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故事传说
项目介绍

简介

秦岭,横贯中国大陆中部,东西横亘一千六百多公里,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中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东西方向长约三百多公里的一部分山脉,主要属于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市管辖。

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户县,地处终南山北麓的关中平原中部之南,北自渭河,南至秦岭终南山分水岭,东南向距陕西省会古城西安二十余公里,正北向距古都咸阳十余公里。独特的原平、山高、林茂、水丰、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使这里自古就是文人隐士云集的汉唐京畿重地,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氛围浓郁。

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终南山下王公岭,就有“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6000—7000年前,终南山户县就有农耕文明。流经县域的渭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县域内的秦岭终南山,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山,终南捷径、寿比南山等成语就指的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岑参,宋代的理学家程颢,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诗篇和游历的足迹。位于户县宋村的草堂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位于户县祖庵的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被尊称为“道教祖庭”。

千万年来的文化积淀,使终南山留下来数不胜数的口承民间传说,成系列的主要有:

1、名人故事传说之一——老子故事传说         24篇

2、名人故事传说之二——大禹故事传说         17篇

3、名人故事传说之三——王重阳故事传说       22篇

4、名人故事传说之四——王九思家族故事传说   10篇

5、名人故事传说之五——钟馗故事传说         31篇

6、名人故事传说之六——刘海金蟾故事传说     15篇

7、自然天象故事传说——月亮的故事传说       19篇

8、南山之阿的传                             23篇

9、终南山成语故事传说                        4篇

10、神、仙、道、佛、隐士故事传说             56篇

11、图腾圣兽和十二生肖的传说                 23篇

12、动植物相关故事传说                       39篇

13、人物传说故事                             85篇

14、节庆民俗故事传说                        26篇

15、其它民间传说故事                        54篇

已经整理的传说故事448篇,散遗传说不计其数,俯拾即是。这些传说活态民间口承,内容真实丰富,主题多样完整。此传说生发于户县终南山而波衍四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持续发展、民族团结认同,均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在终南山以及秦岭深处和南麓的方圆300多公里地域,口口相传,结晶而成了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百讲不烦、百听不厌,出口成诵,充实着民族的心灵,护佑着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民族文化,是民族学习汉语的口语教材,是民族学习汉字的心书,是民族的口传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保证,是民族注重精神文化传承的缩影,是民族重视提高文化素养的历史见证,更是宗教徒心中的一块圣地和不懈追求。通过寓言传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并提高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历史发展。

自古而今终南山传说影响深远,传播广泛,覆盖着华人世界博大的时空,囊括语言、口承文学等多种民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成为联系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终南山传说,通过简捷明了通俗易懂的朴实关中方言讲述的故事,承载着朴素的群众情感和关中语言特点,见证着关中民间语言的发展历史,表现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但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虽经文化部门不断努力,但传说听众愈来愈少,民间艺人难于自养,逐渐失去了表演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调查、记录、认定、建档、保存、传承、传播的工作机制;注重项目的整体性、真实性和传承性;通过《非遗法》的不断普及,提高了社会非遗保护意识;通过整理出版、媒体宣传、学校教育、交流展示、传承传播后使濒危状况稍有改善。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民间文学

项目名称

终南山故事传说

申报地区

户  县

涉及民族

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等

秦岭,横贯中国大陆中部,东西横亘一千六百多公里,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中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东西方向长约三百多公里的一部分山脉,主要属于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市管辖。

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的户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之南,北自渭河,南至秦岭终南山分水岭,东南向距陕西省会古城西安二十余公里,正北向距古都咸阳十余公里。独特的原平、山高、林茂、水丰、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使这里自古就是文人隐士云集的汉唐京畿重地,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氛围浓郁。

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终南山下王公岭,就有“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6000—7000年前,终南山户县就有农耕文明。流经县域的渭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岭终南山,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山,终南捷径、寿比南山等成语就指的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岑参,宋代的理学家程颢,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诗篇和游历的足迹。位于户县宋村的草堂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位于户县祖庵的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被尊称为“道教祖庭”。

终南山的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其先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执天下农桑。5000多年前中国私有制社会的第一场战争──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商末周初,周文王在这里建造了沣京都城,周武王在沣水之滨建造了镐京都城。公元401年,佛教巨匠鸠摩罗什被后秦姚兴皇帝邀请到太平河畔,在这里建造了一座草苫译经的殿堂,后变成了第一个国立译经场所。在户县的祖庵镇,王重阳在这里创建了道教全真派,这里被誉为“道教祖庭”。传说清凉山是老子的炼丹台,人称小楼观。

有利于农耕的终南山自然环境,位于汉唐京畿重地的地理优势,丰厚的人文底蕴,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特别是民谣、山歌、民歌、樵歌、牧歌、儿歌等等资源,终于积淀下了丰富的“终南山传说”口承民间文学,主要有:老子故事传说、大禹故事传说、王重阳故事传说、王九思家族故事传说、月亮的故事传说、终南山成语故事传说、神仙道佛隐士故事传说、图腾圣兽和十二生肖的传说、人物传说故事、节庆民俗故事传说、其它民间传说故事等,散遗传说不计其数,俯拾即是。

 

一、自然地理区域分布

以终南山为中心,户县518个村,村村都略知终南山传说故事的人。

经考察,终南山传说以终南山为核心发源地,以丝绸之路为重要传播途径,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海内外都有“终南山故事传说”的存在,国外友人常来领略中国的终南山历史文化。

其地域外延和影响密度还在继续发展。

 

二、历史文化区域分布

自古至今,终南山故事传说文化历史影响深远,上至皇帝领袖,下至黎民百姓;上至意识形态,下至民众生活。表现形式多样,还在继续发展。

据《户县志1987P512》载: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户县人民,在户县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据《户县志1987P9》载:在古文献的记载中和现时人民群众中都有不少神话传说。有些是统治者的伪造,有些是宗教徒的伪造,有些是农民的附会,有些是史书、志书的以讹传讹。

《户县志1987P10》载:在户县有些神话传说,事出有因。

《户县志1987P10》载:传说中的楚国人李耳(老子)却十分怪诞……

《户县地名志P265》载:户县地名,其中有些离奇的神话。

 

说明终南山户县有悠久的口承神话寓言传说民间文化

千万年来在户县的终南山下,户县人民繁衍生息,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成就卓著,口口相传,结晶而成了许多户县人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百讲不烦、百听不厌,出口成诵,充实着民族的心灵,护佑着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民族文化,是民族学习汉语的口语教材,是民族学习汉字的心书,是民族的口传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保证,是民族注重精神文化传承的缩影,是国人重视提高文化素养的历史见证,更是宗教徒心中的一块圣地和不懈追求。通过寓言传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并提高着中国的精神文化和人文历史发展。

这些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真实完整的活态口承传说,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口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老子传说的历史渊源

近两千多年来,由于老子曾在户县的清凉山和邻近的楼观台炼丹修道,在户县的终南山多处留下了老子的足迹,以及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众多真实、完整的活态口承传说。此传说生发于户县而波衍四海。

据《史记》记载,老子名李耳、老聃,是楚国苦县人氏,当过周朝的守藏室吏,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后周朝衰败,辞官归隐,由河南向西出函谷关收尹喜为徒,骑青牛至户县终南山炼丹,修道,讲道,布道至终。

自古至今,老子在终南山留下的足迹和民间传说户县方志多有记载:

(一)、老子在户县活动的记载

1、《户县地名志P245》:玉蟾台又称瓜牛台,老子曾在此用轩辕剑瓜青牛。

2、《户县文物志P238》、《户县文物志P250》:老君台,相传老子西行,曾于此以轩辕剑瓜青牛,故古称瓜牛台;相传老子西行至此。

3、《户县文史资料20P326》:相传,老子骑着青牛入关后,在迈向楼观台的途中,路过此地,栖息于高台之上,手执轩辕宝剑刮去了青牛身上的污垢。人们俗呼之瓜牛台。

4、《户县文史资料17P192》、《旅游在户县P087》:也有同上的记载。

5、《户县志1987P10》:老子西行,曾于此以轩辕剑瓜青牛,故古称瓜牛台。

6、《户县地名志P64》》:相传,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一编者)西行,青牛留犊于此,居人成村后,因名“留犊村”。

7、《户县地名志P94、P275》:炉丹村,老君在此修炉炼丹。

8、《户县文史大观P211》:娄敬庵也称老君庵。相传春秋末期(公元前400多年)老子由楚入秦讲经时,骑着青牛由此经过,其时天色已晚,就住在这座茅庵之中。至今尚有“老君倒坐娄敬庵”之说,并相传老子曾住过的这块地方是“早种晚收”之宝地。

9、《旅游在户县P085》:清凉山:老子避暑之地。

10、《旅游在户县P043》: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西行途经户县太平峪口,见山水俱佳,趁兴游览。

11、《户县地名志P220》:老子饮水之地“白云山有白云观、老子泉。”

12、《旅游在户县P139》:“大牯嘴”是当年老君埋葬坐骑的地方。

 

(二)、老子在户县讲经布道的记载

1、《户县志1987P10》:老子曾在户县祖庵传教。

2、《户县文史大观P211》:娄敬庵也称老君庵。相传春秋末期(公元前400多年)老子由楚入秦讲经。

3、《旅游在户县P085》:农历六月十五日为老子乘凉讲经布道日。

 

(三)、老子千百年来受户县民间纪念的记载

1、《户县文物志P73、74、75》:重阳宫“仅存老君殿”;“修太上殿”;地图中有“老君殿”。

2、《户县文物志P77》:重阳宫碑林石刻有“碑阴上端有浮雕老君像”。

3、《户县文物志P279》:重阳宫有“汉白玉老君像”。

4、《户县文物志P123》:《终南山神仙重阳王真人全真教祖碑》有“居太上老  子”之句。

5、《户县文物志P238》:曲抱村有“老君殿五间”。

6、《户县地名志118页》:山中“有老君庵一座”。

7、《户县地名志P221》:清凉山古“有大殿三间,内有老子八十一转化壁画。”

8、《户县地名志P221》、《户县文物志P18》:古望仙坪不知何时“作老子像”;石刻“老子头像”。

9、《户县地名志P242》:娄敬庵“二进为三间老君殿”。

10、《户县文物志P93》、《户县地名志P102》:蔡家坡有“老君庵”。

11、《旅游在户县P085》:每年春季,清凉山有两次盛会,首次为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的诞辰日,第二次为农历六月十五日为老子乘凉讲经布道日。

12、《户县文史大观P306》:娄敬庵也称老君庵,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子的诞辰日纪念庙会。

 

最后,《户县文史大观P211》中也更直接,甚或可以说用结论性的文字,论述了老子与户县的历史渊源:“由于老君(李耳)在娄敬庵留下许多传说,因而,人们把娄敬庵也就称为老君庵。”

流传于户县丰富的老子传说故事,也更直接、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户县与老子的历史渊源。

 

二、大禹传说的历史渊源

传说户县为大禹故里,大禹的传说源于户县,历史悠久,普及九州,波衍四海。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6000~7000年前户县就有农耕文明。夏代之先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夏代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曰有扈氏国(今户县就以此得名)。启(禹子)伐有扈氏(禹子)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户县文物志21页》:古文化遗址中丈八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粮窖中出土的炭化稻谷,属粳稻类型,距今已六、七千年”。

2、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6、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中说,夏禹之后姒姓有“有扈氏”(见李学勤撰写《石鼓山三号墓器铭选释》)

4、《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5、《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6、《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7、《正义》中有句子“《括地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是古扈国,有户亭。’《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见李学勤撰写《石鼓山三号墓器铭选释》)

8、《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10、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有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5、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6、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8、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9、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20、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21、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2、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再次,历史村落地名依然如故:

1、户县涝店镇的三过村,村落依然如故。

2、户县涝店镇的禹王村,村落依然如故。

3、户县秦渡镇的禹王庙村,村落依然如故。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于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以大禹命名的古村落,古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其四,民间传说例证。

流传的传说故事,也更直接、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户县为大禹故里。几千年来,大禹的传说,如上所述,流传于民众口头后,或见诸文物遗存或见诸文献典籍。见诸文献者历代累积,虽其中颇多相异文本,但都有共同处,即指认其为户县人氏。当地民间大禹故里传说,因其点击乡梓而众口成真,渐渐演为渊源有自的口承文学。随着时代的推衍,文献与传说逐渐靠拢融而为一,世人都笃定认知大禹为户县人。大禹的传说由此而生发开去,覆盖着华人世界更为博大的时空。

 

三、王重阳传说的历史渊源

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王重阳揉合儒、道、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合一。

位于户县祖庵的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被尊称为“道教祖庭”。王重阳曾在此为官出仕,并遇仙点化后出家修真悟道,创立道教全真派名扬天下。其羽化后归葬户县祖庵。

关于王重阳在户县修道创教的记载,在有关史籍中不胜枚举,如:

1、《元明孤本杂剧》《感天地群仙朝圣》中已经有王重阳唱段。

2、《户县志1987P579》:王重阳(1113——1170)金时道士,全真道的创立者。字德成,一字知明,号重阳子,大魏村人。金朝正隆四年(1160),他来户县,在终南山修道,制定了道士出家的制度,称为“全真”。

3、《户县志1987P640》:“重阳宫,在县西祖庵镇。金大定十年庚寅(1170)年,王重阳逝世于开封,其徒归葬于刘蒋村,即今祖庵。”

4、《户县志1987P640》:“重阳宫原来规模宏大,殿堂建筑共计5048间。祖庵碑林今保存石碑31通,其中《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等,演绎了丰富的王重阳传说故事。

5、《户县文物志P73》:“重阳宫在县西10公里祖庵镇北,属祖庵镇,昔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道之地。”“重阳墓即在此。”

6、《户县地名志P236》:“重阳宫位于县城西约10公里之祖庵镇北门外,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道埋骨之地。”

7、《户县文物志图版十一》:重阳祖师之图。

8、《户县文物志图版十一》:玄门七真之像。

9、《户县文物志图版十三》:王重阳睡像。

10、《户县文物志图版十六》: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纪念塔。

11、《户县文物志P280》:有王重阳寿函。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祖庵碑林、宏伟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重阳万寿宫、流传于户县丰富的传说故事,都直接、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户县与王重阳的历史渊源。

 

四、王九思家族传说的历史渊源

明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明孝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出生于户县北街。王九思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朝廷太史,被封“天子之师”,首修《户县志》,创建户县涝河大桥,诗词曲赋,著述颇丰,创“户县曲子—康王腔”(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剧《中山狼》荣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刚直不阿,精通医道,颇受民间拥戴。自古而今,王九思家族繁衍生息,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成就卓著,户县北街的王家祠堂颇为壮观,王家祖坟一百三十六亩,堪称户县名门望族,演绎了丰富的口传民间传说内容。王九思在户县史志中的记载很多,如:

1、《户县志1987P575》载:明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明孝宗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出生于户县北街的名门望族。王九思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朝廷太史,被封“天子之师”,首修《户县志》,创建户县涝河大桥,诗词曲赋,著述颇丰,创“户县曲子—康王腔”(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剧《中山狼》荣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刚直不阿,精通医道,颇受民间拥戴。

2、《户县志1987P575》载:王九思回乡后,教育生徒,发奋著述,所作杂剧流传甚广。

3、《户县志1987P630》载:王九思墓,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户县志1987P627》载:渼陂书院在县西渼陂,为王九思别墅。

5、《户县志1987P628》载:渼陂祠,在县城北街,为祭王九思而建。

6、《户县志1987P576》载:王心敬(1656-1738)学者称丰川先生,清理学名儒,一生勤于著述。

7、《户县志1987P5631》载:丰川先生墓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传于户县丰富的传说故事,也更直接、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户县与王九思家族的历史渊源。

其它散逸传说不计其数,俯拾即是,各有历史渊源。

本项目代表传承人同时是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的代表传承人,说明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和渊源。

解放以来许多老书在“文革”中均被查抄和焚毁,艺人受到迫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和政治禁锢的破除,传承人传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复原,如今传说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活态传承,而且有着其地域性集大成式的聚存。

 

终南山民间传说:(详见附录一)

 

一、名人故事传说之一——老子故事传说

1、《老子与刘海的传说》

2、《老子终南山著道德经的传说》

3、《异人老子得名的传说》

4、《老子诞生的传说》

5、《母怀八十一年生老子的传说》

6、《老子清凉山炼丹讲经的传说》

7、《老子炼大圣的传说》

8、《老子化胡的传说》

9、《老子化女训徐甲的传说》

10、《唐王认祖归宗的传说》

11、《老子爱竹的传说》

12、《老子风水宝地的传说》

13、《老子坐骑的来历》

14、《老子太平伏牛的传说》

15、《老子上善若水的传说》

16、《老子除恶扬善的传说》

17、《老子炼丹祛鬼的传说》

18、《老子耱南山的传说》

19、《老子一丈八尺的传说》

20、《老子降妖屠龙术传说》

21、《老子教鲁班的传说》

22、《老子瓜牛玉蟾台的传说》

23、《老子信言不美的故事》

24、《老君和城隍换庙的传说》

 

二、名人故事传说之二——大禹故事传说

1、《大禹故里的传说》

2、《大禹父亲治水的传说》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之一》

4、《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之二》

5、《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之三》

6、《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之四》

7、《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之五》

8、《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之六》

9、《大禹故里禹王庙卧龙泉的传说》

10、《禹步的传说》

11、《夏禹地分九州的传说》

12、《禹王建夏朝的传说》

12、《禹王治国的传说》

14、《夏启与有扈氏的传说》

15、《大禹功绩的传说》

16、《大禹与河图洛书的传说》

17、《大禹与龙的传说》

 

三、名人故事传说之三——王重阳故事传说

1、《王重阳遇仙得道的传说》

2、《王重阳活死人墓的传说》

3、《王重阳甘水为酒的传说》

4、《王重阳脚中真火的传说》

5、《王重阳背卦收徒的传说》

6、《王重阳破诗收徒的传说》

7、《王重阳铸钟的传说》

8、《皇姑拜重阳的传说》

9、《王重阳振威喝石的传说》

10、《王重阳掷伞百里的传说》

11、《王重阳水淹恶霸腊家的传说》

12、《王重阳脚印石的传说》

13、《王重阳仙化升天的传说》

14、《王重阳上善若水的传说》

15、《王重阳拜王母成仙的传说》

16、《王重阳采药遇仙的传说》

17、《王重阳斗酒成仙的传说》

18、《王重阳茅草庵成“祖庵”镇的传说》

19、《王重阳屠牛卖酒遇仙的传说》

20、《王重阳活死人墓抗金的传说》

21、《王重阳七十二通蛟龙碑》

22、《王重阳救母饮甘成仙的传说》

 

四、名人故事传说之四——王九思家族故事传说

1、《王九思坟风水宝地传说》

2、《王九思清梦钟馗斩鬼的传说》

3、《王九思医猴得宝的传说》

4、《王九思辨木化胡的传说》

5、《龙王天伞馈丰川的传说》

6、《王夫子会涝河龙君的传说之一》

7、《王夫子会涝河龙君的传说之二》

8、《王夫子会涝河龙君的传说之三》

9、《王家聚宝金山银海的传说》

10、《新疆王家族人的传说》

 

五、名人故事传说五——钟馗故事传说

1、《钟馗与唐玄奘的传说》

2、《钟馗与财神刘海的传说》

3、《钟馗与杨贵妃的传说》

4、《老子与钟馗故里终南山的传说》

5、《钟馗斩狐的传说》

6、《钟馗护唐王的传说》

7、《钟馗杀鬼的传说》

8、《钟馗斩鬼的传说》

9、《钟馗与终南山的传说》

10、《钟馗来历的传说》(又称,唐·钟馗传略)

11、《钟馗得名的传说》

12、《钟馗丑陋相貌的四个传说》  

13、《钟馗成神的三个传说》

14、《鬼王钟馗的民谣、谚语》

15、《钟馗搬家的传说》

16、《海内外信众钟馗故里朝圣的传说》

17、《挂钟馗画像的传说》

18、《钟馗与武则天武举的传说》

19、《钟馗与皂仙树的传说》

20、《钟馗神威的传说》

21、《钟馗与城隍庙、天子庙传说》

22、《钟馗成判官的传说》

23、《王九思著钟馗斩鬼传的传说》(王九思《春雨亭》轶事)

24、《钟馗坐驾的传说》

25、《钟馗的将官的传说》

26、《钟馗归葬地的传说》。

27、《钟馗孔子武王的传说》

28、《挂钟馗像的传说》

29、《钟馗画开光的传说》

30、《送钟馗画的传说》

31、《钟馗洗墨池的传说》

 

六、名人故事传说之六——刘海金蟾故事传说 

1、《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一》 

2、《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二》

3、《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三》

4、《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四》

5、《财神刘海戏金蟾传说之五》

6、《财神刘海龙宫得宝螺的传说》

7、《财神刘海砍柴收妻的传说》

8、《财神刘海救蟾得钱的传说》

9、《财神刘海串钱钓金蟾的传说》

10、《财神刘海与银鱼金谷的传说》

11、《九天仙人刘海与金蟾的传说》

12、《三足金蟾的传说》

13、《老子与刘海的传说》

14、《刘海与金蟾的传说》

15、《刘海蟾自述的传说》

 

七、自然天象故事传说——月亮的故事传说   

1、《嫦娥思乡的传说》

3、《天狗吃日月的传说之一》

4、《天狗吃日月的传说之二》

5、《月亮做媒成月老的传说》

6、《嫦娥奔月的传说之一》

7、《嫦娥奔月的传说之二》

8、《嫦娥奔月的传说之三》

9、《吴刚伐桂的传说之一》        

10、《吴刚伐桂的传说之二》

11、《玉兔捣药的传说之一》

12、《玉兔捣药的传说之二》

13、《玉兔捣药的传说之三》

14、《蟾蜍捣药和蟾宫的传说》

15、《广寒宫、蟾宫来历的传说》

16、《常羲生月的传说》

17、《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之一》

18、《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之二》

19、《猴子与月亮的传说》

 

八、南山之阿的传说

1、《烹子熬汤的传说》

2、《精飞蛋打的传说》

3、《三娘挺尸的传说》

4、《三娘熬油的传说》

5、《钟馗医鸟的传说之一》

6、《钟馗医鸟的传说之二》

7、《对号入座的传说》

8、《牡丹河的传说》

9、《倒骑驴的传说》

10、《倒玄门的传说》

11、《牡丹窑子的传说》

12、《身败名裂的传说》

13、《张鸟祖传秘笈—走婚的传说》

14、《疯狗与石狮子的传说》

15、《神目若电的传说》

16、《张鸟翻粪的传说》

17、《“宁为瓦渣滩,不要烂牡丹”的传说》

18、《惊弓之鸟的传说》

19、《胎死腹中的传说》

 20、《01錾龙的传说》

21、《暧昧羊的传说》

22、《疯日鬼的传说》

23、《霉气的传说》

 

九、终南山成语故事传说

1、《终南捷径的故事》

2、《寿比南山、南山之寿、福齐南山的来历》

3、《飞扬跋扈的传说》

4、《南山铁案的故事》

 

十、神、仙、道、佛、隐士故事传说

1、《百合仙子授法分身的传说》

2、《汉武帝遇王母的传说》

3、《财神赵公明传说之一》

4、《财神赵公明传说之二》

5、《财神赵公明的传说之三》

6、《王母除妖方太平的传说》

7、《孙悟空与牡丹的传说》

8、《王母散花的传说》

9、《嫦娥思乡的传说》

10、《三仙舞终南的传说》

11、《唐僧拜外祖的传说》

12、《冥王城隍的传说》

13、《铁扇公主的传说》

14、《女娲造人的传说之一》

15、《女娲造人的传说之二》

16、《女娲补天补地的传说》

18、《华胥氏的传说》

19、《灵山寺的传说》

20、《“打银洞”、“觅驹洞”的传说》   

21、《燃腿煮石吃的传说》

22、《草堂烟雾的传说之一》

23、《草堂烟雾的传说之二》

24、《草堂寺不鸣钟的传说》

25、《神剑引福的传说》

26、《遇仙成石羊的传说》

27、《终南山隐士的传说》

28、《八仙的传说》

29、《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之一》

30、《牛郎织女的传说之二》

 31、《土地神来历的传说》

32、《道士发饰来历的传说》

33、《灶神的传说之一》

34、《灶神的传说之二》

35、《门神与龙王的传说》

36、《观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37、《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38、《孤魂爷的传说》

39、《药王爷借天梯的传说》    

40、《药王爷捉拿人参的传说》

41、《王母娘娘和金鹿的传说》

42、《太白海和太白神鸟的传说》

43、《嫦娥与庞光戏楼的传说》

44、《胡僧藏龙养虎的传说》

 45、《小鬼看戏的传说》

46、《仙女护沟的传说》

47、《洪武寺的传说》

48、《梦泉的传说》
49、《观音封山救刘秀的传说》

50、《有佛缘见金鳝的传说》

51、《药王孙思邈的传说》

52、《张夫子与狐仙的传说》

53、《佛爷洞的传说》

54、《汉钟离吕洞宾修道终南山的传说》

55、《神笔马良的传说》

56、《娄敬终南山种金的传说》

 

十一、图腾圣兽和十二生肖的传说

1、《龙的传说》  
2、《屠龙长安的传说》 

3、《龙的故乡-龙台龙窝的传说》

4、《白泽神兽的传说》

5、《高观藏龙潭的传说》 

6、《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7、《十二属相之一——鼠的故事》

8、《十二属相之二——牛的故事》

9、《十二属相之三——虎的故事》

10、《十二属相之四——兔的故事》

11、《十二属相之五——龙的故事》

12、《十二属相之六——兔的故事》

13、《十二属相之七——兔的故事》

14、《十二属相之八——羊的故事》

15、《十二属相之九——猴的故事》

16、《十二属相之十——兔的故事》

17、《十二属相之十一——狗的故事》

18、《十二属相之十二——猪的故事》

19、《镇龙灯治妖龙的传说》

20、《白马战恶龙的传说》

21、《卧虎降龙的传说》

22、《龙牛改风水的传说》

23、《白龙太子和黑龙太子的传说》

 

十二、动植物相关故事传说

1、《百花之王牡丹传说》

2、《净土树的传说》

3、《花中西施杜鹃传说》

4、《摇钱树的传说》

5、《仙蛙的传说》

6、《羚牛偷月亮的传说》

7、《神羊除霸的传说》

8、《人与鸟的传说》

9、《猴屁股红灯的传说》

10、《大牛入山的传说》

11、《猫和老虎的传说》

12、《神猫的传说》

13、《唐僧白龙马的传说》

14、《卖羊的传说》

15、《摔虎上岭的传说》

16、《竭山而漆的传说》

17、《终南山吉祥噩运鸟的传说》

18、《石枣的传说》

19、《人狗情缘的传说》

20、《籽麻虫的来历的故事》

21、《椿树精与椿媳妇的传说》

22、《善良的弟弟与神牛的传说》

23、《 石榴的传说之一》

24、《 石榴的传说之二》

25、《 火晶柿子的传说》

26、《金鸡和鸡冠石的传说》

27、《虱子、跳蚤、蚊子、臭虫的故事》

28、《净水童子鸟的传说》

29、《草莓与眉县的传说》

30、《白猫和北兴莲藕的传说》

 31、《金蚂蚱与武迁的传说》

 32、《八戒树的传说》

33、《回心树的故事》

34、《槐树的传说》

35、《麻野雀的故事》

36、《凤凰送水的传说》

37、《猴子告状的传说》

38、《石花的传说》

39、《蚊子与刘秀的故事》

 

  十三、人物传说故事

1、《勤姑懒嫂的传说》

2、《割股救母的传说》

3、《炉客与康定情歌的传说》

4、《混账的传说》

5、《王翔卧冰的传说》

6、《樵夫补“洞”字的传说》

7、《小骗的传说》

8、《问路的故事》

9、《懒妇与贼的传说》

10、《喝水要嚼的故事》

11、《拳手的故事》

12、《顺嘴子的故事》

13、《杜甫游渼陂的传说》

14、《穷秀才的传说》

15、《祭陵辩的传说》

16、《终南山扔老娘的传说》

17、《智叟贾七的传说之一》

18、《智叟贾七的传说之二》

19、《智叟贾七的传说之三》

20、《智叟贾七的传说之四》

21、《新媳妇对诗》    

22、《老实人说傻话的传说》

23、《大懒的传说》

24、《精细鬼的传说》

25、《金郎刻母的传说》

26、《韩信惯娃甩掉追兵的传说》

27、《卖炭翁的故事》

28、《唐宁王柜熊杀僧的故事》

29、《白居易游终南山的故事》

30、《明道击石佛的故事》

31、《爱吃争夺的恶吏》

32、《巧嘴媳妇小凤的故事》

33、《枣核智斗县太爷的故事》

34、《寒窑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

35、《仓颉造字的传说之一》

36、《仓颉造字的传说之二》

37、《周文王战火龙的传说》

38、《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故事》

39、《汉武帝长生不老的传说》

40、《莲花公主与马倌的传说》

41、《殷纣王与黄娘娘的传说》

42、《秀才智斗五逆子的故事》

43、《翠花与蚂蚱精的传说》

44、《将军与卧虎的传说》

45、《韩信点兵的传说》
46、《麦磊石峰结良缘的传说》

47、《弄玉与萧史的传说》

 48、《鲁班与八云塔的传说》

49、《皇女与香山寺的传说》

50、《水井救刘秀的故事》

51、《秦始皇的传说之一 ——儿时历大难 少年成帝王》
52、《秦始皇的传说之二 ——励精图治灭六国》
 53、《秦始皇的传说之三 ——政治改革建帝国 》  

 54、《秦始皇的传说之四 ——苛政猛于虎 焚书又坑儒》  
55、《秦始皇的传说之五 ——向东求仙 寿终归西》
56、《秦始皇戏女神的传说之一》

57、《 秦始皇戏神女的传说之二》

58、《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传说》

59、《刘邦斩蛇的传说》

 60、《王婆寺和索姑的传说》

61、《巧姣告状辨真凶的故事》

62、《诸葛亮屯田积谷的传说》

63、《李自成终南山隐居的传说》

64、《铁柱降伏黑虎精的传说》

65、《诸葛亮设土粮冢的故事》

66、《田七盗墓的传说》

67、《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68、《汉王刘邦火烧栈道的故事》

69、《鬼谷子与徐福东渡的的传说》

70、《憨娃与郎中的故事》

71、《唐玄宗思玉环的故事》

72、《王县令替鬼伸冤的传说》

73、《鲁班空心柱的传说》

74、《红爷为媒的故事》

 75、《秦始皇上天台的传说》

76、《姜太公钓鱼台的传说》

77、《宰相寇准巧审奇案的故事》

78、《王刚毒蛇酒治麻风女的故事》

79、《孟姜女与万郎的传说》  

80、《王小买老子成皇帝的传说》

81、《先悔与后悔的传说》

82、《狼心狗肺的传说》

83、《铁公鸡的传说》

 84、《樵夫趣联难秀才的故事》

85、《终南山村妇智斗秀才的故事》

 

十四、节庆民俗故事传说

1、《腊家滩与腊祭腊八的传说》   

2、《终南山祈雨的传说》

3、《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4、《关中婚俗的来历——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

5、《二月二炒玉米花的传说之一》

6、《二月二炒玉米花的传说之二》

 7、《“腊八粥”来历的传说之一》

8、《“腊八粥”来历的传说之二》

9、《祭灶的传说之一》

10、《祭灶的传说之二》

11、《戴艾蒿的传说》

12、《临潼骊山女娲风俗的传说》

13、《牛斗虎民俗的故事》

14、《观音菩萨故事传说》

15、《青山索姑圣母庙会的故事》

16、《蓝田华胥上许道情的故事》

17、《王曲十三省总城隍庙祭祀和庙会的故事》

18、《元宵节的传说》

19、《清明节的传说》

20、《七夕节的传说》

21、《贴门神习俗的故事》

22、《骊山与重阳节的传说》
24、《元宵节的传说》

25、《神荼郁垒桃符驱邪的传说》

26、《为什么要躲“午”》

 

十五、其它民间传说故事

1、《户县钟楼戳破天的传说》

2、《天降定官石的传说》

3、《打石得儿的传说》

4、《钟馗黄酒的传说》

5、《砸碟打碗的传说》                       

6、《秦镇米皮的传说》

7、《野人山的传说》

8、《户县没有南瓜的传说》

9、《洪洞庵大槐树的传说》

10、《二进宫的传说》

11、《中魁山的传说》

12、《丝绸之路——神仙路的传说》

13、《天狗吃日月的传说》

14、《涝河天桥的传说》

15、《终南山五毒的传说》

16、《终南山“修心、修身”的传说》

17、《陂头的传说》

18、《闹回回的传说》

19、《腊家滩聚宝盆的传说》

20、《终南山下户县历史的传说》

21、《卧龙石的传说》

22、《老桥沟的传说》

23、《断头沟的来由》

24、《摸钟辨贼的故事》

25、《聚宝盆的传说》

26、《浐河和灞河的传说》

27、《阿岔村的传说》

28、《楚河汉界的来历的传说》

29、《骊山温泉的传说》

30、《骊山的由来的传说》

31、《 虎斑石的传说》

32、《拧拧柏的传说》

33、《遇仙桥的的传说》

34、《鸡上架山的传说》

35、《玉种蓝田的传说》  

36、《王顺山的传说》

37、《鲸鱼沟的传说》

38、《白鹿原的传说之一》

39、《白鹿原的传说之二》

 

40、《白鹿原的传说之三》

 41、《翠华山的传说》

42、《龙头拐杖画河成湖的传说》

43、《太白积雪的传说 》

 44、《终南山人祖庙的传说》

45、《神禾原的传说》

46、《少陵原的传说》

47、《佛爷掌的传说》

48、《拴龙桩与碾龙场的传说》

49、《渼陂与丈八石佛的传说》

50、《渼陂泉的传说》

51、《户县城和渼陂镇的传说》

52、《莲花姑娘的传说》

53、《石虎与关王庙的传说》

54、《土龙岭的传说》

   

一、项目主要特征:

1、非物质特征:其是物质高度发展的意识产物。是依靠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支撑的一种文化实践、表演、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非物质特征。

2、文化特征:其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

3、遗产特征:其是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至迟形成于清朝末年,是历史上遗留、累积的精神财富——具有显著的遗产特征。

4、民族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的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华夏民族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具有显著的华夏民族特征。

5、连续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生、发展而伴生延续发展——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特征。

6、历史传承继承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社会物质生产的历史进程的产生而产生、传承而传承、发展而发展——具有显著的历史传承继承性特征。

7、发展创新特征:其随着华夏民族的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代代相传、发展和创新——具有显著的持续发展创新特征。

8、适应性特征:其始终伴随着华夏民族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华夏民族社会适应性特征。

9、历史认同特征:其由于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华夏民族的历史创造和历史见证,可以促进华夏民族的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具有显著的促进华夏民族历史认同感的特征。

10、创造力结晶特征:其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思考、再实践、再总结后,多样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作用的个性产物——具有显著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结晶的特征。

 

,二、项目个性特征:

1口头文学、口头语言特征: 千百年来在一直有原生态、口头传承的语言传说,且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具有显著的民间传统口头文学、口头语言特。

2、影响多样性特征:项目以传统口头文学、口头语言主体,形成了: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传统体育和游艺;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样态——具有显著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影响多样的特征。

3、真实完整传承特征:其形式和内涵真实、丰富、完整、特色鲜明、传承脉络清晰——具有显著的真实完整传承特征。

4、项目集中特征:其在项目区影响密度大、集聚传承发展——具有显著的集中聚集特征。

5、影响传播广泛的特征:其影响深远,波及全国直至世界各国和民族——具有显著的影响传播广泛特征。

6、劝善戒恶特征:传说中寓意的美德和智慧渗透到民众心灵——有不可替代的劝善戒恶教化特征。

7、宗教影响特征:终南山是中国地域宗教“道教”的重要源脉,是道教徒心中的圣地,其有宗教崇拜意义和宗教教化作用——具有显著的宗教影响特征。

8、濒危的特征: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发展变化,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逐渐消失——具有濒危的显著特征。

9、似曾相识的显著突出特征:终南山传说成因复杂多样,难有定因,相当一部分口承传说与其它地域、其他民族传说相互融合借鉴,大同小异,牵强附会——具有似曾相识的“显著突出”特征

10、文人书面化特征:终南山文化积淀深厚,自古文人雅士云集,读书蔚然成风,使部分传说有了显著的文人化、书面语言化特征

 

 

一、重要价值

1、民族认同价值: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智慧和创造力、是民族的共同财富和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认同价值。

2、民族团结统一价值: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血液,体现了民族的个性特点,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民族团结统一价值。

3、促进发展的价值: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经验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精神文化保证——具有重要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价值。

 

二、个性价值

1、历史科学价值:传说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形成了丰富的传说内容,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具有极高的口传历史价值和历史人文研究价值。并同时具有文化历史见证价值。

2、文学艺术价值:传说广泛渗透于民众的生活之中,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完整地保留下了丰富的原生态民间传说,是中华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典型代表,堪称中国民间传说文化的瑰宝。

3、社会研究价值:传说倡导人们保护自然、遵循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美德教化的典范教材。极具社会价值。

 

 

千百年来,终南山故事传说在民间自然形成并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内容和形式。过去项目广泛存续于民间,如今仅全面的存续于以传承人为代表的部分民间口头之中。

 

虽然户县县委、县政府对传说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弘扬的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危机:

一、传说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艺术和习俗形式逐渐消失。

二、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退出,并有不少已谢世,而绝大多数年轻人则热衷于新鲜事物,绝艺难以得到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特别严重,这使传说的传承几乎处于断代层。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一、相关器具

桌子一张、椅子一把、长袍一件、折扇一面、惊木一支、坐櫈若干

 

二、相关制品及作品

(一)、终南山民间传说448篇:(详见附录一)

1、名人故事传说之一——老子故事传说         24篇

2、名人故事传说之二——大禹故事传说         17篇

3、名人故事传说之三——王重阳故事传说       22篇

4、名人故事传说之四——王九思家族故事传说   10篇

5、名人故事传说之五——钟馗故事传说         31篇

6、名人故事传说之六——刘海金蟾故事传说     15篇

7、自然天象故事传说——月亮的故事传说       19篇

8、南山之阿的传                             23篇

9、终南山成语故事传说                        4篇

10、神、仙、道、佛、隐士故事传说             56篇

11、图腾圣兽和十二生肖的传说                 23篇

12、动植物相关故事传说                       39篇

13、人物传说故事                             85篇

14、节庆民俗故事传说                        26篇

15、其它民间传说故事                        54篇

(二)、关于终南山的诗词精选四十首:(见附录二)

(三)、老子相关制品作品

1、老君庵   多座。

2、清凉山(俗称小楼观)老子讲经台  一处。

3、清凉山(俗称小楼观)老子炼丹炉  一处。

4、清凉山(俗称小楼观)金竹   一片。

5、瓜牛台  一处。

6、留犊村   一处。

       7、娄敬庵风水宝地  一处。

       8、伏牛滩   一处

       9、老子庙会  两处三会。

(四)、大禹相关制品作品

1、源于大禹传说的戏剧、曲艺

2、源于大禹传说的大禹传统敬奉

3、三过村

4、大禹王庙

(五)、王重阳相关制品作品

1、大重阳万寿宫一院。

2、成道宫一座。

3、活死人墓一座。

4、王重阳墓一座。

5、王重阳传说等古石碑31通。

6、王重阳脚印石一块。

7、古树若干。

8、王重阳遇仙桥一座。

9、王重阳部分诗词十三首:(详见附录二)   

10、《户县文物志图版十一》:有重阳祖师之图。

12、《户县文物志图版十一》:玄门七真之像。

13、《户县文物志图版十三》:王重阳睡像。

14、《户县文物志图版十六》: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纪念塔。

15、《户县文物志P280》:有王重阳寿函。

(六)、王九思相关制品作品

1、王家坟、王九思墓一座(户县甘亭镇六老庵北,地一百三十六亩)。

2、王九思家族祠堂一座(户县甘亭镇北大街)。

3、王九思修涝河石桥一座、古碑一通。

4、王九思空翠堂别墅一座(户县渼陂湖中)。

5、王九思汉白玉巨型雕像一座。

6、王九思创编《户县志》一卷。

7、《王九思族谱》一本。

8、王九思墓前石羊一对。

9、王九思著书若干。

10、王九思创编眉户曲子康王腔及戏谱若干(户县曲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内  容

住址

第一代

王  忠

1896年

私学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二代

王连续

(王云)

1946年

师范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三代

王宽喜

1964年

高中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团喜

1966年

高中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四代

王  诚

1990年

大专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朝阳

1999年

在读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  骥

1988年

大专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第五代

王子强

儿童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王子贺

儿童

 

家族传承

终南山故事传说

户县甘亭镇西街

(群体)

第三代:王宽喜、王团喜

 

第四代:王  骥、王   诚、王朝阳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该项目的意识。

二、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保护工作。

    三、牢固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存、传承、传播的的根本保护方法措施。

四、对项目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进行惩戒。

五、落实了传承、传播活动场所50余平方米;县财政每年为代表传承人提供经费500元,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帮助传承人参与多种社会公益性活动。

   六、利用媒体进行项目宣传,扩大了项目的传播范围。

七、初步建立了项目数据库。

八、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出了五年保护目标和保护规划,并部署将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名录申报保护,并力争进入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九、健全了财神刘海金蟾传说说唱社,并申请注册了“刘海故里”标识,对吐钱金蟾与财神刘海的民俗进行保护。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2013年,初步建立项目档案,项目申请确认为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2014年,不断完善项目档案,使项目资料得以客观全面保存,项目保护有序展开,项目申请确认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3、2015年,项目传习所正常开展传习活动,传承范围不断扩大,后续传承人逐步熟练掌握技艺,项目申请确认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4、2016年,在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全面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项目宣传力度,使项目得到广泛传播,完善国家级项目申报文本资料。

5、2017年,将项目前期研究保护传承成果总结出版,项目申请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6、2018年,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基本消除项目濒危状态,使项目重新恢复正常的日常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状态。

 

 

 

 

 

 

 

 

 

 

 

 

 

 

 

 

 

 

 

 

 

 

 

 

 

保护内容

 

  一、抢救性保护

    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传说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社班的乐器配备和演出状况。

    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建立保护数据库。

3、多方面搜集各类相关资料,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编纂成册予以出版,以促进恢复、普及和提高工作。

4、对民间艺人进行普查、建档,并组织进行经常性的艺术交流、培训和提高。

 

 

   二、刚性保护

     不断普及《非遗法》知识,改善非遗生态环境,用法律规范和保护该项目。

 

  三 、整体性保护

      根据发展情况和经济情况适时启动该项目的独特文化生态区的全面、真实、完整建设保护。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

    普及《非遗法》知识,开展全面项目普查工作,并建立相关资料档案。

    改善非遗生态,完善以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抢救性保护基础工作。

2014

   提高说唱社知名度, 并落实保护中心办公场所和培训场所。

    进行规范管理,扶持说唱社和戏曲社持续开展常规工作,建立非遗数据库。

2015

    整理和编辑有关资料,并结集出版。

    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推进普及工作。

2016

    召开三级保护工作会议,成立戏剧说唱演出综合团队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保护机制。逐步开展生产性保护。

2017

    定期筹办故事传说比赛活动。

逐步实施整体生态区保护

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该项目的意识。

 二、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该项目的保护工作。

 三、进一步牢固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存、传承、传播的根本保护方法措施。四、及时对项目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五、进一步加大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进行惩戒的力度。

六、不断加大调查整理力度,继续完善项目非遗数据库资料。

七、五年内编辑出版传说系列作品及保护、研究成果。

八、县财政每年为代表传承人提供经费500元,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帮助传承人参与多种社会公益性活动。

九、利用媒体进行项目宣传,扩大项目的传播范围。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30

资料的抢救式搜集、整理、建档、保存、出版(历代文献集、故事传说集、画像册的纸质与电子文本等,含组稿编纂与出版经费)

5

5

20

 

15

建立传习所,并配置相应的传习用品

2

3

10

 

30

有序开展传承传播保护工作年办公、人工、交通等费用

2

3

25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终南山故事传说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