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二曲礼仪
项目介绍

    简介

近年来,周至县政府、文化部门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挖掘、整理、保护、开发文化遗产做了大量细致坚苦的工作,成立了“周至县民俗礼仪研究会”,在全县范围内普查民俗、礼仪、传统文化遗产,举办“礼仪讲座”,培训礼仪队伍,促进二曲礼仪走向规范、高雅,为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曲礼仪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执礼者;二受礼者;三行礼者;四仪注;五祭品、《文》等。

一、执礼者(即礼宾、司仪):执礼者,是礼仪的主持、赞礼、相礼者。唱读仪式,叫人行礼。一般情况,礼宾由

二、四、八人组成。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

启赞:为礼仪总指挥。礼仪由启赞发端。年长有经验者担任,位置在右上方。

通赞:负责全盘唱礼责任。自始至终,只要启赞一开始,通赞就接启赞开启礼仪项目而唱礼。启赞唱行什么礼,通赞就唱什么礼,按顺序一直唱完礼仪。位置在左上方。

引赞:主要引内引外,并唱引主祭者等应行的礼仪动作。位置在右下方。

哑赞:除了协助引赞一起、引主祭者赴里返外之外,主要负责读《祭文》的责任。在一般家庭的祭祀活动中,不请礼宾,也得由年迈尊辈、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主持。哑赞在行礼的过程中,他一直不唱礼。位置在左下方。

二、受礼者(接受礼的对象、或偶象、牌位等):行礼一开始,就得请出,安座。

三、行礼者(祭主、主祭者):他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兴、叩拜礼。

四、仪注(程序、仪程、仪式)。主要介绍《祭礼》:二曲礼仪,无论婚嫁、寿诞、丧葬、节庆、庙会等活动,是日的先夕,均要行此《祭礼》。其基本仪注为:

陈设:凡祭,需先陈设。在神龛前,设供桌、置蜡台、摆香炉等。且盥洗、稳案、净几、燃烛、焚香。

请主:即请出受礼者(或龛、牌位),安座。

降神:行裸礼,进爵灌地,即以酒洒地,奠而不饮。以降神受飨。

致献:奉献应献的祭品等。恭读《祭文》。

侑飨:以乐劝食。

参神:大礼参拜。

焚化:焚烧黄表、金帛等。

酹酒:将酒奠洒于地。

辞神:祭礼结束,辞别之礼。

祭礼须诚敬,站立要恭谨,垂首弯腰。祭前要斋戒、沐浴、虔诚、心神专注。礼仪程序的每一步骤,一是一,二是二,不得越礼,登降俯仰,按部就班地遵照去做。长幼毕集,亲疏秩然,隆重庄严,表现出一种“祭如在”的肃穆气氛。

祭品:祭品要新鲜、要丰盛,是专门为祭祀神明而准备的。大型隆重的祭祀,牛、羊、猪、三牲具备,且为整头。一般人家的祭祀,就只备一鸡,一大块猪肉。

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雅称,祭祀时不得直呼其名。如:牛称“一元大武”;羊称:“柔毛”,猪称“刚鬣”;鸡称“翰音”;水称“清涤”;酒称“清酌”;玉称“嘉玉”;饭称“粢盛”等。

祭文:祭祀祝文,是拜祀神明时所用的文体,即祭时以言告神祈福致祷之辞。体裁有散文与韵文两种,感情色彩浓厚。

     历史渊源

“礼”,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含义十分复杂。它是“祭神以致福”,“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但狭义来解,礼可作为礼貌、礼节、礼义的通称,指人际的、社会的、乃至国际间的交往过程中,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而“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本身就有内在的“礼”和外在的“仪”两个方面的含义。礼是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现象。只有礼和仪完美结合,才是完整的礼仪。二曲礼仪,则是二曲思想和群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二曲学说及其礼仪的灵源,发自孔子,宗于孟子,立足陆(九渊)、王(守仁),兼融程(颢)、朱(熹),继承关学(张载)“以礼为教”的传统,讲求“经世致用”,同时又不无佛学和道家思想因素,博采众长。他主张“穷理致知”以明体、“实修实证”以求适用,即所谓的“明体适用”。并强调研究“礼乐”,以“礼”作为君子行为的准则。

李二曲,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名颙,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县城西郊人,幼年家境贫寒,无法上学,在母亲的教育下,向人借书攻读,全靠自己的发奋,“艰苦力作,无师而成”,为清初一位献身道德教育的著名思想家。在明未清初的社会进步思潮中,以倡导“悔过自新”、“明体适用”、“足食知礼”而成为一家之言。与“浙江黄宗羲、河北孙奇逢”同负盛名,世称“海内三大名儒”。康熙皇帝曾赐额“关中大儒”,又亲自书定了“操志高洁”的一面匾牌,送给二曲先生。

李二曲针对“边臣不知忠义,而争先奔走,妖贼不知正道,而大肆猖獗,中外贪肆成风,缙绅奔走竟成俗”的社会时弊,以及宋明以来,把儒学作为单纯的章句之学、流于浮词、以至空谈心性、游谈无根的恶劣作风,反省儒学,抨击儒学的贵族化、专制化倾向,以还原传统儒学“经世致用”、“康济群星”的优良传统与基本宗旨,倡导“明体适用”,提出“悔过自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学说。他身体力行,推行儒学的平民化,重视“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坚持“以礼为教”,望其知礼,完成其“救正人心”实现“足食知礼”的社会理想。

清初,是二曲礼仪的创立时期,主要由二曲先生撰导礼仪,言传身教,传授给他的门生以及名儒、绅士、学者,把“二曲礼仪”推广到广大城乡。而当时,能行起礼,请得起礼宾的人家并不多。遇到婚嫁、寿诞、丧葬、祭祀等红白喜事,能行起礼、作为时尚排场的,大凡是有钱有势的家庭。为了使“二曲礼仪”走上规范高雅,每年春,全县各地的知名礼宾,都要到县上会聚,由二曲先生指导,通过演示、排导,统一礼路,统一乐曲,使礼乐走上正规化。二曲礼仪的兴起,得益于当时的周至知县骆钟麟的重视。他是一个礼贤下士、重视文化、礼教、体察民情的好县官。

清未,受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新思想的影响。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明令在文庙祭孔中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同时宣布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因此,作为旧式礼节的二曲礼仪必然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在民间,由于民主新思潮的影响,作为庄重高雅的二曲礼仪却在广大农村得到发展。

周至县圣学巷刘希贤是二曲礼仪传承人,早年在关中书院就学,后又从师兴平张果斋、兰田牛兆廉学务理学。由于受民主思想影响1905年起,他先后5次从汉口坐船赴上海学习,购买图书,订阅同盟会《民报》,回到家乡后,在县城圣学巷办起了新学校“圣学巷学堂”,从学者50余人。不但讲学《四书》、《五经》,而且传播新思想,给二曲礼仪注入新的内容,《礼文》不断趋新。这一时期,全县凡大村子,均有礼宾先生。庙会祭祀、年节祭祀、红白喜事礼仪,己约定俗成,大的富裕家庭且举行隆重的“行礼点主”。为了纪念二曲先生,每年春,全县知名礼宾会聚于二曲祠堂,举行一次“会礼”活动,研讨有关礼仪问题,促进礼仪规范、高雅。

解放后,由于政府重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除解放前的一些老礼宾外,一些有文化的农民在本村主持礼仪,担当起了礼宾的角色,基本做以了“行礼不出村”。

1966年文化大革命,二曲礼仪走向低谷,被当作“四旧”破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二曲礼仪在城乡,如雨后春笋,得到快速发展。一个“讲文明、遵礼仪、知荣辱、促和谐”的新风气正在形成。二曲礼仪己成为隆重高雅、雅俗共赏、约定成俗的新时尚。

     传承人

详见传承谱系

     传承谱系

二曲礼仪,实质上仍然是我国传统文化《周至》、《礼仪》、《礼记》三礼的传衍和发展。它是二曲先生继承传统儒学,躬行关学“以礼教为本”的宗旨,结合城乡民风民情实际,把儒家礼仪推广于下层民众的产物。它兴起于清初,盛于民初,衰于“文革”,复兴于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理学、礼宾大师的传承,使二曲礼仪得到继承和发展,且扎根于城乡民间群众之中。

二曲礼仪,自李二曲传播开始;乾隆年间经王心敬(李二曲高足弟子)传承;后又经张果斋、牛兆廉于清光绪年间传承给刘希贤;刘希贤又传承给张寿轩、刘子见、刘跻贤;李耀堂、刘跻贤传承给刘知民;刘知民办起礼仪培训学校,公开传授给学员们。

传承人:刘知民,男,生于1942年9月,大专文化程度,周至县著名礼宾大师。刘知民于文化大革命后,经李耀堂先生传授“二曲礼仪”,刘跻贤先生讲授《四书五经》、《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刻苦攻读《礼经》,研究古今礼仪,翻阅了大量传统礼仪资料,躬行礼教,使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为城乡广大群众服务礼仪。20余年来,跑遍了周至平原各个乡镇,并经常赴西安、宝鸡、兴平、武功、户县等地行礼。礼仪文明高雅、规范适用,深受群众欢迎。且自办“礼仪学校”,言传身教,教授礼仪,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濒危状况

随着信息社会、科技技术、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改革开放,西潮东渐,中国所谓的旧的礼制真的面临“礼崩乐坏”,二曲礼仪也不例外。年青人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要求“简单”,便不愿学当“礼宾”。礼宾后继乏人,二曲礼仪濒临危绝状态。

因此,保护、抢救、开发二曲礼仪刻不容缓,促使其传承发展。

     保护计划

       主要保护内容

1、保护名老礼宾,给他们荣誉、地位、生活补助,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结合进修培训,培训年青一代礼宾队伍。

2、开展普查工作,收集、整理、归类、存档各种资料。

3、发挥“民俗礼仪研究会”作用,召开研讨会,开展理论研究,发表论文,出版《二曲礼义集》。

4、办好“周至县民俗礼仪研究会”、“西安市周至礼仪培训学校”,培养大批礼仪人才。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1996年9月17日,周至县人民政府召开了“李二曲学术思想”研讨会,重视了“二曲礼仪”。

2、2005年10月,成立了“西安市周至礼仪培训学校”。培养礼仪队伍后继有人。

3、2005年11月27日,成立了“周至县民俗礼仪研究会”,挖掘、抢救、保护、研究《二曲礼仪》,促使传承发展。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周至二曲礼仪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