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
项目介绍

基本信息

属   属   地

西安

项目名称

红拳

申 报 者

西安市武术运动协会

负 责 人

陈振虎

通讯地址

西安市体育场

邮   编

710065

电    话

13991221977、13619299088

传   真

029-88542233

电子信箱

6873296@qq.com

“红拳”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项传统武术,其特点是技法流畅巧妙,简洁明快,演练刚柔并济,气韵醇厚,尤其是长期修炼所形成的人文风格和处事特点,极具秦地人文风范和性格特点,在中国众多传统武术文化流派中,经久弥新的积淀,成为极具特色的一枝文化奇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人文色彩。千百年来一直流行于陕、甘、宁、川等地,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流派,尤以“关中红”最盛。西安是这一传统武术流派的主要集聚地和重要代表区域。

西安古称“长安”。6000年前的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拥有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上,西安是建都时间最久、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素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其中历史上四个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汉、唐均建都西安。西安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和华夏精神的故乡、万邦来仪朝觐的圣地。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区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有9区4县,城市建成区面积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万人,户籍人口781.67万人。

西安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0个,汉族占城市总人口的98.8%,少数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西安方言为汉藏语系汉语中原官话——陕西话 。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年最低温度在-8摄氏度左右.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市境东西长204公里,南北宽116公里。《史记》称之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通往西北、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各地,一直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贯穿“亚欧大陆桥”的陇海兰新铁路和国家高速铁路网从西安通过,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覆盖大半个中国,辐射人口达12亿以上。成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项目说明

类别

传统体育竞技

代 码

16

“红拳”在中国众多传统武术流派中,素有“东枪西棍关中拳”的美誉,文渊深厚、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意趣生动,是千百年来陕、甘、宁、川等地区一直流行的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西安是这一武术流派的主要集聚地和代表区域。

“红拳”在西安的分布,遍及市辖9区4县,包括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长安区、阎良区、临潼区和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分布总面积达9983平方公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取自《周易》第一卦‘乾’和第二卦‘坤’)。

陕西红拳启西周,延先秦之剑侠和汉唐之武功,发展至宋明清已日趋完善,成为民间最系统化、常态化的文化形式。

《史记》记载,秦王嬴政,每打胜仗便“击皮为鼓”(红拳的招牌动作)以示庆贺,秦“武”在战争与平时盛极一时。

汉王朝时期,这种尚武精神达到了顶点。汉人勇武刚强,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达到了空前高度。文人尚武投笔从戎,走边疆,扩张国土于四方,北击匈奴,南收粤越,西震西域,强汉之兵锋,所到之处,无敢撄者。

武将更是战死沙场,“横刀立马、放牧青春”的霍去病、 “常胜将军”卫青、千里孤军跃进的“飞将军”李广,都是红拳崇尚的英雄。

西汉后期,汉武大帝在槐里县(今兴平东南)的茂乡,建自己的陵园,并把茂乡改为一个县,叫做茂陵,同时下令,凡天下郡国有势力的豪强和家产超过三百万的巨富,全部迁到茂陵定居,于是天下豪杰尽聚咸阳,成就了关中英雄集聚之地的历史传统。《刀客之称谓》一文中记载“天下豪杰多聚咸阳,开始有游侠之风,历代相传流为风气,遍于三秦,尤多在关中渭河两岸”。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整个汉朝出了众多名将,有李广、卫青、晁错、曹参、赵充国、李广利、周亚夫、韩信、霍去病、周勃、夏侯婴、陈汤、班超、虞诩、耿弇、窦宪、祭遵、耿恭、耿秉、耿夔、冯异、马成、马援等,正是群星闪耀。西汉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言出了红拳人的誓言。

直至李唐盛世,长安迎来国人尚武的又一高峰。唐代不仅武人勇猛,文人亦然。正暗合“红拳”文人武相,武人文胆的情怀。

这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时代,李靖大破突厥于阴山,生俘可汗颉利;薛仁贵破百济,灭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尽入大唐;高仙芝孤军远征西域与阿拉伯大军鏖战,虽败犹荣,让风头正劲的阿拉伯人不敢向东。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一代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维护李唐社稷的稳定。

两宋之后,国人的这种精英文化和尚武精神在主流社会中渐渐丢失,但秦地人尚武重义的红拳风俗依然没有改变。 民间尚武之风,不但没有泯灭,反而更为盛行,尚武成为民间英雄崇拜的图腾。红拳正是在这一时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完善,从以战争为目的的阵法演练,逐步演变成系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与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威风锣鼓等娱乐共荣,以民间结社师承传带形式,在长安盛行,成为秦地人日常娱乐、自强不息的象征。很多红拳套路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系统便于传承的拳谱、拳歌、札子、套路和演练方法,从言传身教开始有了规范和系统的文字记载。标志性的如“太祖红拳三十二势”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同时也涌现出更多的武术名家,如狄青、王韶、种道师、岳飞、韩世忠,以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中豪杰李清照,还有宗泽、王彦、杨业(传说中的杨家将,秦北部人)、杨延昭、曹彬、呼延赞、王忠嗣、慕容延钊、文天祥等,他们都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浑身上下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概的红拳大家。其中岳飞、卢俊义、武松演习的红拳,正是关中隐士铁胳膊周桐所传。

据河南少林寺《少林拳法》记载“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李叟于长安、兰州,入寺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表明元时,以红拳为代表的长安地区就是神州红拳文化的传播源。

明代,红拳以“西家拳”为名,见载于《小知录》。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之“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大有与关东拳法并驾争流之势。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详细介绍了红拳,该拳谱中有至今红拳还在沿用的长安方言,如“雀地龙”、“裙拦”、“撑”、“補”、“连珠炮”、“披红”、“推红”等势名和用法,与现今流行的红拳势名和用法基本一致。至清代《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载有“大小红拳、关西拳”之称谓。“红拳”拳名取其艳美、吉祥及绝好之意。明崇祯年间,农民运动风暴首次在陕北高原刮起,挑头推翻朱明王朝的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都是红拳传人。

清朝,红拳先辈们在原红拳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长,形成了以“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的特色流派。各种生动流畅的红拳套路得到了完善,形成“盘”、“法”、“势”、“理”俱全的红拳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也出现了红拳主要标志性人物,道光、咸丰年间关中“鹞子”高三(高占魁)、“黑虎”邢三(邢福科)及“饿虎”苏三、“通背”李四,开始被尊称为“红拳宗师”。自此以关中为中心的红拳传统文化已完全形成。

红拳在关中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按以下脉络进行总结。红拳从其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萌芽和诞生开始,就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息息相关,并且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其发展的脉络是从红拳精神的产生,到红拳代表性人物的涌现;再从代表性人物推动和带动代表性区域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形成代表性区域;代表性区域红拳文化的不断发展,涌现和传承着更多的代表性人物。发展至今,红拳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已从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区域,进一步规范和形成了更具传承意义的代表性社团。

红拳从尊崇清道咸年间的“三三一四” (高占魁、邢福科、苏三、李四)为宗师开始,传承与发展是师父带徒的形式;到民国时期,出现了东关景龙池朱耀亭、西关范老二、南关姚德元、北关冯彦虎;城中药王洞张鸣岐、车家巷张悦侠、南院门袁志宵、德福巷张伯平、建国路王福庆、程振荣、西门里贾子富、郊区大雁塔马武、曲江池许正荣、新开门兴自孝、瓦胡同韩炳章,吴家坟任茂春、小寨卜忠信、高桥李万等,长安杨天成,蓝田王东槽等为代表人物的传承格局。

直至本世纪2006年,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团——“西安尚武苑武术学会”成立,标志着红拳传承开始走向以社团传承为主的现代传承方式。

红拳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红拳精神、红拳修练和红拳技法。

一、红拳精神

红拳精神包括敢作敢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质朴、重义守信的道德品质;坚韧不拔的意识和毅力;开放与包容的人文情怀;自信爱国的天下意识。

二、红拳的修炼

红拳修炼包括內修和外修两部分。

內修包括红拳的德修与礼修。

外修包括筋、势、力、坚、韧、敏、化、随。表现在套路演练、打手、对抗三种技法上,集中为盘、法、势、理四个方面,演练要点有“八字八法”。

  盘,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十大盘有软十大盘、硬十大盘,简称盘功。硬十大盘是千字锤、千把攒、千斤坠、踢桩、打桩、梅花桩、盘刀举凳、打沙袋、插沙袋、磕臂膀、磕树、举锁子、挑担子以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练习。软十大盘功:首盘霸王举鼎势;二盘撑补势;三盘力推泰山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噙泥势;八盘金鸡独立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魁星提斗势。

法,即打手手法,零手有百,汇编成串,组排成排子手。与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八排手、九手排子、十二镫捶手),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势,即套路,红拳以七大拳系组成:红拳、花拳、炮拳、九拳、地趟、通背、跑拳(门子),套路百余套。

理,即拳法理论。遗有专篇(如红拳打手歌五篇),谱本记有套路与动作名称及打手要言、口诀札子、用武要言、图等,有拳有谱(基本上用关中方言)。在我国武术流派中,红拳堪称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一个拳系。

八字八法,即手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步法(弓、马、偷、夺、击、窜、纵、退)、棍法(封、摩、揭、挑、搬、提、裙、拦)、刀法(提、扎、撩、砍、滚、摩、擒、拿)、枪法(封、闭、捉、拿、撸、提、缠、还)、鞭法(遮、拦、纵、横、领、劈、刁、打)。以“八字八法”形成了红拳的主要内容。

红拳传承方式内容包括言传、身教和拳谱揭示,拳谱包括拳谱记录和箴言。拳谱有拳路解析、拳歌和拳序等。

制品

红拳器械:

“带尖的”:枪、矛、叉、戟、戈、双头枪;“带刃的”:匕首、刀、剑、斧、钺、铲;“带圆的”:棍、鞭杆、拐、盾、锤、流星锤、鞭;“带锥的”:槊;“带棱的”:锏;“带钩的”:双钩、耙、抓;“远器械”:弓、矢、弹弓

红拳器械共有40余套;红拳各类套路共百余路;红拳各类拳谱64本;拳札、歌诀、要言36篇。

(1)红拳于宋末元初形成套路,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载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年)至明万历初年(1573)十一家拳名,其中“西家”即指此拳(见《小知录》),元时已有传习。《少林拳法》:“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李叟于陕西、兰州(今属甘肃),入寺授技传大小红拳。”明代各地多有流传(见戚继光《纪效新书》)。清代十分普遍。主要套路有“大小红拳”,“关西拳”《见《清稗类钞技勇类》)。乾隆年间常子敬、嘉庆年间张景文,道光年间张真、光绪年间阎书勤等,皆是红拳拳师。史宝龙(又名师及号)、“神手”郭崇志等以红拳称著。在道光、咸丰年间,关中“鹞子”高三(高占魁)、“黑虎”邢三(邢福科)及“饿虎”苏三、“通背”李四,誉称“关中四杰”,皆精于红拳,并在原红拳的基础上,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长,形成了以高派风格为主的盘、法、势、理俱全的现代红拳体系,并以关中为中心逐渐向外传播。西安95%的地方拳师习练高家红拳。民国至今,除苏三拳法外;高三与邢三所传红拳流传较广。

(2)清末民国初期红拳传承代表人物:金钟、师秀、张金锡、王振西、杨杰、马耀武、胡景翼、杨虎城、井岳秀、姚振乾、姜宝、卜忠信、朱耀亭、杨瑞轩、张鸣岐、李万福、李万、吕凤鸣、舒守信、张语还、冯玉魁、王炳南、权松山、邱志成、安伯龙、黄大劲、赵彦彪、赵铭星、张汉鼎、李成发、陈志新、袁志宵、肖金城、张志清、杨善山等。

(3)建国以来红拳传承人物:马振邦、王宝、王江海、王东槽、王克俊、王万西、王振邦、王振海、任茂春、沙宏斌、田克惠、刘存和、刘振江、刘侠僧、兴志孝、史崇德、宋彦杰、宋章和、李士杰、邵忠义、郑自毅、郑兆麟、郑长春、庞志杰、冯彦虎、张佰平、张俊德、张稳道、张悦侠、张金仲、张六合、姚德元、程振荣、程建荣、赵志杰、赵春发、韩炳章、郭叔蕃、杨天成、杨生锡、杨宝生、魏龙秀、魏生金、穆志杰、曹彦武、阮鸿勋、许正荣、高西安、龚贵杰、昝文林、贺黄毛、高连贵、潘振山、梁清正、贾子富、魏陆杰、吴银贵、申子善、陈贵才、韩玉茂、单志忠等。

(4)西安市当代红拳代表性传承人物:柴文魁、梁军安、梁军、薛崇安、何六绳、王长利、王建民、王乃惠、王丛兰、王发元、王金成、王静、王振英、王振华、王保印、王继武、王万年、王增劳、王敏利、仝长安、方秀敏 、叶文斌、叶军、叶永乐、孙玉玺、孙子洋、牛利民、边来运、李新儒、李少阳、李正武、李尔荣、李稳海、李志强、李忠义、李云鹏、李云龙、田荣汉、田琨、刘宽忍、刘德庆、刘长民、刘正印、吕经源、张湘华、张文秀、张思考、张长荣、张玉清、张宝平、张振民、张民主、张民生、张德印、郑长荣、安锁牢、邵民洲、邵智勇、何志德、何来生、和志正、和志强、侯根卫、武清江、武忠民、陈升旗、陈志刚、陈纪性、陈建庆、孟牛娃、孟振明、周润生、罗文斌、林世顺、相晓革、种加林、袁西勤、袁双龙、袁猛利、顾金祥、贾旭武、范长江、范志忠、单卫民、单明霞、昌光明、杨斌、杨明星、杨新仓、杨明华、高玉峰、高伟、高丁安、高景源、党选民、钱宝平、寇恒让、靳根省、臧海水、霍长吉、惠科明、温搏、谭应魁、郝连生、韩兴利、韩成成、韩胜利、韩伟、葛九斤、云军虎、边虎林、千俊希、蒋忠庆、孙志勇、魏来保等。

(5)西安尚武苑武术学会是由一代红拳宗师张悦侠先生发起成立并任第一任会长。

“鹞子”高三(高占魁)传张金锡,再传张鸣岐,再传张悦侠。

“黑虎”邢三(邢福科)传贺铎师,再传朱耀亭,再传张悦侠。

“通背”李四传李成发,再传李万,再传张悦侠。

 

项目论证

红拳自宋末元初形成,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经过800多年的发展,以地域文化为底蕴,融武学之大成。红拳特点是架势端正,姿势工美,身步灵活,节奏明快,招法巧妙,劲道外柔内刚,劲力以脆快为主,兼有长劲、柔劲,突出一个“巧”字。

步法注重闪绽腾挪,出步多含跤法;

手法讲究撑斩勾挂、高棚低压、里勾外挎;

打法讲求以步制人,刁打巧击,钻身贴靠,踩腿审进,“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

身法讲求拧腰捩胯,伸肩探膀与扁身雀势。

总括为十六字诀:“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

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视胸防腿,视肩防手。

二、势正形美,繁华藻丽。

三、扁身远击,势雀筋软。

四、闪绽腾挪,刁打巧击。

五、劲尚脆快,而兼长柔。

 

红拳的价值除去它固有的搏击功能之外,更多的容纳着一种文化的内涵。它所能反映出来就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状况,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值得学习、延续、挖掘的民族文化。红拳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多功能的表现形式。

一、学术价值

红拳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研究中国武术的发展、传承提供了丰厚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它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点,是对外文化交流中最具文化特色的精神遗产。

二、教育功能

红拳的形成不仅仅是单一搏击技法,在不同的时期它与时俱进,吸取人类文明的思想文化,融入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道德功能,从行拳走势、拳理拳法、拳架结构、走拳较技到入门拜师等各个环节中无不浸润和透射出道德与和谐的旨趣。从红拳的整个习练过程也无不凸显中国文化的“教化功能”。红拳武德是教育习练红拳者爱国、尊师重道、有仁爱之心。武德教育促使习练红拳者形成了趋于文明的练武必先礼的打手对抗文化——武礼。在这种武德、武礼思想的引导和训练下,形成具备仁、义、信、勇、礼的有道德、有操守的红拳人。

三、文化功能

红拳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体现了黄土地的文化特征,对研究中国武术的发展、传承提供了丰厚的资料;红拳所孕育的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已深深地寓于文化之中;从“理”、“法”、“势”几个方面都浸染着关中文化的痕迹,负载着关中文化的烙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红拳文化,包括红拳拳谱、拳经、拳礼、口札、歌诀、口诀、拳势等都是红拳文化的承载者。

四、医学功能

不少红拳名家不仅精通红拳,而且精通跌打损伤,武、医兼备,在防治损伤等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历代红拳宗师皆十分重视金疮正骨疗法,如周至红拳传人王振邦、咸阳李万福等都是兼有武、医闻名于世的名家。

五、艺术功能

武术是形体文化艺术,是通过拳架、器械表现个人情感,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陕西农村、镇(乡)、县(市),每年民间举行的群众性的庆典活动、庙会活动,过年过节的娱乐活动中的戏曲演唱、社火表演、舞龙舞狮、威风锣鼓、踩高跷等这类活动的参演者,几乎全部是习练红拳之人,在这些活动中无不体现着红拳文化的元素与红拳艺术的意境。

六、技击功能

红拳的技击功能包括徒手技击功能和器械技击功能,红拳技法形成了以“撑斩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为技击原理,“撑、斩、勾、挂、缠、拦、粘、挎”八字八法为技击手段,手法、腿法、摔法、拿法、靠法、跌法的系统技法训练手段,单式技法与组合技法(打手排子)跑拳搭手(两人对打)结合的技法特色,从而构成多样化的红拳技法体系。

七、历史功能

红拳从雏形到形成现在的风格历行千百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中它见证了历史、承载了历史文化。红拳的沧桑是一种历史的印记,文化的烙印

八、养生功能

历代的武术家都注重内外兼修,特别是对气的锻炼尤为重视。他们把练气、养气、集气作为武术上乘功夫。红拳前辈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沉丹田,内外合一,以气催力”,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红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红拳中的内功锻炼主要是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持正气、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通过自己身心锻炼,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红拳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活动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1、红拳拳师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特别是跆拳道、自由搏击、巴西柔术等新兴和外来健身术俱乐部的兴起,红拳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消失,过去那种城乡武馆院校星罗棋布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广大农村中的展示平台也日益减少。

2、一些掌握红拳古老拳法、技击要领的老拳师,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有的则已谢世,如不及时发掘,有人亡艺绝之忧,而年轻的拳师在技艺上不能全面掌握红拳的真谛。仅靠师徒口传身教、拳匠式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至今尚无完整红拳文化论著面世。

3、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人们对红拳的兴趣越来越淡漠。流传于民间的许多拳师穷毕生精力,却密不示人,或迫于生计,参加表演活动也愈来愈少。红拳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项目管理

组织名称

西安市武术运动协会

责任人

陈振虎

通讯地址

西安市体育场

邮  编

710065

电    话

13991221977、13619299088

传  真

029-885422333

电子信箱

6873296@qq.com

2006年-2009年尚武苑正式成立后,共投资30万元,置办表演服装、训练器械,开展定期训练,走访老拳师,先后整理挖掘了红拳经典套路《六合枪》、《通背功》、《排子手》。组织参加了“天水全国农民运动会”、宝鸡“第二届中国农民武术节”、武当山“第三届国际武术节”、安康“陕西武术锦标赛”,以及“陕西红拳第七、八、九届武术比赛”。先后在等驾坡、沙井村、陈家庄、响塘村、新开门村、长丰园社区、西安松园等村、社区举办武术表演四十多场。

2009年投资5万元承办“西棍论坛”交流活动 。组织“武术进农村”、“武术进社区”活动。

2010年筹资5万元参加全国传统武术赛和全国农民武术赛。

2011年筹资3万元参加第十届陕西红拳赛。

2013年筹资5万元举办红拳泰斗张悦侠老师诞辰100周年庆典。

 

 

“西安尚武苑武术学会”是由西安地区广大具有代表性的红拳传人自发成立的专业红拳传承社团,发起人是红拳一代宗师张悦侠先生。

 

张悦侠先生生于1911年,西安市人,早年从事国民革命,毕业于黄埔军校,后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早起外围组织——前围社,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救国救民的先进思想,一生酷爱红拳,寻遍关中各大名师,饱学红拳技艺精髓,青年时已誉满三秦,成为一代翘首名流。建国后数十年如一日,沉心静气于陋巷,不畏凄苦,乐此不疲,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红拳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与发扬上,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系统的整理和完善了红拳,他整理的红拳经典套路器械达120套,创新套路和演法50余种,积累的文字资料达数十万字,传习的学生数百人,目前在陕大多数代表性的红拳研习者均受过张悦侠先生的指点和传承,被誉为“红拳拳精”,是承前启后,集内外大家、南北拳术之大成的红拳杰出代表,推动了红拳历史的发展。被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通背翻子拳大家马贤达誉为“一代红拳泰斗”。

目前,尚武苑武术学会已拥有500平方米的固定办公演习场所,学会会员已发展到230人,设红拳传习所8家,累计教授传播红拳传人500余人,学员遍及关中及中国西部数十个地市。挖掘整理红拳传统代表套路64套,出版红拳《六合枪》、《通背功》、《排子手》等3部拳械专著。参与了西安电视台“习武园”节目和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中华武术展现工程的录制,收录红拳套路和器械四十余套,在全国范围首次将传统红拳文化搬上荧屏,为保护和传承红拳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

学会自成立以来,扎根民间,服务群众,组织会员深入村、镇、社区、校园举行红拳汇报表演,民间社火和群众性的娱乐集会活动。先后在等驾坡、沙井村、陈家庄、响塘村、新开门村、长丰园社区、木塔寨、祭台村、岳家寨、北池头,西安松园、大唐西市、清凉寺、丰庆公园、小雁塔等地举办红拳表演四十多场,极大的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有力弘扬了红拳文化。

学会分别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明德门弘武馆、长安绿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雁塔南北广场、兴庆公园、等驾坡广场、含光门环城公园、十里铺、东郊高楼村、唐延路牡丹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广场、朱雀门环城公园、丈八沟村、清凉寺、纺织城、灞桥、三桥、青龙寺广场等数十个地区,设有固定的群众传习、训练和交流场所,向社会大众广泛传播红拳文化。演习交流红拳技法,已成为西安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构成了西安广场文化最靓丽的一道特色风景线。

同时,尚武苑还实施了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分别组队参加了“天水全国农民运动会”,获得1金、8银、7铜的成绩;参加安康“陕西武术锦标赛”,3位参赛者获得国家武术6段,三位会员获得3段;在“陕西第七、八、九、十届红拳比赛”中共获得33金、16银、8铜的成绩;参加宝鸡“第二届中国农民武术节”、武当山“第三届国际武术节”均获大会优秀奖。2009年8月学会承办了西部“西棍论坛”交流活动 ,荣获大会交流论文二等奖。向世界展示了红拳,极大的促进了红拳传统文化的发展,成为红拳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主要的推动力量。

保护计划

为保护红拳,制定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西安尚武苑武术学会负责组织实施,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负责管理、督导,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建立资料数据库,考据地方志书,对现存的拳谱、拳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收集。

2、将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档案。

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编辑出版。

(二)动态保护

1、走访红拳文化流传区域的民间拳师,深入挖掘整理红拳的第一手资料。

2、逐渐恢复红拳传统技击散打,使其简单、易懂、易学、易练。在精神方面提倡“习武修德,爱国健身”。

3、在西安及周边区县建立10个以上的教学点和红拳传习所。

4、建立50人规模的红拳文化表演团。

5、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老拳师编写红拳发展史,对红拳杰出人物进行研究,著书立说。

6、定期召开红拳文化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切磋探讨红拳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7、建立以表演、培训、影视制作为内容的文化传播公司,组织武社火、舞狮、功法绝技表演等,加速文化产业化发展。

8、筹备国际红拳文化武术节,弘扬和促进红拳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

编写红拳教材,组织培训班,在各地武术学校试点教学,建立红拳文化的资料档案,出版红拳专著、画册。定期开展红拳比赛交流工作。

(1)建立红拳文化理论研究体系。挖掘红拳散打技法,规范红拳套路,完善红拳拳谱,整理红拳传承体系;

(2)建立西安各地的红拳传习所,在全社会开展红拳的普及教学;

(3)以红拳表演团的建立,加强红拳文化保护力度;

(4)把红拳中优秀的养生健体的方法总结归纳,推向社会,适应各个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身需求;

(5)逐渐恢复红拳技击(跑拳打手),在涉外活动中,依托旅游产业,向外展示传统红拳文化。

(6)撰写出版《红拳系列丛书》,发行音像制品;

(7)赴国外进行巡回演出。

2014

整理普查资料;整理红拳传承体系;将各地传承情况归类入档。

2015

举行红拳文化研讨会,开展交流比赛。建立50人的业余民间红拳表演团。

2016

使学校红拳教学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组织专家学者对红拳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专业红拳功夫艺术团。

2017

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红拳论文专著;

筹建红拳文化传播公司。

(一)建立有专家指导的红拳保护挖掘整理小组,并聘请红拳研究专家雷志敏、邵智勇、杨宝生、王培仁、高西安、王静、马文国等为顾问。

(二)开展对红拳相关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

(三)积极参与文化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与地区内外红拳传承保护机构联系,相互学习交流红拳的现代教学模式及经验。

(四)与时俱进,吸收外来科学训练方法,推出精品红拳 。

(五)利用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红拳文化产业,在国外进行宣传教学。

(六)积极筹措企业赞助,落实保护经费。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动态、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一)以文化战略进行“定位”,实行任务目标责任制。

(二)现有传人、专家学者步调一致,建立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培训机制。

(三)建立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创新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四)品牌效应与日常表演宣传相结合,打造“红拳文化”的品牌推广机制。

(五)发展以表演、教学、培训、俱乐部互为依托的市场运营机制。

及   其

1.      建立红拳文化理论研究机构           预计5万元

2.      挖掘整理红拳拳谱                   预计15万

3.      建立西安市红拳文化研究机构         预计5万元

4.      制定红拳文化推广宣传计划           预计15万元

5.      规范红拳套路                       预计10万元

6.      完善红拳文化传承体系               预计10万元

7.      挖掘红拳散打技法                   预计10万元

8.      制作、出版红拳教学光盘、书籍       预计20万元

9.      定期组织西安市红拳赛事交流活动     预计 6万元                                                                                

合 计:96万元

备注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红拳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