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唢呐
项目介绍

简介

《周至唢呐》,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相传唐明皇女婿郭爱流放周至勒马村时,自解烦恼,吹奏“唢呐”,因而勒马村吹唢呐之风代代流传,经久不衰,传承至今已1200余年。《周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响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周至唢呐》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而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应用。常用音域一般为十七度音。

《周至唢呐》吹奏的形式有“吹哑巴戏”、“吹两口唢呐”、“四口唢呐”、“八口唢呐”、“用鼻子吹奏”等。常演奏的曲目有六七十首,有曲谱记录的就有二百余首。大型曲目有:《三难女》、《刮地风》、《雁落沙滩》、《水龙吟》、《赏宫花》、《飘雪花》、《单双放牛》等。

《周至唢呐》的曲目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它的通俗性首先表现于它的曲目标题性,通过标题给人们以解说联想,使人们易于了解和欣赏。它的趣味性表现于乐曲的“戴帽”、“穿靴”上。它们虽不完全与所奏乐曲要求一致,但能形成高潮,适应群众欣赏情趣的需要。

《周至唢呐》在周至县民间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周至地区具有特色的传统音乐。它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嫁、丧、葬、礼、乐、典、祭等仪式伴奏。能给红白喜事增加气氛,对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作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周至唢呐》演奏曲目在原有的实用性上有了创新和发展,艺人以吸收民歌,或创作歌曲为基调,进行改编尝试,以扩大演奏曲目范围,在日常演奏实践中,艺人精选了许多高难度的复杂技巧,从而发展和提升了唢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

周至唢呐

申报地区

周至县

涉及民族

汉族

 

周至县属西安市辖县,辖22镇376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总人口67.4万。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繁多,素有“金周至”之美誉。境内有道教文化发祥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的楼观台,《长恨歌》诞生地仙游寺,世界第一大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积雪六月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周至县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西安市区最大的供水基地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地区及周边地区

据周至县唢呐老艺人所谈,有关“唢呐”的产生,流传着一个故事,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爱,他的妻子是唐明皇的女儿,不愿给公公拜寿,在众人面前丢了丈夫的面子。郭爱一气之下打了皇帝的女儿,皇帝深明大义,批评了女儿,劝其夫妻和好,并给郭爱加功进爵。但公主心里不服,又与郭爱第二次吵架,被郭爱失手打死,皇帝动怒,把郭爱流放到周至的勒马村,郭爱在这偏僻的小村自解烦恼,将自己所戴的帽芯子盔上的铜管与房顶棚上的芦管结合在一起,吹奏音乐,同情郭爱的大臣禀告了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位善击羯鼓,长于作曲的音乐家,曾教于梨园,号称“皇家梨园弟子”,因皇帝酷爱音乐,为郭爱的唢呐演奏所感动,便在演奏前为他开宴,演奏后又送一席,并招郭爱回京,因而勒马村吹唢呐之风代代流传,经久不衰。受这个故事的影响,“唢呐”艺人,连吃带拿的习俗也就形成了。

公元756年,安禄山发兵5万,很快渡过黄河,攻下陈留、洛阳等地,并派其兄进攻潼关,唐玄宗不接受郭子仪坚守潼关的建议,致使潼关失守。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带领太子和卫队仓皇出逃,到达马嵬坡时,士兵拒绝前进,迫使玄宗杀了杨国忠,缢死杨贵妃,才得以继续前进。途径周至又骆峪口逃往四川。当时,唐玄宗悲痛万分,一路唢呐声声,大奏哀乐。由此可见唢呐在唐代很兴盛。周至流传的各种戏曲中常有“鼓乐相迎”之风。

《周至唢呐》传承至今已有1200余年。据安氏家谱考证,清朝、民国时期以安、刘、沙、马四大唢呐演奏班为主,最能代表、体现本地区唢呐的表演形式、艺术特征等要数勒马村、稻峪村唢呐。

 

 

《周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响亮、粗狂,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把“唢呐”的哨子放嘴里吹唱,用手形的的变化和气的大小,可吹出音的高低、粗细,戏曲中的生、丑、净、旦都可以吹唱,以哨子的吹唱代替人声,乐队伴奏热闹红火,风格迥异。

《周至唢呐》在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上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仪式伴奏,通过唢呐演奏,给红白喜事增加气氛,召回祖辈魂灵,和谐邻里关系,民俗气息浓厚,艺术特征鲜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周至唢呐》曲目有曲谱记录的有200余首,常演奏曲目有六七十首。

1、《周至唢呐》吹奏的组合形式有“吹哑巴戏”、“吹两口唢呐”、“四口唢呐”、“八口唢呐”、“用鼻子吹奏”等。

2、大型曲目有:《三难女》、《刮地风》、《雁落沙滩》、《水龙吟》、《赏宫花》、《飘雪花》、《单双放牛》等。

3、行乐有:《大祭灵》、《柳青娘》《大开门》、《小开门》、《独星》、《对木人》、《西翻赞》、《纺棉花》、《咂蒜》、《雪梅开花》等。

 

1、因为演奏人数的差异,就产生了演奏组合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大致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二人组合单吹单打、三人组合双吹双打、五人以上多至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丝弦、打击乐伴奏的“唢呐”演唱和民间戏曲座唱。只有在第四种组合形式下,唢呐独奏、齐奏、双吹、卡戏等演奏形式才更加丰富独特,动人心弦。

2、《周至唢呐》演奏的曲目通俗性首先表现于它的曲目标题性,《周至唢呐》多为标题音乐,乐曲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通过标题给人们以解说联想,使人们易于了解和欣赏。如:《百鸟朝凤》、《雁落沙滩》、《普天乐》、《祭灵》、《寿宴开》等。

3.《周至唢呐》曲目趣味性很浓。表现于乐曲的“戴帽”、“穿靴”上。乐曲一开始先奏几小节后,才入正曲。它的作用不仅是演奏艺人为了统一音高与速度,还给人们以乐曲性质的提示,“穿靴”指乐曲结束后,接连再奏一段速度较快的乐曲,它虽不完全与所奏乐曲要求一致,但能形成高潮,适应群众欣赏情趣的需要。

   

《周至唢呐》在周至县民间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周至地区具有特色的传统音乐。

1、历史价值:《周至唢呐》从唐代流传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在清朝、民国时期以安、刘、沙、马四大唢呐演奏班为主,《周至唢呐》

既有西府辽阔、雄壮、热烈奔腾;又有东府细腻、婉转、悠扬明亮。挖掘、抢救、保护它,对研究各朝代的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2、艺术价值:《周至唢呐》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演奏组合形式上灵活多样,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3、社会价值:《周至唢呐》在民间传统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嫁、丧、葬、礼、乐、典、祭等仪式伴奏。能给红白喜事增加气氛,对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作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对《周至唢呐》这一传统音乐进行了挖掘、保护,现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随着婚、嫁、丧、葬的多元化演奏形式,唢呐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少,现已濒临失传。

2、多数艺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老艺人相继谢世,唢呐技艺独特,学艺过程漫长,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承出现了困难,因此,挖掘保护《周至唢呐》刻不容缓。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相关制品:唢呐、大唢呐、小唢呐、海笛、干鼓、抱鼓、板胡、二胡、扬琴、长号、小号、拉管、架子鼓、电子琴、战鼓、大锣、小锣、铰子、管哨等。

作品:大、小《开门》,《对门人》,《绣荷包》,《纺线曲》,《水龙吟》,《赏宫花》,《飘雪花》,《喜洋洋》,单、双《放牛》,《抱琵琶》、《大祭灵》、《对木人》、《西发早》

 

(1)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程度

传承

状况

住  址

第一代

安世鳌

不详

不  详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二代

安  吉

1878

文  盲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三代

安  言

1887

文  盲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四代

安振奇

1896

初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五代

国生荣

1919

初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六代

安志贤

1938

初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七代

国  广

1947

完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安君汉

1941

完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八代

安卫林

1971

初  中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2)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程度

传承

状况

住   址

第四代

安振奇

1896

初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五代

国生荣

1919

初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六代

安志贤

1938

初  小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七代

国  广

1947

小  学

祖  传

终南镇勒马村

第八代

张民水

1954

小  学

师  承

青化乡乎沱村

张军民

1958

小  学

师  承

青化乡乎沱村

第九代

王官来

1961

高  中

师  承

翠峰镇稻峪村

第十代

文长社

1969

高  中

师  承

骆峪镇神灵村

(群体)

国广,15岁从父学艺,在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以其德艺双馨、技艺拔萃而深受周边区县群众爱戴,他为《周至唢呐》艺术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贡献。其演奏的唢呐韵味中既有西府辽阔、雄壮、热烈欢腾,又有东府细腻、婉转、悠扬明亮。他青年时代曾从事秦腔戏曲的舞台伴奏,能记谱,善授徒,其中他的徒弟安卫林的演奏技艺最为突出。

王官来,男,1961年出生,高中文化程度,自幼爱好各种乐器,胆大心细、善于改编和尝试,以扩大演奏曲目范围,推陈出新,曾跟张军民学艺。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周至唢呐》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自筹资金,购置服装、道具、乐器、音响、灯光等器材。

3、由传承人积极培训青年爱好者,培养《周至唢呐》爱好者现已有60余人。

4、自费去外地学习唢呐技艺,不断创新改进,使《周至唢呐》得到更好发展。

5、乐谱整理、以免失传,积极联系《周至唢呐》进行演出,确保唢呐技艺传承。收集整理唢呐乐谱200余首,常奏唢呐曲目六七十首。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进一步全面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周至唢呐》渊源、发展过程、价值走向等状况。

2、请专家对《周至唢呐》进行加工、编排,提高其技艺表演技巧。

3、保护传承人,建立健全老艺人和传承人的档案,积极注重培养年轻爱好者,并进行定期培训,选拔《周至唢呐》优秀传承人。

保护内容

1、建立健全各种唢呐相关档案资料,存入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

2、成立“周至唢呐艺术研究会”、“周至唢呐艺术表演团”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3、建立保护、培训、传播、开发的有效机制,使《周至唢呐》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向产业化发展。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4年

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成功

2015年

建立完善的传承人保护制度

使传承人老有所养,传承发展

2016年

在挖掘、保护、发展《周至唢呐》的同时不断扩大队伍

培训接班人

2017年

与省内外民间唢呐艺人交流学习,不断创新改进

提高演奏水平

2018年

向政府申请定期拨款或赞助,注入保护资金

得到更好的发展

保障措施

 

1、建立有关专家指导的、文化馆馆长为组长,唢呐演出团团长为副组长的组织唢呐保护领导小组;

2、成立唢呐演出团,推出周至,走出陕西;

3、建立传承人机制,组织举办唢呐培训班,培养新的唢呐艺人;

4、与省内外民间唢呐艺人交流学习,不断创新改进,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4

1、进一步挖掘《周至唢呐》相关资料,完善档案。

1

 

3

10

2、成立“周至唢呐艺术表演团”,增添乐器。

1

 

9

2

3、召开《周至唢呐》研讨会,邀请音乐专家指导。

0.5

 

1.5

8

4、培养演奏、策划人才、定期培训。

1

 

7

备注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周至唢呐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