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绣样剪纸
项目介绍

简介

剪纸在民间又称铰花、刻花等,通过剪、刻的工艺手法,将所要表现的形象以平面镂花形式展现出来,折射出民间的审美法则和理想愿望。是极富内涵和生命活力的人文载体符号。

剪纸是从商周时代的金石镂空工艺发展演变而来,随着造纸术的出现和改进,人们获取了更加廉价的载体,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走进了贫民百姓之家。

由于西安地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这一地区民间保留了大量传世百余年之久的实物剪纸和剪纸古样,其中一些剪纸古样还出自过去的富裕之家。这些剪纸在题材和构图手法上将流行于上层社会的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富含文人气息的剪纸纹样。这中间就有问世于清代宣统二年的雷氏家族传统绣样剪纸、窗花等。这些剪纸最大的有30*25厘米,最小的仅1厘米大小,造型精美,剪工精细,生动传神,堪称剪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雷氏绣样剪纸起源于清代中晚期,先祖雷正绾为左宗棠麾下一员战将。清晚期随左宗棠入陕,其两位夫人罗氏和蔡氏,不仅喜好诗词歌赋,还精通绘画、剪纸、蜀绣等,为雷家以诗书画传家打下了基础。

雷氏家族第三代传人呼延氏,出身于陕北清涧县,她把自家剪纸(陕北风格)的技巧和雷家蜀绣布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雷家在剪纸和刺绣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并将这门技艺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儿子和儿媳妇,这一时期也是雷家在剪纸、绘画、刺绣上达到了一个巅峰。

现雷氏家族第六代传人中雷俊和雷旭姐弟两人秉承祖传的这门技艺,从小在奶奶、外婆,父母和众多长辈的培养和指点下,深得雷氏家族的剪纸、刺绣、布艺和绘画的真传,雷俊在剪纸上吸收了雷家的传统技法并领悟了其中精髓。

雷氏绣样剪纸构图方式基本上维系了民间传统的构图规律,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其传承方式大都靠心传口授的,代代相承;功能上多作为服装的刺绣纹饰和窗花,又明显带有清晚期和民国初期的特点,既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又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民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美术

项目名称

   雷氏绣样剪纸

申报地区

新城区

涉及民族

汉族

 

 

西安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关中平原,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南部为重峦叠嶂、巍峨清脆的秦岭山脉,北部为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的渭河平原,东临奇险峻拔的西岳华山风景区 ,西连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东西长204公里,南北宽116公里。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

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使这里成为历史上中华农耕文化核心区域,使这里成为了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这里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享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称谓。唐以后,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移,但这里仍然是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现辖有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9区和蓝田、户县、周至、高陵4县,文化底蕴深厚。

西安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西汉时期,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盛唐的古长安同中亚、南亚以及西欧等地的贸易通道已经四通八达,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和第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境内不仅有多处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遗存,而且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的民间艺术,如地方戏曲 、西安鼓乐 、民间工艺、风俗文化和特色饮食等,其中古老而纯朴的剪纸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其造型优美,细致逼真,以它特有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西安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雷氏绣样剪纸分布流传于西安、汉中一带

 

剪纸是从商周时代的金石镂空工艺发展演变而来。 据《史记·晋世家》和《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载: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剪桐封弟”的故事发生在晋地,但当时生活在国都镐京(今西安户县境内)的先民们已开始在金箔、动物皮革、和布帛等材料上进行镂空制作成图案来装饰生活器具。

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现从西安灞桥出土的古纸残片,证实了我国造纸术上溯到西汉武帝时代,完善于东汉。长安区的北张村和周至县起良村自古就以手工制造白麻纸、黑麻纸闻名周边,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国内外专家通过对这里出土大量造纸工具进行考证和查阅相关史料记载,这里被认定是中国造纸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而纸的出现,除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相对金银丝帛而言,易得且廉价,便于普及,奠定了这门民间艺术了在民间流行的基础。

从汉武帝茂陵南侧一座汉墓中,曾发掘出土一些金箔制成精美的虎、象、怪兽、鸟形“剪纸”,其造型与现在西安附近乡村流行的一种人物窗花极其相似。南朝·梁时,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东方朔传·岁时节》)记载:汉代时,居住在汉长安的人们在每年的正月初七这天(正月七日为人日,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的习俗。所谓“胜”,也叫“华胜”,是一种装饰品,原是古时妇女头上的一种首饰,取优胜优美之意。按照建造质料的差别,“胜”又可分为“玉胜”或者“金胜”,一方面有吉祥优胜的寓意,另一方面取形的压角相叠,赋予同心的寓意.剪纸中多取双鱼相交,生命不息的涵义。

另据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民间艺术研究》第一辑载:在距今1400的南北朝时期,陕西剪纸艺术开始盛行。纸在汉代民间被发明创造,剪纸艺术便应运而生,在唐代发扬光大,流传民间。因此西安(长安)在剪纸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西安是中国剪纸主要发源地之一。

隋唐时期,剪彩迎春活动习俗由宫中传入民间,被广泛用于节令庆典、家居装饰和人生礼仪等的民俗活动之中。从而也推动了剪纸艺术在民间流传和发展, 每逢立春之日,当时的长安城内家家挂彩幡,人人戴彩胜,到处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这一时期,人们将剪纸称为剪彩、彩花、彩胜和幡旗。胜按其形状分为方胜(几何状)、华胜(花草及动物)和人胜(人物),幡胜(旗)又分为彩幡和素幡,其中彩幡用于迎春活动或喜庆仪式,后演变成我们今天的门旗(门签、彩笺、花笺);素幡用于丧葬仪式上,大诗人杜甫“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表述了素幡的用途和当时的心情。同时还通过使者传播到海外,现存于日本的正仓院的两枚唐代华胜,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赠物。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这里我们从唐诗中的描述中可以归纳剪纸在当时的作用与工艺。

在过去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时期,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刺绣是妇女们一生的必修课,出嫁前要为自己做嫁妆、绣鞋、枕头、香包、钱包、裹兜等。出嫁后,还要为公婆做寿衣、寿枕、寿鞋,要为孩子做帽子、裹肚、花鞋等,也是衡量一个女性的才艺标准的内容之一。所以一般家中的女儿长至七八岁时,就开始随母亲或祖母学习纺线、织布、裁剪、刺绣、剪纸等手工技艺,称之为“女红”。民谚有“要看我的妻,先看身上衣,男人外边走 ,带着媳妇一双手”。其中用于刺绣的剪纸底样被广泛应用、流传。

绣花底样是妇女将剪纸转换成刺绣的一种手段,刺绣的范围有多广,剪纸的范围就有多广,流传下来的绣花底样的种类有衣边花、袜腰花、枕顶花、裹肚花、鞋花、帽花等。老鼠吃葡萄,代表多子多福;连年有余,寓意丰衣足食;福如东海代表福寿绵长;一鹭连科代表科举高中,官升连级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样。

雷氏家族祖辈曾是官宦之家,清晚期跟随左宗棠入陕,剪纸已传至六代,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现珍藏的刺绣纹样、剪纸实物时代多为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实物,初步统计有390的多件,题材有、喜鹊登梅、六合同春、三多(多子多福多寿)、蝴蝶、五毒、牛、金鱼和蜻蜓等。这些纹样造型精巧绝妙、剪功细腻纯熟,最小的仅有1厘米左右,是罕见的微型剪纸精品。同时还有近百个刺绣纹样画稿,雷氏刺绣纹样是先画出纹样,再剪出纹样,然后再用于刺绣。目前家中珍藏有四、五百张绣花底样剪纸,图案有:桃、石榴、如意、佛手献桃、蝙蝠、特小的蝴蝶、小蝙蝠、仙鹤等,这些剪纸最大的有30*25厘米,最小的仅1厘米大小,造型精美,剪工精细,生动传神,堪称剪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先祖雷正绾号纬堂,四川中江人,曾为左宗棠麾下一员战将,因军功卓著获直勇巴图鲁称号,后又赏赐黄马褂并升号为达春巴图鲁。咸丰八年被左宗棠派往陕西、甘肃一带作战,不避艰险,功勋尤著,官至提督。

雷正绾不仅武艺超群、战功卓著,而且为官清廉礼贤下士,被时人誉为儒将。据《关陇思危录》中记载:“公(雷正绾)临大敌决大事其足多者正在谋不在勇耳,莅任后捐廉课士,逢乡会试资助有加,数十年如一日,礼贤下士其性然也。与人谈敦诗说礼无一毫纠纠桓桓气。诚所谓轻裘缓带有古儒将风矣。”其两位夫人罗氏和蔡氏,均为诰封一品夫人,不仅喜好诗词歌赋,还精通绘画、剪纸、蜀绣等,为雷家以诗书画传家打下了基础。

由于雷氏家族祖上是官宦富裕之家,其剪纸在题材上和构图手法上将流行于上层社会的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富含文人气息的剪纸纹样,其用途主要以刺绣纹样和窗花为主。

用于服饰、布鞋鞋面刺绣底样的剪纸。一般有四形式种,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衣领、袖口、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领花”、“袖口花”和“鞋面花”,三是装饰衣角之用的“衣角花”,四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

雷正绾儿子雷天麒,一名发声,号玉书。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和自己的儿子雷心仁(号乐山)继续发扬雷家诗书画传家的精神,使雷家真正成为一个书香门第。

雷心仁妻子呼延氏,她是陕北清涧县东大街呼延家的一位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无一不会,特别精通于剪纸,家里的窗花、绣样(有服饰的、枕头的、被面的等)都亲自设计剪绣,美轮美奂。因此街坊四邻见雷家人服饰上的刺绣很漂亮,常常来求样子,借去用煤油灯的烟子落下。呼延氏不但把自家剪纸的技巧和雷家蜀绣布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雷家在剪纸和刺绣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她还注重下一代的培养,把自己的绝学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儿子和儿媳妇。这一时期也是雷家在剪纸、绘画、刺绣上达到了一个巅峰。

雷心仁和呼延氏的儿子雷顺兴(又名云超)继承了雷家的琴棋书画,而儿媳妇李淑琴自幼在家剪纸、布艺、刺绣和面点都做的比较好, 嫁到雷家后又得婆婆剪纸和刺绣手艺的真传,使得她的手艺更加出类拔萃,加之在大家庭中既要照顾妯娌之间的关系,又要抚养一大堆孩子,所以全家的衣服被褥要缝要绣,全家的面点要换着花样做,手上的功夫也练就的出神入化。每年的端午节给后辈们做各种各样的香包、香囊也是一件大事(现在还保留一些);因为这个节日不单是做各式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的香包让儿孙们带,更重要的还是成了教四个女儿做针线的比巧节,看那个女儿的手工好。

春节期间新糊的窗户纸上贴满了精心制作的剪纸,花色多样,有动物、花卉、戏曲人物等栩栩如生,使得街坊邻居不时前来学习取经。一九五三年西安市举办了首届民间艺人普查兼表演赛,由于接到的通知比较晚,李淑琴仓促上阵,连夜剪了窗花和花边两项,第二天拿去参赛便获得了二等奖,奖品为精致剪刀一把,在这次活动中被列为西安市民间艺人。

为了使家传的这门艺术传承下去,雷云超、李淑琴把绘画、剪纸、刺绣、布艺等技法又传给了下一代,其中两儿子雷炳文、雷焕文学的是绘画;女儿雷美文、雷妙文、雷爱文、雷幼文和儿媳常秀文学的剪纸、刺绣和布艺。以雷焕文的书画,雷美文、常秀文的剪纸、刺绣为最精。

常秀文祖籍西安,汉中生长,其父常宁庆西安南广济街常家后代(也是西安有名的大家族),其父常年经商;其母熊素兰汉中人氏,自小在家受家传(其母是当地有名的刺绣能手,绣的一手好活没人能比)会剪纸、刺绣 、礅绣、 钩织等技法(现在我们还保留着她用过的丝线和刺绣品、礅绣品、钩织品等);故常秀文又成为了一个爱做各种手工活的巧女,尤其喜欢画、描刺绣纹样(现在我们还保留了她的很多刺绣纹样和绣品),嫁到雷家后跟婆婆李淑琴又学了不少女红技法,文革时,因怕有“四旧”之嫌,所以一般不敢展示,但单位同事都知道她有此手艺,经常让她用细细的各色塑料绳编制一些自行车钥匙饰品,有绿色的青蛙、红眼睛的白兔、黑白相间的斑马、五彩斑斓的热带鱼、棕色带斑点的长颈鹿和梅花鹿等;而单位同事或朋友要结婚的,更是都要请她剪一些各种样式的喜字窗花等,还请她钩治一些盖被子、茶盘、桌子等的饰品。

在雷氏家族第六代传人中,雷焕文、常秀文的女儿和儿子为雷俊和雷旭,两人从小在奶奶李淑琴、外婆熊素兰,父母和众多长辈的培养指点下,深得雷家和常家的剪纸、刺绣、布艺、书法和绘画的真传,并且各有侧重。雷俊主攻剪纸、刺绣和布艺,在剪纸上不但吸收了雷家的传统技法,还兼容并蓄众家之长,曾多次在省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剪纸大赛中获奖,使雷氏绣样剪纸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扬光大。雷旭则主攻书法、绘画、诗歌,从小就参加过西安市、陕西省及全国的少儿美展,在诗书画方面有一定造诣。

雷氏绣样剪纸已传至七代,有130多年历史。雷氏绣样剪纸在色彩上以单色剪纸为主,多采用阳剪方式,家中现依然珍藏有四、五百张绣花底样剪纸,图案有:桃、石榴、如意、佛手献桃、蝙蝠、特小的蝴蝶、小蝙蝠、仙鹤等,这些剪纸最大的有30*25厘米,最小的仅1厘米大小,造型精美,剪工精细,生动传神,堪称剪纸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一、雷氏绣样剪纸所用的材料和工具:

1、纸张:剪纸主要用白色粉连纸、宣纸、麻纸和凸板纸等。

2、剪刀:大剪刀、小剪刀和勾线笔等,剪刀挑选比较轻巧,刀尖比较细一些的,松紧适度,刀尖齐刀刃快的就更为适宜。

二、剪制步骤

(1)起稿:根据所剪图案用途大小,先画出样稿或熏制样稿。

(2)剪刻:拿白纸搓成纸钉,将画稿和所需用纸钉起来 ,一般为5-6层,钉好后,按照先小后大、先里后外顺序开剪,最后清边子。剪刻时要精力高度集中,要不走样,一般采取单铰或折铰的方式。

(3)揭离:即将底稿于成品揭开分离。

(4)收藏或装裱:根据剪纸用途而定。

雷氏绣样剪纸将陕北剪纸于四川和汉中剪纸的手法融为一体,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呈现出北方剪制的粗犷写意,南方剪纸灵秀写实的特征。造型生动,线条路畅,刀口平整、圆滑。表现了制作者娴熟的手法和技艺。

雷氏绣样剪纸具有传承谱系清晰,无断代的明显特征。

雷氏绣样剪纸构图方式基本上维系了民间传统的构图规律,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题材内容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等。其传承方式大都靠心传口授的,代代相承,游历于民间;功能上多作为服装的刺绣纹饰和窗花,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又因明显带有清晚期和民国初期的特点,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民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提供了实物参考资料。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用于装饰美化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凸显出剪纸发展动力不足。而文革期间,雷氏家中保留的传统剪纸和纹样遭到了破坏;还因房屋的拆迁和搬迁又丢失了很多;只有一少部分古老纹样被保留至今,这些剪纸大部分都是用云丹纸制成,明显地带着清晚期至民国初年的烙印。

如今环境变了,建筑结构改变了,剪纸的生存环境也在改变,服装上用的绣花图案基本上以电脑设计,机绣为主,而大量的机制窗花也正在取代以传统手工制作的剪纸。雷氏绣样剪纸中的构图理念和制作手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正逐步走向消失,需亟待进行挖掘整理。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附录一:第三代传承人呼延氏照片

附录二:雷家照相馆招牌照片      

附录三:第四代传承人李淑琴获奖奖品(剪刀)(暂时未找到)

附录四:部分雷氏剪纸及刺绣图样

附录五:第五代传承人常秀文的家传常氏绣品、刺绣图样

附录六:第六代传承人雷俊、雷旭外婆熊素兰的剌绣用丝线、

剌绣鞋面、钱包等绣品、钩织品

附录七:李淑琴步作的部分香包照片

附录八:清代绢扇一把(有剪贴布)

附录九:部分传承人照片

第一代:罗氏生于道光戊子年二月,卒于光绪七年七月。

蔡氏生于咸丰丙辰年六月,卒于光绪甲午年冬月。

第二代:雷天麒,一名发声,号玉书、春亭,生于道光乙未年八月,卒于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一月。

第三代:雷心仁(号乐山)生于同治庚午年四月,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正月。

呼延氏生于同治甲戌年六月,卒于民国八年(1919年)闰七月。

第四代:雷顺兴(1900年12月——1968年正月25)

李淑琴(1905年正月—— 1983年10月25)

第五代:雷美文(1921年11月——1990年8月)

雷妙文生于1935年7月

雷焕文生于1932年4月

     常秀文生于1937年11月

第六代:雷俊生于1962年5月

雷旭生于1963年12月

第七代:王磊生于1988年3月

雷雨润生于1989年12月

常月生于1994年1月

(群体)

雷俊,一九六二年五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柴家什子21号雷家大院,是清代建威将军、光禄大夫雷正绾第六代孙女。从小在奶奶李淑琴、外婆熊素兰,父母和众多姑姑和表姨等长辈的培养和指点下,深得雷家和常家的剪纸、刺绣、布艺、书法和绘画的真传,并且主攻剪纸、刺绣和布艺,在剪纸上不但吸收了雷家的传统技法,还兼容并蓄各家所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使雷氏剪纸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扬光大。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目前在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及新城区文化馆的帮助下,对其珍藏的作品分别进行了整理、扫描、录像和登记。

为了使剪纸这门民间艺术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雷俊除了将自己多年来的理念传授与自己的儿子、侄女,还应邀走进校园(新城区自弘中学)为学生讲授剪纸,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广泛的参加省、市、区等有关部门举办的相关活动,与其他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宣传,最大限度的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爱这门已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民间艺术。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2014年,进一步进行资料整理,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制作资料档案。

2015年,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社会上进行普及活动,扩大制作的知晓率。

    2016年,利用现有宣传平台,对雷氏绣样剪纸的重要价值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模式。建立雷氏绣样剪纸的传承传习基地,实行动态的传承。

    2017年,深入进行雷氏绣样剪纸传承谱系、文化、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2018年进一步进行资料整理。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制作资料档案。

保护内容

  一、由区政府确认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同时建档保存。

  二、 利用我在自弘中学任教之便,举办选修课进行传播。 加强向社会推广力度,条件成熟可以在社会上建立学习基地。

    三、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系谱等进行确认,建立系统的档案,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系统、全面的整理。

    四、进一步开展对雷氏剪纸的研究工作,让研究成果更多的惠及社会 。

    五、在培训中,选拔人才,建立该组织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使该组织更好、有序的运行,明确各自的职责,使该组织不断壮大、发展。

时  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4年

进一步进行资料整理。

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制作资料档案。

2014年

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社会上进行普及活动。

扩大制作的知晓率。

2015年

利用现有宣传平台,对雷氏绣样剪纸的重要价值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模式。

建立雷氏绣样剪纸的传承传习基地,实行动态的传承。

2016年

深入进行雷氏绣样剪纸传承谱系、文化、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2017年

进一步进行资料整理。

形成完整的有价值的制作资料档案。

保 障 措 施

发展雷氏绣样剪纸传承人,整理归纳相关制作技巧,将这些技艺编写成册,将这些技艺通过文字传承下去。

经费预算及

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万元 )

依据说明

资金来源(万元)

自筹

地方

补助

拟申请

市级补助

5000元

开展普查工作及普查资料归类、整理、存档

1000元

1000元

3000元

10000元

开展雷氏绣样剪纸挖掘和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专业论文或专著

1000元

2000元

7000元

10000元

建立雷氏绣样剪纸传承人保护机制,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1000元

2000元

7000元

20000元

建立雷氏绣样剪纸传承培训基地

1000元

4000元

15000元

备注

(如有在各栏目中未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请在此处填写)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雷氏绣样剪纸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