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曲子
项目介绍

    简介

曲子,又称清曲,是一种古老的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在关中又有“迷糊曲子”和“板凳戏”之称。曲子在陕西各地民间传唱。高陵曲子起源于清咸丰年间,隆盛於民国时期。近30年来,跌于低谷,处于颓废阶段。

高陵曲子的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不讲究舞台,不追求灯光。七八个演员,扎个堆,围个滩,各执三弦、二胡、板胡、斗嗡、四页瓦、碰铃等乐器,便可自伴自唱,开展自娱自乐活动。凡是在场的老艺人大都有一专多能,身怀多种技艺高陵曲子曲调极为丰富,在民间老艺人当中传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法。最常用、最为基本的四个大调是:“月调、背弓调、五更调和金钱调”,月调又分:“硬月调、软月调、月尾调”;背宫调又分为:“前背弓调和后背弓调”;五更调又分为:“硬五更调、慢五更调和五更一串铃”;金钱调又有大金钱、反金钱和跌落金钱调之区分。除此之外惯用的大调还有:“五更鸟、一点油、乐江、湘江、哭道情、放风筝、琵琶调、十里堆、司片、海调、满江”等等。小调曲牌也同样丰富多彩,有:“西京、岗调、紧诉、慢诉、长城、采花郎、一串铃、银纽丝、连相、定岗、勾调、船调、小妹子脚和闹活调”等等。有了这些丰富的大、小调式,老艺人们在演唱过程中,转换灵活,唱起来缠绵、婉转,耐人回味。

高陵曲子的曲调在演唱当中,具有极强的表达性,例如:演唱叙事类的《双官诰》或《全家福》,运用京调,就酣畅淋漓。演唱抒情性的《五更鸟》和《阴功传》,运用五更调式演唱,则更能表达出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其凄婉、哀怨的情感,则会宣泄得淋漓尽致。如果运用岗调演唱《渡林英》,其热闹的场面,欢快的剧情,则展现得恰如其份。

高陵曲子即可单曲演唱,又可多曲联唱。演唱起落中间根据曲目的需要,可套唱多个曲调。但是,套曲联唱有严格的演唱套路,一般规律是:“月调起月调落”;“月调背弓起,背弓月调落”、“五更调起月尾调落”。

高陵曲子的剧目繁多,其内容异彩纷呈。有反映历史故事的,有叙述爱情故事的,但更多的则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其特点是不避方言口语,即兴而歌,即情而唱,爱恨情仇溢于言表,传递出了浓厚的民间现实生活气息,故最易为老百姓所接受。

高陵曲子老艺人自编自唱的剧目有:《蚂蚱灵》、《脏婆娘》和《卖柿子》。演唱的传统剧目有:《玲珑塔》、《朋友曲》、《出关》、《刺目劝学》、《小姑贤》、《隔门贤》和《寡妇恋爱》等等。

     历史渊源

陕西民间各地都有曲子传唱活动,分为东路、中路、西路曲子三大板块。高陵曲子属于中路曲子范畴。曲子起源较早,史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根据本次普查资料得知:孙金元是已知我县境内传唱曲子最早的老艺人之一。孙金元清咸丰七年(1857)出生,酷爱曲子,擅长三弦弹奏,以弹唱《古城会》、《五虎戏》最为出名。因其能弹能唱,装谁像谁,且多才多艺,故在民间有“高陵曲子师祖”之称。在他的熏染下,曲子扎根民间。经常出现在婚丧嫁娶、娘生娃满月及民间庙会当中。继孙金元之后,周尚礼脱颖而出。周尚礼,1864年生,现药惠管委会中王村人,平生以“同发源”店铺经营为业,热爱小曲,县境内同道艺人常云集同发源,以此为据点,谈曲论唱,为高陵曲子的发展及传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周老艺人亦是能弹能唱,他演唱的《雪梅吊孝》、《黑访》曾轰动县城。尤其是农历8月初2城隍庙会,正殿演出点非他莫属,离开了他的参加,小曲演唱活动无法正常开展。1945年,周尚礼自编自演的《蚂蚱灵》在县境及周边地区广为传唱,为高陵曲子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李文贤也涌现出来。李文贤,1914年出生,通远镇人,尤长于三弦弹奏。1951年曾任教于通远民大,专职教授三弦弹奏技法。1958年曾应邀奔赴东北传授三弦弹奏技艺。1983年3月,曾协同县文化馆对高陵曲子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出版了《民间曲子清唱》。郭青海,1925年出生,张卜乡塬后村人,是高陵曲子涌现的第四代典型人物。其伴奏的四页瓦为之一绝。四页瓦拿在他的手中,伴奏起来翻转自如,碰击铿锵有力,音色脆亮,富有极强的节奏快感。他演唱的《贵妃醉酒》吐字清晰,且字正腔圆,架势稳中有奇,扮相唱腔双佳,听后更是让人为之叫绝。在四位典型人物的影响下,高陵曲子一路传唱,为高陵曲子在民间的发展壮大以及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受文革的影响,高陵曲子停滞不前,萧落颓废。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渐提高,茶余饭后人们又逐渐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曲子队又渐获新生,高陵曲子又回到了民间。

     传承人

详见传承谱系

     传承谱系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地址

刘志贤

1930年

小学

邻里相传

1948年

药惠中王

张志西

1935年

初小

邻里相传

1950年

药惠中东

邸成礼

1937年

初小

邻里相传

1952年

张卜塬后

刘志孝

1938年

初中

邻里相传

1956年

药惠中王

杨长工

1938年

高小

邻里相传

1958年

崇皇军庄

宋彦文

1942年

小学

邻里相传

1954年

张卜塬后

王康政

1947年

高小

邻里相传

1967年

崇皇枸杞赵

邓聪

1954年

高中

邻里相传

1998年

张卜塬后

郭社会

1958年

小学

父子相传

1973年

张卜塬后

     濒危状况

曲子渐渐地远离人民群众,是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渐变,在复杂多元的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被遗忘和淡出人们的视野。

首先冲击曲子的是电影事业的发展,戏剧事业的壮大,文化娱乐圈的扩大,使群众的爱好逐渐地被新的娱乐形式所代替。致命的损伤是由上世纪的社教,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将其视为封建的糟粕,被彻底的搁置,形成近三十年的断裂带。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娱乐形式的变迁和快餐式文艺现象的充斥,电视、网络成为主流的消费市场,加之农村经济的复苏,经济潮的冲击,使闲余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欣赏的方向也快餐化,曲子的形式根本满足不了茶余饭后的文化娱乐要求,又因搁置了多年,使很多艺人在消沉中老去,很多曲目因不合时人胃口而被遗忘。

年轻人又忙于生计,不愿去学,使曲子传承受到了制约。无人继承的境况让我们深感恐慌不安。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l、2004——2006年,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全县曲子行当老艺人进行了详实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2、2007年春节前夕,文化馆刻意将曲子搬上舞台,给参加新春团拜会的人员演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3、2007年正月十五,高陵曲子应邀到西安城隍庙首届法会上现场演出。此后,诸家媒体争相报道,使老艺人们精神倍受鼓舞。

4、2007年4月1日,县文化馆召集曲子会骨干成员,在塬后村进行了首次集中演练,并成立了高陵曲子会,由郭社会任会长,王康政和刘志贤任副会长,负责曲子活动事宜。

5、2008年正月十二,文化馆为曲子开辟专场,进行了高陵曲子展演。

资金投入情况:

1、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花费资金2万元。

2、为成立并组建高陵曲子演唱团已投入各项费用3万元。

3、调查、搜集、整理曲子档案,投入资金1.5万元。

4、为曲子队添置器乐,投入资金5千元。

5、为曲子队2006—2008年出外参演、参赛赞助资金1万元。

保护内容:

1、已对高陵曲子的班社和老艺人进行了详实的建档工作。

2、对有艺术成就的老艺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

3、挖掘整理高陵曲子在演唱方面的艺术特色。

4、搜集整理高陵曲子的传统剧目及新创剧目。

5、定期举办高陵曲子演唱大赛,不断发观新人,使曲子演唱传承有望。

       五年计划:

时间:2009年

保护措施:县非遗中心,申请资金5万元

预期目标:出版《高陵曲子集》

时间:2010年

保护措施:提供培训场地

预期目标:开展曲子学唱班

时间:2011—2012年

保护措施:成立曲子艺术研讨协会

预期目标:挖掘高陵曲子艺术特色

时间:2012年

保护措施:整合民间曲子队伍

预期目标:成立高陵曲子演唱团

时间:2013年

保护措施:纳入中小学音乐教材

预期目标:推出一批示范学校

       保护措施:

1、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文体广电局、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的高陵曲子保护领导小组。

2、由文体广电局牵头,文化馆抽调专业人才,成立高陵曲子曲谱,剧目整理工作小组,短期内出版高陵曲子系列作品集。

3、恢复高陵曲子班社,成立高陵曲子艺术研究协会。

4、创造条件,开办曲子学习班,加大传承力度。

经费预算:为加强对高陵曲子的保护,预算投入经费180000.0元。

依据说明:用于出版《高陵曲子集》需80000.00元;恢复曲子班社,组建曲子学习班需要资金100000.00元。

地方配套资金:争取地方财政保护资金70000.00元。用于对曲子队伍的建设,使其永续传承。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高陵曲子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