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张杨村竹马
项目介绍

简介

竹马又称跑竹马,纸马,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代张杨竹马据传源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大约有350年的历史。起先的目的是为了感谢上苍欢庆丰收,后逐渐演变为喜迎新年的民俗表演活动,表演内容以戏剧故事为主。

代张杨竹马队表演分为行进巡游和广场表演两种形式,表演由跑马队、锣鼓队组成。演出视场地大小而定,阵容可大可小,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最少出马8匹,最多可出马30匹。跑马队一般由8—12岁的跨马小孩进行表演,称马娃。表演时每位马娃身边还有一位身挂马铃、手执马鞭、口打呼哨的那行青壮年,称马排。马娃在马排引导下根据伴奏鼓点的节奏进行演出,其装扮则以表演的戏剧人物相同。   

代张杨竹马剧目主要有《戚继光斩子》、《智取威虎山》、《破宁国》、《金沙滩》、《回荆州》、《下河东》等。表演阵式也丰富多样,有“花大四门”、“两国交战”、“百马分鬃”、“内外城”、“敬德一条鞭”、“卷席筒”、“红五星”、“金香炉”、“拧门转”、“神龙摆尾”、“大老碗”等。

场地竹马表演多以晚上表演为宜,为解决照明问题,过去以竹篾子扎制各种彩灯(花灯):莲花灯、宫灯、兔子灯等,现在则以电灯来代替,并配以各色彩旗烘托表演气氛。

代杨竹马的价值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表演程式,代代相传。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式与传统的文化紧密关联,水乳交融,在临潼及其周边地区颇有知名度和影响力。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

   代张杨村竹马

申报地区

临潼区

涉及民族

汉 

 

临潼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南依骊山,东邻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邻浐灞生态区和新筑国际港务区,北邻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地势南高北低,山塬川依次分布,分别占15%、18%、67%。

全区现有耕地78万亩,土壤肥沃,土质优良,土壤以娄土、黄土性土和瘀土为主,适宜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特产有石榴、柿子、核桃和相枣等。自然条件优越,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境内有临河、潼河、零河等10余条河流,渭河穿境而过。水利设施齐备,农田灌溉方便,临潼主产优质小麦和玉米,是国家重点粮食生产基地。渭河平原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

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斜口镇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西南部,渭河南岸。面积78.1平方千米,人口4.5万人。境内洪庆堡是秦始皇“坑儒”处,古迹有秦始皇之父庄襄王等三王墓。

 

 

代张杨竹马分布流传于临潼斜口地区及周边一带。

 

 

 

 

竹马舞蹈最早见于宋朝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当时东京(今开封)“小儿竹马”、“蹈跷竹马”的盛况。明代阮大铖编写的剧本《双金榜》中,曾有“跑竹马”舞蹈表演的记述。

竹马舞曾经流行于全国许多地方,虽大同小异,但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和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的多种表演形式和内容。     

代张杨竹马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存于临潼区历史博物馆中的一口来自于代张杨村的古钟就铸有该村表演竹马的图案。最初的目的是人们庆祝丰收、祈福祭神、后来演变成喜迎新年或在古庙会活动中常见的表演活动形式之一。起初为民众自发组织,内容枯燥、阵式单一,后经历代竹马会首组织演绎、革新发展、不断完善并得以代代相传,到了清晚期和民国时期在当地已颇有知名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代张杨村竹马在临潼县第一届春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六十年代中期,在“十年文革动乱时期”,聪慧的代张杨村村民为了使竹马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存留。以样板戏的装束进行表演,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发展竹马的题材内容,也成为了陕西省内民间传统艺术唯一没有中断表演的民间艺术。改革开放以来,代张杨村竹马在当地政村委会支持下以及全体村民和竹马会共同努力,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竹马是我国古老民间舞蹈的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能代表我国独特民间艺术的一个门类,在代杨村已流传了四百多年。

据村中老人口述,代张杨村早年为保丰村,村中有座七星庙,是为纪念杨继业招亲所建,顺治年间将竹马表演传入村中,一方面用于喜迎新年民俗活动;另一方面用于纪念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的庙会期间的举行的活动之一。故竹马表演内容很多是多取材于杨家将和传统戏剧故事。

代张杨村竹马表演,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开始,一直要持续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每逢腊月来临,村中的竹马会就会聚集在一起商议开展活动的规模、时间和筹备材料、道具置办等一系列工作,并且都要在正月以前准备得当。具体分工:内勤组和外勤组,内勤组负责策划安排演出阵容、剧目、服装道具和化妆;外勤组负责日常排练和现场表演。

竹马一般用竹篾扎制成马形,再纸糊彩绘,最后以相应颜色的布条做围裙。扎制竹马和花灯的竹篾一定要选用新砍地竹子,这样韧性才好,待扎好骨架,还要用麻纸或牛皮纸粘糊,最后再对竹马进行装饰。所用材料还有:桐油、木棍、绳子、铁丝、颜料等。

竹马表演主要由跑马队、锣鼓队组成,其中锣鼓队二十余人;表演分为行进巡游和广场表演两种形式,行进巡游,指按照规定好的线路进行,沿途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好礼品以示迎接和祝福。场地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为解决照明问题,过去采用竹篾子扎制的各种彩灯(花灯):莲花灯、宫灯、兔子灯等,现在则以电灯来代替,并配以各色彩旗烘托表演气氛。

首先以锣鼓开场,为竹马的进场作必要的造势,烘托气氛,俗称打场子。随着一声炮响,身着特定服装的马排手持马鞭,各自引导对应身套马具,穿着传统戏剧人物服饰,背插彩旗的儿童入场,随着引马人马鞭的引导和伴奏的鼓点节奏,竹马时儿徐行、时儿奔驰、时儿跳跃,并根据引马人的指挥变换阵形和套路。演出阵容视场地大小而定,最少出马8匹,最多可出马30匹。出30匹马表演,因阵容庞大,需分成两队同步进行表演,其中每队的头名马排为表演的灵魂或指挥。

竹马队一般由8—12岁的跨马小孩进行表演,称马娃。表演时每位马娃身边还有一位身挂马铃、手执马鞭、口打呼哨的那行青壮年,称马牌(排)。马娃在马排引导下进行演出。其装扮与表演的戏剧中的人物相同。代张杨竹马表演剧目主要有《戚继光斩子》、《智取威虎山》、《破宁国》、《金沙滩》、《回荆州》、《下河东》等。表演阵式有:“花大四门”、“两国交战”、“百马分鬃”、“内外城”、“敬德一条鞭”、“卷席筒”、“红五星”、“金香炉”、“拧门转”、“神龙摆尾”、“大老碗”等十余种。

随着时代变迁,为保护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和解决目前人员不足的状况,现已发展成男女童均可。

      

 

 

1、代张杨竹马源于民间,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竹马的制作基本材料为竹篾、麻纸等材质,经民间艺人手工编扎而成。跑竹马人以挑选8—12岁适龄儿童为佳。                                                

2、传承方式一般要经过从扮演竹马娃时代开始,长达后再扮演马排的方式延续。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未中断,具有完整性、连续性。

3、竹马表演内容以民间传统经典戏剧为蓝本。继而,挑选角色,稍加

装扮后,伴着锣鼓家伙的节奏,通过马排引领,有节奏的跑动变换阵法便将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观赏性。

4、代张杨竹马过去每逢新年进行表演、凸显了农耕时代对岁时节令重视,成为当地民俗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表演。

 

代张杨竹马内容独特,表演形式独具一格,不但民族民俗特点突出,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价值。

竹马舞伴随着当地民间生产活动大众百姓生活的需求而产生,与岁时节令习俗密切相关。其粗犷的性格豪放表演风格折射出当地的民风民情,为研究当地民俗和民间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竹马从道具制作到演出,每一环节都显现出村民灵巧的手工技艺、精湛的演艺技巧;其传承都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以言传身教方式延续下来的原生态的过程,对于研究民间舞蹈、制作技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及受经济利益驱使,多有年轻人纷纷离开故土,寻机创造自己想要的财富,久而久之,他们原有的文化技能和原有的心理文化特征,渐渐地丧失和异化,不愿意再努力将祖先的文化遗产传承延续下去。加之费用上涨等因素,过去一年一度的竹马表演,如今只能视资金状况而定,每隔一年乃至每隔数年。

随着艺人老化及逐渐作古。现在能系统的、完整的掌握原有的鼓点,跳法的人为数不多,有的鼓点、跑法已近艺绝的边缘,致使当地民间文化逐渐走向退化。

代张杨竹马属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水平的受从艺者的文化素质制约,所以历代艺人都是口口相传,几乎没有形成书面的表演艺术形式,故而造成了很多表演艺术形式的缺失。从而大大地加速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品种的衰落。

总之,导致民族民间文化品种面临濒危的因素很多,现在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必要和紧迫,对此要采取一切措施对优秀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道具:刀、枪、棍棒、马鞭、马铃、宝剑、长矛、鼓、钗子、锣等。

服装:传统戏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服装以及样板戏人物服装等。

代张杨竹马上演的剧目有:《戚继光斩子》《智取威虎山》《破宁国》《金沙滩》《回荆州》《下河东》《苟家滩》《会阵招亲》《争印》等。

 

第一代传承人: 沈克勤 1894年—1960年

 

第二代传承人: 魏西元 1914年—1961年8月

 

第三代传承人: 潘晓邦 1926年—2003年12月

 

第四代传承人: 张德生 1947年—

               张田生 1953年—

(群体)

 

张德生,男,1947年出生,小学文化,从事竹马表演活动60年左右,现在为代张杨村竹马马头,目前为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之一。

张田生,男,1953年出生,初中文化,从小学艺,12岁就开始参加表演,2012年收集整理竹马道具等,成立新竹马会,目前为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与道具负责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区政府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区文化局、区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3.从2013年开始,对代杨竹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为了使这一民族特色鲜明,表演形式活泼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承下去,临潼区区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区文化局、财政局也联合下发了《关于西安市临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政府从2012年开始,对代杨竹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其中,为代杨竹马活动购置所需的材料和器具。对在世的老艺人、传承人采取发放生活补助的方法,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安排演出20场次以上。

2013年,征求老艺人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2014年,查找整理与“代杨竹马”有关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将“代杨竹马”的表演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并拍成DVD予以保护。聘请“竹马”方面的资深专家举办“代杨竹马”研讨会,探究其历史渊源,勾画其未来发展蓝图。

2015年,每年举办1-2期“代杨竹马”舞蹈培训班,使后继有人。

2016年,同样把“代杨竹马”当作一种文化产业进行包装,增强向外推广的力度,力争将其打入更大的市场。

 

 

 

 

 

 

 

 

 

 

 

 

 

 

 

 

 

 

 

 

 

 

 

 

保护内容

组织人力、物力对代杨竹马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并将代杨竹马这一民间传统舞蹈进行录像并制作DVD光盘保存。培养一批传承人。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年

 

征求老艺人的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

 

 

 

 

2014年

查找整理与“代杨竹马”有关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将“代杨竹马”的表演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并拍成DVD予以保护。

 

完整记录“代杨竹马”各种阵法。

 

 

 

 

2015年

聘请“竹马”方面的资深专家举办“代杨竹马”研讨会,探究其历史渊源,勾画其未来发展蓝图。

 

召开两到三次专题研讨会。

 

 

 

 

 

2016年

 

每年举办1-2期“代杨竹马”舞蹈培训班,使后继有人。

 

参加培训班达到每期20人次。

 

 

 

 

2017年

 

把“代杨竹马”当作一种文化产业进行包装,向外推广,力争打入市场。

 

2017年,使代杨竹马作为文化产业打入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

 

保障措施

1、  将“代杨竹马”项目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2、  组织人力、物力对“代杨竹马”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并进行录像并制作DVD光盘保存。

3.对在世的老艺人、传承人采取发补助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4.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安排演出20场次以上。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20

 

    锣鼓服装以及道具破损,相关的演出设施严重不足,演出道具东挪西凑,没有运输工具。无力发放演出补贴。传承人、演出人员青黄不接,继续培养一批新人。

 

 

 

4

 

 

 

6

 

 

 

10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代张杨村竹马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