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简介

面塑艺术产生于古代的宗教祭祀风俗。在唐代,面塑被普遍用于祭祀亡灵。这一风俗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依然保存于户县民间丧葬习俗中。在户县,这一习俗被称为“献饭”,是丧葬礼仪中的程序化内容。千百年来,做面人献饭也成为一些家庭祖传的手艺和营生。在清末民初,户县西街的王升如家、秦渡镇的杨志善家、大王镇的赵守荣家都以世代做“献饭”而闻名乡里。目前,户县做献饭的有谭清合家、董卫卫家、谭清旭家等六七户人家。面塑在清代后期由祭祀用品衍生出专供玩赏的面人、面兽、花鸟鱼虫,出现了走州窜乡以捏面人谋生的“面人郎”。清末民初,户县的面人郎有五竹乡东索村的侯百寿、涝店镇平东村的蔡元长等人。目前户县的面人郎有五竹乡东索村的董卫卫、涝店镇的蔡锐军等人。

户县面塑题材广泛,献饭面塑有《八仙上寿》、《二十四孝》、《全家福》、《放饭》、《唐王祭灵>、《三娘教子》、《赵匡胤》、《杨门女将》、《白蛇传》、《藏舟》、《耍落草》、《游龟山》等。一般是把八碗组成一个故事或一出戏。玩赏面人题材更加丰富,从花鸟鱼虫、各类动物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戏剧人物和现代人物,几乎无所不能。户县面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献饭面人庄重肃穆;玩赏面人或天真稚拙,充满童趣;或细腻逼真,生动传神,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户县面塑的原料是麦面、糯米粉加一些浮尘和少许食盐,颜料有白、黑、兰、红、绿、黄等矿物颜料。户县面塑一般都在竹签上捏制,基本方法是先做头,再做脚,再身体,之后做胳膊,然后穿衣穿裤,最后安装手持器械。手法有揉、搓、挑、压、粘、擀、镶嵌等。做五官、头发、手及衣饰时手法细腻,细节逼真。

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历史悠久,尤其是作为祭祀用品的“献饭”,其形式和仪式基本保持了唐代即己形成的中国祭祀文化的历史面目,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存,它为我们呈现出中华祭祀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它强烈的色彩和天真生动的造型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现代化、商业化中,已曰趋边缘化。面人献饭正在受到石膏模具献饭的冲击,面人郎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无论是做献饭还是面人郎,靠面人谋生已非常艰难。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面人郎的身影已成为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保护这一遗产已刻不容缓

    历史渊源

面塑艺术产生于古代的宗教祭祀风俗。据史料记载,在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即以面团塑成鬼怪头部形象,用于傩舞的大傩还愿。在唐代,面塑被普遍用于祭祀亡灵。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唐代的这一风俗历经一千多年,至今依然保存于户县民间的丧葬习俗中。在户县,这一习俗被称为“献饭”,是丧葬礼仪中的程序化内容,在祭灵之夜,由重孝子敬献给亡灵。与此相应,千百年来,做面人献饭也成为一些家庭祖传的手艺和营生。在清末民初,户县西街的王升如家、秦渡镇的杨志善家、大王镇的赵守荣家都以世代做“献饭”而闻名乡里。一直到解放初期,这几家的家传营生和手艺都没有中断,各自支撑着一方乡土的丧葬祭祀礼仪。“破四旧”和“文革”期间,丧事从简,“献饭”从丧葬仪式中被简化掉。做“献饭”也从此中断了。“文革”结束后,古老的丧葬习俗得以恢复,县城西街的王家又恢复了做“献饭”的营生,并由其外甥和外甥女继承,发展为两家。董卫卫等人也给临近的乡村做献饭面人。

面塑在清代后期由祭祀用品衍生出另一种形式,即专供玩赏的面人、面兽、花鸟鱼虫,出现了走州窜乡以捏面人谋生的“面人郎”。清末民初,五竹乡东索村的侯百寿、涝店镇平东村的蔡元长等人在做献饭之余,常挑担来往于各地庙会、古会,制售面人。一直至解放初期,户县各地庙会上始终都有面人郎的身影。公社化后,面人郎从社会上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侯百寿一系的传承人,五竹乡东索村的董卫卫重拾面人郎的营生,骑单车走遍全国大小庙会。2005年后,老面人艺人蔡崇德的侄子蔡锐军也加入到面人郎的队伍,专职以捏面人为生,活跃于户县西安的街肆和庙会上。

    传承人

蔡锐军(1983-)户县涝店镇平东村人,2006-2008师从萧占行学习面塑技艺,2009年后,专业从事面塑艺术。

董卫卫,1954年生,汉族,小学文化程度,五竹乡东索村人,农民。1965年师从其姨夫爷,学习捏面人手艺,掌握了制面、添加颜料工艺,学会使用刀、剪、签子、梳子、别别子等工具制作面兽、面人。自此酷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40多年来,董卫卫从未间断这一手艺,在长期的实践中,他的技艺不断提高,造型日益丰富,能制作各种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神话人物、当代人物及草木花卉。他制作的15公分的面人眉须清晰,眼仁黑白分明,面容喜、怒、哀、乐、惟妙惟俏,动作传神。九十年代以来,董卫卫除了为乡人祭祀做“献饭”,还骑单车走遍全国各地的庙会,让人们重睹了晚清民国时期面人郎的形象。《户县报》、《西安晚报》、户县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均以“面人郎”为题,对董卫卫做过专题报道。

谭清合,男,1955年生,户县甘亭镇西街村人,初中文化程度。其外祖父王升如在清末民初做献饭即远近闻名。其母王玉娥继承了献饭手艺,长期为县城及周边地区做献饭,1980年后,他随母亲学做献饭,母亲去世后,他继承家业,与其妻在家制作献饭。他制作的献饭色彩鲜艳,手法细腻,从面人的五官、手型到身形衣饰,包括底花,都做得非常的细致逼真。由于他做的献饭异常精美,除了户县的大部分人家,连周至、长安、西安的很多人也经常登门请他制作献饭。

蔡锐军,男,1983年1月8日出生于户县涝店镇平东村,初中文化程度。其伯父蔡崇德,做面人献饭,是乡里有名的面人艺人。从小受伯父影响,喜欢面塑艺术,常在伯父指导下动手做面兽、面人,长大后,又掌握了制面技艺,能够独立制作面塑作品。为了提高面塑水平,2006年,拜北京面人萧传人萧占行为师,学习京派面塑。通过三年学习,深得萧氏面人技艺之精髓,其技法更加细腻成熟,作品题材更为广泛,作品神韵更加生动。2010年,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百工坊为其专设面塑阁,供其制作面塑和展出作品。2010年在大唐不夜城开设三秦面塑馆,开展少儿面塑培训。2010年5月被西安自弘中学聘为客座教授;2010年获得西安曲江创意市集手工达人奖。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西安电视台零距离栏目、西安电视台好好生活栏目先后对他做专题报道。

    传承谱系

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主要有以下三个传承谱系:

县城王家“献饭”传承谱系

第一代:

王升如(1891-1963)县城西街人,十五岁起,从其父继承家传手艺,一生以做“献饭”为生计。

第二代:

王玉娥(1930-2001)王升如之女,从小随其父做“献饭”,掌握了制面工艺和面人面兽制作技巧。“文革”结束后,恢复了“献饭”营生。

第三代:

谭清合(1955-)王玉娥之子,县城西街人,农民,初中文化程度。1980年后,随其母学做“献饭”母亲去世后,继承家业,一直从事“献饭”制作。

张敏会(1956-)谭清合之妻,农民,初中文化程度。1980年从其公婆学做“献饭”,公婆去世后,与其丈夫共同制作“献饭”。

谭清旭(1959-)王玉娥之女,户县城关镇人,八十年代中期,随其母学做“献饭”。九十年代后,自立门户,以做“献饭”为营生。

董卫卫传承谱系

第一代:侯延娃(1879-1946)户县五竹乡东索村人,十三岁学艺,一生从事面塑技艺,傲献饭为主,兼赶庙会制售面人。

第二代:侯百寿(1901-1972)户县五竹乡东索村人,十二岁学艺,1956年前,一直扶事面塑技艺,做献饭为主,兼赶庙会制售面人。

第三代:董卫卫(1954-)户县五竹乡东索村人,十二岁师从侯百寿学习面塑技艺。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为乡人做献饭,八十年代后期骑单车走遍全国各地庙会,制售面人。保持了清末民国时期面人郎的基本风格。

蔡锐军传承谱系

蔡锐军先后师从家族长辈和北京面人萧学习面人技艺,故其兼有两个传承谱系。

蔡氏传承谱系:

第一代:蔡元长(1882-1958)户县涝店镇平东村人,十二岁学艺,1956年前一直从事面塑技艺,一生以做献饭为主,兼赶庙会制售面人。

第二代:蔡崇德(1926-2005)十四岁学艺,做献饭为主,兼赶庙会制售面人。

第三代:蔡锐军(1983-)蔡崇德之侄,从小接触面塑,1999年初中毕业后,随其伯父学习面塑。2009年后,专业从事面塑艺术。

萧氏传承谱系:

第一代:

萧兴,清代人,生卒年月不详。

第二代:

萧络善(1898-1988)北京人。十四岁学艺,一生从事面塑艺术。

第三代:萧志远(1920-19.97)北京人,十三岁学艺,一生从事面塑艺术。

第四代:

萧占行(1958-)北京人,二十岁学艺,专业从事面塑艺术。

第五代:

萧鹏(1988-)北京人,2007年学艺,现专业从事面塑艺术。

    濒危状况

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现代化、商业化浪潮中,已日趋边缘化。面人献饭正在受到石膏模具献饭的冲击,面人郎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无论是做献饭还是面人郎,靠面人谋生已非常艰难。面人献饭在过去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现在全县仅剩下五六户人家,面人郎现在也仅剩下董卫卫、蔡锐军等三四个人。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面人郎的身影已成为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保护这一遗产已刻不容缓。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静态保护

1、进一步深入开展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专项调查工作,并把调查资料整理归档。

2、对现有面塑艺人的技艺过程和全部作品进行影像记录,对献饭习俗进行影像记录。把影像资料整理归档。

3、编辑出版《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专著。

4、开展户县民间面塑技艺研究工作。出版学术研究专著。动态保护

动态保护

1、把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定期给代表性艺人发放传承补助,促进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传承。

2、与县教育局联合开展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保护工作,把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引入中小学手工或美术课堂,全面推进户县民间面塑技艺的传承。

3、利用报纸和电视台大力宣传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和代表性传承人,促进全社会对这一技艺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

4、收集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优秀作品,开设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博物馆,聘请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制售面人作品。

五年计划:

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1

开展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专项调查

完成专项调查,完成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

2012

1、对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及习俗进行全面的影像记录。

2、实施传承人保护。

完成影像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出台传承人保护办法。

2013

1、开展户县民间面塑技艺研究工作。

2、户县民间画塑技艺进课堂

编辑出版《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专著。

全县百分之三十的小学有面塑课。

2014

户县民间面塑技艺进课堂

全县百分之六十小学开设面塑课。

2015

开设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博物馆

完成建设并开馆。

保护措施;

(一)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文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领导为副组氏的户县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二)建立以文化馆牵头的保护工作实施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名确责任。

(三)建立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保护工作督察制度,按年度对保护工作进行评估,并把保护绩效纳入干部考核内容。

(四)把户县民间面塑技艺保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经费按时下拨。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40万元

项目调查1万元

影像记录5万元

出版书籍8万元

传承资助6万元

建博物馆20万元

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