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高跷嘟嘟驴
项目介绍

简介

关中自古盛产毛驴,也是当地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力。这里有一种个头稍小、活波欢快的品种被当地人称为嘟嘟驴,深为农家喜爱。正因如此,遂衍生出一种在社火中表演的乡村舞蹈——关中高跷嘟嘟驴,据现在的传承人讲,油槐镇南赵高跷竹马起源于1880年左右,当时南赵村有个叫信娃的人,农闲时用草绳扎个草人,背着在村道上玩耍,引起村民的极大兴趣。于是村民们每到农闲时,尤其在过大年的时候,就也学他进行娱乐,最后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他也成为南赵高跷跑驴的创始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多在喜庆活动中进行表演,当地人避讳“驴”字,所以又称为“关中骏马”。

“关中高跷嘟嘟驴”既能随社火表演多又能够独立表演,社火表演时多扮演戏文中的人物,主要有《看女》、《张果老》、《湖阳公主》、《张公背张婆》和3人推车等。

独立表演一般由3~4人进行,分一人两驴、两人两驴两种形式。出场时,牵驴人手持驴鞭,随着场上节奏作出牵驴、调驴、排驴、拽驴和赶驴的动作。

饰演驴的表演者要根据情况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撒欢嘶鸣,时而又昂首勒缰;或卧、或立、或蹬腿尥蹶子、或两驴互相咬仗亲嘴,将驴的喜怒哀乐等表情都要通过表演者表现出来,其动作幽默诙谐令人捧腹。高难度动作主要有踩着高跷作出单叉(纵向劈叉)、双叉(横向劈叉)跷上变换,即由正骑驴变换成倒骑驴等姿势。

除此之外,还根据当地农家需要在红白喜事、满月祝喜迎新年等民俗活动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用来烘托气氛。

关中高跷嘟嘟驴源于百姓生活,在生活的常态中巧妙提取感人的驴趣和人与驴的交流态,编织成感动生活中人的乐趣,让人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好。艺人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将生活的驴变成艺术的“驴”,又通过艺术的“驴”美化生活,让人们体味到在生活中如何创造美。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名称

关中高跷嘟嘟驴

申报地区

西安临潼区

涉及民族

 

西安市,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山、川、塬皆俱。曾是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短冬夏长。境内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古人赞之为“资甚美,膏腴之地”,周边所辖区县历来是我国粮食及农作物重要产区。

临潼区是世界四大古都西安的东大门,临潼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

全区有耕地78万亩,土壤肥沃,土质优良,土壤以娄土、黄土性土和瘀土为主,适宜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特产有石榴、柿子、核桃和相枣等。自然条件优越,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

油槐镇位于临潼东北,东接渭南,有13个村委会,91个村民小组,24832人。耕地39653亩。属于传统的渭北农业乡镇。

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使这里的民俗活动较为丰富,尤其是每逢新年来临之际,社火表演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西安周边区县及郑州、兰州、咸阳、宝鸡、商县、汉中等地

 

跑驴,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河北、陕西、湖北、山东等省,源于何年已不知晓,清代已很盛行。并成为当地社火中表演形式之一。

以前,毛驴在关中乡村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也是当地一种颇有盛名的牲畜——关中驴,其中有一种个头稍小、活波欢快的品种被当地人成为嘟嘟驴,为农家喜爱。正因如此,遂衍生出一种在社火中表演的乡村舞蹈——关中高跷嘟嘟驴。

从出土的万历十四年官坟中的四方砖上文字和村史料可知,油槐南赵杜家村早在明朝已成村,先叫钱廓村,后改为杜家村。

过去,每逢新年来临,一般从正月初五、初六或十四、十五的日子里,当地村民都会在村中社火局的组织下举行宏大的社火表演,以庆贺新春,祈祷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今已延续300多年的历史。关中高跷嘟嘟驴起源于1880年左右,当时南赵村有个叫信娃的人,农闲时用草绳扎个草人,背着在村道上玩耍,引起村民的极大兴趣。于是村民们每到农闲时,尤其在过大年的时候,就也学他进行娱乐,最后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他也成为南赵高跷跑驴的创始人。

据村中70岁以上的老人介绍,他曾在1947年、1950年和1958年曾参与村中的社火表演,其中最有特色的表演项目要属被称为“关中高跷嘟嘟驴”。他是由表演者,脚踩高跷,身套驴形道具,穿梭于社火队伍中与观众打趣逗乐一种表演形式,深受观众喜爱。随着时间推移,又演变成一种即可在大型社火中表演,又可贯穿于红白喜事、满月祝寿、建造新房以及喜迎新年等当地重大民俗活动之中独立的表演形式。

由于在喜庆活动中,当地人避讳“驴”字,所以又将原先“关中高跷嘟嘟驴”称为“关中骏马”。

 

“关中高跷嘟嘟驴”随社火表演多扮演戏文中的人物,主要有《看女》、《张果老》、《湖阳公主》、《张公背张婆》和3人推车等。

独立表演一般由3~4人进行,分一人两驴、两人两驴两种形式。开场时牵驴人手持驴鞭,随着场上节奏牵驴上场,并作出调驴、排驴、拽驴和赶驴等动作。

饰演跑驴的表演者要根据情况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撒欢嘶鸣,时而又昂首勒缰;或卧、或立、或蹬腿尥蹶子、或两驴互相咬仗亲嘴,且将驴的喜怒哀乐等表情都要通过表演者表现出来,其动作幽默诙谐,栩栩如生,令人捧腹。高难度动作主要有踩着高跷作出单叉(纵向劈叉)、双叉(横向劈叉)跷上变换,即由正骑驴变换成倒骑驴等姿势。

除此之外,在一些民俗活动中,表演者需要根据环境气氛做出不同的演绎:结婚庆典和给孩子过满月,要面带喜悦,怀抱婴儿表示祝贺;给老人祝寿时要鞠躬作揖或行跪拜之礼;吊丧时用白驴(马)则要表现出哀鸣之情跪卧灵前以示悲痛;建造新房是用红驴(马)有避邪之意。

最热闹的要属年俗活动中的拜门子,拜门子时,跑驴者先在主家门前拜贺新年,主家即或送上备好的礼品、红包或为跑驴者披红,跑驴者遂拉起主家起舞以表对新年的祝福。

“关中高跷嘟嘟驴”化妆多以戏剧中的丑角为主,准备程序是先换戏装,再绑扎高跷,最后套上驴形道具。其中绑扎高跷非常关键,全凭表演者的经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要让腿和高跷成为一体”。绑紧了影响腿部血液流畅,绑松了容易脱离高跷,甚至掉下来崴脚,都不利于表演,且一定要用传统的布制裹腿带。

高跷的规格有:8尺、6尺、4尺和1尺4种,近年来,因表演者杜冬至年过七十,为了安全起见,改为用1尺高跷进行表演。同时为了延续这一民间传统舞蹈,亦改变了过去不准女性参加表演的传统,吸纳了一些女性学员(徒弟)参与表演。

用于表演的驴形行道具,过去都是自己用竹篾轧制成骨架,然后用黑纸进行裱糊,最后再用毛笔勾绘出驴的五官,并在驴身下面蒙上裙边。

 

 

 

关中高跷嘟嘟驴源于生活,在生活的常态中巧妙提取感人的驴趣和人与驴的交流态,编织成感动生活中的人的乐趣,让人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

艺人运用自己聪明智慧将生活中的“驴”变成艺术的“驴”,又通过艺术的“驴”美化生活,让人们体味到生活中如何创造美。

人与驴和谐相处,互相依靠,为了生存结下割不断的真情,进而将这种真情升华为艺术的情感来娱乐人们的生活。

 

关中高跷嘟嘟驴在当地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有一定地位,且具有影响力。它与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同类跑驴形式有着不同特点。它将“驴”拟人化,将人和“驴”形成一体,夸张而不失真,整个表演传神、传情、诙谐、幽默,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赞誉。

(一)实用观赏价值:亲近生活,亲近百姓,它表演的“驴形”、“驴态”、“驴神”完全来自生活,模仿的逼真生动,群众十分爱看,它常常能给观赏者带来突如奇来的惊讶和欣喜,为观者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感和快乐,冲散了群众的烦恼和忧愁。

(二)文化价值:它是典型的表现人文情感,表达当地人性格真实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巧妙结合,把生活的真情和艺术的真情自然地溶合,它把现实生活和浪漫主义色彩有机统一,形成不可多达的艺术感染力。

(三)民俗价值: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他的表演始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已成为民俗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的节日民俗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逐渐被现代节目代替,关中高跷嘟嘟驴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

在发展、挖掘、研究、传承方面,面临困难,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和许多老艺人相继逝去,以及经费和时间等原因,难以发展,使这一民间艺术面临诸多的挑战。

目前,能演的老艺人越来越少,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春节玩玩而已,而年轻人又多出外打工,因而处于青黄不接状态。尽管每相隔几年村中组织一些活动,但却难于维持现状,面临严重的濒危状况。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道具驴:黑驴 红驴 白驴 花驴 黄驴

柳木腿:8尺 6 尺 4尺 1尺

服  装: 一年几十套服装

马鞭子以及社火道具箱、锣鼓家伙。

 

 

 

 

 

 

 

第一代:杜 “白气”信娃(生卒年代不详)

第二代:杜志森  (生卒年代不详)

第三代:杜志杰  (1893 ---1978)

第四代:杜文瑞  (1920 ---1988)

第四代:杜忠堂: (1930 ---    )

第五代:杜冬至   (1943 ---    )

第六代:卢照、田市、县城、凌陵、魏变琴、白晓玲 、李雪爱等

 

(群体)

 

    

出生于1943年的杜冬至是目前“关中高跷嘟嘟驴”的主要传承人,自7—8岁起,就在村中社火表演中伴芯子,并开始在3—5寸高的小跷上练习,15、6岁时跟随杜文顺等人正式学习踩高跷和跑驴,如今尽管年逾古稀,依然活跃在当地及周边的各种民俗活动和一些重大的民间演艺活动中。目前以传授弟子二十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目前该项目一杯临潼区列入区级非遗保护项目,为传承发展这一民间传统舞蹈,临潼区文化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尽可能的提供参加演出机会,并着手制定未来五年的保护计划。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针对这一状况临潼区文化馆制定五年保护措施:帮助推荐和组织演出场次;申请资金用于补贴更换道具、服装、 锣鼓;帮助举办培训班和招收学员;建立关中高跷嘟嘟驴的数据库;同时邀请请省内外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名师名家前来指导交流。举行相关交流座谈1~2次。

 

 

 

 

 

 

 

 

 

 

 

 

 

 

 

 

 

 

 

 

 

 

 

 

保护内容

保护内容涉及文本资料、音视频资料、作品实物展示和相关教学资料等四个方面。培养一批传承人。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4年

 

帮助推荐和组织演出场次。

 

推荐组织年演出5—10次

 

2015年

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申请专项扶助资金更换道具、服装、锣鼓家伙。

 

更换一批演出服装

 

 

 

 

2016年

 

举办培训班,招收一部分学员

 

   招收学员5~8人。

 

 

 

2017年

 

 

整理关中高跷嘟嘟驴的文本资料和制作音视频资料。

 

建立关中高跷嘟嘟驴的数据库。

 

 

 

2018年

 

 

邀请请省内外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名师名家前来指导交流。

 

举行相关交流座谈1~2次

 

保障措施

1、  将“关中嘟嘟驴”项目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

2、  组织人力、物力对“关中嘟嘟驴”的有关历史记载和资料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并进行录像并制作DVD光盘保存。

3.对在世的老艺人、传承人采取发补助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4.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安排演出20场次以上。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20

 

    锣鼓服装以及道具破损,相关的演出设施严重不足,演出道具东挪西凑,没有运输工具。无力发放演出补贴。传承人、演出人员青黄不接,继续培养一批新人。

 

 

 

4

 

 

 

6

 

 

 

10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关中高跷嘟嘟驴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