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水会音乐的特点是弦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俗称细乐。其总体特征有明显的唐代传统民族音乐风格和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具有悠久性、高雅性、民间性、独特性多种特征。
(一)悠久性:普化水会音乐从唐至今已逾1300多年历史,在民间保存流传如此之久,实为难得,其乐谱至今仍沿用唐代古乐谱的记谱法,更为罕见。由此也构成这一乐种的珍贵性和濒危性的特征。
(二)高雅性:唐乐是我国民族音乐史的鼎盛时期,风格高雅是其明显特征之—。普化水会音乐至今不仅仍沿用唐代的乐谱和传统乐器,而且也在演奏方式和乐曲的风格上都保留了唐乐那种高雅的风格特征。
(三)民间性:普化水会音乐经历一千多年的民间演绎过程,不仅保留了唐乐风格,也吸取了南方音乐部分特点,并与民间习俗融合,形成一种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又高雅的特色民间音乐艺术,有长期蕴藏于民间的生命力。
(四)独特性:普化水会音乐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一乐种经历史长河漫湮,在关中其它地区均已荡然无迹,普化水会音乐已是目前保留的唯一孤本。二是水会音乐源于唐代寺庙音乐,一直保留至今未变,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乐律格调上,而且在历史上水会音乐也一直专门用于做佛事、善事,从不用于喜庆娱乐之类活动,这是不同于其它音乐的独特一面。三是水会音乐的律调平和细腻,以细见长,和粗犷豪迈、起伏高亢的秦风秦韵形成对照,自成一格,在陕西地方有独特色彩。
历史渊源
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唐时以寺庙音乐形式传入蓝田民间,其名称来历有二:一是传说唐王李世民病重,魂游阴曹,遇无数冤魂向他索命,李世民还阳后,命作十八处水陆道场,以超度这些与他争夺天下而死于非命的亡魂。蓝田水陆庵在唐时是可容千名僧侣的悟真寺水陆殿,是专做水陆道场和大型佛事的地方,后来便把这次在水陆殿为水陆道场演奏的音乐称为水会音乐。普化水会乐班在民国前每年水陆庵庙会时,都要去念经奏乐,做水陆道场。
另一种说法是:唐贞元年间,关中大旱,唐清宗令关中官民祈雨。时长安东西两市各组织一班祈雨乐队在长安城比赛演奏“缘腰”曲,结果西市和尚段善的乐队比赛取胜,受到皇上赏赐,一时祈雨奏乐风行长安附近,此后蓝田民间每逢天旱,必祈雨奏乐。蓝田把祈雨叫做取水,故把祈雨时演奏的音乐称为水会音乐。
蓝田与唐都长安近在咫尺,山清水秀,吸引着都城内包括乐工乐使在内的各色人等或短游、或长居,文人墨客更是络绎不绝;他们大都善于曲牌乐律,会聚蓝田,饮酒放歌,击节弹唱。特别是精通音乐的诗佛王维在蓝田隐居20余载,潜心崇佛,除在佛堂奏乐诵经外,也常于林泉之间,弹唱唐乐,把带有浓厚梵音佛韵的唐乐传到蓝田也属必然。
传承人
全掌西
传承谱系
(一)全家岭村水会乐班自清以前无可考记,清末以来可记忆者有4代,谱系见下表:
代别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全赖印 男 1885年 私塾 师传 不祥 普化全家岭
第二代 全维汉 男 1905年 私塾 师传 不祥 普化全家岭
第三代 全培谦 男 1917年 不祥师传 不祥 普化全家岭
第四代 全掌西 男 1960年12月 高中师传 30年 普化全家岭
(二)楸树庙村水会乐班可考及者为清道光二十年成立的水会乐班,有20多人,会长张遇仙,副会长刘建凯。当时新做会旗一面,上有该会成立时间,故可考知,“文革”时旗被毁。1981年普查水会音乐时,74岁的张培润和70岁的张遇禄为最后传人,现均去世,已无传承人。
濒危状况
普化水会音乐自1981年普查发现以来,蓝田县委、县政府和普化镇党委、政府都给予重视支持,同时也得到原陕西省副省长徐山林、原陕西省政协主席周雅光、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等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普查、抢救和保护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距这一工作的目标相距甚远,还存在许多亟等解决的问题:
(一)抢救工作步履艰难。蓝田是“文革”的重灾区,水会音乐在“文革”时被作为封建残渣受到重创。史家寨乡田家村水会班主在“文革”时被迫害致死,水会音乐从此消声匿迹。普化镇全家岭村和楸树庙村的水会音乐在“文革”时也同样遭受批判取缔,大部分古乐谱和传统特制乐器毁掉或遗失,80多种水会音乐曲牌现仅从传抄手稿中获得20多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老艺人已相继离世,凭记忆复制相当困难。
(二)失传危险仍然严峻。普化镇楸树庙村水会自“文革”后已无传承人,全家岭村虽然在普查后搭起水会班子,由一位年轻农民传承下来,由于种种原因,活动甚少;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经商务工,老人日渐减少,水会散伙,水会音乐再次陷入濒危失传状态。
(三)资金困难,保护工作受到制约。蓝田是革命老区,国定贫困县,属“吃饭财政”,资金缺口较大,投入不足。流落于外地的古乐谱和流失于民间的部分传统乐器无资金作垫,难以追回:对现有水会音乐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抢救,抢救工作无法开展,完全以政府行为实施抢救保护确有许多困难,投资问题解决不了,水会音乐濒危失传状况依然难以改变。
保护计划
目前资金投入情况:
2004年,县政府拨专款2万元,县文化体育局向社会募集资金l万元,普化镇政府筹集资金0.5万元,用于普查、保护普化水会音乐,购置乐队服装,增添部分乐器等,重新组建了普化水会音乐全家岭乐社、楸树庙乐社。县政府计划从2005年起,连续3年每年拨款3万元(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适当增加)专门用于抢救保护普化水会音乐。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2004年5月一7月,县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了县文化体育局《关于普查、抢救、保护普化水会音乐的实施方案》,以政府名义下发全县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及有关单位,明确提出普化水会音乐是蓝田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要求全力进行抢救保护和弘扬。
(二)2005年元月,县政府、县文体局、普化镇政府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时,均把保护普化水会音乐作为年度主要工作之一。
(三)2005年3月一8月,县委副书记钱文轩,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彦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小虎,副县长魏桂叶、赵夏等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县文体局、普化镇政府对抢救保护普化水会音乐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出面协调资金,为抢救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
主要保护内容:
为保护普化水会音乐,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普化镇党委、政府负责
组织实施,蓝田县非物质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和县文体局负责管理、督导,西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负责检查、督促。
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普化水会音乐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乐班、乐手、乐器、乐曲流传保护价值等全部状况。
2、将普查所获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存档,妥善保存。
3、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抓好普化水会音乐的基础理论和各大类的音乐体系研究,把研究成果编撰成册予以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全家岭、揪树庙两个吹打乐种,两个水会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两个乐社60多名乐手明确保护政策,制定相关制度。
2、发展普化水会音乐,逐步建立全家岭乐社、揪树庙乐社各100人的普化水会音乐艺术团。
3、在普化镇全家岭村、揪树庙村开展普化水会音乐普及教学培训,不断培养新的吹打乐手,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水会音乐传承难的问题。
4、创办以普化水会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职业班,从人才、从演奏水平等多方面提高普化水会音乐的艺术档次。
5、建立以普化水会音乐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发展公司,加速普化水会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全力组织开展活动,把农民吹打手与群众庙会,丧俗等民俗事项相结合,广泛开辟普化水会音乐演出市场。
6、建立普化一年一度的水会音乐文化艺术节,检阅和促进水会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弘扬。
五年保护计划:
2006年成立普化水会音乐民间艺术协会,创办普化水会音乐业余培训学校。组建机构,加强培训,提高普及率。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
2007年-2008年组织专业人员对普化水会音乐进行研究,建立普化水会音乐艺术团。筹建并成立普化水会音乐发展公司。建立艺术团和发展公司,加大普化水会音乐原生态保护力度。
2009年-2010年 组织专家对普化水会音乐,各大类音乐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召开普化水会音乐研讨会。大力普及发展普化水会音乐,打出蓝田,走向全国,加强国际间交流。撰写出版《普化水会音乐》第一卷。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保障措施:
(一)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县文体局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普化镇主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普化水会音乐保护领导小组(现已成立)。
(二)设立以县文体局主管副局长为组长,普化镇主管副镇长,县文化馆馆长为副组长的普化水会音乐普查工作队(现已成立并开展工作)。
(三)设立以县文体局主管副局长为组长、普化镇主管副镇长、县文化馆馆长为副组长,文体局社文科科长、文化馆音乐干部、民间艺术干部、普化镇文化站站长、文化干部、全岭村水会乐社、揪树庙村水会乐社负责人为成员的普化水会音乐培训、辅导组(现已成立),全力培养青年爱好者。
(四)把普化水会音乐的抢救保护纳入局、镇、村等单位相关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明确职责,实行责任追究。
(五)在大力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发展普化水会音乐文化产业项目,实行招商引资,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六)蓝田县、普化镇政府每年各筹3—5万元的抢救保护经费。
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一)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二)现有乐手、新生乐手、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四)品牌效应与日常吹打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的吹打活动机制。
(五)发展水会音乐艺术与开发水会音乐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水会音乐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