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化秋千
项目介绍

简介

秋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艺竞技游戏。它始源于氏族部落时期。它的鼎盛时期在汉代。汉武帝喜欢秋千,把它作为祈祷,祈福的工具,以求千秋之寿。故称为秋千。上阳化“秋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世代口头流传,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十三世纪中期,元成宗在关中屯田侵占大量农民土地,激起农民起义。义军首领“三王”弟兄在周至起义,最后战死疆场。上阳化村民为纪念“三王” 兄弟英雄事迹,创办了“秋千”、“社火”、“锣鼓”。

《上阳化秋千》种类有两种:独杆秋千和牌楼秋千。独杆秋千的构造把一个碌碡竖起作为磐石,磐石中间有一个圆锥形铸铁窝,铁窝上立一根6米高的松木立柱,立柱下端中央安装一根长约10公分,尖端粗约1公分的陀螺形木球,立柱竖起时,木球正好嵌在铁窝内,使秋千来回摆动自如。立柱顶架横梁一根,四面再用六根浪绳拉稳固定在6个碌碡上。两边各吊一个秋千,立柱上插有翠竹、彩旗、宫灯、铃铛、插花、斗等装饰物。 牌楼秋千的构成是一梁二柱三秋千,其缚法和独杆秋千相似,拆秋步骤与缚秋相反。

“秋千”八大部分各有各的祈愿,磐石意味做人要立场坚定,勇挑重担。立柱,横梁表示做人要正直,横竖不阿。三斗祈福,祈寿、祈富。铃铛响彻云霄,驱邪避祸,永保安宁。翠竹象征人们的生活节节高。六条浪绳,六个碌碡,寓意着同心协力,团结奋进。         

《上阳化秋千》已成村闹春节的重要内容。每年过了腊八节,就蕴酿缚秋千。过了清明节才可拆除。秋千立起后,敲锣打鼓,放鞭炮,准备过春节。缚秋时,南街缚牌楼秋,北街缚独杆秋,两条街,互相竞赛,暗地争斗,看哪街秋千缚的高缚的好,名曰“斗秋千”,如果哪条街春节没缚秋,村民就像没有过年一样,心里空荡荡的。斗秋千,实际上斗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流传下来一句谚语:“秋游定、不害病”。

《上阳化秋千》是周至地区独一无二的体育竞技游戏。201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秋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团结凝聚人心,在营造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秋千”已成为庆典,丰收,富强,幸福的象征。千秋万代,传承至今。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项目名称

上阳化秋千

申报地区

周至县

涉及民族

汉族

 

 

 

 

 

 

 

上阳化村是哑柏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东邻四屯镇,西接七曲村,南依庄头村,北邻西阳化村。有10个村民小组,575户、2896口人。土地肥沃,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有利于农作物种植,支柱产业为猕猴桃。

上阳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民风淳朴,有县级文物保护古老戏楼一个。民间艺术丰富,秋千、社火、锣鼓、芯子远近驰名。

分 布

区 域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哑柏镇上阳化村

 

 

 

秋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艺竞技游戏,它始源於氏族部落时期。人们休息时用藤类植物将两头绑在树上,人坐在藤条上荡来荡去,消遣养神。它的鼎盛时期在汉代。汉武帝喜欢荡秋千。他在后宫多处架设秋千。把它作为祈福祈寿的工具,以求千秋之寿。故称为“秋千”。

唐代“汉武帝后庭千秋赋”中记载:“秋千者,千秋也。”“汉武帝祈秋千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唐代称秋千为“半仙之乐”。荡秋千活动,可以培养人们勇敢坚毅的品质,能舒筋壮骨,得以长寿,还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因此人们象唐代一样把它“神化”了。把它就作为祈福、祈寿、祈富的运动,为广大群众所爱。

《上阳化秋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世代口头流传,始于元末明初,已有700多年历史。十三世纪中期(约公元1230年)元世祖传位於皇孙铁穆尔(即元成宗)。成宗在关中屯田拾占大量农民土地,激起农民起义。其首领:“三王”(即王明、王德、王勇)弟兄在周至及周边县起义,最后战死疆场。为纪念“三王”弟兄英勇奋战,以身殉职,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流传至今的周至县正月十八古会),为把古会办的热闹,才创办了“社火”、“秋千”。当时秋千高为8米,还创建了锣鼓,精心设计了“十样景”锣鼓谱。

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5年)我村刘俊杰、刘邦翰、杨存仁三人对“秋千”、“社火谱”、“锣鼓队谱”进行了研讨改进。“秋千”由原来的12米增高至24米。并增加了铃铛4个,上装三个斗。写上“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体现了农民的祈祷心愿,丰富了耕作文化。

对“社火谱”进行了改造发展。由原来的50匹马增加至100匹马,芯子达到30个。社火由单马发展到双马(即对马)社火内容丰富多彩。

 

 

 

特别双马更耐人寻味,100匹马社火必须有40对马。这就要求有较深的文化底蕴。马社火还在中途可变换,利用烟雾迷幻住观众的双眼,一瞬间变化了节目内容和手中兵器。对马还要对的上。这就要求策划者要有历史知识、戏剧知识。百匹马社火就需要30-40个历史典故。

 “锣鼓谱”由原来的“十样景”发展为“五彩段”。有紧有慢适应社火行走,走时慢五景、停时快五景,既能震撼人心,又有紧密节奏,八种打击乐,交相配合,悦耳动听,给人以欢快、激昂之感。周至县西片整个都用上阳化锣鼓谱。但都不会全用十样景,只能敲打三段。

正月十一日进香火。主要是关帝圣君庆会,同时也给各神进香火。更有个重要内容,闹社火(称打社火)。上阳化南北两条街,社火各耍各的,互相竞赛。这天开始互相用铁炮打各街管事人的房檐屋瓦,甚至门窗玻璃。损坏不予赔偿。这时双双管事约定时间、地点,坐下来商定社火怎样耍、走的路线、规模大小、出马时间。对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耍社火做好准备。

《上阳化秋千》在各代传承人的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一九六二年通电后,增加了两个灯笼,上写福字,增加了闪光彩灯,彩旗,使秋千更加绚丽无比,成为上阳化村的一大亮点,传承至今。

 

 

 

 

 

 

 

 

 

 

 

 

《上阳化秋千》种类有两种:独杆秋千和牌楼秋千。独杆秋千的构成是把一个碌碡竖起作为磐石,磐石中间有一个圆锥形铸铁窝,铁窝上面立一根直径为30公分,6米高的笔直的松木立柱,立柱下端中央安装一根长约10公分,粗约3公分的陀螺形木球一个(尖端粗约1公分)。立柱竖起时,木球正好嵌在铁窝内。使秋千来回摆动自如,应对如流玄妙至极。在立柱顶端固定一根长6米直径为26-28公分的横梁,用6米长新鲜洋槐椽6个加固横梁,木椽上面安装斗方(大中小3个),在木椽顶端结扎新鲜青竹3根,再给竹叶上面绑花、挂彩灯、彩旗,铃铛等装饰物,四面再用6根浪绳拉稳固定在6个碌碡上,南北横梁上细吊二条秋千荡绳,二个秋板。

牌楼秋千的构成是一梁二柱三秋千,其缚法和独杆秋千相似,拆秋步骤与缚秋相反。秋千八大部分各有各的祈愿,磐石意味做人要像磐石一样,立场坚定,勇挑重担。立柱,横梁表示做人要正直,横竖不阿;三斗祈福,祈寿、祈富。铃铛响彻云霄,遏云贯日,驱邪避祸,永保安宁;翠竹上面有花象征着现代人永远像翠竹一样年青,生活像翠竹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六条浪绳,六个碌碡,寓意着同心协力,团结奋进。

两副对联:分别贴在立柱两面和横梁两端。上书内容拥护党的领导,祈盼国强民富。复兴国家,实现中国梦。

《上阳化秋千》已成村闹春节的重要内容。每年过了腊八节,就蕴酿缚秋千,直至过了清明节才可拆除。缚秋千是一个群众性的活动,也是一个聚会、交流的机会,使大家更加团结和谐,增强凝聚力。按惯例每家都有人在场,

 

 

 

立秋要百人以上,全村男女齐上阵,由一老把式总指挥,吹着哨子,众人喊着号子,“一二升,”一边抬一边撑一边拉,秋千慢慢立起来。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前,争取缚成。在升立秋千之先,首先拜神祭祀姜太公、福、禄、寿星、喜神,全村老少,善男信女,香火不断,以求神灵保佑缚秋打秋安全。秋千立起后,敲锣打鼓,放鞭炮、后由德高望众高寿者首先登秋千荡游,准备过春节。缚秋时,南街缚牌楼秋,北街缚独杆秋,两条街,互相竞赛,暗地争斗,看哪街秋千缚的高缚的好,名曰“斗秋千”,如果哪条街春节没缚秋,村民就像没有过年一样,心里空荡荡的。斗秋千,实际上斗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

“秋千”既可一人游,也可二人、四人、六人荡。荡秋千者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有半岁一岁小孩大人抱着荡,时而高起时而低落。高荡者,努力向上;低游者,心旷神怡。优哉、乐哉,悠于享受,乐在其中。流传下来一句谚语:“秋游定、不害病。”

“秋千”已成为庆典,丰收,富强,幸福的象征。千秋万代,传承至今。

 

 

1、趣味性:秋千是男女老少均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多姿多彩,给节日和各项庆典活动带来独特的欢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独特性:秋千是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游艺活动,但像上阳化这样高大壮观、风格独特、精巧玄妙、风俗之浓、参与群众之多、影响之广泛在西安地区是罕见的。

3、综合性:秋千是祈福、祈寿、祈富的活动与游戏,集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锤炼毅力为一体的综合体育活动。

4、民俗性:缚秋时要祭祀神灵,善男信女虔诚祭拜,以祈缚秋打秋平安无事。秋千立起后要由德高望众者先登秋千荡游。打秋时,后来的人要向先打的人买秋,就是帮人启动秋千,就这样以此类推。正月十五晚饭后,年长者争相游秋。有句谚语:“秋游定、不害病。”

 

1、历史价值:《上阳化秋千》创立于元末明初,传承700多年,集各种秋千之所长,对于研究关中乃至北方秋千的历史、现状有一定的价值。

2、社会价值:荡秋千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游艺活动。不论是缚、拆秋还是荡秋千,都是全村出动。它能凝聚人心、开发智力、锻炼身体,促进社会和谐。

3、艺术价值:虽然秋千体型巨大,但是结构独特,造型巧妙,巧用力学原理,浪绳松拉、立柱晃动,加之翠竹迎风、彩旗飘扬,更增添了秋千的神秘性和观赏性。

 

 

 

1、由于经济的飞跃发展,青年人出外务工,给秋千的发展,研究、创新和传承带来很大的困难,面临失传的危险。

2、秋千是个群体性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缺乏资金支持,仅靠群众的热情很难维持发展。

3、掌握缚秋技艺的艺人多年老体弱,年轻人不愿学习,面临青黄不接的传承境地。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独杆秋千高24m,由多部分组装而成,主要制品和作品有:石碌碡7个,综绳4条,钢丝绳6条,不同大小斗3个,6米长洋槐椽六根,立柱一根,横梁一根,福字灯笼二个,铃铛四个,青竹三根,闪光灯绳70米,彩旗12面,小三角彩旗百面,秋板子二个。

牌楼秋千高28米,由多部分组装而成,主要制品和作品有:石碌碡8个,综绳6条,钢丝绳6条,不同大小斗6个,6米长洋槐椽24根,立柱两根,横梁一根,福字灯笼二个,铃铛6个,青竹三根,闪光灯绳100米,国旗一面,彩旗24面,小三角彩旗百面,秋板子三个。

 

 

 

(一)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程度

传承

状况

住  址

第五代

刘邦翰

1812年

私塾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刘俊杰

1810年

私塾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杨存仁

1805年

私塾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六代

杨春荣

1890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刘从仁

1893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刘秉公

1900年

小学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七代

刘秉魁

1920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刘延福

1921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刘齐家

1924年

小学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杨景魁

1927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八代

刘志刚

1937年

高中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刘玉阳

1936年

小学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九代

杨景全

1944年

中专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刘建峰

1974年

高中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二)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程度

传承

状况

住 址

第五代

熊维番

1803年

私塾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王  达

1810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六代

宋天德

1893年

私塾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熊德山

1896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七代

王焕武

1921年

小学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王吉成

1924年

文盲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八代

宋永庆

1936年

初中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第九代

熊栓道

1954年

初中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李有道

1965年

高中

师承

哑柏镇上阳化村

(群体)

 

杨景全,男,汉族,共产党员,高中文化程度,1944年10月出生,哑柏镇上阳化村人,高中文化程度。1963年开始参与独杆秋千的设计、制作、组织工作至今。现任上阳化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曾任村负责人18年。工作积极,能联系群众,热心公益事业,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多次捐资于公益事业。个人爱好写作、书法、文体活动。

熊栓道,男,汉族,共产党员,1954年9月出生,哑柏镇上阳化村人,1973年参军,1981年退伍,在村上担任支部书记13年,乐于奉献,对党的工作认真负责,在任职13年中,每年都组织群众缚秋千,积极组织筹措资金,动员广大村民参与缚秋千,也是一个特别爱好传统文化生活的志愿者。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2012年文化馆对《上阳化秋千》进行了普查、整理、录像、建立了电子档案。

2、2013年《上阳化秋千》已列入周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建立了上阳化秋千保护协会,制定出长短期保护计划。

4、采取了以老带新、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年轻人。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

内  容

1、建立健全秋千档案资料,存入电脑数据库。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

2、成立“上阳化秋千艺术研究会”,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3、健全长期的保护组织,制定好保护条例。

4、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100名。

5、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6、包装制作专题片。 

 

保护内容

 

 

 

1、进一步全面系统保护秋千的绑扎技艺,建立资料库,传承秋千表演技术。  

2、建立比较完善的传承人机制,让传承人老有所养,传承有序。

3、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一些对外交流活动,提高秋千绑扎技艺水平。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4年

添置秋千、锣鼓设备

使硬件辅助设施完善

2015年

培养100名年青传承人

熟练掌握秋千技艺

2016年

聘请专家召开研讨会,汇编研究成果。

出版成果集

2017年

建立展览馆

展示成果

2018年

加大宣传,组织表演,进一步增强秋千的知名度。

提高秋千知名度

保障措施

 

 

1、在县文化馆领导下,成立县、镇、村领导参与的保护领导小组。

    2、每年拨付给老艺人一定的经费,增强群众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3、积极争取县政府经费,组织自筹资金,使秋千每年能够持续发展。

4、开展有效传承活动,使秋千后继有人。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万元)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3

1、普查资料、整理文档,建立电子档案

1

 

2

15

2、更新秋千材料

2

 

13

20

3、培养传承人

3

 

17

20

4、建立展览馆

3

 

17

10

5、聘请专家召开研讨会,整理出版相关成果

1

 

9

备注

 

 

申请上级补助经费58万元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上阳化秋千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