼角、嘴角等,尖端可用来压挑之用。大号的面塑工具可用于制作大型面塑作品,小号的面塑工具可用与制作小型和微型面塑作品。

滚子:是圆棒形状,可以用大小不同的型号,一端尖细,一端圆滑光润的。其主要用途是在面塑时用于人物、卡通的开脸,压出眼窝,袖口,山石,以及人物,动物的肌肉等。

压板:一般有2种尺寸,一种是8厘米*18厘米,一种是10厘米*15厘米,一侧呈刀刃状,主要用来压面塑人物的衣服,衣带,压纹是用。可以用于压面塑人物的衣服片、薄片、花瓣、搓圆条、细条,或者切割面片等。

剪刀:用于制作面塑人物时剪出头发、衣服片、手指,脚趾等。

梳子:用于制作面塑人物佩带的项链或编织物的花纹等,小的可用来制做项链,大的可用来制作佛珠,铠甲等。

竹签、蜡油:是制做面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各种面塑人物都是先将面团插在竹签上塑造完成的。使用前可事先在竹签上插一些油,以便与完成后取出。但油不要太多,否则面团挂不住,不便与操作,竹签的尖部要细滑。

二、材料要求:

   面人徐为使每一件作品达到光滑细腻逼真的效果,对面粉的要求十分苛刻,由于不同厂家,不同时间,生产不同批号的面粉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每次对采用的面粉都要事先打样,以便熟悉掌握面粉在不同季节、温度、湿度甚至不同时辰条件下的特性。

三、基本操作流程:

材料准备方法:用市面上最细的筛面箩对选定的面粉、江米粉进行过滤。

面人徐最关键就是对和面的讲究:面团过干,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面团太软,就会失去了骨力;面团弹力过大,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除此之外,制好的面塑作品还要考虑存放时防止干裂或生虫长毛等因素,加之面有粘性,在捏面之前还要用黄蜡润手等。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

在和制面团时,要根据上述条件的变化将事先过滤好的麦面粉与江米粉及蜂蜜、食盐、樟脑粉(防虫蛀)和水分按严格比例配好和起,经反复揉匀后,蒸熟,由此使面塑作品达到光滑细腻犹如瓷质一般。

捏制时现将面团用双手反复揉搓待面团带到柔润且具有能折射出高光时,再改为单手捻捏出所需的部件(位)。

面人制作方法:先捏人物头部(俗称开脸),在依人体解构塑躯干,最后由上至下捏衣服,同时压出衣纹。

四、色彩特点:

上色方法:把面分为七份,分别加入白、粉、红、黄、蓝、绿、黑色等基础色揉匀即可。独特的是,目前徐氏兄妹已能从基础色中配制出金色、文物色、古铜色等百余种色彩;其中为表现不同的人物的表情及不同部位,仅肉色就能配制出十余种,且在捏制过程中还能使作品表现出光照下色彩的渐变过度效果。

五、行规禁忌:

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徐海峰领悟到了面塑制作是一门“心手合一“的技艺,制作时一定要“心到手到”,所谓“心到手到”就是将心中所想捏制的对象造型通过双手体现出来到。这既是一个“练心“的过程,也是一个“练手”的过程。

为了能长期保持双手的的灵活性和对手的呵护,徐海峰除了养成一年365天都用温水洗手习惯外,还定期对双手进行专业护理。同时还忌烟酒,在他看来,吸烟喝酒能引起咳嗽、心跳、眼花、手颤等都会对制作面塑作品造成影响。

六、长期的历练,徐海峰的面塑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不仅能够根据客人要求制作出各式面塑作品,还能够让一些近乎苛刻的客人也能满意获得自己满意的面塑作品,甚至还能将多个同一造型的面人做到量化产出的相似度。尤其是其“捻制”的手法,能够根据作品人物需要,将服饰、发髻、睫毛做到“薄如蝉翼、细如发丝”境界,显示出人物表情喜、怒、哀、乐、忧、思、伤等的细微变化。

 

 

 

 

 

 

 

 

 

 

 

面人徐在人物的塑造方面,面人具有一些共性:突出文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被总结为“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以及十二生肖造型的多样性。要求对每个人物塑造时都要注重场景气氛,紧密围绕着情节,神情姿态个性分明,烘托主题;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起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而不是夸大其凶猛的生物特征。

面人徐独特之处是色彩搭配方面有很大突破,能配制出百余种色彩;另一方面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又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从过去千篇一律到做每件作品中吸取前人的技艺之长,悉心研制,徐海峰、徐纳娜因为是年轻的一代人,喜爱时尚,所以就把十二生肖及可爱的小动物捏出一样时尚;可爱卡通化,使它们更贴近年轻人喜好,使面塑技艺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

 

 

面塑艺术作为一项民间美术遗存,依托于民俗活动而生,保留了民间面塑艺人走南闯北的特性,因此与其他民间艺术一起承载着深刻的民俗价值。

其制作技艺又体现出心手合一的特征,因而能够活灵活现表现各种人物、动物、花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显示其文化魅力,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面人徐的面塑色彩鲜艳,造型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质朴天真,充满童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面人徐的面塑技艺中大量的生肖、神话、历史人物及卡通人物,在当代生活中为人们呈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又具有便于携带,能够长期保存深受在民间有一定市场,因此又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过去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其传承方式,一般采取口传身授,祖辈相传,师徒相传的方式,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加之社会中,受 “重道轻器”传统思想的影响,已经造成很多技艺的丢失,这就造成面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对传统的依赖性强,传承的面太窄,始终定位于民间手艺,不被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面花的前景不乐观。加之在这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同时现代都市文明强大的诱惑力使地方民俗文化范围日益缩小,过去主要作为祭祀用品的面塑也逐渐失去活力。使从艺者难以维持生计,所以几乎没有年轻人再学习这门民间艺术,而老艺人也面临着人亡艺终的前景。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在徐海峰众多面塑作品中,不乏珍、精品。最大的约一米,最小的仅有手指甲盖的四分之一,且面目表情丰富逼真,但最有代表性的还要属十二生肖系列面塑和团结和谐中国年:

    徐海峰以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为题材创作出多个系列:古装版(包括传统吉祥系列)、满清服饰版、动物写实版、 卡通版、时尚版和国外造型

   2006年,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由66个人物组成的大型面塑作品“团结和谐中国年”寓意顺心、顺意、六六大顺。

 

 

第一代 王清源、郭湘云

第二代 杨玉林、段文干

第三代 李朝训

第四代 李俊日、李俊和、李俊兴(1895—1979)、李俊福

第五代 徐奎文(祖父1912--1996)

第六代 徐胜春(父亲1949--)

第七代 徐海峰、徐纳娜

 

 

(群体)

 

徐海峰:1975年9月17日出生,自小受父亲影响,喜爱捏面人。18岁从师学艺,创作了数千个各具风格的面塑作品,一改过去只做传统的人物。通过十二生肖面塑并将其与面艺建筑、服饰等多种创新方式结合,把摸到传统民间工艺的时代脉搏,令人耳目一新。其影响力也走出西安远及面塑艺术重地京津地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一是制定、颁布我区的非遗保护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和保护工作;二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业务运作体系。做好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申报工作,完成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等信息系统的建立,组织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等活动;三是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级保护制度和申报审核命名制度化。

 

 

 

度。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

 

 

   莲湖区文化馆五年保护措施:从2014年始,将“面人徐”制作技艺流程总结成文本资料,并可制成光碟存档入库。2015年不定期开设面塑学习班,邀请“面人徐”传承其面塑制作技艺,着力培养后续人才。2016年,在区文化馆非遗展示室建立“徐氏面塑制作技艺”展示区。 2017年,拍摄一部全面展示“徐氏面塑制作技艺”电视专题片。2018年,编辑出版“面人徐制作技艺及作品”系列出版物。

 

 

 

 

 

 

 

 

 

 

 

 

 

 

 

 

 

 

 

 

 

 

保护内容

 

    保护内容涉及文本资料、音视频资料、作品实物展示和相关教学资料等四个方面。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4年

 

将“面人徐”传统制作技艺流程总结成文本资料,并刻制成光碟存档入库。

 

 

建立资料数据库

 

 

 

2015年

不定期开设面塑学习班,邀请“面人徐”传承其面塑制作技艺,着力陪养后续人才。

 

 

培养后续人才5-10人

 

 

 

2016年

 

在区文化馆非遗展示室建立“面人徐传统制作技艺”展示区。

 

 

征集实物展品30-50件

 

 

 

2017年

 

拍摄一部全面展示“面人徐传统制作技艺”电视专题片。

 

 

时间长度为90分钟

 

 

 

2018年

2018年,编辑出版“面人徐制作技艺及作品”系列出版物

 

出版教材一本

 

 

 

保障措施

 

非遗宣传、数据库等信息系统的建立,传承人名录书编撰、传习所创建等。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3万

 

非遗宣传活动

资料收集

 

1万

2万

 

5万

 

建立数据库

通过媒体宣传

 

2万

3万

 

5万

 

用于区级非遗

名编辑录

 

2万

3万

 

10万

 

建立非遗传习所

 

5万

5万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面人徐传统制作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