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杨社火•芯子
项目介绍

    简介

一、大白杨芯子的种类与形式

芯子艺术是民间各种杂耍艺术的升华,是将民间各种杂耍艺术如耍狮子、舞龙、走马、旱船、抬花轿、武术、杂技、耍花杆、采莲、大头娃等逐步演化升华为芯子艺术。因此,目前流行的芯子艺术中,就有龙芯子、马芯子、刀芯子、剑芯子、船芯子、轿芯子、车技芯子、跟斗芯子、伞芯子等,凡民间杂耍一类的节目,几乎在芯子艺术中都可以见到。芯子艺术和戏剧、高跷装扮的人物基本相同(包括脸谱、衣帽、道具),是同一树上的三朵花。芯子艺术着重于踩腿的技巧。所不同的是芯子艺术在表演时每架芯子就表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将所装扮的节目一次性亮相,且节目繁多,造型各异,给观众以琳琅满目的感觉,加上高玄的艺术造型,可激发观众的欣赏兴趣,流动性的表演形式,更使观众心情舒畅。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造型巧妙、阵势宏大,在游演时,有单人肩扛的“背芯子”、有多人共抬的“抬芯子”、还有马拉车载的“车拉芯子”,现己发展成由汽车装载的巨型芯子。大白杨村的芯子过去按“桌”计算,每次要扎制10—15桌,最多时达20桌,并且一直沿袭着一村分二社“分朋赛乐”的表演形式(形似两军对阵),明显带有盛唐时期的演艺形式的烙印。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以其“奇、特、妙、绝”的形式表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剧情节、乃至借古讽今、褒贬时事,令人叹为观至。

二、大白杨社火•芯子的组织发起过程

大白杨社火历来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包括会长、副会长、委员、会计、出纳等人员,会中下设芯子组、大衣组、绑扎组、化妆组、插芯子组、打拐子组、仪仗队、锣鼓队、车管组等二十多个职能小组,分工负责,各行其事,同心协力。

己故中华梨园学研究会会长李尤白先生20余年的研究,著《梨园考论》一书,考证唐代梨园就建立在大白杨村。据此可知,大白杨社火到唐代完全被宫庭所控制,一切活动必须按照唐王朝的主旨进行,其表演形式也有所变化。在唐代,只有每年的农历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才夜不宵禁,皇家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上元节)要与民同乐,较大规模的庆典活动就要搞三天,大白杨社火至今始终沿袭着这三日的庆典活动。每逢皇家的集会和庆典,盛行“分朋赛乐”,共同表演、以较胜负。大白杨社火沿袭一村分二社的表演风格,就是采用“分朋赛乐”的形式。

三、大白杨社火•芯子表演

大白杨芯子艺术的表演活动,最能体现“龙人”的精神风貌。位于龙首源上,村型为“龙形”的大白杨村,历代相传:“大白杨的社火是前紧后松,是一条龙的阵势。”社火队的阵容重点在头,铳子手排列在最前面,接着是仪仗队、锣鼓队、平台车,长长的芯子车队排在最后,列队数百米,总体队型构成“龙”行之时,其势在头,其力在尾的龙摆尾之势。随着社火队缓缓向前,最前面的铳子交替鸣放,发出炸雷般的响声,使远处的观众闻声汇集于市,接着是彩旗飘扬的仪杖队及锣鼓队、平台车,等到又高又长的芯子车队到来时,前面的队伍己相距很远,只听其声,无法看到,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一车又一车造型各异、精巧玄妙的芯子,使观众感到目不睱接,眼花缭乱。由于观众争相尾随在车旁车后,大白杨社火队和观众形成的人流融合在一起,活灵活现地体现出了龙人的精神风貌,芯子艺术的演出借此收到了强有力的艺术效果。

    历史渊源

据《未央文史资料第二辑》载:大白杨村,相传在公元前三六八年间,这里曾是一片寂林,飞禽走兽遍及林中,时有少许乡民,住此以射猎谋生,在位四十八年的东周第二十二代皇帝周显王姬扁,喜爱射猎,于某岁艳阳季节,因思西周祖地,自洛阳西行游猎至陕。一日,天高气爽,显王率部来到这里,潜入深林取猎。时近黄昏,天色突变,炸雷震耳,雨如飘泼。显王一行,展转林中,难辩归途,心里万分焦急。此刻有一臣乱中猛省,报奏显王曰:“圣上,小臣随王入林之时,忆及丛林南际,有一偌大白杨,以臣愚见,虽大雨滂沱,但此树南侧受烈日光照,必稍为干温,而北侧则较湿凉,如摸其躯杆,则可辩其南北矣!”显王闻奏大喜,急命其摸之,果然辩其南北,逐驰马而归。嗣后,周显王为念其射猎迷途得救一事,即令部下在此修庙一座,并令卒役若干在此定居,守护庙宇及这棵大白杨树,以后形成村庄,定名为大白杨村。

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活动内容隐涵着我国各历史时期的多种文化现象。据考:源于东周,兴于盛唐。初为“傩”的形式及杂耍一类的艺术,在唐代宫廷大傩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芯子艺术,并逐步由祭祀型演变为娱乐形式。延袭至今的表演风格,完全是唐“分朋赛乐”的形式,模拟性表演《秦王破阵》,其久演不衰与唐代梨园艺术积淀分不开。大白杨社火是东周(春秋战国)以来“傩”文化的延伸,随着“傩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迷信的祭祀仪式逐渐向娱乐方面演变,又伴随唐代音乐,舞蹈及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唐代“宫廷大傩”的形式演变而成《射虎》,直至现在的“社火”。为庆祝辛亥革命成功,原陕西省副省长张凤翙任陕西督军时,调大白杨社火在菊花园公演,欢庆胜利。解放前,大白杨社火曾在西安多次义演,为西安的进步秦腔剧社和戏校筹集资金。1956年代表西安市参加 “陕西省民间花火芯子会演”,受到芯子行家的好评。同年,参加首都五一节游演活动,受到中央领导习仲勋等的亲切接见,并设宴座谈。1959年上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活动。1982、1983年大白杨东 西两村联合在市内游演,其阵容达数里之长,轰动古城,当时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使西安地区约六十万观众大饱眼福”。1991年和1996年曾两度代表未央区参演“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2008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七节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展演活动中获银奖

    传承人

详见传承谱系

    传承谱系

大白杨东村

第一代 王林之父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大白杨东村

第二代 王林 男 1868 不详 师传 不详 大白杨东村

第三代 王辅生 男 1893 不详 师传 不详 大白杨东村

第四代 王栓印 男 1937 中专 师传 1951 大白杨东村

王湛才 男 1941 高中 师传 1953 大白杨东村

王云龙 男 1952 初中 师传 1977 大白杨东村

大白杨西村

第一代 张志林祖父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大白杨西村

第二代 张德轩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大白杨西村

景老二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大白杨西村

第三代 刘锡铭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大白杨西村

黄克斌 男 1932 小学 师承 1949 大白杨西村

第四代 侯宗海 男 1938 初中 师承 1958 大白杨西村

刘广玉 男 1934 小学 师承 1945 大白杨西村

刘双喜 男 1941 初中 师承 1950 大白杨西村

    濒危状况

(1)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面临严重的人才断档。社火中宫廷焰火的制作和燃放技术在大白杨村己消迹,芯子艺术的表演队伍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这是芯子艺术失传的主要矛盾。

(2)为了生存,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组织参与活动的青壮年人员锐减,加之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年轻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民间传统艺术参与兴趣不浓,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品种同样也因缺乏更新,面临严重的失传局面。

(3)芯子艺术发展所需的财力、物力十分匮乏。芯子艺术多属群众自发,活动经费靠自筹,而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较为庞大,所以芯子活动组织根本无力筹措更多的发展资金。

(4)随着农村通讯、电力等公共事业的发展,高压电杆、线路、通讯线路阻碍了高台芯子的巡演,在农村街道上芯子队伍活动不便,高台芯子没有活动空间,严重损伤了村民活动的积极性。

(5)各级政府重点抓经济建设,对民间艺术活动重视不够,也是芯子艺术面临 失传的因素之一。

总之,目前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危胁,如果再不抢救与保护,这一艺术瑰宝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走向消亡。

    保护计划

一、保护内容

(一)静态保护

1、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各历史时间参与人员、代表人物及流传保护价值的作品,实物、照片及其资料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所获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档,妥善保存,推选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并时行展览。

3、在由政府部门的领导及有关专家的参与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抓好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从芯架设计、制作、塑型到演员化妆、绑扎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编撰打印成册或予以出版。

4、将部分芯子表演的照片用电脑制作成文化宣传广告(文化墙),布展于村中街道上,形成一项有村中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街景,借以促进和提高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5、编制印刷介绍大白杨社火及芯子艺术的画册及VCD或DVD碟片,使每户村民及有关部门都能保存一套,将对保护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动态保护

1、在原有的大白杨东村社火会和大白杨西村社火会两个民间文艺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大白杨社火·芯子文化艺术研究会定期开展活动,并对两个社火会的参与人员明确保护政策,制定相关制度。

2、保护和发展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应逐步改变组织形式中的传统习俗,逐步建立一个人员固定且分工明确,又能相互合作的芯子表演艺术团。

3、创办芯子艺术培训班,按芯子艺术的表演要求对芯子设计、制作、节目安排、化妆、服装、道具等普及教学培训及实际操作培训,不断培养新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传承问题,并可从各个方面逐步形成及达到专业化水平,提高芯子艺术表演的艺术档次。

4、加建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建立以芯子艺术表演的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团,广泛开辟演出市场。

5、继续保持每年一度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表演活动,检阅和促进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弘扬。

 

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8

精选人员,以青年人为主,重新组建社火会,成立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协会(或研究会),创办芯子艺术业余培训班。

(1)重新组建机构、加强艺术人才的培训、提高普及率。

(2)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

2009

组织专业人员对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进行研究,建立大白杨社火·芯子表演艺术团。

使艺术团组成人员每人能够掌握一门或几门有关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加大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原生态保护力度。

2010

继续加强演艺人员的培训力度。

使艺术团组成人员技能达到专业化水平。

2011

组织专家对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召开研究会,采取各种形式对外进行宣传,走向全国,加强国际间交流。

(1)撰写出版有关资料、画册、书籍,录制音像资料,对外广泛宣传。

(2)为产业化发展迈出新步伐。

2012

(一)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未央区文化局局长为组长、区文化馆及未央宫街道办领导为副组长的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保护领导小组。

(二)成立西安市未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三)以区文化馆、街办文化站、大白杨村为骨干力量,常年组织专门人员和队伍,采取现代化科学技术,对该项目进行搜集、整理、挖掘。

(四)把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纳入局、街办、村等单位相关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明确职责,实行责任追究。

(五)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上级拨一点、政府筹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解决恢复项目建设所需资金。

(六)加大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20

用于给大白杨东、西两村修建文化活动中心。

 

10

用于保护承传人每人每年基本生活费2000元。

 

5

用于文化活动中心培训设备。

 

5

用于更换破旧服装。

 

2

用于更换损坏及购置不足的锣鼓。

 

10

用于芯架保护及创新制作。

 

5

用于更换己损坏及购置不足。

 

3

用于举办培训班培训新手的费用。

 

10

用于购置文化活动中心其它设施、设备和工作经费。

 

8

用于研究成果的打印、复印、出版专集。

 

5

抢救、保护工作中不可预见的费用。

 

合计:83万元

 

 

备注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大白杨社火•芯子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