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制作
项目介绍

    简介

风箱制作历史悠久,传统手工艺典型代表。风箱制作以桐木和秋木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第一、选料、选用没有巴结的,粗细均匀的桐木和松木为原料。

第二、粘板、把选好的木料用胶粘合起来。

第三、画样、根据尺寸在粘合好的木料上画出图样。

第四、下料、根据画好的图样用锯工下料。

第五、组装、根据下好的木料开始拼合组装。

第六、上蜡、在箱体内部两侧打上蜡,减少摩擦。

第七、成品、外部打磨、涂漆成活。

     历史渊源

双向连续鼓风的风箱,还有较简单的风箱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木风扇,北宋年间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这项发明。木风扇由木箱和木扇组成,刚性较皮囊好得多,操作方便、风量大、漏风少。稍后,又出现了长方形的木风扇。这两种木风扇都是利用箱盖板的开闭来鼓风,在宋元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在元初王帧所著《农书》的水排图中,也绘有这种长方形木扇的图形,叫做“木扇”。关于水排的演变,王帧指出:“此排古用韦(经过加工的皮)囊,今用木扇”。如此说来,东汉初年的风箱也不会是木风扇,倒是与皮囊有关。

我国从春秋后期开始,就用皮囊鼓风冶铁。这种皮囊两端细、中间鼓起。其外形和当时的一种称为“橐”的盛物容器相似,因此又称为“橐”。装有此种鼓风工具的冶铁炉又称为“炉橐”。鼓风用的橐富于弹性,在空虚的时候是鼓起来的,橐上装有一个陶制的拉杆,使用时手握拉杆不断将橐前后推拉,使之压缩和鼓起。皮橐在挂起与压缩的过程中将风吹到冶铁炉中,这样的操作过程就称为“鼓风”。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冶铁炉的容积不断增大,所需的风橐也相应增加。因多个橐排在一起鼓风,所以又称为排橐。鼓风器最早是皮囊,后来是风扇,发明于公元十世纪以前。活塞式风箱最早见于明。老的活塞式鼓风器,记载史见于明代宋沿用至今。

     传承人

于国清

     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张师傅,南寨村人,其他情况不详

第二代传承人;于德明。1919——2001年,其他情况不详

第三代传承人;于国清,1953年出生,狄寨街办小康村人

     濒危状况

而今,备受当年庄户人青睐的“风箱”闲置起来了,其原因是如今人们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缺乏烧饭的燃料,劈柴、煤炭有的是,烧起火来,任其自燃,不需要鼓风加氧;而且沼气、天然气也被不少地方使用,只须管好“开”和“关”就行了;再说,现在有了铁制的手动或电动鼓风机,体积小,省人力,而且便于搬动,木制的、体积大、风速慢而且耗费人力,木制风箱自然就被“优胜劣汰”了。现今,风箱制作工艺濒临失传,如不进行抢救性保护,风箱作为一种过去生活的印记而被彻底遗忘,成为一种历史的缺憾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建立信息档案;

2、建立传承人制度,打破家族式传承模式,以打铁制作进校园等形式,扩大传承人规模。

保护措施

全面调查,建立保护机构;整理资料,进行投资;选择合适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加强作品的包装及宣传,让民间艺术爱好者。

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10万元

依据说明作品收集,展厅布置,媒体投资,招收徒弟

地方配套资金1万元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风箱制作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