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纸扎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白鹿原纸扎技艺伴随着我国纸的发明以后民间出现了用纸做的礼俗中的各种纸扎工艺。它是一门数项民间传统工艺组合,包含剪纸、绘画、泥塑、裱糊、竹编等,涵盖当地许多民间风俗礼仪。

白鹿原纸扎技艺,在当地及关中一带其影响深远,作品传神细腻,流露出历史的厚重和浓郁的民俗乡土风情。显示出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白鹿原纸扎技艺可追溯屈氏家族先祖狄寨乡伍坊村妇女张氏精通婚丧礼俗。民国初,张氏儿媳王晴玉随婆婆张氏学习铰花、纸扎裱糊技艺,有一定知名度,伴随着流传下来许多反映婚丧嫁娶的歌谣歌诀。其作品涉及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关中民俗礼仪中一项保存完整、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民间工艺珍品。

清末,如今的传承人屈美丽的曾祖母张氏就娴熟掌握这门技艺,后将其技艺授予外祖母王晴玉,王晴玉又将此技艺传于女儿张荣兰,张荣兰后嫁到狄寨乡狄寨村(现在为狄寨街道)屈家,继续从事此项技艺,70年代,10岁的屈美丽随母亲张荣兰学习铰花、纸扎、裱糊技艺, 她从小在外祖母、母亲身边生活,耳濡目染,记住了许多歌谣歌诀,为以后传承其技艺打下良好的基础,她幼年就能根据歌谣铰花,空闲时跟随祖母、母亲给村子里的人帮忙做纸扎铰花,逐渐能独立铰花,她做铰花纸扎裱糊物品,从来不用画和描,直接拿剪子就可以铰,随心所欲。

白鹿原纸扎技艺目前代表性传承人屈美丽,近几年多次参加省市活动,获得各种奖项。2009年被灞桥区文化体育局推荐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11月获第三届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剪纸类三等奖,2012年9月获第四届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剪纸类二等奖,2012年8月获西安市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剪纸类一等奖,2013年6月获“西安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赛”剪纸类三等奖,2013年10月获第五届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剪纸类一等奖。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项目名称

白鹿原纸扎技艺

 

申报地区

西安市灞桥区

涉及民族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东南方,浐河以东,灞河以南,长安区东北方。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西和南临浐河,东和北依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是军事要地。原面平坦,原面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据<三秦记>载:“周平王时,有白鹿出于此而得名。”后因宋天圣年间,大将狄青在此安营扎寨,又称狄寨塬。《辞源》载“白鹿塬即灞上。”“汉高祖灭秦还军灞上。”《史记》载“王翦伐荆秦始皇送至灞上”即此。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秦为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也是古代帝王将相射猎游乐之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留下了难以记数的辞文华章。唐代诗人讫干<灞上诗>就生动的描写了白鹿塬宜人风光。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此为历史背景。名人名著的社会效应,为白鹿塬增添了绚丽的风光。

辖区有半坡遗址米家崖遗址、隋、汉灞河古渡遗址、汉文帝霸陵、黄巢练兵遗址,关中八景之一“灞柳风雪”等,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浐、灞、渭河水环绕,四季景色各异。白鹿原、鲸鱼沟、植被茂盛、山竹翠林、风光秀丽,给民间纸扎、灯笼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

白鹿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汉文帝霸陵雄踞于此,流传“顶妻背母”、24孝中“亲尝汤药”的故事。晋文公庙以及有关“孝王村故事”,在当地百姓中世代相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氛围浓郁,千百年农耕文化积淀深厚, 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造就了这片紧邻大都市西安的白鹿原,至今仍保存了浓郁民族气息和传统民俗文化。运用着原生态的婚丧嫁娶礼俗和各种礼仪,附属着使用的礼俗物品。白鹿原纸扎技艺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白鹿原纸扎技艺主要分布在灞桥区白鹿原原区为核心周边地域、如蓝田县、长安区等。这一技艺在白鹿原上的44个自然村的近万人口中影响深远,特别是婚丧嫁娶,岁令节俗都离不开,使其成为反映西安东部原区婚丧礼俗、岁令节俗的代表性技艺。

 

 

 

 

 

 

 

 

 

 

 

 

 

 

 

 

 

 

 

 

 

 

 

 

 

 

 

 

 

 

 

 

 

    中国的纸扎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因在灞桥地区,所以就叫灞桥纸。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据专家介绍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白鹿原纸扎技艺在数千年来,把纸在传统民俗礼仪中应用到了极致。

白鹿原纸扎技艺源于屈氏家族先祖狄寨乡伍坊村妇女张氏精通婚丧物事,民国初,张氏儿媳王晴玉随婆婆张氏学习铰花、纸扎裱糊技艺,经常给周围村子里的人帮忙做婚丧用品,有一定知名度,伴随着流传下来许多反映婚丧的歌谣歌诀。50年代,王晴玉将此技艺传于女儿张荣兰,张荣兰后嫁到狄寨乡狄寨村(现在为狄寨街道)屈家,继续从事此项技艺。70年代,10岁的屈美丽随母亲张荣兰学习铰花、纸扎、裱糊技艺, 她从小在外祖母、母亲身边生活,耳濡目染,记住了许多歌谣歌诀,为以后传承其技艺打下良好的基础,她幼年就能根据歌谣铰花,空闲时跟随祖母、母亲给村子里的人帮忙做纸扎铰花,逐渐能独立铰花,做一些结婚用的剪纸。她做铰花纸扎裱糊物品,从来不用画和描,直接拿剪子就可以铰,随心所欲。她的纸扎艺术造型依据传统的“形、体、面、色”四字原则,做工十分讲究,有其眼视可感,触摸可觉的立体形象,从传统手法元气中的“奇、古、丽、轻”和“粗、俗、野、土”而造就了白鹿原纸扎技艺的独特魅力。现在陕西境内很少有这样的工艺,单看屈美丽的蟒头骨架,做工就十分精美,当中有无以穷尽的奥秘,有力学原理、几何造型、对称组合等。

1980年,屈美丽高中毕业,依靠家传技艺独立创业,在狄寨街道开设纸花店 ,经营婚丧纸花生意。生意非常红火,几十里乡村都跑来定做。1986年嫁入狄寨村三组,与丈夫惠小宇共同传承此项技艺。夫妻相携,纸扎裱糊作品在原区老百姓中享有盛誉。

近年来,随着现在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特别是丧葬部分,移风易俗,使用的人日渐减少,特别是这种民间民俗的习惯发生变化,当地一些老人相继去世,能够全面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可是寥寥无几,一些难度技艺几乎灭绝。如不采取保护措施,若干年后,这项已延续百余年的白鹿原纸扎技艺将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危险。

 

 

 

 

 

 

 

 

 

 

 

 

 

 

 

 

 

 

 

 

 

 

 

 

 

 

 

 

 

 

 

 

 

 

 

 

 

 

 

 

 

 

 

 

 

 

 

 

 

 

 

 

 

 

 

 

 

 

 

 

 

 

 

 

 

 

 

 

 

 

 

 

 

 

 

 

 

 

 

 

 

 

 

 

 

 

 

 

 

 

 

 

 

 

 

 

 

 

 

 

 

 

 

 

 

 

 

 

 

白鹿原祭品的分类按照用途可分为:纸扎类和食品类。

纸扎按用途又可分

1、家具类:房子,桌子,椅子,柜子,箱子,被褥,马拉车,神堂等。

2、服装类:单衣,棉衣,大衣,外套,鞋(棉鞋,单鞋),袜子,帽子,围巾。

3、人物类:童男,童女。

4、动物类:马,仙鹤,瑞兽等。

5、货币类:元宝,纸钱,银元,银票,黄裱纸。

6、其他类:金山,银山,摇钱树,金银斗,献花等。

一般人家主要用的祭祀用品纸扎类有:

一、神堂:

神堂的适用人群:按照正常死亡即,有儿女的,可设置神堂,一般情况下按辈分。如果是年轻的没有成婚的,没有子女的,没有亲戚的,不设神堂。

神堂按照死亡时间分:三年的和热丧(就是刚去世的),三年的神堂纸的颜色鲜艳,多用暖色调。热丧,多用冷色调,以白色为主。

神堂主要是供放亡灵遗像,起安神作用。

二、童男、童女:

童男:起名叫听说,作用是看家护院。

童女:起名叫顺叫,作用是洗衣做饭。

有一句顺口溜是:童男女,两边站,伺候老人莫怠慢。这一般是儿子准备,因为这一般是自家给老人雇佣的。

三、金山银山(也叫金银斗):

可分为三年的和热丧(就是刚去世的),三年的金银斗纸的颜色鲜艳,多用暖色调。热丧,多用冷色调,以白色为主。

四、摇钱树:这是以前富人家流传下来的。穷人家用不起。

五、献花:起装饰作用。

六、金面纸:是整个灵堂的中心部位,中间一个奠字,体现了祭奠的意义所在。

一个灵堂的祭祀纸扎用品主要是这六部分,一般人家都会用,不分贫富贵贱。最起码的孝敬之心。整体是为了体现中国人的孝道,给亡者有一个和活人一样的感觉,更富有享受更好的人间待遇,是活人对逝者的一种心理安慰。

纸扎的制作工序

以蟒为例,按照蟒的身体部位可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制作是以这三部分开始的。

大体的步骤可分以下六步(其中包含上百多小步):

一、选料

头部:竹瓤,韧度较好,有一定的坚韧性。适合做有弧度的但弧度不太大的东西。要粗细均匀,韭叶宽,要直,没有巴结最好,不容易断。

竹篾,柔韧性好,适合做动物的胡须、花蕊等弯曲性大的东西。粗细薄厚要均匀。

纸,纸质为白麻纸,热丧:白,黄,绿为底。三年:红,粉,金黄等色彩鲜亮为底。

身子:竹瓤要粗细均匀,韭叶宽,要直,没有巴结最好,不容易断。

纸,纸质为白麻纸,以白色为主,三年可以喷彩色。

尾部:芦苇杆,不需要韧性,不做有弧度的东西,只作直行的。粗细均匀,粗细有一根筷子。

纸,纸质为白麻纸,热丧:白,黄,绿为底。三年:红,粉,金黄等色彩鲜亮为底。

绳子:是全身随时随地都要用的主要的材料,有棉绳,麻绳两种。

二、下料

头部:竹瓤:长度一般是周长4尺6的3个,周长5尺的3个周长2尺的3个,周长3尺2个。

竹篾:1尺5到2尺的直杆3根。

纸:底纸3张纸,颜色5,6种各一张,底纸要根据蟒头大小,裁出留一公分左右的边,以便裱糊。各种铰花,有3公分的,鳞片是5公分左右的。

身子:竹瓤围成的圈,一个圈周长是4尺5寸5,一般有13个,蟒的全长是3丈6,头部和尾部的尺寸是固定的,身子是根据贫富,穷人家可做的短些,11个圈,富人家用13个圈,现在都是13个圈。

纸:整张白麻纸,18张到22张。

尾部:芦苇杆,边长为9寸的六边形一个,边长为7寸的六边形一个,12个二尺长的柱子,要粗细均匀,笔直,没有弯曲。

纸,白麻纸两张,6种彩色纸各一张。

底纸,留边时不宜太少或太多,根据竹瓤粗细的大小要能把竹瓤包起来就可。太少,粘不牢,太多粘不平。

绳子:纸绳用一张纸搓40多个纸绳,用4—5张纸,线绳用1撮大概11丈左右。

三、扎(绑)架子

先用麻绳按照截好的料把竹瓤一个一个扎成圈扎起来,然后再把每个圈用麻绳连接起来,瑞兽都是用圆圈扎成的身子,因为弧度比较多好成型,直柱用的少 。先扎头部,再扎尾部,最后是身子。蟒是这样的,三个部位是独立的。其他作品是一次整体从上到下的原则进行。

四、铰花花样

根据工具可分为花瓣擢子,纸钱擢子和剪刀两种。

纸钱擢子主要是用在蟒身部分,凿眼的形状像麻钱,大小也和麻钱差不多,蟒身就是钱串子串起来的,寓意也是全身都是钱。主要是用白麻纸。把白麻纸整张折叠两下四份,长大概15公分左右,开始凿眼。一张纸一般一列有30个左右的眼,一行有20个左右的眼。用总共20张左右的纸。头部和尾部用的各种花瓣是花瓣擢子擢出来的。

铰花,主要是根据头部和尾部的内容来铰的,有24孝,八仙,仙鹤,花草等大概铰10种左右。

一条完整的蟒需要铰的所有作品,铰完花样需要两三天的功夫,有50件不同花样。

五、裱糊

准备浆糊,浆糊主要是用麦面制成。用刚烧开的水(越烫越好),在碗里先放入3两以内的麦面,然后用筷子一边搅一边倒水,要慢慢的倒,面才能搅匀,没有疙瘩,不加任何添加剂,水与面的比例大致是1比1.5的左右,浆糊太稀,没力度,纸容易烂,太稠,拉不开,纸粘不平。一次浆糊不宜准备太多,够一次用即可,宁可少一点不可多了,多了就浪费了,因为干了第二次就不好用了。面粉共用3、4两 。

以蟒为例,糊裱整体需要30多步骤。蟒大的方面分三步,先糊头部,再糊尾部,最后是蟒身。

六、组装连接(俗话是成全)

按照从上到下和从里到外的的原则组装,大体需要5到10步。蟒是例外,三部分不需要组装,到悬挂的时候再组装。

 

纸扎作品在丧事民俗中的意义与作用:

1、神堂:人亡后,即设灵堂,以白色为主,可剪八仙,仙鹤,24孝、龙或凤等图案。男可用龙,女用凤,正中贴奠字。

2、童男女:童男童女各拿金童引上天堂路,玉女迎进寿仙宫,亡者到了更好的境界

3、摇钱树:是将金银纸剪成钱串,元宝做成树,上有男孩在摇钱,寓意在阴间不缺钱,金银成串,取不尽,用不完。

4、金山银山:将金银纸剪成元宝,贴在扎好的山架上,在周围贴上花鸟鱼虫,寓意,家有金山银山,富贵能齐天,亡者金银旺,子孙万代都能旺。

5、蟒墩:将白纸剪成钱串串糊成纸筒,上有方斗,插四旗还有一个风车轮,是飞行的动力,头有六个面,六个旗,还有六个尾,可剪可画一般用24孝,八仙福禄寿,蟒纸是女,侄女,外甥女,孙女行的礼,女的用纯白,孙辈的用彩色,葬礼那天烧掉。

6、守门纸:是白纸剪成的钱串形,长3米有头身,是侄,儿行的礼,放在门的两边,指主人对亲戚的尊敬,恭迎。

7、仙鹤:分飞鹤:热丧用(刚亡者,没有超过三年的人),将亡魂,架鹤仙游。栖鹤:三年后,回归故里。

8、引路幡:上三角形,写白纸长1米,剪成花边,留24个字的位置。

9、寒衣:寄托亲人的哀思和温暖,衣领衣角都有贴花,衣服1尺左右,烧时挑高衣服就大忌烧纸鞋,因与小孩同音,不能烧带毛的皮革的,怕变成动物,不烧烟袋,因是出气筒,不烧拐杖,怕出拐把子(指不务正业的后辈)。

 

1、白鹿原纸扎技艺,包含剪纸、绘画、泥塑、裱糊、编织等,涵盖当地许多民间风俗礼仪。

2、白鹿原纸扎技艺,在当地及关中一带其影响深远,工序复杂,技艺娴熟,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显示出西安东部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特征。

3、白鹿原纸扎技艺,以铰纸技艺为主,内容多选有教育意义的神话传说,以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为中心思想。

   4、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崇尚文明、爱敬尊长、寄托哀思的礼仪文明。展现了白鹿原地区丰富的丧葬文化和历史久远的丧葬习俗。

 

1、具有的民俗研究价值:涉及到多个层面民俗礼仪,题材又与传统戏剧、庙会文化、历史民俗传说密切相关,彰显出地域原始的民俗风貌和远古的风土人情。

2、传统的民间美术的美学价值:纸扎中所配置的剪纸、铰花、泥塑、面花等都属于民间美术范畴。

3、具有传承和弘扬价值:白鹿原纸扎技艺所表现形式和做活时所随口所道出的民谣,都体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核心孝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她在制作中工序复杂,制作巧妙,运用了力学原理、几何造型、对称组合等多门学科知识。

5、具有补充民间文学的重要价值:白鹿原纸扎技艺,所流传下的民间口头传说、民谣属于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作为民间文学所反映的一个层面,填充民间口头文学的一些空白。

 

 

1、现在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特别是丧葬部分,移风易俗,使用的人日渐减少,特别是这种民间民俗的习惯发生变化,当地一些老人相继去世,能够全面掌握这些技艺的人可是寥寥无几,一些难度技艺几乎灭绝。

2、扎花越来越多的采用机械化,纯手工制作举步维艰,再加上制作周期长,产量低,从业者相继改行另谋它业,传统的技艺越来越少有人问津。

3、如今白鹿原上能够全面掌握这项技艺的只剩下屈美丽夫妇,且能说清道白,许多年轻人对这些技艺头脑一片空白。

4、如不采取保护措施,若干年后,这项已延续百余年的白鹿原纸扎技艺将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危险。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白鹿原纸扎制作的工具:木槌(大槌,小槌),木墩,(一般用核桃木),擢子,(花瓣擢子,梅花擢子,圆形擢子,纸钱擢子,菱形擢子,圆眼擢子等),弯剪(大中小型),剪刀,纸刀,毛笔,碗,炉子,筷子,桌子,凳子等。

   材料:竹瓤,竹竿,竹篾,芦苇杆,麻纸绳,染料,水,浆糊(麦面),棉线绳,各种颜色彩纸,白纸,麻纸。

   纸扎作品有:

家具类:房子,桌子,椅子,柜子,箱子,被褥,马拉车,神堂等。

服装类:单衣,棉衣,大衣,外套,鞋(棉鞋,单鞋),袜子,  帽子,围巾。

人物类:童男,童女。

动物类:马,仙鹤,蟒,瑞兽等。

货币类:元宝,纸钱,银元,银票,黄裱纸。

其他类:金山,银山,摇钱树,金银斗,献花等。

 

第一代传承人:曾祖母张氏,清末出生,解放初去世。

第二代传承人:外祖母王晴玉,灞桥区狄寨街办伍坊村人,生于1902年,1978年去世,享年76岁。

第三代传承人:母亲张荣兰,灞桥区狄寨街办伍坊村人,生于1932年,1995年去世,享年63岁。

第四代传承人:屈美丽,灞桥区狄寨街办狄寨村人,1963年生至今,50岁。

 

(群体)

 

代表性传承人:屈美丽,女,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办狄寨村人,1963年生至今,50岁,现居住灞桥区狄寨街办狄寨村三组。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  护

成  效

 

 

1、对该项目的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文字、影视、摄影照片资料档案加以保护。

2、对该项目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将该项目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组织申报市级非遗名录项目

4、组织多次该项目的展览、制作演示活动。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1、建立完整的文字、影视资料档案及电子档案。对传承下来的各种作品及相关资料进行保存。

2、对制作技艺及艺人进行保护。

3、申请上一级的非遗名录项目和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

4、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对外宣传。

5、建立项目作坊和演示活动基地,定期举办传承人培训班,组织传承人队伍。

6、针对项目组织研讨会,撰写论文,开展项目的合理利用。

 

 

 

 

 

 

 

 

 

 

 

 

 

 

 

 

 

 

 

 

 

 

 

 

保护内容

1、对流传下来的各种作品及资料进行保护;

2、传承下来的各种材料、工具进行保护;

3、对制作技艺及艺人进行保护;

4,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

5. 开展项目研讨会,组织撰写论文。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3年

全面调查收集整理,建立完整的文字、影视、图片资料档案。

申报成为区级项目,充分做好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准备工作。

2014年

准备好资料,申请西安市级非遗名录项目,进行一定的投资,

收集各种技艺作品,整理文字说明。

 

争取市级保护传承人经费,建立完整的实物档案。

 

2015年

进行一定投资,建立传承人制作作坊,对传承人及技艺进行保护,组建传承队伍。

 

培养2---5名传承人。

 

 

2016年

对传统工具及颜料进行保护,使其项目走进农村社区,利用各

大媒体广泛宣传。

提高市民对该项的认识,热爱非遗项目,自愿开展传承活动。

 

2017年

  申请知识产权,组织开展项目研讨会,邀请专家撰写论文,编写项目技艺流程教材。

 

为项目的发展传承寻找新的出路,在合理利用发挥优势,起到更好的保护和普及。

 

 

保障措施

    争取各级及社会的支持,争取扶持资金,发挥保护机构职能,选择合适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加强作品的外包装,使其技艺进入相关部分作为工艺品,走向市场。开展该项目的传承研讨活动,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组建保护组织及专家队伍,将其研

讨成果推向社。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3

进行作品收集、建档,开展培训传承人、展示活动等

1

1

1

5

研讨宣传,印制宣传册及研讨论文

 

2

3

10

建立项目作坊和展示厅

 

5

5

3

购置台案、桌椅、颜料、材料等

 

2

1

总计21万元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白鹿原纸扎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