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石刻技艺
项目介绍

简介

《周至石刻技艺》起源于黑河岸边道教发祥地、楼观台脚下的九峰镇余家村。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在黑水峪建仙游寺,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在楼观建宗圣观,公元650年在楼观建景教大秦寺,古迹如金线穿珠。周至石刻艺人世代劳作在这些寺、观之间,大量的碑石无声的诉说着这段往事。在清朝咸丰年间,余家村有一石匠叫武德功 ,他跟随当地有名的石刻艺人杨霧学习技艺,学成后奔波于终南山一带。名胜区楼观台、仙游寺、财神庙、三皇庙、虎头山庙等都有他的杰作。部分作品如石碑、石狮、石臼、石锤、石槽等仍完好的保存在武家。世代传承至武天良已有五代。武天良继承了祖辈的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艺风格,作品散见于庙宇、风景区及民间。石刻拓片多被爱好者收藏。

从风格上讲,有阴刻、阳刻,还有阴阳相结合;有工笔、有写意,也有以剪纸形式出现的。从选材内容上讲,所表现内容首要是健康向上,其次要易于在石刻上表现。在技法层次上,构图讲究虚实、黑白协调,用笔粗细搭配疏密参差,错落有致,或草书或行书,题款言简意赅,图章也很讲究。

《周至石刻技艺》文化底蕴深厚。多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传递,有关治学、励志兴业、养生等方面诗、书、画有机结合,有花鸟、动物、民间神话的中堂、条屏,给人以精神享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有极强的生命力。石刻技艺制成的拓片,图像清晰、逼真,做工精细、雅俗共赏,深受社会的赞许,很多作品被国内国外友人收藏。

《周至石刻工艺》表现在生产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观、大方、结实的特点。如门墩、柱顶、拴马桩、碾子等等,表现在陵墓、桥梁、牌楼、碑碣、造像等专有技术上,具有精湛、逼真、传神的特点,气势恢宏,世代称奇。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

周至石刻技艺

申报地区

周至县

涉及民族

汉  族

 

 

 

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襟山带河,素有“金周至”之美誉。境内有道教文化发祥地楼观台,《长恨歌》诞生地仙游寺,世界第一大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积雪六月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辖22镇376个行政村,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全县总人口67.4万。

《周至石刻技艺》源起于周至县九峰镇余家村。该村位于周至县境内东南角,白马河之滨,东与户县接壤,南依终南山北麓之观音山、虎头山风景名胜区,西距道教圣地楼观台10余公里。地处南环旅游专线北侧,交通便利。

该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230户人家,1060口村民,有沙土地1200亩。村民以种植粮食及杂果为主,农闲时间靠务工、包工、运输及其它副业增加收入。全村八条街道26000米路面全部水泥硬化。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地区及周边地区

 

 

 

《周至石刻技艺》起源于黑河岸边道教发祥地、楼观台脚下的九峰镇余家村。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在黑水峪建仙游寺,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在楼观建宗圣观,公元650年在楼观建景教大秦寺,古迹如金线穿珠。周至石刻艺人世代劳作在这些寺、观之间,大量的碑石无声的诉说着这段往事。在清朝咸丰年间,余家村有一石匠叫武德功 ,他跟随当地有名石刻艺人杨霧学习技艺,学成后奔波于终南山一带。名胜区楼观台、仙游寺、财神庙、三皇庙、虎头山庙等都有他的杰作。部分作品如石碑、石狮、石臼、石锤、石槽等仍完好的保存在武家。世代传承至武天良已有五代。武天良继承了祖辈的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艺风格,作品散见于庙宇、风景区及民间。石刻拓片多被爱好者收藏。

 

 

 

 

 

 

 

 

 

 

 

 

 

 

 

 

 

 

 

 

 

 

 

 

 

 

 

 

 

 

 

 

 

 

 

 

 

 

 

 

 

 

 

 

 

 

 

《周至石刻技艺》以线雕为主,其基本程序如下:

1、选料:(1)采集石料、石料要质纯、无暇,按所需料之大小,用钢錾依次在石上凿成口大底小的若干沟窝,于窝内插入上大、下小的铁锲,用大锤依次敲打,使铁锲入石扩张,石块即可顺石窝定向启开大是数米,小的几十公分;(2)、取坯,即可按材造形,亦可以形取材,按理想加工成毛坯,多为方形或长方形(3)、石料特征,南山石料有白、蓝、绿色,以墨绿色常见,质细且坚,作品细磨,刨光后晶亮如玉,别有乾坤,但蕴藏量不大,做工难度大,随着科技发展,交通便利,现多购进外地料,如富平石、大理石。

2、绘图:(1)构思创作画面,用铅笔在纸上画出草图;(2)选取适合表现草图画面的石板,磨平石板表面;(3)在石板上均匀涂刷黑色油漆;(4)用铅笔和复写纸把草图誊写到石板表面;(5)按誊写好的线条雕刻;

3、雕刻:刨光料面,将字或画拓于坯上或直接画于坯上,顺线条仔细雕凿,要胸有成竹、胆大心细,刻后刨光打蜡。

《周至石刻技艺》除了线雕,还有浮雕和圆雕,其雕刻技法与线雕稍有区别,作品在当地流传较多。

雕刻时用刀要快、慢相兼,有的要粗矿,有的要特别细致,体现刀工。

石刻工艺的刀法和技法:

它的刀法有:正入刀、侧入刀、双入刀、挫刀、切刀等多种刀法。有轻重之分,以侧入刀为主。

技法:石刻的技法分平面刻和主体刻两种。平面刻又有平刻和浮雕之分,大都为剔地浅浮雕;平面表现手法可分为阳刻和阴刻。在周至石刻中几乎可以看到我国石刻艺术中所有的技法和刀法。

石刻技艺的习俗:

刻神碑前有讲究:上香、熏沐、净手、书丹(用红颜色)、勾硃(勾出轮廓),然后刻石。

碑成谢匠人时,主家响炮、给石碑搭红,另备四样礼品答谢,但丧事未过三周年搭黑纱。

石刻技艺拓印流程:(1)泡纸,将宣纸叠成巴掌大小的正方形,用温水泡湿,再采用挤压法把多余水分滤去;(2)、铺纸,把湿宣纸铺到石板画面上,用棕刷刷平整,不能有气泡、皱褶等,再用打刷密集拍打,务使该凹陷下去的部分凹陷下去;(3)、待宣纸干透,用墨包蘸取墨板上墨水一下挨一下拍打宣纸表面,直到画面清晰完整为止;(4)待墨迹干透后,从石板上揭下宣纸。拓印过程完成。整个石刻技艺创作完成。

《周至石刻技艺》文化底蕴深厚。多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传递,有关治学、励志兴业、养生等方面诗、书、画有机结合,有花鸟、动物、民间神话的中堂、条屏,给人以精神享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有极强的生命力。石刻技艺制成的拓片,图像清晰、逼真,做工精细、雅俗共赏,深受社会的赞许,很多作品被国内国外友人收藏。

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有碌碡、拴马桩、槌布石、石锤、臼窝、纪念碑、记事碑等。传播了民族文化。美化家室,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操作性强,较易形成文化产业。

 

 

 

《周至石刻技艺》流传至今,经过民间艺人武天良的不懈探索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

(1)《周至石刻技艺》文化底蕴深。技艺高、造型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线条细腻、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既有现代石刻的风格,又具有传统石刻的神韵。

(2)《周至石刻技艺》有阴刻的、阳刻的,并独创了阴阳结合镌刻的;有工笔的、有写意的、还有以剪纸形式出现的,构图讲究虚实、黑白协调,用笔粗细搭配疏密参差,错落有致,或草书或行书,题款言简意赅,图章也很讲究。

(3)《周至石刻技艺》它来源于民间,世世代代相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它始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可爱、最生动的一种活的神韵,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4)《周至石刻技艺》作品,遍及周至的大街小巷及每个村庄,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它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社会公共设施,无不映出周至石刻艺术的身影。因此,周至石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大众实用性。

(5)《周至石刻技艺》既源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术,又富有时代的创新精神。采用了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古朴粗旷的风格,精致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既具有本土的民间特色,又含有民族的风格。是真正的写意传统,纯正的民族特色

 

 

 

 

《周至石刻技艺》在周至县民间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周至地区较有特色的传统美术技艺,挖掘和保护《周至石刻技艺》其价值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艺术价值:《周至石刻技艺》融文学、书法、绘画、镌刻于一炉,并创造性地在石刻技艺创作中,引入阴阳结合镌刻,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二、产业价值:《周至石刻技艺》创作题材丰富,结合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如进一步发掘、整理、包装,扩大市场占有率,必将产生丰厚的产业回报。

三、社会价值:《周至石刻技艺》所表现的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一方面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能在审美中产生教化作用,另一方面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周至县委高度重视已对《周至石刻技艺》这一传统美术技艺做了许多挖掘、保护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随着水泥、石灰、建筑等行业对石料的开发利用,对石刻用料形成威胁,特别在石料的品位需求上,已经使石刻工艺不能“求石”了。

2.石刻工艺中那种潜心领悟的工夫取而代之的是“快”是经济效益。传统的真本事逐渐失传,造成石刻人才的流失,工艺水平下降。

3.机械化和现代化加工逐渐淘汰了传统的石刻工具,形成石刻膺品充斥市场。市场“红”了,老艺人“黑”了,石刻工艺品价格乱了,传统工艺品不吃香了。当前《周至石刻技艺》处于濒临灭绝、人亡艺息的边缘,挖掘、保护这一手工技艺刻不容缓。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一、创作石刻技艺所用工具:A、雕刻所用工具:1、石板(花岗岩、汉白玉、石灰石等材质的);2、大小刻工刀具;3、打板(长方形铁板,用于雕刻时敲打刀具);4、榔头;等等。雕刻流程如下:1、构思创作画面,用铅笔在纸上画出草图;2、选取适合表现草图画面的石板,磨平石板表面;3、在石板上均匀涂刷黑色油漆;4,用铅笔和复写纸把草图誊写到石板表面;5、按誊写好的线条雕刻;6,修改画面,直到自己满意为止。B、拓片所用工具:1、宣纸;2、拓片专用墨水;3、棕刷;4、打刷;5、墨板;6、大小墨包;等等。拓片流程如下:1、泡纸,将宣纸叠成巴掌大小的正方形,用温水泡湿,再采用挤压法把多余水分滤去;2、铺纸,把湿宣纸铺到石板画面上,用棕刷刷平整,不能有气泡、皱褶等,再用打刷密集拍打,务使该凹陷下去的部分凹陷下去;3、待宣纸干透,用墨包蘸取墨板上墨水一下挨一下拍打宣纸表面,直到画面清晰完整为止;4、待墨迹干透后,从石板上揭下宣纸。拓片过程完成。整个石刻技艺创作完成。

二、代表性作品:

1、《道德经》八条屏。2、博古花瓶四条屏。3、花鸟四条屏。4、杨隆山书《长恨歌》四条屏。5、张书旗花鸟四条屏。6、郑板桥《四季竹》四条屏。7、紫气东来图。8、钟馗神威图。9、关帝神威图。10、老子观星图。11、渡海观音图。12、老子撰经图。13、麒麟送子图。14、献寿图。15、长乐图。16、凌波达摩图。17、一行和尚观象记。18、启功论书。19赵朴初书《观老子撰经图世音心经》。20、邓散木篆书。21、岳飞草书。22、毛泽东书《将进酒》。23、蒋介石书联。24、郑板桥书联。25、孔子像。26、于右任书法。27、钟明善书法。28、魁星点斗图等50多幅。

主要制品有碑碣、牌楼、造像、石桌、石鼓、石狮、桥栏以及生产生活用柱鼎、碌碡、门墩、阶条、臼窝等。

周至传统的石刻工具有粗活、细活两大类。粗活内有手锤、大锤、堑斧、堑头、钢锲等;细活内有字板、平刃刀、凹槽刀、韭叶刀、铲刀等。其他工具有曲尺、直尺、老尺、黑斗、画刺蜡铲、抱石、木槌、撬等。

 

代 别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化

程度

传承

状况

住  址

第一代

武德功

清咸丰

不详

师传

九峰镇余家村

第二代

武  和

清同治

不详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第三代

武生富

清朝

不详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第四代

武  永

1921年

小学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武告成

1923年

小学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第五代

武天良

1945年

高中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第六代

张红丽

1969年

高中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武坚强

1972年

高中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孙  珂

1974年

高中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第七代

武衍娣

1991年

高中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武旭烨

1994年

高中

祖传

九峰镇余家村

(群体

 

武天良,笔名武元海,号虎头山人,周至县九峰镇余家村人,男,1945年出生,高中文化程度。自幼热爱书画艺术,师承于祖辈石刻艺术,后又潜心钻研,他的石刻作品融文学、书法、绘画、镌刻于一炉。现为陕西省、西安市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华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顾问、首阳山书画协会会长、周至美协会员、书协理事等。书画作品先后发表于多家期刊杂志,其石刻技艺作品散见于关中城乡居民、庙宇及各风景名胜景点。

武天良培养儿子、儿媳、孙子研习石刻艺术,参加书画教学学习。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1、利用《周至石刻技艺》在当地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展以艺养艺活动,如在户县蒋村镇、周至集贤镇开办石刻工艺社。

2、摸清市场需求,适时开发一些适销对路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3、武天良先生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技艺和经验传承给自己的儿子、儿媳,以免断代现象发生。

4、成立《周至石刻技艺》培训学校。社区、村村有优秀、专业的石刻技艺人才队伍。

5、在文化部门的领导下,把《周至石刻技艺》碑廊建成一个规模大、档次高的技艺展览馆。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  容

1. 县上成立了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并组建石刻技艺培训班。
    2.加强了对石刻生产和产品的管理、研究和开发,建立了良好的市场秩序。
    3.周至石刻的传统工艺及民间的石刻工艺活动,石刻工艺的传统工具及其加工。
    4.石刻原材料资源的保护、挖掘和管理。
    5.解决石刻老艺人面临的生活困难。

 

保护内容

 

1、进一步发掘、整理、包装《周至石刻技艺》。进一步摸清《周至石刻技艺》的源和流,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录制专题片,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存档。

   2、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一些对外交流活动,并适时召开作品研讨会,达到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作品影响力的目的。

   3、建立后备人才队伍,变家族式传承为面向社会传承,鼓励武天良先生广泛收徒,因材施教,使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发扬光大。

   4、在武天良先生所在村落建立《周至石刻技艺》碑廊,并向公众开放,进一步提高《周至石刻技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4年

积极申报市级项目

取得成功

2015年

武天良面向社会招生徒弟,并专心施教

20—30名徒弟基本掌握技艺

2016年

建立《周至石刻技艺》碑廊

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2017年

在周至县城开办石刻工艺社

建成并初步赢利

2018年

邀请有关技艺专家、同行等召开《周至石刻技艺》研讨会,汇编研究成果

出版《周至石刻艺术》书籍,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

保障措施

 

 

1、健全保护组织。建立有关专家指导的,以文化馆馆长为组长,乡、村领导为副组长的《周至石刻技艺》保护领导小组。

2、扩大对外艺术交流活动,为《周至石刻技艺》作品提供展示平台,向外推广宣传。

3、县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经费,对《周至石刻技艺》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包装,使其焕发活力。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补助

拟申请市级补助

5

(1)普查完善资料、整理存档。

1

 

4

15

(2)老艺人生活补助。

2

 

13

25

(3)建立“周至县石刻技艺碑廊”。

3

 

23

15

(4)在周至县城开办石雕工艺厂。

3

 

12

备注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周至石刻技艺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