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寨迎春牛老爷社火
项目介绍

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

一基本特征

项目名称

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

 

属    地

西安市长安区

保护单位

西安市长安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法   人

 

通讯地址

 

邮   编

 

电    话

 

传   真

 

电子信箱

 

 

一是文化内涵深厚,集中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民风民俗。特别是牛老爷官帽上的红顶子,在当地只能用胡萝卜雕刻,一说牛老爷身份是一个老百姓,二说是代表着农耕生产和劳动收获,强调了农耕文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形式独特、典型,地方特色浓郁。据调查了解,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长安的侯官寨保留有牛老爷社火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三是人物形象独特逼真,既诙谐又具有一定的威仪。是村规民约的化身和代表,据当地习俗,在正月十四、十五耍社火期间,村里的行政领导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一切只有牛老爷这个临时“春官”说了算,而“牛老爷”在当地耍社火过程中的确承担着领导、组织、协调、处理治安事件的职能;四是文化现象保存原始,“牛老爷”既是人们争相观看的社火主体、核心和主要内容,又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灵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核心人物。无论从服饰、出巡仪仗、活动过程及所反映的人文道德文化内涵看,都属原生态文化。由于当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少,精神性、非物质性表现较为集中、突出。五、牛老爷社火是民间文化的集成者,它涉及和囊括了包括刺绣、化装、锣鼓、雕刻、绘画、戏剧、秧歌、祭祀、礼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而且能与时俱进,从走社火到抬社火芯子、平台,发展到今天的车拉、车载,社火内容也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六、社火内容积极向上,强调传统伦理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符合社会主旋律,满足了群众追求真善美的美好精神需求,深受群众喜爱。

 

                   二基本内容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侯官寨的庄稼人都要耍社火,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特别是耍大社火时,“春官”牛老爷那可是重点欣赏的领袖人物。

主要活动有:

1、逗社火。侯官寨人耍社火,从逗社火开始。正月初四到初八晚,各社局爱好者开始挑逗其它社局,当地也叫烧社火,由北三社逗南四社,或南四社逗北三社,但自家不烧自家,且各家自有对象。主要有稻草逗狗,牛犁地,还有敲锣鼓的、烧纸的,这时逗狗的对方在其后则耍卖老鼠药的、老鼠娶媳妇儿的,有的装姜太公钓鱼,钩上却钓一个王八。但不论怎样都要化妆、打扮、掌灯笼,非常有趣。谁家只要逗社火就必须耍社火。

在当地,人们最早把牛老爷叫“春官”。耍社火时,春官“牛老爷”只能由上堡子推选,而且不是每次耍社火上堡子牛老爷都必须出场。据当地人说,要牛老爷出场,必须是寨子的六个社都烧起来后到场的,少一个社都不行。

“村规”规定:社火为三类,小型不出春官;中型七个社社火齐全,出春官,南北转场子;大型七社齐全,且十四、十五要耍社火,十六日开会商量好,各社底子带齐,二月初二摆场子”。另外,还对社火程序、形式和内容及路线做了统一规定。

2、选牛老爷。当然,牛老爷不是随便产生的。是由上堡子的社火头们经过认真酝酿,在全堡子找出一个相貌堂堂、仪表人才、威武高大的人来当牛老爷,然后提上三斤糕点去请,如果此人不接受还要做做其思想工作。

3、敲钟鸣示,请“牛老爷”。牛老爷选出后,上堡子社就敲响村北头大庙外的大钟,以示今年要耍社火,之后寨子的六个社都要打着社旗,敲着锣鼓,抬着象征性的几桌社火,由社火头或有名望、能说会道的人到上堡子请牛老爷,即使是80岁髦髫老人也要对“春官”牛老爷下跪禀报。而牛老爷座在侯官府,两班衙役则山呼“威”,场面十分庄重、威严。

4、选牛、选马,装社火。之后,各社火局就热闹起来,上堡子选牛一定要在方圆找一头最大的尖牛(即公牛),还要为马牌子、印信子选马、租马。侯官寨六社则装社火的装社火,打脸子的打脸子,一派忙碌景象。

5、插社旗。牛老爷上任后,如果要大耍社火,第一件事就是插社旗,社旗插在谁家地里,就在谁家地里“下场子”(即耍大社火),当地群众是绝无怨言的,据当地人说:“下了场子的地能长出好庄稼来。”而游趟子社火是不下场子的。

6、搭侯官府。社旗插好后,寨子里的北三南四社就要在场子里为牛老爷搭“侯官府”。

当然,现在这里的村民为了不影响农事,一般不在庄稼地里下场子了,而是在村里小学的院子中为牛老爷搭个官府,官府里设公案、香火、摆醒木。对联是一定要挂贴的。上联是:权管一府之地;下联是:法治不屑之民。一派威仪之象。

7、上香、耍社火。耍社火,各社是要到关帝庙烧香的,而且各社都争着要烧头炉香。上香后便开始耍社火,但正规式耍社火是从每年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当地人讲:(看社火的)来迟的看不到头,来早的看不到尾。因为当地耍社火不但要耍白社火(即白天),还要通宵达旦的耍晚社火。当然,晚社火必须打灯笼,挂衣、有戏牌,缺一不可。

8、牛老爷出巡传令。侯官寨耍社火离不开大权在握的牛老爷,牛老爷则离不开社火。牛老爷出巡前,信马子背上背着一只葫芦。第一次到寨中传信时,葫芦上挂块木炭,意思是社火烧起来了;第二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令旗,(信马子)大声喝到“把娃抱出来!”;第三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鸡毛令箭,意思是各社火局按次序跟着老爷走。

9、牛老爷出巡。牛老爷出巡看社火,真可谓官模官样,前面首先是信马子、马牌子,接下来依次是肃静、回避、佛手、朝天凳、鸣锣开道的,班头还带着真家伙连枷,然后是衙役,还有牵头的,身边还有书童、拿大印的印马子。”

10、牛老爷升堂看社火。牛老爷骑着牛走到搭好的侯官府后,从牛背上下来,在两班衙役的欢呼声中升堂,热热闹闹看社火。各社走到侯官府门前,社火头或口才好、有身份的人要给牛老爷报到,然后(社火)上街巡游转三圈。

这时北三南四的各社社火依次通过侯官府。上堡子、永宁社、狮子社在前面展示,而后面四社则互相礼让,不得挡道。正月十四是在南四社转场子,所以北三社的土地社、龙门社在前;正月十五在北三社转场子,故南四的东南社、大庙社在前,顺序严格规定不能乱。

侯官寨耍社火这一天,牛老爷一天一般都要禁食,避免出恭,以免失去老爷的威风。各社社火在通过时如有捣乱的、胡说的、骂人的、打人的,老爷发话后是要挨板子的,而且是真打,毫不留情。“村规”规定:打了也白打。

11、送牛老爷。侯官寨的社火结束时,各社还要把牛老爷送回上堡子。只要老爷同意,送到村西的桥头也是可以的,这就要看牛老爷心情了。

12、开总结评判会。当天的社火耍完了,第二天,各社社火头是要前往上堡子社,召开总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牛老爷的“春官”才算任务完成。

据老人刘平安介绍,在清朝时,一年耍社火曾经发生了几次大的打架械斗事件。“侯官寨耍社火和其它地方不同,叫南北对垒,南边是四社,北边是三社。本来寨子没有上堡子社,寨中是三社对三社,在耍社火时经常暗中叫劲,进行比赛,看谁家的社火装得好,看谁家赢了谁家,争强好斗的心理,经常导致发生磨擦,有些矛盾闹得很大,许多活动不能开展,于是村上有威望的能人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社火头目讨论,结果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村规”。那么,“村规”如何执行呢?由谁来执行,要有一个约束力,于是在上堡子的关帝庙内设案燃香,六个社的社火头集体宣誓,“歃血为盟”。在封建社会这是很管用的一种形式。”

“村规”规定:把上堡子作为一个社。因为上堡子在侯官寨两派斗争中没有参与,处在中立位置,所以大家叫他当领导,叫首社。

在现实生活中,要举办几万人的大型活动,没有公安干警的维持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侯官寨人仅凭“牛老爷”这个灵魂性人物的塑造,极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我们当今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蓝本。为了确保社火秩序,“村规”严格规定:在耍社火过程中,若有外来观众干扰社火,牛老爷有权下令终止其捣乱行为,狮子社安排一间房作为押房,结束后放出,再不追究。侯官寨人,赋予“牛老爷”以超越地方行政权力的社会影响力,“牛老爷”是“见官大一级”,不受任何地方权力束缚。上世纪50年代,一个好事的干部由于出言不逊被“牛老爷”下令打过板子,记者还在《长安报》上撰文批评,但当地政府非常清楚此事的积极社会意义,并未对侯官寨社火进行干预。

而对当地百姓而言,寨子的六社对“老大”——牛老爷的权威性非常尊重,当然“老大”在处理事情上也是非常公正的,打罚是从不轻言的。

另外,“村规”还规定:寨子社火行进的时候要让社火,各社局行进到自家门前要停下来,让后边的其它社局先表演。各社之间出现纠纷,理屈一方加罚一次社火,在全村转一周。因此,各社局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历史渊源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由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份,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报秋实,悦神庆丰。我国春秋时期,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地的日子叫“社日”,以后凡在春季社日祭祀时扮演的杂戏、杂耍就叫“社火”。自先秦时起,社火已成为民间最为主要的民俗活动。

六朝时期,这种报赛形式与佛教行象仪式结合,发展为社火游行表演。

宋以后,民间杂神淫祠广为兴起,社火与庙会联系更为密切,而且与戏文混为一体。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就有过详细的记载。但大多以走社火为主。

“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

侯官寨历史悠久,《咸宁县志》、《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西安通览》都有记载。

《西安通览》记:相传唐代已有此村。明设侯官社,清置侯官仓。少陵原一带从西周樊侯开始,至汉唐侯爵官员近五十人,而侯官寨之“侯官”却是当地百姓自己塑造的心目中的侯官。侯官庙中的侯官塑像,左肩穿朝服,右肩披蓑衣;左脚穿官靴,右脚着草鞋;乌纱帽只有一根帽翅,亦官亦民。每年正月十五大会,游人上万,村中社火最前者即扮侯官,他发表一些反对贪官污吏欺压人民的言词,博得观众高声喝采。

至今在侯官寨的村民当中还留传着这样的歌谣:“农家要得乐,祈水耍社火”。“锣鼓不响,庄稼不长。”

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方圆百里堪称一绝,长安区副高级研究员崔皓著《长安社火艺术》一书也对其作了详尽的描述。

据当地老人刘平安讲:当地“牛老爷”社火是逐步演化过来的。(在清朝时)有个县令到了立春的时候,结同僚、衙役,自己扶犁,吆着牛在全县走一圈,表示倡导农业,当时影响很大,大家的劲被鼓起来了,以后村子在祭奠先农(后谡)时扮装这个形象。

 

                 四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侯官寨,位于终南山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杨庄乡,东径109°,北纬34°,东邻蓝田,北接历史名镇引镇,西康铁路绕村而过。目前,全村约有600户人家,3700多人口。其中,上堡子约有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口。

 

这里交通便利,一年四季稻麦飘香,六畜兴旺,多年前开挖的渔塘波光粼粼,风景秀丽,是人们前往旅游胜地终南第一峰太兴山的必经之地。静静的浐河和清水河从村子东西两侧不远处自南向北缓缓流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淳厚,生活悠然。

 

                 五保护计划

 

当地政府每年举办牛老爷社火,投入约为15万元左右,2006年又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投入3万元,组织召开研讨会约5万元,搜集、挖掘资料约5万元;社会力量投资约30万元。主要是南四北三各社局制作社火底子及差旅费。

一、主要保护内容 
1、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文化;
2、侯官寨牛老爷社火民间文学内涵;
3、与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相关连的刺绣、化妆、锣鼓、雕刻、绘画、戏剧、秧歌、祭祀、礼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
4、与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相关连的文化平台,如:社庙及相关器具。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护工作,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于2005年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文化主管部门也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时,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纳入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上主要领导多次视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次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研究、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并采取“三个一点”即上级扶一点,政府拿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集中解决保护工作中的投入问题,文化部门对保护“牛老爷”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制订了五年、十年保护计划。

三、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根据中央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长安实际,2006年到2015年,长安区将组织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对侯官寨‘牛老爷’社火等民间传统文化实施保护工程。一是成立侯官寨“牛老爷”社火历史文化研究会;二是每年或隔年在当地举办大型牛老爷社火;三是对“牛老爷”社火文化信息进行搜集挖掘整理成册,采取录音、录像、拍摄等技术手段进行入馆、入档,原生态保存;四是采取社会集资的办法,维修或重建各大社庙;五是对传承人实行保护,结合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牛老爷”社火原生态文化保护培训班,确保这项工作见成效、见实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长安和谐社会,促进长安经济、文化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文化基石,为民族文化复兴、发展创一片净土,还一片蓝天。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起区、乡(街办)、村三级保护网络。
2、以区文化馆、乡镇、街办文化站为骨干力量,常年组织专门人员和队伍,采取现代科技术,对上述三项保护项目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原生态入馆、站保护,严防人为造假现象。
3、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上级拨一点,政府筹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解决上述恢复项目建设所需资金。
4、加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类宣传活动,宣传保护知识,使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建立机制 
区、乡、村三级分别建立保护组织,形成三级保护网络;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1、搜集、整理、挖掘及整理成册约需30万元。
2、民间艺人抢救性保护经费每人每年0.5万元,每年约需10万元。
3、恢复各大社庙非物质文化扶持资金约200万元。
4、保护、更新相关器具的费用约50万元,大约10年为一周期,需要进行更新传承。

                      六濒危状况

 

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浸蚀,我们的民族文化已被挤压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狭小角落,西方所谓的洋文化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些腐朽、落后的垃圾文化,更是雪上加霜、乘虚而入、民族自卑感和事事不如人的错误观念,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正在或将要走向荒漠化、边缘化,民族文化几乎快要到了“日薄西山”、“灯枯油尽”的危险境地。就连侯官寨“牛老爷”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也同其它民族文化保护项目一样,也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大庙,室内优美的壁画已荡然无存。上面还依稀能看到文字的石臼,似乎也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孤独地哀叹着,清朝同治年间巡陕使刘蓉题写的匾牌,成了他人睡觉用的床板。

原来的社庙大多已被拆毁,仅存的东南社的社庙,土地社的社庙,被夹在现代水泥、钢筋、砖块之间显得特别刺眼和寒酸。

据当地人讲,这里的村民现在耕地也大多不用牛犁地了,养牛的人很少,牛哞声几乎也听不到了。耍社火时,为牛老爷选坐骑,为马牌子、信马子、印信子选马已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需要在方圆几十公里找,在旅游景点租赁。

现在要出牛老爷也不是一件十分顺利的事,由于经济因素,上堡子一般是不愿出牛老爷的。

听当地人讲,上堡子是过去守护太庙、关帝庙、黑呼庙的人发展而成的,可如今的太庙早在文革时期被拆毁,门前的石佛像、大钟也被砸了,黑呼庙也遭到了相同的命运,残存的关帝庙也几近风烛残年。

据说,上堡子人迷信这一辈子当了假官,下一辈子当不了真官,所以一般不愿当“牛老爷”。

 

                     七主要价值

 

1、“牛老爷”社火文化所折射出的思想精神内涵在确保一方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目前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第八届文代会所积极倡导的和谐文化是一致的,值得提倡、弘扬。

2、村民之间,社局与社局之间互敬互重、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民风淳厚,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今社会积极倡导的《八荣八耻》新要求一脉相承,十分吻合。(三)集中表现和展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向上,具有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的民族,特别是社火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美、求新,不甘落后于人,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所在。(四)村规民约所体现出来的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自我约束及各种矛盾的自我化解、消融的特殊功能,在依法制国的今天,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补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值得加强和提倡。(五)侯官寨耍社火期间,在外人员不论官做的有多大,回到村中都要抬社火,而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人的出人,这种官民平等,官民同乐,官民一体的思想境界,意义十分深远。

 

                       八传承谱系

 

从清朝开始,侯官寨每年耍大社火均由上堡子村选出,从未间断过。解放前,上堡子村姚凤文曾多年担任牛老爷“春官”,之前,其他“春官”多以李姓、尤姓为多。解放后,第一个“春官”叫李秉魁,以后的传承人还有张建云、王胜利、尤耀民、尤小利、李平、尤文汉、张松、李秋田、王大涛、尤言绪、张景泉等。

                 九相关器具及制品

相关器具及制品

 

1、现在上堡子村、侯官寨永宁社均保留有《村规》各一份;

2、牛老爷出巡看社火,现存道具有肃静、回避、佛手,朝天凳、连枷等;

3、南四北三各社局现都尚存有社火底子和账薄等。

4、上堡子尚存关帝庙一座;侯官寨尚存有土地庙、火神庙等,但均破烂不堪。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侯官寨迎春牛老爷社火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