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棉絮画
项目介绍

    简介

棉絮画起源于陕西西府乾县、凤翔一代,当地民间喜爱在棉胎上装饰吉祥图案,用染彩的棉花揉线、铺花、缀字,又有民间布艺上的点缀,如老虎须眉等,至今发展演变成独立的民间美术手工技艺。

“张氏棉絮画”的一代传人杨氏(已故),当时主要是用染彩的棉花揉线、铺花、缀字,点缀动物的眉毛、胡须,到了第二代传人张宝兰母亲杨月琴,在布艺的基础上形成简单的生肖、鸟、虫棉絮画。直到民国末年,棉絮画已初现雏形,悄然在乾县-代的民间流传,后因文革浩劫,棉絮画失传。改革开放后,“张氏棉絮画”第二代传人杨月琴,将其技艺传授给落户于雁塔区的女儿张宝兰,张宝兰在吸取年画、布艺、刺绣等的造型和技法上,将其发扬光大,形成民间工艺、绘画、浮雕为一体的独立的民间画种,在当今颇有影响。

“张氏棉絮画”,色彩鲜明,形态逼真,制作工艺独特。该工艺不仅能表现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动物和花鸟,且如国画一般还能表现出复杂的人物、山水风景。棉絮画最具有的魅力是弥补了笔墨达不到的立体浮雕般的艺术效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展出引起轰动,、便被国外媒体冠以“东方立体画”。

“张氏棉絮画”作为一件珍贵的民间美术瑰宝,即可作为装饰性美术品,也可作为珍贵的收藏品。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艺术精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芭。

     历史渊源

棉絮画技艺最早流传于民国期间,只是在服饰、布艺技艺上起装饰点缀作用,解放后经过艺人们的创新,形成

独立的观赏艺术品,是以花卉鸟虫为主的装饰作品。

改革开放后,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涉猎到动物、人物、山水等各个领域。张宝兰吸取众家之长,在制作技艺上更加精湛。

传承人

张宝兰,女,63岁,西安市雁塔小寨路街道办事处豪盛时代小区居民,家庭妇女,民间艺人,杨月琴之女,“张氏棉絮画”第三代传人。

杨月琴,女,84岁,陕西省乾县人,民间艺人,卧病。

    传承谱系

一代,杨氏,已故,从艺时间约1911年——1940年;

二代,杨月琴,卧病,从艺时间约1940年——1968年;

三代,张宝兰,从艺时间1979年——至今;

     濒危状况

“张氏棉絮画”经过近乎百年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其中创始人已故,现第二代传人已卧病不起。第三代人代传人也已年迈,虽棉絮画销售能给予部分补偿,但单人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加上市场销路羁绊,靠此难能维持生计,也只是惜业保技而已。为了保护好这一民间美术瑰宝,培养传承人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1、工艺技能以及艺人保护,

2、知识产权的保护,

3、收集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五年保护计划:

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落实第四代传承人

整理传承作品及资料

落实制作场地

申报知识产权

举办工艺制作培训班

培养一至二人

健全资料档案

建立200平米操作间

获得知识产权证书

培养工匠20名

保障措施:

1、落实集中制作工房;

2、开办“张氏棉絮画”培训班,形成新老结合的传承艺人队伍;

3、建立健全工艺制作、传承人的资料档案。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经费预算

依据说明

地方配套资金

50万

18万

2万

10万

房屋购置费用

知识产权申报费用

20人培训费

办公、工具及其它费用

地方拨款l0万

上级拨款10万

上级拨款1万

地方拨款5万

备注:以上总计80万元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雁塔棉絮画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