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简介

周至县马召镇富饶西村,位于周至县城南5公里。富饶西村现有412户人家,人口1745,村庄占地500亩,耕种用地2200亩。富饶西村海沃德猕猴桃产业为主,种植、冷藏、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村民的年均收入4750元。

竹马起源于唐朝,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凯旋在庆典之时,以身强力壮、步伐敏捷的小伙扮演牛斗虎为先锋,以少年扮做战马,以少女扮做游子,庆祝胜利,以娱军民,继而流传民间,形成传统。历史上关中地区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春节时都要耍竹马社火等民俗活动庆祝节日迎神祛邪,以求村舍安宁。

周至县竹马遍及县域内大的村堡,计有百余家,但以马召镇富饶西村和涌泉村最具特色,贴近传统。据富饶西村老人口述,竹马传入富饶西村于康熙年间,当时有个人姓李的专管文娱的朝庭官员,与本村张家有亲戚关系,便将竹马引入本村。

竹马是用竹篾扎制成马形,纸糊彩绘,再以白布条做围裙的道具,表演时由儿童套在身上做战马状。竹马一般在晚上表演,首先以百面锣鼓打开场为竹马的进场作必要的造势,烘托气氛。入口处只见火光一闪,一人托着一个牛头道具冲进场地,左拱右突,绕场一周群众向后退让,俗称打场。马号吹响,礼花四起,竹马在中鼓、堂鼓、锣、钹等打击乐器急促的节奏声中入场。引马人手持马鞭,引导12名身套竹马,穿着戏剧服饰,背插彩旗,戴铜马铃的儿童扮作战马,一一入场,绕场一周后,随着引马人马鞭的指挥,竹马时儿徐行、时儿奔驰、时儿跳跃,根据引马人的指挥变换阵形和套路。富饶西村的竹马阵形和套路丰富多变,称为:单掏、双掏、剪子鼓、百马分鬃、三齐王乱点兵、蛇褪壳、缠四柱、缠八柱、小钻翻、大钻翻、跑列叉、羊羔遗屎、鸽子旋窝等。其中跑竹篾子很有特色,引马者手中持八根二丈的细竹篾,竹篾的另一端分别发给骑马者手中,四马逆时针方向急驰,一时马嘶旗飞,八根竹篾子快速飞旋,不乱不散,观众眼花缭乱,为之惊奇。竹马表演完毕一一出场后,剩下最后一匹马(通常是年龄最小的表演者)突然勒马,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逆时针绕场一周,谢场。

    历史渊源

竹马起源于唐朝,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凯旋在庆典之时,以身强力壮、步伐敏捷的小伙扮演牛斗虎为先锋,以少年扮做战马,以少女扮做游子,而庆祝胜利,以娱军民,继而流传民间,形成传统。历史上关中地区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春节时都要耍竹马社火等民俗活动庆祝节日迎神祛邪,以求村舍安宁。

周至县竹马以马召镇和涌泉村最具特色,贴近传统。据富饶西村老人口述,康熙年间竹马传入富饶西村。之后,乾隆中期张东旭、武营二位,嘉庆年间杨德兴、宁志道,道光8年张昊、李启、杨彪,咸丰十年,武尚德、杨改理相继传承。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由张玉成主导的富饶西村竹马登上了县衙门大堂,表演后当场奖励大洋五十枚、新马车一辆。解放后由杨振忠、孟恒兴等传承至今。

    传承人

详见传承谱系

    传承谱系

第一代 李 姓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康熙年间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二代 张东旭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乾隆中期 马召镇富铙西村

武 营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乾隆中期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三代 杨德兴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嘉庆年间 马召镇富铙西村

宁志道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嘉庆年间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四代 张 昊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道光八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李 启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道光八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杨 彪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道光八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五代 武尚德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咸丰十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杨改理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咸丰十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六代 宁有庆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咸丰后期 马召镇富铙西村

杨庆远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咸丰后期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七代 张青贵 男 1923年 私塾 师承 1853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八代 张玉成 男 1902年 私塾 祖传 1875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第九代 杨振忠 男 1925年 私塾 师承 1950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孟恒兴 男 1936年 私塾 师承 1950年马召镇富铙西村

孟安国 男 1932年 小学 师承 1951年马召镇富铙西村

杨宗焕 男 1931年 小学 师承 1950年马召镇富铙西村

吴自民 男 1942年 初中 师承 1960年马召镇涌泉村

第十代 杨学奇 男 1952年 小学 师承 1962年 马召镇富铙西村

介小毛 男 1950年 小学 师承 1963年马召镇富铙西村

介岁毛 男 1955年 小学 师承 1966年马召镇富铙西村

杨治民 男 1954年 小学 师承 1964年马召镇富铙西村

赵兴民 男 1952年 高中 师承 1970年马召镇涌泉村

张满仓 男 1962年 高中 师承 1980年马召镇涌泉村

    濒危状况

竹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发展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缺乏资金,每耍一次竹马、地游子、旱船、锣鼓等民俗活动,少则数万元,多则十多万元,全靠村上和群众自筹资金;二是人力缺乏,后继乏人,竹马表演需众多青壮年与儿童,与学习,劳动,打工做生意形成矛盾,愿学竹马的青少年不多;三是表演后勤人员众多,组织困难。

    保护计划

(1) 建立有关专家指导的,文化馆馆长为组长、村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周至竹马保护领导小组。

(2) 积极筹措省市资金,争取社会及政府各方面的支持。

(3) 成立周至民俗艺术协会。

(4) 建立传承人机制,培养新的艺人。

(5) 发展该项目艺术与产业相结合,建立发展该项目为目地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