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刘海金蟾俗信
项目介绍

简介

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一千多年来,由于刘海(原名刘海蟾,号海蟾子。五代时燕山人,辽朝进士。燕王刘守光的宰相)修道于终南山下户县大重阳万寿宫玉蟾台而成财神刘海与金蟾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众多真实、完整的活态口承传说。此传说生发于终南山户县而波衍四海。并由此产生了 “终南山刘海金蟾信奉民俗”丰富而独特的人文历史样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持续发展、民族团结认同,均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秦岭,横贯中国大陆中部,东西横亘一千六百多公里,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中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东西方向长约三百多公里的一部分山脉,主要属于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市管辖。

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户县,地处终南山北麓的关中平原中部之南,北自渭河,南至秦岭终南山分水岭,东南向距陕西省会古城西安二十余公里,正北向距古都咸阳十余公里。独特的原平、山高、林茂、水丰、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使这里自古就是文人隐士云集的汉唐京畿重地,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氛围浓郁。

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终南山下王公岭,就有“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6000—7000年前,户县就有农耕文明。流经县域的渭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县域内的秦岭终南山,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山,终南捷径、寿比南山等成语就指的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岑参,宋代的理学家程颢,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诗篇和游历的足迹。位于户县宋村的草堂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位于户县祖庵的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被尊称为“道教祖庭”。

《神仙列传》记载,乾化二年(912年)前后,刘海修道于户县终南山下,后来元太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刘真君”,至元武宗时被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全真教奉其为北五祖之一,而成民间“财神刘海金蟾”的传说和信仰民俗。

华夏民间的财神刘海撒钱和吐(背)钱金蟾祭祀活动,刘海财神信奉,吐钱金蟾和背钱金蟾信奉,财神刘海的戏曲、影视及各种刘海金蟾的传统工艺品、“刘海”一词都来源于“财神刘海金蟾传说”。刘海是华夏民间公认的财神之一,吐(背)钱金蟾是华夏民间公认的布财神物。自古而今该民俗影响深远,传播广泛,覆盖着华人世界博大的时空,并传至东南亚,囊括语言口承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传统节庆、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内容。信奉刘海的民族众多,成为联系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刘海金蟾传说,通过简捷明了通俗易懂的朴实关中方言讲述的故事,承载着朴素的群众情感和关中语言特点,见证着关中民间语言的发展历史,成就了“刘海儿”一词,展现了刘海勤劳好学、孝敬母亲、勇斗邪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诚实守信、忠贞爱情、善恶有报、保护动物、遵循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和谐发展等等,是中华传统美德教化劝善戒恶的典范教材,表现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但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虽经文化部门不断努力,但“终南山刘海金蟾信奉民俗”日渐式微,如今能比较全面掌握该民俗的人已不足五人。年轻人对于财神刘海已经不太了解,全国各地虽多有敬奉刘海和吐(背)钱金蟾,但多不知道原因和出处。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调查、记录、认定、建档、保存、传承、传播的工作机制;注重项目的整体性、真实性和传承性;通过《非遗法》的不断普及,提高了社会非遗保护意识;通过整理出版、媒体宣传、学校教育、交流展示、传承传播后使濒危状况稍有改善。

注册了“刘海故里”商标进行保护,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行为,尊重其形式和内涵,防止其被歪曲、贬损。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民俗

项目名称

终南山刘海金蟾俗信

 

申报地区

户县

涉及民族

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

 

秦岭,横贯中国大陆中部,东西横亘一千六百多公里,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中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东西方向长约三百多公里的一部分山脉,主要属于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市管辖。

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户县,地处终南山北麓的关中平原中部之南,北自渭河,南至秦岭终南山分水岭,东南向距陕西省会古城西安二十余公里,正北向距古都咸阳十余公里。独特的原平、山高、林茂、水丰、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使这里自古就是文人隐士云集的汉唐京畿重地,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氛围浓郁。

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终南山下王公岭,就有“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6000—7000年前,户县就有农耕文明。流经县域的渭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县域内的秦岭终南山,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山,终南捷径、寿比南山等成语就指的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岑参,宋代的理学家程颢,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诗篇和游历的足迹。位与户县宋村的草堂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位于户县祖庵的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被尊称为“道教祖庭”。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其先为禹父鳏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执天下农桑。5000多年前中国私有制社会的第一场战争──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商末周初,周文王在这里建造了沣京都城,周武王在沣水之滨建造了镐京都城。公元401年,佛教巨匠鸠摩罗什被后秦姚兴皇帝邀请到太平河畔,在这里建造了一座草苫译经的殿堂,后成了第一个国立译经场所。传说老子在户县著道德经,清凉山是老子的炼丹台,人称小楼观。明代公输堂、钟楼,至今绚丽辉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眉户曲子”中的《刘海收妻》、《蟠桃宴》、《大赐福》;“秦腔戏曲”中的《万寿图》、《刘海打柴》、《刘海砍樵》、《蟠桃宴》、《刘海戏金蟾》等就是由户县刘海的传说故事改编而来。

有利于农耕的终南山下自然环境,位于汉唐京畿重地的地理优势,丰厚的人文底蕴,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特别是终南山麓丰富的传说、民间故事、民谣、山歌、民歌、樵歌、牧歌、儿歌等等资源,终于使终南山下的户县成为了华夏“刘海金蟾俗信”的发祥地。

 

一、自然地理区域分布

以终南山下刘海修道的户县玉蝉乡曲抱村玉蟾台上香火旺盛的刘海庙为中心,户县518个村,村村都有略知财神刘海金蟾传说故事的人,村村都有供奉刘海和金蟾的家庭,全国各地的信徒常来祭拜财神刘海并听传说故事。

    经考察,财神刘海金蟾信奉民俗以户县为核心发源地,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很多地方建庙祭拜。时至今日,海内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吐(背)钱金蟾和刘海的供奉祭拜活动。“刘海神话还远播到国外,东南亚各国劳动群众特别敬奉这位财神”(《户县文史资料》20P328)。全国各地的信徒和国外友人常来刘海故里祭拜和寻根。

     其地域外延和影响密度还在继续发展。

 

二、 历史文化区域分布

自古至今,财神刘海金蟾信俗,上至皇帝领袖,下至黎民百姓;上至意识形态,下至民众生活。起于宋元之际,千年绵延至今。演绎形式丰富,还在继续发展。

 

据《户县志1987P512》载: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户县人民,在户县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据《户县志1987P9》载:在古文献的记载中和现时人民群众中都有不少神话传说。有些是统治者的伪造,有些是宗教徒的伪造,有些是农民的附会,有些是史书、志书的以讹传讹。

《户县志1987P10》载:在户县有些神话传说,事出有因。

《户县地名志P265》载:户县地名,其中有些离奇的神话。

《户县志1987P10》载:传说中的楚国人李耳(老子)却十分怪诞……

    《户县文史大观P211》载:由于老君(李耳)在娄敬庵留下许多传说,因而,人们把娄敬庵也就称为老君庵。

 说明户县有悠久的口承神话寓言传说民间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终南山刘海金蟾俗信”。

     千万年来在户县的终南山下,户县人民繁衍生息,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成就卓著,口口相传,结晶而成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神话故事和民俗样态。这些故事传说百讲不烦、百听不厌,出口成诵。这些民俗充实着民族的心灵,护佑着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民族文化。他们是

 

民族学习汉语的口语教材,是民族学习汉字的心书,是民族的口传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保证,是民族注重精神文化传承的缩影,是户县人重视提高文化素养的历史见证,更是道教徒心中的一块圣地和不懈追求。通过寓言传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并提高着终南山一带的历史人文环境。

 

一、户县为传说刘海故里

 

首先,文物例证。

1、藏于“道教祖庭”大重阳万寿宫中的文物——“十方重阳万寿宫记”古碑,出土于户县,背刻刘海蟾诗及题记,终南山祖庭刻石《户县文物志P77》;

2、藏于大重阳万寿宫中的文物——“全真第贰代丹阳抱壹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铭”碑阴提文曰:神仙刘海蟾以天圣口九年游历名山所至《户县文物志P132》;

3、藏于大重阳万寿宫中的文物——“褒封五祖七真制辞”碑文曰: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海蟾明悟弘道刘真君,可加赠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4、藏于大重阳万寿宫中的文物——“真元会题名记碑阴”碑文曰:户县曲抱村玉蟾台;

5、康熙庚子(1720年)的《甘亭十二景》诗碑,有“玉蟾稻賸”诗一首,说的就是刘海蟾修道的玉蟾台《户县文物志P231》;

6、刘海庙:县西2.5公里的曲抱村之西北有台,曰玉蟾台,亦名老君台,台上修刘海庙三间,俗名刘海庙。~~~玉蟾真人(刘海蟾)修道于此,遂更名为玉蟾台《户县文物志P238》;

7、贴丹桥、吐丹桥、金蟾池古迹:今考村西有贴丹桥、吐丹桥和金蟾池,相传“刘海戏金蟾”的民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户县文物志P238》;

8、征集于户县民间的刘海戏金蟾铜镜、青铜三足吐钱金蟾塑像。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户县志P637》:曲抱村“玉蟾宫”供奉“刘海”,有刘海戏蟾的民间传说。

2、《户县地名志P142》:俗传,曲抱村为刘海的故乡。原玉蟾台不仅有刘海庙,庙中塑有刘海像,而且庙旁有刘海戏蟾之水潭。

   3、《户县文物志P238》:户县有句民谣:“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今考村西有贴丹桥、吐丹桥和金蟾池,相传“刘海戏金蟾”的民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在玉蝉乡即以此命名。(玉蝉本玉蟾之误);

 

4、《户县文物志P238》:县西2.5公里的曲抱村之西北有台,曰玉蟾台,亦名老君台,台上修刘海庙三间,俗名刘海庙。~~~玉蟾真人(刘海蟾)修道于此,遂更名为玉蟾台;

5、《户县文物志P15》:玉蟾台,位于玉蝉公社曲抱村西北;

6、《户县文史资料20P325、328》:“民间财神是刘海,家住户县曲抱村。”“另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所载:刘海生来有仙根,生在户县曲抱村。”

7、《户县文史资料17P193》:“传刘海大仙系曲抱村人,有“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之句,此台为刘海戏玉蟾之故地。”

8、《画乡文化6P13》:“广为传诵的刘海与金蟾的神话故事诞生与户县曲抱村。”

9、《旅游在户县P087》:“民谚: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

 

再次,文艺作品演义。

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刘海为户县人的说法。

1、秦腔《万寿图》、《刘海打柴》、《刘海戏金蟾》、《刘海与梅姑》中均多次提说刘海家住在户县。尤其在秦腔《万寿图》又名《刘海砍樵》剧未高潮中刘海唱道:“刘海家住在户县,不得时时把柴担。戏来金蟾得金钱,刘海撒开幸福钱”(甘肃秦剧团演唱,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VCD附后)

2、1953年长安书店出版的《刘海打柴》秦腔剧本中,刘海自述:“我家住户县西河滨,离城五里曲抱村。”

 3、1959年出版的《刘海打柴》秦腔剧本中,刘海自述:“我家住户县西河滨,离城五里曲抱村。”

 4、元、明、清以及近代多位文人踏访刘海故里玉蟾台后的诗词(见相关制品栏目)。

5、2013年由户县非遗保护中心整理编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地方曲子集(罗什曲子社演唱本)》第3页《封菩萨伏位》:“刘海家住在户县,曲抱村中有家园,刘海撒钱遍江南。”

6、户县《传统曲子汇编P377》《大赐福》中有:“赐福已毕祥云闪,刘海把金钱撒下来。吾家住陕西在户县,曲抱村里有家园。”

 

第四,民间传说例证。

流传于户县丰富的吐钱金蟾与财神刘海的传说故事,也更直接、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户县为刘海故里。特别是以《吐钱金蟾与财神刘海的传说》、《财神刘海得道成仙的传说》、《财神刘海砍柴收妻的传说》、《财

 

神刘海救蟾得钱的传说》、《财神刘海串钱钓金蟾的传说》、《财神刘海与银鱼金谷的传说》等最为典型。

 

二、财神刘海金蟾信俗的历史渊源

自公元912年后刘海修道于户县终南山一千多年来,财神刘海金蟾传说,如上所述,流传于民众口头后,或见诸文物遗存或见诸文献典籍。见诸文献者历代累积,虽其中颇多相异文本,但都有共同处,即指认其为户县人氏。当地民间财神刘海金蟾传说,因其点击乡梓而众口成真,渐渐演为渊源有自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推衍,文献与传说逐渐靠拢融而为一,世人都笃定认知刘海为终南山户县人。财神刘海金蟾的信仰即由传说而生发开去,覆盖着华人世界更为博大的时空。

 

财神刘海金蟾传说和信奉民俗源于户县,历史悠久,普及九州,波衍四海。

据《神仙列传》记载,刘海原名刘海蟾。又名刘(元)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一说名哲。五代时燕山(今属北京)人,辽朝进士。燕王刘守光的宰相,好黄老之学。乾化二年(912年)前后托疾挂印离去,后修道于户县终南山,全真教奉为北五祖之一。元太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至元武宗时被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藏于户县大重阳万寿宫中的文物—“褒封五祖七真制辞”碑文记载以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百神仙》P169)。

由于刘海修道于“道教祖庭”户县终南山下重阳宫玉蟾台而成财神刘海金蟾信奉民俗,自古多有记载。

1、《通俗编》卷一:刘元英号海蟾子,今俗呼刘海,更言刘海戏蟾;

2、《通俗编》卷十九:张果曰张果老,刘海蟾曰刘海戏蟾;

3、《中国百神仙P169》:刘海戏金蟾的说法,是刘海蟾一名的讹传;

4、北宋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中有这样的句子:“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可见,当时已有刘海蟾戏蟾的戏曲演出。

5、《元明孤本杂剧》中《贺升平群仙祝寿》有“海蟾拿蟾金钱”“贫道将着金蟾并着一串金钱以为共献”之句。

6、《元明孤本杂剧》中《李云卿得悟升真》、《感天地群仙朝圣》中有刘海蟾唱段。

 

 

7、明朝李日华《六砚斋笔记》说:“皇越石携来四仙古像,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连花叶,鲜活如生。”

8、户县《传统曲子汇编P372》《蟠桃宴》中有:“刘海撒金钱,白猿献仙丹。”

9、户县《传统曲子汇编P377》《大赐福》中有:“赐福已毕祥云闪,刘海把金钱撒下来。吾家住陕西在户县,曲抱村里有家园。”

10、《户县文物志P238》:户县有句民谣:“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今考村西有贴丹桥、吐丹桥和金蟾池,相传“刘海戏金蟾”的民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在玉蝉乡即以此命名。(玉蝉本玉蟾之误);

11、《户县志87P510》:刘海曾修道于户县曲抱村玉蟾台;

12、《户县志87P526》:民间传说《刘海戏金蟾》;

13、《户县志87P526》:户县曲抱村西边还保留着刘海庙和金蟾吐丹的“吐丹桥”、“金蟾池”等遗迹。刘海的故事被编成戏曲,广为流传。

14、2013年由户县非遗保护中心整理编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地方曲子集(罗什曲子社演唱本)》第3页《封菩萨伏位》:“刘海家住在户县,曲抱村中有家园,刘海撒钱遍江南。”

    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中国民间的吐钱金蟾与财神刘海的传说和祭祀信仰就来源于此,刘海是华夏民间公认的财神之一。

15、历代的权威词典均收录了“刘海”词条:刘海儿,古代神话中的仙童,前额垂短发。后称儿童或妇女在前额的短发为刘海儿(商务印书馆《四角号码新词典P33》);

16、刘海儿,传说中的仙童,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P872》)由于刘海的独特造型,刘海一词演化成妇女额上下垂短发的名词来源。

作为财神刘海金蟾传说源生地,刘海的神像和吐(背)钱金蟾就自然落坐于终南山一带的庙宇和民众的居室店铺之中,延续至今。

本项目代表传承人同时是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的代表传承人,说明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和渊源。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玉蟾台古建老君殿及三间刘海庙、刘海像塑像被毁(户县文物志P279),并且,许多戏谱和老书在“文革”中均被查抄

 

和焚毁,财神刘海金蟾传艺人受到迫害,民俗日渐式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和政治禁锢的破除,传承人对财神刘海金蟾信奉民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复原,刘海庙的祭祀活动得以恢复,刘海的戏曲得到公演,刘海与金蟾又出现于民众家里和店铺的供桌,渐渐地,财神刘海金蟾信奉民俗得到恢复和发展。终南山户县财神刘海金蟾信奉民俗活动不仅得以活态传承,而且有着其地域性集大成式的聚存。

 

 

一、财神刘海金蟾语言、口承文学传说 (详见附录一 )

1、《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一》 

2、《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二》

3、《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三》

4、《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四》

5、《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五》

6、《财神刘海龙宫得宝螺的传说》

7、《财神刘海砍柴收妻的传说》

8、《财神刘海救蟾得钱的传说》

9、《财神刘海串钱钓金蟾的传说》

10、《财神刘海与银鱼金谷的传说》

11、《九天仙人刘海与金蟾的传说》

12、《三足金蟾的传说》

13、《老子与刘海的传说》

14、《刘海与金蟾的传说》

15、《刘海蟾自述的传说》

      

二、财神刘海金蟾的舞蹈、戏剧、曲艺

1、财神刘海金蟾的地方戏曲(1)

     秦腔《万寿图》又名《刘海砍樵》剧未高潮中刘海唱道:“刘海家住在户县,不得时时把柴担。戏来金蟾得金钱,刘海撒开幸福钱”(甘肃秦剧团演唱,陕西音像出版 DVD复制件附后)。

     青春版秦腔神话剧《刘海戏金蟾》

 

财神刘海金蟾的地方戏曲(2)

刘海打柴》1953年长安书店出版,剧本复印件附后。

刘海打柴》1959年长安书店出版,剧本复印件附后。

 

 

三、财神刘海金蟾的传统节庆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户县的刘海庙会,四邻八乡,甚或有人远渡重洋来祭拜。

四、财神刘海金蟾的传统敬奉

刘海撒钱、金蟾吐钱、金蟾背钱,成为民众家中、企业商铺最常见的布财守财神物。

五、财神刘海金蟾的民间工艺技艺制品

社火、杂耍、杂技、剪纸、刺绣、绘画、皮影、雕塑等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美术工艺品。

六、财神刘海金蟾历代名人诗词作品

详见作品栏目内容。

 

 

一、项目主要特征:

     1、非物质特征:其是物质高度发展的意识产物。是依靠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

化场所支撑的一种文化实践、表演、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显著

的非物质特征。

   2、文化特征:其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

   3、遗产特征:其是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至迟形成于清朝末年,是历史上遗留、累积的精神财富——具有显著的遗产特征。

   4、民族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的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华夏民族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具有显著的华夏民族特征。

   5、连续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生、发展而伴生延续发展——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特征。

   6、历史传承继承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社会物质生产历史进程的产生而产生、传承而传承、发展而发展——具有显著的历史传承继承性特征。

   7、发展创新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的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代代相传、发展和创新——具有显著的持续发展创新特征。

   8、适应性特征:其始终伴随着华夏民族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华夏民族社会适应性特征。

 

 

   9、历史认同特征:其由于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华夏民族的历史创造和历史见证,可以促进华夏民族的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具有显著的促进华夏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的特征。

   10创造力结晶特征:其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再总结后,多样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作用的个性产物——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结晶的特征。

,二、项目个性特征:

    1口头文学、口头语言特征: 千百年来一直有原生态、口头传承的语言传说,且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具有显著的民间传统口头文学、口头语言特征。

    2、民俗信仰形式多样性特征:项目以传统口头文学、口头语言为主体,形成了: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传统体育和游艺;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样态——具有显著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影响多样的特征。

    3、真实完整传承特征:其形式和内涵真实、丰富、完整、特色鲜明、传承脉络清晰——具有显著的真实完整传承特征。

    4、项目集中特征:其在项目区影响密度大、集聚传承发展——具有显著的集中聚集特征。

    5、影响传播广泛的特征:其影响深远,波及全国直至东南亚等国家和民族——具有显著的影响传播广泛特征。

    6、劝善戒恶特征:刘海的美德渗透到民众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劝善戒恶教化特征。

7、濒危的特征: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发展变化,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逐渐消失——具有濒危的显著特征。

 

 

一、重要价值

1、民族认同价值: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智慧和创造力、是民族的共同财富和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认同价值。

2、民族团结统一价值: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液,体现了民族的个性特点,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民族团结统一价值。

3、促进发展的价值: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经验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精神文化保证——具有重要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价值。

 

 

二、个性价值

1、历史科学价值:其历史悠久,传播广泛,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历史人文科学研究价值,并同时具有文化历史见证价值。

2、文学艺术价值:其广泛渗透于民众的生活之中,并成为众多古老民间艺术和文化以及方言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典型代表。并可以成为深入民众心灵,体察人类文化深层结构的途径,堪称中国民民俗文化的瑰宝。

刘海的传说和独特造型,演化为妇女前额下垂短发“刘海儿”一词的来源。对汉语词汇的形成和演化具有语言文字研究价值。

    信奉刘海的民族众多、形式多样、传播广泛,为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融合、变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

3、社会研究价值:财神刘海金蟾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出的一个超自然的神学意象。它作为我国神学体系中的财神,既是在社区性的以庙堂为中心的官方神位中占一席之地的神灵,又能作为百姓家中和企业、商铺的财神祭拜,其功能是覆盖式的,对民众的生活、生意具有守财和呵护功能,寄托着人们祈盼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刘海勤劳好学、孝敬母亲,勇斗邪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善恶有报、遵循自然、敬畏自然,是中华传统美德教化的典范教材。基于此,财神刘海金蟾传说不仅影响着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实践,对社会结构的构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视野,极具社会价值。

    4、 经济价值: 基于吐钱金蟾与财神刘海的信仰覆盖面遍及华人世界,影响广大。刘海及吐钱金蟾工艺品、刘海与吐钱金蟾的说唱戏曲影视、吐钱金蟾与财神刘海的传说的文化衍生品、刘海故里及玉蟾台风景区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链都指向了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

 

千百年来,项目在民间自然形成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民间信仰内容和形式。过去项目广泛存续于民间,如今系统全面掌握的人以传承人为代表,已经很少。

虽然户县县委、县政府对财神刘海金蟾传说和信仰民俗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弘扬的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危机:

一、财神刘海金蟾传说和信仰民俗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艺术和习俗形式逐渐消失。

二、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退出,并有不少已谢世,而绝大多数年轻人则热衷于新鲜事物,绝艺难以得到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特别严重,财神刘海金蟾传说和信仰民俗的传承几乎处于断代层。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一、相关器具

  1、财神刘海金蟾传说的基本说唱道具

桌子一张、椅子一把、长袍一件、折扇一面、惊木一支、坐櫈若干

  2、财神刘海金蟾眉户曲子、秦腔演唱道具

为眉户曲子和秦腔及各种戏曲表演的系列道具。

 3、财神刘海金蟾的祭祀器具

  所需供桌一张、供品若干。庙会祭祀时常用鼓乐器:大鼓2个、小鼓20个、大铜锣4件、小铜锣4件、梆子4个、板胡 1把、饺子1个,鼓板1个。

4.刘海及金蟾像工艺品制作工具

  笔、墨、纸、砚、针、线、刀、剪、刨、凿、锯等。

二、相关制品及作品

1、各地刘海庙。

2、刘海相关古碑 五通。

3、贴丹桥 一座。

4、吐丹桥 一座。

5、金蟾池 一座。

6、刘海戏金蟾铜镜 一面。

7、青铜三足吐钱金蟾塑像 一只。

8、《万寿图》又称《刘海砍樵》秦腔本戏VCD。

9、《刘海砍樵》戏曲电影。

10、刘海与金蟾的众多文学作品。

11、1953年出版《刘海打柴》地方戏剧本。

12、1959年出版《刘海打柴》地方戏剧本。

13、刘海及金蟾相关的挂画、年画、剪纸、连环画、雕塑、邮票等工艺品。

14、刘海与金蟾的传说故事集若干。

15、刘海和金蟾的现代工艺品摆件、挂件不计其详。

16、财神刘海与金蟾传说的诗词十四首:(详见附录二)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内    容

住址

 

第一代

王  忠

1896年

私学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二代

王连续

(王云)

1946年

师范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三代

王宽喜

1964年

高中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团喜

1966年

高中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四代

王  诚

1990年

大专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朝阳

1999年

在读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  骥

1988年

大专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五代

王子强

儿童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子贺

儿童

 

家族传承

刘海金蟾俗信

户县甘亭镇西街

 

(群体)

第三代:王宽喜、王团喜

 

第四代:王  骥、王   诚、王朝阳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该项目的意识。

    二、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保护工作。

    三、牢固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存、传承、传播的的根本保护方法措施。

四、对项目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进行惩戒。

五、落实了传承、传播活动场所50余平方米;县财政每年为代表传承人提供经费500元,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帮助传承人参与多种社会公益性活动。

六、利用媒体进行项目宣传,扩大了项目的传播范围。

七、初步建立了项目数据库。

八、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了保护工作专项会议,提出了十年保护目标和保护规划,并部署将财神刘海金蟾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名录申报保护,并力争进入国家级代表作名录。

九、健全了财神刘海金蟾传说说唱社,并申请注册了“刘海故里”标识,对吐钱金蟾与财神刘海的民俗进行保护。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2013年,初步建立项目档案,项目申请确认为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2014年,不断完善项目档案,使项目资料得以客观全面保存,项目保护有序展开,项目申请确认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3、2015年,项目传习所正常开展传习活动,传承范围不断扩大,后续传承人逐步熟练掌握技艺,项目申请确认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4、2016年,在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全面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项目宣传力度,使项目得到广泛传播,完善国家级项目申报文本资料。

5、2017年,将项目前期研究保护传承成果总结出版,项目申请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6、2018年,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基本消除项目濒危状态,使项目重新恢复正常的日常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状态。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终南山刘海金蟾俗信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