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简介

由于曲子长期在陕西各地流传,不断地方化以及不断吸收邻近地区的民间音乐,使各地曲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派别。西安以西,流行于周至、眉县、户县、风翔的为西府曲子;西安以东,流行于华阴、华县的为东府曲子;流行于陕南的为安康曲子(又称陕南曲子);流行于延安、府谷、延长的为陕北曲子。

曲子的演出形式取座唱式,因此民间俗称“板凳曲子”“围鼓曲子”。近些年,曲子在演唱形式上,更加多样化,演出人员要求全部都要动起来,要和观众形成互动效果。曲子全部系农民业余自娱的班子演唱。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并配有板胡、笛子、碰铃、四页瓦等。音乐结构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曲牌连套体,前有(月头),后有(月尾),期间插入曲牌若干;一是单曲反复体,多为揉情小段。

西府曲子曲目多为短篇,内容极为丰富。可分为五大类。1.庆寿、贺喜的;2、描摹世态人情的。3歌颂田园风光的。4.传奇、演义和历史人物的。5、写男女幽情。烈女情操的。

周至县《熨斗村曲子》是西府曲子的发详和代表,有周穆王玄池演乐(演乐洞为据)。

近年来《熨斗村曲子》在文化馆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渊源

曲子属曲艺曲种。流行陕西省全境。据宋代王灼《碧鸡漫志》载:“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可见其历史悠久,亦可知它是源于陕西地域内最为流行的民歌小曲。

相传,周穆王玄池演曲,史称盛世帝王。他一生中多次同四方作战,每战必胜,武功卓著。同时他又是一个“欲肆其心周游天下”的旅游大家。

周穆王欲周游天下,就令造父驾着西域进贡来的八骏马拉着的车子,偕带妃子盛姬,军兵护驾,旌旗遮日,浩浩荡荡,整肃西行,到了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黑水峪。周穆王早就听说过这里的旖旎风光,今日亲临其境,果燕,风景得天独厚,气象特为清幽,尽情地歌舞了三日,黑水峪西山壁上今有演乐洞,就是因为穆王曾在洞中演曲子而得名。

    传承人

陶富华,男,生于1 9 32年,完小文化程度,是熨斗村曲子第四十八代传人。执小酷爱曲子,1 6岁随上代熨斗村曲子传人王才娃学艺,刻苦好学,新中国建立后,积极组织老艺人,复兴曲子、扩大人员、培养新秀、自筹资金购置乐器,四处唱曲子,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尊老敬老助老,被马召镇政府推选为全镇老年协会付会长,2 008年9月他带领曲子会全体成员参加省、市、县农民艺术节,以精湛的《五更鸟》、《六月花》为内容的曲艺演出,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一致好评。

    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四十五代

王才娃

不详

小学

师承

不详

马召镇辛口村

王三娃

不详

小学

师承

不详

马召镇辛口村

第四十六代

王黑娃

不详

小学

师承

不详

马召镇辛口村

郭志德

1946.7

小学

师承

1956

马召镇熨斗村

第四十七代

李甲升

1929.4

小学

师承

1959

马召镇熨斗村

杨天祥

1938.6

小学

师承

1960

马召镇熨斗村

第四十八代

陶富华

1932.3

小学

师承

1963

马召镇熨斗村

冯富裕

1938.5

初中

师承

1970

马召镇熨斗村

    濒危状况

近年来,周至县党政高度重视,已对《熨斗村曲子》这一民间曲艺作了导多发掘、保护工作,但仍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广播的兴起,曲艺日益淡化,渐渐失去了昔日风采。

2.曲子会的老艺人包括传承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去世,有的身体多病。已不能再行演出。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人都出外打工,不愿学习,使曲子演出后继无人。当前《熨斗村曲子》已处于濒临灭绝,人亡艺息的边缘,挖掘、保护曲子刻不容缓。

    保护计划

为了保护熨斗村曲子,2008年-2012年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置_王,三三召镇政府及县文化馆负责组织实施,县文体局负责管理,周至县非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督促,保护计划如下:

1、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2、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熨斗村曲子发展历史,价值等全部状况。

3、举办培训班,培养青年曲子演员队伍。

4、每年拨出一定经费,保护<熨斗村曲子》传承老艺人。

五年计划:

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8

进一步全面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熨斗村曲子》的渊源,发展过程及价值等情况。

1. 完善普查资料为主的基础工作。

2. 培养熨斗村青年曲艺人60名。

3. 出版《周至民间曲艺》一书。

4. 让曲艺凝聚群众力量,带动周至经济发展。

2009

2010

文化馆组织举办曲艺训练班,聘请熨斗村老艺人陶富华先生讲授曲艺艺术。

2011

2012

保障措施:

建立有专家指导的文化馆馆长为组长,村支部书记,村长为副组长的《熨斗村曲子》保护领导小组。

县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保护《熨斗村曲子》。

每年拨出一定经费,用于《熨斗村曲子》传承老艺人的生活补助。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共计33万元

1. 普查完善资料,整理,影像,图片,存档需2万元。

2. 《熨斗村曲子》传承老艺人保护生活补助15万元。

3. 培养《熨斗村曲子》青年艺人60名,需6万元。

4. 成立《熨斗村曲子》研究室,研究创作曲子新内容需10万元。

 

 

 

5万元

备注

申请上级保护经费补助3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