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孙家皮影
项目介绍

 

临潼道情皮影戏X级

                 一  基本特征

 

 

 

1、已走出家族传承;

 

2、演出舞台比较简单;

 

3、演出人员较少(一般7—10人就能组成一个皮影社);

 

4、演出的对象大多为农村广大群众,以后逐步走进城市进行演出。

 

             二  基本内容

 

 

 

临潼道情皮影是一台白天演奏木偶,晚上演道情皮影戏,操作皮影的艺人讲究能挑、能肘,动作和谐。剧团由7—10人组成,大部分演员身兼多职,临潼道情皮影戏唱腔独特,声音高昂动听。

             三  历史渊源

 

 

(一)

 

临潼道情皮影戏是1862—1982年由临潼区行者街办海家村李世忠创办的。李世忠精通临潼道情皮影戏挑、唱、吹、拉、弹、敲,是一位艺高技全的民间皮影艺术家。李世忠三代人中,每人都能包唱四五十本戏。1958年大跃进中,县政府将李世忠收编为华清剧团皮影戏,更名为“红星皮影社”,他本人为社长,以后单独活动,业务上受文化馆指导。红星皮影社1953年和1959年先后两次参加陕西省民间戏曲剧种、剧目汇报演出,其中《东郭先生救狼》等获得演出奖,李世忠本人获得最高演出奖;表演一等奖。1962年又将红星皮影社更名为“临潼道情皮影社”,明确了皮影社为集体性质的县级文化事业单位,李世忠为临潼道皮影社社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皮影社被迫解散,李世忠回到了农村行者海家村。1978年,临潼县人民政府恢复了“临潼道情皮影社”,李世忠又带领他的一班人马再次进了县城,进行演出活动,团长还是李世忠。1982年因多种原因皮影戏停演,李世忠再一次回到农村,此一回,便成了永久,直到1996年病逝。

 

 

 

 

 

(二)

 

1962年,临潼道情皮影社成立,同时在全县招收学员,卢学林一考即被录取,由一名高小学生变成临潼道情皮影社演员,每月三十二斤标准粮,三块零用钱一直拿了三年,五元拿了二年。跟着老艺人,常年演出在外。曾在蓝田、渭南、高陵、三原、泾阳、富平、淳化、西安周边及临潼增内演出。在临潼道情皮影社人员结构上,年龄悬殊特别大。卢学林年龄最小十三岁,最大的七十多岁。卢学林十五岁就被推到司鼓位置,同时一人身兼六样乐器。十六岁就开始演唱,并逐渐成为台柱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只能演新戏不准演老戏,从此演出场次大大减少,1967年,在当时的运动下,皮影被化为灰尽,演出停演,皮影社解散,演员各奔东西,自寻饭碗。卢学林和其他老艺人一样回到农村。1973年,回到农村的卢学林在大队的支持下,成立演出队,剧目只演寓言戏和现代戏,收入归大队,大队给演员记工分。这种演出持续一年多后因种种原因停演。1978年,卢学林自带干粮四处跑,县政府批了一个“临潼县半农半艺道情皮影社”,演出一年多,因多种原因又垮台了。

临潼道情皮影戏自1982年停演解散以后,老艺人相继去世,留下的唯一徒弟卢学林一人能演奏六种乐器,能唱生、丑、净、旦。2004年6月,日本某大学一位女教授对卢学林进行了采访、录像,并在日本国内进行了展出。今年元月,日本又来人对关中道情进行采访、录像。今年3月,西安台“关注”栏目连续在西安一台、二台、五台播出关中道情。

临潼道情皮影社仅存卢学林一人能够演唱,卢学林为关中道情第四代传人,也是如今最后一个传人。[

 

 

                 四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地处关中平原之东,东临渭南,南接蓝田,西临西安、三原、高陵,北至闫良。渭河东西横贯,将临潼分为南北两部分,渭北平原沃野,有清河、石川河南流入渭,渭河南有骊山南峙,除少部分底山丘陵外,大多为台原河川平地,自东而西有零河、戏河、沙河等8条河,北流入渭,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自然环境优越。临潼地跨北纬109°,东经34°。全区面积892.5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区有6个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

                     五   保护计划

 

 

 

   由于我区各级财政仅能维持工资发放,因而给临潼道情皮影戏无法给予资金支持,文化部门只能在每年安排的文化活动安排2—5场演出,补贴2000—3000元左右。目前,正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同时,积极联系演出,以增加收入。

  一、主要保护内容

  1、对现存的临潼道情皮影戏进行造册登记,并进行录像,制成DVD保存;

  2、对临潼道情皮影戏的谱子、音乐进行录音,制成DVD保存; 

 

                       六    濒危状况

 

 

 

临潼道情皮影戏由于多种原因于1982年停演,剧团解散。在这以后,剧团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目前,临潼道情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仅留下卢学林一人能演唱这种唱腔。他不但一人能演奏六种乐器,而且生、丑、净、旦全能唱。2004年6月,日本某大学一位女教授对卢学林进行了采访、录像,并在日本国进行了播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5年元月,日本友人对临潼道情进行采访、录像。2005年3月,西安台“关注”栏目继续在西安一台、二台、五台播出关中道情。“中华民族有创意,牛皮人人能演戏”。这是外国朋友说的一句话,他们想不到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能把戏剧和牛皮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国外友人关心临潼道情皮影戏的真正原因。

  第四代传承人卢学林一无传人二无徒弟,如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临潼道情皮影戏很难在卢学林身上传承下去。卢学林在剧团解散后回到农村务农,因经济有限,不能再组建新的剧团,为了使临潼道情皮影戏在他身上不失传,曾多次写信到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期盼得到支持和帮助。因爱戏如痴,如遇到有人请演出或周围有演唱出,再紧要的事都能扔下,在海家村,他家的日是比较差的。

                      七    主要价值

 

 

 

1、临潼道情皮影戏是一台白天演奏木偶,晚上演关中道情的皮影戏,操作皮影的艺人讲究能挑、能肘、动作和谐。整个皮影社全体演员要身兼多项技能。

2、临潼道情唱腔独特,声音高昂动听,不论上句或下句唱法变化多端,留韵千变万化,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直到十字句。在起法上也有快、中、慢三速。

3、临潼道情皮影戏演唱要求十分严格,几句一腔,几句一韵,不能马虎,只差一字都是无法演唱的。

4、舞台简易,场面较小。

5、演出活跃。新中国成立后,李世忠的道情皮影戏演出更为活跃,从华清剧团皮影戏再到后来的红星皮影戏,曾先后在蓝田、渭南、高陵、三原、泾阳、富平、淳化、麟游、咸阳、铜川、商县、周至等地演出,并在关中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

6、为皮影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临潼道情皮影戏曾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1953年和1959年先后两次参加陕西省民间戏曲剧种、剧目汇报演出,其中《东郭先生救狼》等获得演出奖,李世忠获得演出最高奖:表演一等奖。1981年临潼道情皮影戏在西安人民大厦对外宾进行演出,受到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和称赞。1982年,由于多种原因,道情剧停演,班子从此解散。

《隔门贤》一剧,是戏曲舞台上关中道情的代表剧目,也是该剧种搬上舞台的第一个剧目,在新搬上舞台的剧目会演中曾获大奖,且久演不衰。此剧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过程中,第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李世忠。20世纪五十年末,长安县文教局派员来请教李世忠,说明了要把《隔贤门》搬上舞台的构想后,得到了李世忠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他向来人传授了剧本、曲谱等。二年后,长安道情《隔贤门》在舞台上一炮打响,誉满省城。[

 

                        八    传承谱系

 

 

 

临潼道情皮影社仅存卢学林一人能够演唱,卢学林为关中道情第四代传人,也是如今最后一个传人。

                 九    相关器具及制品

 

 

相关

器具

及制品

 

1、板胡:拉秦乐器,发音高亢、响亮,声音穿透力强。

2、二胡:拉秦乐器,音色柔和、表现力丰富,擅长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章。

3、板鼓:在道情皮影戏中为唱腔击拍和渲染气氛,同时还起指挥乐队的作用,它的声音穿透力强。

4、小鼓:击音比大鼓高,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声音较结实,余音较短

5、梆子:为两根大小不等的硬木棒制成。音色清脆、坚实,常为唱腔击拍。

6、唢呐:吹奏乐器。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

7、扬琴:又名洋琴,音箱木质,上张钢丝弦,用两支琴竹击奏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演奏技巧灵活,音域宽广。

8、竹笛:吹奏乐器。笛声清脆、明亮,音量较大,技巧丰富,表现力强。

9、大鼓:又称堂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发音低沉,余音较长,常起掌握乐队演奏的起落和印象力度、速度变化等作用。

10、笙:吹奏乐器。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是吹打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11、渔鼓:是临潼道情的特有乐器,也是传承下来的唯一一件乐器。渔鼓在演奏时发出“噌噌”“嗡嗡”“嘭嘭”之声,在笙、箫、管、笛等弦乐中,显得格外悦耳动听。[

 

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目目录

临潼道情皮影戏X级

                 一  基本特征

 

 

 

1、已走出家族传承;

 

2、演出舞台比较简单;

 

3、演出人员较少(一般7—10人就能组成一个皮影社);

 

4、演出的对象大多为农村广大群众,以后逐步走进城市进行演出。

 

                 二  基本内容

 

 

 

临潼道情皮影是一台白天演奏木偶,晚上演道情皮影戏,操作皮影的艺人讲究能挑、能肘,动作和谐。剧团由7—10人组成,大部分演员身兼多职,临潼道情皮影戏唱腔独特,声音高昂动听。

                   三  历史渊源

 

 

(一)

 

临潼道情皮影戏是1862—1982年由临潼区行者街办海家村李世忠创办的。李世忠精通临潼道情皮影戏挑、唱、吹、拉、弹、敲,是一位艺高技全的民间皮影艺术家。李世忠三代人中,每人都能包唱四五十本戏。1958年大跃进中,县政府将李世忠收编为华清剧团皮影戏,更名为“红星皮影社”,他本人为社长,以后单独活动,业务上受文化馆指导。红星皮影社1953年和1959年先后两次参加陕西省民间戏曲剧种、剧目汇报演出,其中《东郭先生救狼》等获得演出奖,李世忠本人获得最高演出奖;表演一等奖。1962年又将红星皮影社更名为“临潼道情皮影社”,明确了皮影社为集体性质的县级文化事业单位,李世忠为临潼道皮影社社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皮影社被迫解散,李世忠回到了农村行者海家村。1978年,临潼县人民政府恢复了“临潼道情皮影社”,李世忠又带领他的一班人马再次进了县城,进行演出活动,团长还是李世忠。1982年因多种原因皮影戏停演,李世忠再一次回到农村,此一回,便成了永久,直到1996年病逝。

 

 

 

 

 

(二)

 

1962年,临潼道情皮影社成立,同时在全县招收学员,卢学林一考即被录取,由一名高小学生变成临潼道情皮影社演员,每月三十二斤标准粮,三块零用钱一直拿了三年,五元拿了二年。跟着老艺人,常年演出在外。曾在蓝田、渭南、高陵、三原、泾阳、富平、淳化、西安周边及临潼增内演出。在临潼道情皮影社人员结构上,年龄悬殊特别大。卢学林年龄最小十三岁,最大的七十多岁。卢学林十五岁就被推到司鼓位置,同时一人身兼六样乐器。十六岁就开始演唱,并逐渐成为台柱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只能演新戏不准演老戏,从此演出场次大大减少,1967年,在当时的运动下,皮影被化为灰尽,演出停演,皮影社解散,演员各奔东西,自寻饭碗。卢学林和其他老艺人一样回到农村。1973年,回到农村的卢学林在大队的支持下,成立演出队,剧目只演寓言戏和现代戏,收入归大队,大队给演员记工分。这种演出持续一年多后因种种原因停演。1978年,卢学林自带干粮四处跑,县政府批了一个“临潼县半农半艺道情皮影社”,演出一年多,因多种原因又垮台了。

临潼道情皮影戏自1982年停演解散以后,老艺人相继去世,留下的唯一徒弟卢学林一人能演奏六种乐器,能唱生、丑、净、旦。2004年6月,日本某大学一位女教授对卢学林进行了采访、录像,并在日本国内进行了展出。今年元月,日本又来人对关中道情进行采访、录像。今年3月,西安台“关注”栏目连续在西安一台、二台、五台播出关中道情。

临潼道情皮影社仅存卢学林一人能够演唱,卢学林为关中道情第四代传人,也是如今最后一个传人。[

 

 

                 四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地处关中平原之东,东临渭南,南接蓝田,西临西安、三原、高陵,北至闫良。渭河东西横贯,将临潼分为南北两部分,渭北平原沃野,有清河、石川河南流入渭,渭河南有骊山南峙,除少部分底山丘陵外,大多为台原河川平地,自东而西有零河、戏河、沙河等8条河,北流入渭,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自然环境优越。临潼地跨北纬109°,东经34°。全区面积892.5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区有6个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

                     五   保护计划

 

 

 

   由于我区各级财政仅能维持工资发放,因而给临潼道情皮影戏无法给予资金支持,文化部门只能在每年安排的文化活动安排2—5场演出,补贴2000—3000元左右。目前,正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同时,积极联系演出,以增加收入。

  一、主要保护内容

  1、对现存的临潼道情皮影戏进行造册登记,并进行录像,制成DVD保存;

  2、对临潼道情皮影戏的谱子、音乐进行录音,制成DVD保存; 

 

                       六    濒危状况

 

 

 

临潼道情皮影戏由于多种原因于1982年停演,剧团解散。在这以后,剧团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目前,临潼道情皮影戏第四代传人仅留下卢学林一人能演唱这种唱腔。他不但一人能演奏六种乐器,而且生、丑、净、旦全能唱。2004年6月,日本某大学一位女教授对卢学林进行了采访、录像,并在日本国进行了播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5年元月,日本友人对临潼道情进行采访、录像。2005年3月,西安台“关注”栏目继续在西安一台、二台、五台播出关中道情。“中华民族有创意,牛皮人人能演戏”。这是外国朋友说的一句话,他们想不到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能把戏剧和牛皮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国外友人关心临潼道情皮影戏的真正原因。

  第四代传承人卢学林一无传人二无徒弟,如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临潼道情皮影戏很难在卢学林身上传承下去。卢学林在剧团解散后回到农村务农,因经济有限,不能再组建新的剧团,为了使临潼道情皮影戏在他身上不失传,曾多次写信到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期盼得到支持和帮助。因爱戏如痴,如遇到有人请演出或周围有演唱出,再紧要的事都能扔下,在海家村,他家的日是比较差的。

                      七    主要价值

    

 

 

1、临潼道情皮影戏是一台白天演奏木偶,晚上演关中道情的皮影戏,操作皮影的艺人讲究能挑、能肘、动作和谐。整个皮影社全体演员要身兼多项技能。

2、临潼道情唱腔独特,声音高昂动听,不论上句或下句唱法变化多端,留韵千变万化,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直到十字句。在起法上也有快、中、慢三速。

3、临潼道情皮影戏演唱要求十分严格,几句一腔,几句一韵,不能马虎,只差一字都是无法演唱的。

4、舞台简易,场面较小。

5、演出活跃。新中国成立后,李世忠的道情皮影戏演出更为活跃,从华清剧团皮影戏再到后来的红星皮影戏,曾先后在蓝田、渭南、高陵、三原、泾阳、富平、淳化、麟游、咸阳、铜川、商县、周至等地演出,并在关中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

6、为皮影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临潼道情皮影戏曾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1953年和1959年先后两次参加陕西省民间戏曲剧种、剧目汇报演出,其中《东郭先生救狼》等获得演出奖,李世忠获得演出最高奖:表演一等奖。1981年临潼道情皮影戏在西安人民大厦对外宾进行演出,受到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和称赞。1982年,由于多种原因,道情剧停演,班子从此解散。

《隔门贤》一剧,是戏曲舞台上关中道情的代表剧目,也是该剧种搬上舞台的第一个剧目,在新搬上舞台的剧目会演中曾获大奖,且久演不衰。此剧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过程中,第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李世忠。20世纪五十年末,长安县文教局派员来请教李世忠,说明了要把《隔贤门》搬上舞台的构想后,得到了李世忠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他向来人传授了剧本、曲谱等。二年后,长安道情《隔贤门》在舞台上一炮打响,誉满省城。[

 

                        八    传承谱系

 

 

 

临潼道情皮影社仅存卢学林一人能够演唱,卢学林为关中道情第四代传人,也是如今最后一个传人。

                 九    相关器具及制品

 

 

相关

器具

及制品

 

1、板胡:拉秦乐器,发音高亢、响亮,声音穿透力强。

2、二胡:拉秦乐器,音色柔和、表现力丰富,擅长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章。

3、板鼓:在道情皮影戏中为唱腔击拍和渲染气氛,同时还起指挥乐队的作用,它的声音穿透力强。

4、小鼓:击音比大鼓高,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声音较结实,余音较短

5、梆子:为两根大小不等的硬木棒制成。音色清脆、坚实,常为唱腔击拍。

6、唢呐:吹奏乐器。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

7、扬琴:又名洋琴,音箱木质,上张钢丝弦,用两支琴竹击奏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演奏技巧灵活,音域宽广。

8、竹笛:吹奏乐器。笛声清脆、明亮,音量较大,技巧丰富,表现力强。

9、大鼓:又称堂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发音低沉,余音较长,常起掌握乐队演奏的起落和印象力度、速度变化等作用。

10、笙:吹奏乐器。高音清脆、透明,中、低音优美、丰满,是吹打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11、渔鼓:是临潼道情的特有乐器,也是传承下来的唯一一件乐器。渔鼓在演奏时发出“噌噌”“嗡嗡”“嘭嘭”之声,在笙、箫、管、笛等弦乐中,显得格外悦耳动听。[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临潼孙家皮影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