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村大蜡制作技艺及民俗
项目介绍

民间手工技艺《豆村大蜡》

                   一基本特征

项目名称

民间手工技艺《豆村大蜡》

属    地

西安市周至县

保护单位

周至县文化馆

法   人

杨军海

通讯地址

周至县文化馆

邮   编

710400

电    话

87111257

传   真

87120680

电子信箱

617394545@qq.com

 

豆村大蜡自唐代以来,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基本特征:(1)伴随宗教庙会活动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对民间庙会民俗的依存性特征,特别是依存于对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关羽的爱戴和敬仰。它把民俗宗教与民间传统美术工艺蜡雕溶合一体。(2)《豆村大蜡》作为传统手工艺,它又是集蜡雕、剪、贴、蜡染、美术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它有“精”即精巧别致,冰洁玉润;“艳”即色彩艳丽明快;“神”即形象传神逼真,富有生机;“美”即美观大方,可观性强这四种艺术特征。(3)豆村大蜡主体是经祖传秘方精心调制,遇高温不溶不化,点燃后周围不消不流。

                     二基本内容

《豆村大蜡》,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坐,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作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园台体垒接而成,每个圆台的上面有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公分,其形状如卷曲了的莲花瓣,底层18个芽子,二层9个芽子,三层6个芽子。蜡体的中间是铜制的圆柱体蜡杆或竹制蜡杆,通贯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蜡体周围全是精雕细刻的飞禽走兽,其花红草绿鸟欢兽鸣,千姿百态,生趣盎然,蜡体四周又用五色彩线缠绕,如五彩祥云飘曳,寓意吉祥、福瑞。蜡亭属大蜡的装饰物,是用木、竹、纸张扎糊成的亭子,四周饰有花鸟、走兽,套置在大蜡外围,把蜡体衬映得更加美观漂亮。

标准大蜡体重60公斤,蜡体高1.2米,外径90公分。1998年台湾道教协会曾灌制了100斤的大蜡一对在楼观台祭拜老子。有一年还灌制了每个重500斤的大蜡一对。一般蜡体要点燃一年。

                    三历史渊源

《豆村大蜡》是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传统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43代传人大约1300年的历史过程。

相传,唐高僧玄奘受遣、出使天竺国学佛取经,从侨萨罗国带回了佛祖、菩萨、罗汉等雕塑金身,返回路过摩揭陀国一舍城时,见当地人绕外套亭子的大蜡载歌载舞,觉得新鲜可取,遂将大蜡工艺制品一并带回大唐,途经终南山下,远眺豆村紫气灵灵,大气浑浑,将所带救苦、普贤、文殊三大菩萨金身及大蜡工艺留至豆村,教民以化缘修建寺庙,供奉三大菩萨金身,并传授灌制大蜡技术,年年供奉,代代相传。

到了明朝,统治者倡导佛道合一,豆村人将三大菩萨金身供奉于楼观老子说经台新修救苦庙里,豆村人每年灌制大蜡供奉于此。清朝康熙八年,村南勒马村建有关帝庙,供奉一尊木雕关帝像。清同治年间,庙被“长毛子”焚毁,可关帝木像竟然无损,勒马村民古乐迎请,欲在村中建新祠供奉,岂料费尽全力,神像不为所动,适有豆村几个孩童在地里搂柴禾,遂于戏耍中轻而易举将木像抬至村中,豆村群众甚觉惊异,预感关帝神庙喜于豆村,便将关帝像供奉于司浪庙东厢,烧香祭拜。

清代中叶,白莲教血洗关中,围攻豆村,正值深夜时分,但听马声急切,城头守卫于朦胧夜色中见关帝显灵,脱去战靴一只抛向城下,围兵哗然溃散,豆村遂转危为安。第二天,人们发现关帝木像汗流浃背,一足无履。村民立即把关帝奉为拯救豆村军民于水火的圣君,此值四月初八,经村民合议,请示楼观台允许,将大蜡留在村中祀奉关帝,每年四月初八,必献一尊造型别致,精美异常的百斤大蜡游遍豆村大街小巷,然后供奉于关帝庙内,流传至今。

                 四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东经108?12″,北纬 34?06″,北濒渭水,南依秦岭,东西和户县、眉县接壤,距西安市区78公里。

周至县辖9个镇,13个乡,379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63万人,总面积2968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西南向北呈阶状。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3.2℃。适宜小麦、玉米、瓜果、蔬菜等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陕西省水果、畜牧十强县。也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周至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县内有道教祖庭楼观台,华夏财神故里,佛教圣地仙游寺、景教名胜大秦寺、千年名刹八云塔,充满神秘色彩的厚畛子老县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种类繁多,表演艺术就有30种之多,特别是民间手工艺《豆村大蜡》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至县终南镇豆村,隶属终南镇辖区,位于周至县城东三十华里,距道教圣地楼观台十华里。北距西宝公路二华里,西连司竹乡,东与尚村镇接壤。

豆村历史悠久,村大风淳,号称“天下第一村”,行政划分为豆村管区,分为四小区,面积2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00多人。豆村街道布局奇特,南北狭长,形似椭圆,象颗豆子,加上当时村民以作豆(一种器皿)为生,故名豆村。一条中心大街横贯东西,其余街道皆与之成什字形,共计24道丁字街,走遍大街小巷,整有9里多路程。

豆村依山傍水,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极有利于农作物及林木的生长和繁植,小麦、玉米、猕猴桃、苹果、杏、桃、苗木花卉等是这里的主要产业。

豆村宗教色彩浓郁,原大小古庙宇有10多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特别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根深蒂固,除蜡雕外,剪纸、纸扎、雕刻、油漆彩绘、民间音乐舞蹈等也很驰名。

                  五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为了保护《豆村大蜡》,从2006-2010年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终南镇党委、镇政府及县文化馆负责组织实施,县文化体育局负责管理,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监查,督促,保护计划如下:

(1)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豆村大蜡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价值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召开有关专家理论研讨会,对《豆村大蜡》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研究。

(4)每年拨出一定经费,保护《豆村大蜡》老艺人。

(5)召开民间美术工艺培训班,重点培养大蜡制作的年青美术工艺人才,成立美术工作室,把蜡雕艺术推上市场。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6年

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豆村大蜡》的渊源,发展过程及价值等情况。

完善普查资料为主的基础工作。

2007年

2008年

文化馆组织举办民间工艺培训班,聘请豆村老艺人,成立《民间美术工作室》,发展蜡雕艺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1)培养《豆村大蜡》制作艺人150多名。

(2)出版《周至民间美术工艺》一书,其中包括《豆村大蜡》。

(3)让蜡雕艺术和经济市场接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的发扬光大。

2009年

2010年

保障措施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文化馆馆长为组长、村书记、村长为副组长的《豆村大蜡》保护领导小组。

(2)成立“周至县民间美术工艺工作室”,把《豆村大蜡》作为重点项目和经济市场接轨。

(3)县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包装《豆村大蜡》。

(4)每年拨出一定经费,用于《豆村大蜡》老艺人的生活补助。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共计59万元

①普查完善资料,整理,影像、图片、存档需4万元;

②《豆村大蜡》老艺人保护生活补助15万元;

③培养《豆村大蜡》制作艺人150多名,需15万元;

④成立《豆村大蜡》艺术工作室,打造品牌产品,需25万元;

8万元

备注

  

申请上级保护经费补助51万元。

 

                    六濒危状况

近年来,周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对《豆村大蜡》这一民间手工艺作了许多发掘、保护工作,但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的渗入,传统的庙会文化日益淡化,依附于庙会活动的《豆村大蜡》也渐渐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和威风。

2、制作大腊的艺人包括传承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去世,有的已不能再亲手制作。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蜡作品很难与经济大潮接轨。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年青人都出外打工,不愿意学习,使大蜡工艺制作后继乏人。当前,《豆村大蜡》已处于濒临灭绝,人亡艺息的边缘,挖掘、保护大蜡工艺刻不容缓。

                     七主要价值

豆村大蜡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周至地区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2004年,“豆村大蜡”参加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观摩展,受到各届人士关注。日本友人曾把4公斤重的大蜡样品带回日本工艺馆收藏,并被许多媒体采访播报。挖掘和保护《豆村大蜡》,其价值主要有三点:

(1)历史价值。豆村大蜡从唐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挖掘、抢救、保护它,对研究唐、明、清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2)学术价值。豆村大蜡的传承历史,工艺流程,基本特征,在其它地区实属罕见。挖掘和保护它,对周至地区民间手工艺特别是蜡雕艺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3)社会价值。因为豆村大蜡依附于对英雄人物的爱戴和崇拜,所以挖掘和保护它,对周至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化群众,凝聚群众,提高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八传承谱系

 

代 别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

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四十代

王秀成

不详

私学

师承

30

豆村四组

郭瑜炳

不详

私学

师承

30

豆村三组

王 成

不详

私学

师承

25

豆村四组

第四十一代

王立极

1904年

完小

师承

35

豆村四组

刘荣堂

不详

完小

师承

35

豆村四组

第四十二代

王 杰

1930年

完小

师承

25

豆村四组

赵立功

1937年

完小

师承

20

豆村二组

第四十三代

孟占民

1961年

初中

师承

20

豆村四组

赵来虎

1970年

初中

师承

10

豆村四组

 

赵立功,男,生于1937年,完小毕业,是《豆村大蜡》工艺第四十二代传人,从小爱好书法美术,在学校就经常办墙报,15岁随上代豆村大蜡传人刘荣堂学艺,刻苦好学,由于他很有扎实的美术基础,不但掌握了大蜡的制作工艺,而且还能钻研创新,把大蜡工艺不断发扬光大。因大蜡只在四月初八过庙会时才灌制,平时,他用蜡雕刻成各种各样的人物、花、鸟、虫、兽。此外,他制作的纸扎工艺人物活灵活现,动物憨态可掬,书法作品经常参加各类书画作品展,并获奖。他是豆村红月亮书画社的社长。1994年,他的二公斤模型大蜡和纸扎作品“杨宗保与穆桂英”及蜡雕作品参加省民间艺术观摩展,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一致好评。

                 九相关器具及制品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大蜡制作材料有:蜂蜡、清油(菜油)、五色丝线,各种颜料、红薯、棉花等。

制作工具有:灌蜡铁芯、铁锅、铁勺(10个)、刀具(5种)、铬铁、抿子、铁丝、木料等。

制作过程:①把蜂蜡在铁锅里熔炼开,取掉杂质;②等蜡放凉,温度大约在20℃左右时,再用铁勺把蜡灌制在悬挂空中不停转动的铁芯上,中间有木头或竹子制成的蜡杆以及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③待灌制成后,再把铁芯上的蜡倒立,同时把几个大小不同的蜡按顺序摞起来,这样,大蜡主体就成形了。④用五色彩线缠绕蜡体四周;⑤在大蜡主体上做蜡芽,花鸟虫鱼,飞禽走兽;⑥用木、竹、纸张扎糊成一个大小合适的蜡亭套在蜡体上作装饰用。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豆村大蜡制作技艺及民俗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