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太极拳大架(老架)
项目介绍

简介

本拳架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据专家考证,在明末清初,由六世孙陈王庭创编,原五路。具史料记载,由十四世孙陈长兴精约成两路。河北人杨露禅从学后创编为杨式太极拳。陈长兴与子陈耕耘两代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孙陈延熙、重孙陈发科继承其拳艺,后人称大架(老架)。

陈家沟陈有本一枝以柔练不发劲,动作紧凑,内劲走小圈、以修养为主而练的拳架,先期人称新架后期人称小架。近年人将顾留馨、沈家桢著《陈式太极拳》拳架与陈照奎(陈发科小儿)传拳架称新架与其区别。但总体理念相同。

本套路是先辈武者在太极图说原理的哲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武术动作为体,融入导引术(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吐纳术(气功),结合中医学,经络学而形成的。其特点是整体运动,圆活自然,方法是螺旋缠绕,技击理念是顺势借力、避实击虚,核心是平衡和谐。目的是先健身后防身,以守为攻。经数辈人的传承已臻完善。

本大架(老架)架型舒展大气,练时先求开展,后求内敛,充分展示冷兵器时代的搏击风格,放长击远,连连击打,以进为退,直逼要害。练内气由外带内,再以内催外。注重发劲,松活弹抖,螺旋力,爆发力等。是冷兵器时代的活化石。

陈发科1928年,应邀赴北京传的就是本拳架,功夫威震京城。在北京电报局班学习的弟子张瑄、杨益臣、李曾耆三位于1934——1937年间,工作调入西安电报局,也将本拳架带入陕西西安市,因均居住在莲湖区,故先从此传播开来。后李曾耆将此拳架传入宝鸡市。三位在传播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由于时代、个人的原因,小有差异,动作演练总体放缓,目的着重健身养生为主。但仍传承武术防身技艺。偷偷在传授了技击要领与技巧。使第三代传人有幸体会。现已有四代、五代传人继承。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体育

项目名称

陈发科太极拳大架(老架)

申报地区

西安市莲湖区

涉及民族

汉族

本拳架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嫡孙太极拳大架传人陈发科先生,于1928年至北京后,在北京电报局开班授拳的早期弟子。杨益臣、张瑄、李曾耆三位传人,由北京带入陕西西安市。原均在西安电报局工作。

西安市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中部,为陕西省的省会,关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曾在此建都,沉淀着极深厚的文化底蕴,周秦汉唐辉煌的历史是市人的自豪,民风淳朴,富庶尚礼,商贾云集。藏龙卧虎,素有尚武之风,红拳、形意拳、太极拳、少林、八卦、八极、谭腿等拳种在此聚集共荣。

三位传人原均居住莲湖区域,位于西安老城区西北区,尚武之风甚浓,潜居着多门派的老武术把式,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区内回汉杂居,和睦共处。三位的到来,如蛟龙如海,拳艺广进。莲湖公园,老城根下,都留着它们习武练功授拳的足迹,弟子遍及老城区内外。解放后,由于工作的转换,李曾耆还将此拳传入宝鸡市,退休后回西安定居,传拳至九十年代辞世.杨益臣在莲湖公园传拳,于五十年代辞世。张瑄在老城北门里花园、北城墙根等许多地方传拳,至八十年代中辞世。第三代弟子学于上世纪40-60年代,传习分布在西安老市区及宝鸡市区。

 

 本套拳架在陈家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由其侄子陈照丕往下传播;在北京,主要是由四十年代弟子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等往下传播,冯后創编陈式浑元太极拳;在山东由三十年代弟子洪均生往下传播,现称陈式洪派太极拳;在陕西,由三十年代弟子杨益臣、张瑄、李曾耆往下传播。杨、张传人聚集在西安市区,李后在宝鸡市工作,西安、宝鸡均有传人。西安第三代传人分布在西安城各区。

据考证,陈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由河南温县陈家沟九世孙明末战将陈王庭,依戚继光《纪效新书》,道学名著《黄庭经》,创编而成。原有五路。至陈发科曾祖陈长兴精约为两路,即一路柔练盘工夫架,二路炮捶快发刚猛架。祖父陈耕耘与曾祖陈长兴在山东以保镖为业,父亲陈延熙曾为袁世凯家教拳。公元1928年,陈发科(1887—1957)应邀至北京传授家传太极拳,他精湛的拳技,让世人始见其真貌。由原北京电报局班弟子张瑄(从1934年)、杨益臣、李曾耆(从1937年)三位先后带入陕西西安市。申报人任建明从1966年起学本拳架。

一、套路:(共两套)1路(74势);2路,又叫炮捶(63势)

二、桩功:1、无极桩  2、中定桩

三、推手:1、单推(含单挽花、双挽花) 2、定步推手(即合步) 3、上下步推手(即顺步)4、大捋推手(低身法)5、活步推手(也叫乱踩花)

四、器械: 单刀、春秋大刀、单剑等

   本拳架保留有冷兵器时代的技击内容与训练方法,拳势风貌古朴,拳架舒展,拳风流畅,拳形工整,编排慎密,结构合理,以螺旋缠绕为根基,刚柔互变,快慢相间,浑然一体。基础架一路:圆活自然,连贯均匀,以松圆柔静为本,引而少发,全在运转内气鼓荡;二路炮捶:松活弹抖,劲力浑实,蹿蹦跳跃,迅猛威风,以刚发为要。通过动静开合,刚柔互变,有序训练,先着眼于强身,练站桩、套路,协调手、眼、身、法、步,连贯足、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手;后着点于技击招法;娴熟踢、打、摔、拿、跌,至收放自如;再以神御体,以意驱形,自然而然,暗扣道门。此拳术顺应生理,合于医理,内含东方文化哲理。

    1、本拳种承载着陈发科先生,祖辈数代人的武术技击精华技艺,内含强身防身,搏击技击,性命双修内容及传统中和思想。是在东方哲学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拳。是保留着陈家沟嫡传太极拳大架(老架)精萃技艺的老根拳架。

    2、慢练一路架符合现代健康理念,即有氧运动、休闲运动、终身运动、平衡运动。不受时间、场地、年龄限制。若掌握习练要领,持之以恒,是当今最佳运动健身项目。

3、在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对于当今“银色社会”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的康复与治疗,经实践证明疗效可靠,推而广之,既节约社会资源,又可为和谐社会争光添彩。

 

 

 

 

 

 

 

   1、本拳种的精粹理念及拳架的正确表达集中在第三代传承人身上,可是现实存在年龄偏高:高龄者88岁,现年龄最小者已60岁以上;且人员逐渐减少;现有的传人中,虽然还有十余人,可是真正具有正确表达拳艺、阐明拳理、身教能力,并还能做文字阐述的文武双全人才不多。

   2、本拳架原保留着短兵搏斗中大角度的旋转、大开大合、跳跃上步、弹抖发力、绝地反击等动作,为其独有,如今练技击人群较少,使后继乏人。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1、申报本拳简介的录像资料 

2、申报人论文:《太极拳心悟——十六字诀》

3、申报人展演本拳架的录像资料

 

 

 

 

一代:陈发科

二代:杨益臣、张瑄、李曾耆

三代:白月本、司马国柱、湯立民、吉德礼、鲍增敏、赵三省、任建明(师承张瑄、李曾耆二位)、魏西荣、魏建斌、李云、李霖、曹伟、曹勇、闫海峰、闫海江、相如元、单纪明等

四代:李士俊、李速腾、白建设、刘宝欢、王驰、张彤、王瑛等。

 

 

 

 

 

 

 

(群体)

任建明,男,1950年8月生,籍贯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1955年移居西安,现住北大街450号。农工民主党党员,陕西省中医学院毕业,临床执业中医师。1966年起随张瑄师父系统学习陈发科太极拳大架(老架)一、二路,1973年又入李曾耆师叔门求学,得二师教诲,犹获至宝,勤习不辍,至师辞世,仍未敢懈惰,坚持至今,得益颇多。2006年在《陕西省首届武术段位考试》获武术段位六段,多次参赛均活佳绩,2012年在《首届演武大会》论坛,论文《练太极拳心悟---十六字诀》获一等奖。2008——2010年于同门拳友发起组织了四次《西安传统陈式太极拳拳友联谊活动》,选任秘书长职。2013年春被莲湖区文体局命名为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陈发科太极拳大架》的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一是制定、颁布我区的非遗保护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和保护工作;二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业务运作体系。做好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申报工作,完成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等信息系统的建立,组织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等活动;三是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级保护制度和申报审核命名制度化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

 

1、整理非遗项目相关资料,进行相应的文字、音像资料补充完善。

2、开展非遗宣传月活动,继续挖掘非遗项目。

3、要做好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并积极筹备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编撰工作。

4、建立非遗传习所。

 

 

 

 

 

 

 

 

 

 

 

 

 

 

 

 

 

 

 

 

 

 

 

 

 

 

保护内容

 

陈发科太极拳大架(老架)技艺的传承与传播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一年内

每周碰头会,每月总结会制度化。

定出五年计划,标准简化套路定型,制作出教学光盘。

 

两年内

办短期集训班,培养骨干学员。制定出传习所规章。

首批骨干学员结业。开办传习所3—4处。

 

 

 

三年内

制作宣传喷图广告、宣传单、录像片;参加武协活动、公益活动;举办展演活动。

发展200——300学员。

 

 

四年内

每年办1—2期短期集训班制度化;教材规范化;普及套路深入学校、企、市业单位。

在市区再开办三个传习所。发展至500学员。

 

 

五年内

展演活动制度化;传习所教材规范化、工作精细化。宣传方法多样化。

在市区外再开办三个传习所,再发展300学员,同时培训出100——200名骨干学员。

 

 

保障措施

  

 

非遗宣传、数据库等信息系统的建立,传承人名录书编撰、传习所创建等。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3万

 

3万

 

3万

 

3万

 

3万

 

5万

 

5万

 

5万

 

5万

 

5万

 

5万

 

5万

 

5万

 

5万

 

5万

10万

 

10万

 

10万

 

10万

 

10万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陈发科太极拳大架(老架)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