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简介

钟馗是中国民间信仰中唯一一位多角色神祗。他春节时是门神,端午时是斩五毒的天师,还充当着福禄寿禧判子妹文武财神及魁星、石榴花神等角色,寄托着人们对正气、正义和福气的祈愿,是公认的“赐福镇宅圣君”。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宋本《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自唐而今,关于钟馗的故事,或有文献记载,或有文物遗存,或有历代文学演义,或有戏曲展演于舞台,或有民间传说诉诸口碑,影响深远,覆盖着华人世界博大的时空。而终南山户县一带被认为是钟馗故里。并由此演绎出了颇有特色的钟馗信卸民俗活动,而且活态地生存于民众生活之中:

1.跳钟馗赛社民俗

这是流传于“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户县周边的一种古老的祈福民俗文化活动,有跳钟馗赛社大傩仪和跳钟馗小傩仪两种形式。其表演以原始文化为基础、阴阳五行为先导,以法术、巫术为手段,并融入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内容。其中,跳钟馗赛社大傩仪文化活动古老、隆重而盛大,是群众性的节庆、祛邪、祈福的民间艺术盛典。它主要由傩神对和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组成。活动中,锣鼓喧天,声势浩大。迎神队伍举村参与,大家走街串巷,长达数里,蔚为壮观。跳钟馗小傩仪则指为事主家中进行钟馗祈福镇宅的小型傩仪形式,为百姓人家的驱邪、镇宅与祈福提供了普泛的神性呵护与保障。

2.钟馗神位及中堂挂像习俗

钟馗在传统神谱中虽居重要位置却少见于各地庙宇。而户县凡寺庙多有钟馗神位,甚至还有钟馗专庙,如钟馗宫、甘河钟馗庙等;周围不少村口立碑刻钟馗画像或雕像;大王镇一带在结婚时,会将钟馗按主神专设神位敬奉;各地钟馗画像一般限于“钟馗打鬼”、“钟馗嫁妹”两三种,而户县钟馗画像情景纷繁,包罗万象,多达百余种;海内外钟馗信仰多留在口头传统或偶见于门神画像,而未能象户县这样多坐实于家庭中堂之尊位,钟馗剪纸、绘画、皮影、雕塑、板画、碑拓、麦秆画等也成为人们请进家中悬挂敬奉的神品。

3.民间传说

作为钟馗故里,户县民间的相关传说很多。其中以《钟馗与终南山的传说》、《唐玄奘与钟馗的传说》、《财神刘海与钟馗的传说》等最为典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恢复钟馗信仰祭祀系列文化活动至今,户县钟馗信仰民俗活动从筑坛搭棚设牌祭祀,到立像建殿、设立钟馗故里欢乐谷旅游文化景区,再到成立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户县电视台、农林卫视、蓝海卫视英语频道、《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媒体的追踪报道。户县钟馗信仰民俗活动中的傩舞“跳钟馗”荣获了首届陕西省、民间曲艺绝技大赛特别荣誉金奖,被誉为中国戏曲舞蹈的活化石。

    历史渊源

一、户县为钟馗故里

首先,文物例证。藏于“道教祖庭”大重阳万寿宫中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唐·画圣吴道子所作《钟馗捉鬼图》古碑,出土于户县;钟馗的坐骑古白泽神兽石雕一对,发现于户县浃陂湖畔的明朝王九思渼陂别墅;2009年11月20日,于王九思故居发现跳钟馗古傩面具一副,钟馗木板画模一副,两物现存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内。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唐.《唐逸史》记载唐玄宗梦中听钟馗自述:“匿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

《唐·钟馗传略》道:“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扈氏国终南山阿福泉人也,生于甘而居于泉,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直不阿,不具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圣君”,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按:有扈国即今户县地域。

宋.《事物纪原》记载:“钟馗者,系终南山进±。”

明代学者王九思著《户县志》中有户县“乡人喜赛神,倾囊不吝”之句。

《清嘉录》卢毓嵩有诗云:“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

再次,文艺作品演义。历代文学作品和画作中也多有钟馗为户县终南山人的说法。如,明万历年间教坊编演的杂剧剧目中有<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楔子里交代说,钟馗是终南山甘河镇人氏,姓钟名馗字君实,幼习儒业。苦志攻读,平生直正,不信邪鬼。

《明·斩鬼传》(作者实为王九思)说:“话说唐朝中南山有一秀才,姓钟名馗字正南”。

《明·平鬼传》(作者实为王九思)说:“话说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馗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

元、明、清以及近代多位画家所作的钟馗题材画作的题注、题诗中都有钟馗为终南山人的说法。

第四,民间传说例证。流传于户县丰富的钟馗传说与故事,也更直接、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户县为钟馗故里这一史实。特别是以《钟馗与终南山的传说》、《唐玄奘与钟馗的传说》、《财神刘海与钟馗的传说》等最为典型。

二、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历史渊源

钟馗资料,如上所述,或见诸文献典籍,或流传于民众口头。见诸文献者历代累积,或直言其为子虚乌有的梦中人物,或描述其是知根知底的盛唐人氏。虽其中颇多相异文本,但都有共同处,即指认其为终南山人氏。当地民间传说,或早于文献记录而成为其滋生之土壤,或晚于典籍却因其点击乡梓而众口成真,渐渐演为渊源有自的口承传统。随着时代的推衍,文献与传说逐渐靠拢融而为一,世人都笃定认知钟馗为终南山人,是由人而神的伟丈夫。钟馗的信仰即由此生发开去,覆盖着华人世界更为博大的时空。

钟馗信仰民俗源于终南山,盛行于唐而普及九州,波衍四海。古今或有学者以为源渊更早,如明胡应麟所著《少室山房笔丛》猜测“余意钟馗之说,必汉、魏以来有之”。但能确证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活动的除却唐朝廷的相关活动记载外,真正持之有据的还是明代王九思的相关著述与遗存的文物。如他所撰《户县志》所述“乡人喜赛神,倾囊不吝”之句;他所述的赛社礼神活动的诗歌《南山之操》:“荡吾神兮天游,定不履兮散发。弄团团兮明月。忽浩浩兮长啸,舞潜蛟兮幽窟”;他化名编著的剧本以及在他故居发现的跳钟馗古傩面具等。此际,钟馗与送旧迎新的岁除节仪相关联.进入每年岁末年初的大傩仪式中,成为一个驱邪纳吉的代表神祗。作为钟馗文化的源生地,钟馗的神像就自然落坐于户县一带的庙宇和民众的居室之中,延续至今。

王九思族谱也有相关的记述:如《楠传》:“……俎豆祭器,里党有大乡赛事咸邀陈设,则公以为美……”。(《王氏族谱》第256页,第八修族谱修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

1987年新修的《户县志》也描述了赛社的宏大场景和历史延续:“县城农历八月初二,到时报赛演戏,庙内庙外,一派热闹景象。县北又有游城隍三尊,大城隍合凿齿村、康王村、渭曲坊一带为一社……,一村一年,轮流迎祭。每年于农历十月十五日报赛,即县北有名的“十月会”。各村角胜斗靡,竟相夸耀。演戏一至三台,人物杂沓,士马云集甲村报赛后乙村迎接。接时,每扮文武官员,骑马乘轿,旗旄前导,卒卫拥后,高牙大纛,金鼓喧天,观者如潮,颇极一时之盛。直到解放后。”(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0页)

解放以来,跳钟馗赛社民俗大概在1962年前比较普遍。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关系特别好的人家和亲戚家还会在特殊时候隐蔽进行跳钟馗小傩仪外,集体赛社大傩仪活动几乎不再进行。并且,许多戏谱和老书在“文革”中均被查抄和焚毁,跳钟馗傩具也俱被没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和政治禁锢的破除,传承人对跳钟馗大傩仪进行了复原,傩具和傩服进行了补充和修复,渐渐地,跳钟馗赛社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活动不仅得以活态的传承而且有着其集大成式的聚存。

    传承人

第十五代:王宽喜、王团喜

第十六代:王骥、王 诚、王朝阳

    传承谱系

    濒危状况

一、钟馗信仰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艺术和信仰习俗形式逐渐消失。

二、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己高相继退出,并有不少已谢世,而绝大多数年轻人则热衷于新鲜事物,绝艺难以得到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特别严重,这使得钟馗信仰民俗的传承几乎处于断代状态。

三、由于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一些跳钟馗社团逐渐失去组织开展有关民俗活动的内在动力,加上无经费来源,演出道具长期以来无法添置和更换,跳傩活动越来越少,面临失传危险。

    保护计划

钟馗信仰民俗的保护由户县文化馆和县非物质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和文体广电局负责管理、督导。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钟馗信仰民俗发生、发展

的历史沿革,以及社班的乐爨配备和演出状况。

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多方面搜集各类钟馗信仰资料,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编纂成册予以出版,以促进恢复、普及和提高工作。

4.对户县民间钟馗画艺人进行普查、建档,组织进行经常性的艺术交流、培训和提高,编辑出版《户县民间钟馗画集》

5、对与钟馗民俗信仰有关的庙宇、遗址等物质遗产进行保护,并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二、动态保护

1.对钟馗信仰民俗活动中代表性的传承人实行传承资助,对55岁以上的民间艺人实行重点保护。

2.组织钟馗戏剧演出团队,进一步组织创作钟馗艺术精品,通过各种传媒方式进行演出,并将户县钟馗画推介到全国各大书画大赛和展览中,以推进钟馗信仰民俗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并定期筹办钟馗文化艺术节,完善钟馗故里欢乐谷景区的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的钟馗信仰文化产业链。

五年计划:

保护措施:

1.建立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关专家为指导的钟馗信仰民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2.建立以文化馆、所在乡镇、所在村领导为负责人的钟馗信仰民俗普查队,并全面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各类影像档案资料。

3.以文体广电局牵头,由文化馆组织专业人员成立钟馗信仰民俗整理和研究工作小组,五年内编辑出版钟馗信仰民俗系列作品及保护、研究成果。

4.成立钟馗戏剧演出团队和钟馗艺术品生产机构,推出一批钟馗文化精品。

5.加强媒体宣传,做好普及与提高工作。

6.加强钟馗故里欢乐谷景区建设,使之良性发展。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