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
项目介绍

简介

“太和医室”为河北武安县(市)城关三街姚福年(晚年号嘉我公)于清咸丰末年所创。姚福年18岁时赴五台山习武学医,受傅青主(傅山)学派影响颇深。1861年回武安创“太和医室”“太和发”药店,坐堂行医。所谓“太和”原本取“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于万”之意,即愿天下之人平和安舒、健康长寿矣。“太和医室”传承至今,已历经一百五十年六代沿袭。

第三代传人姚兴华于1947年,率全家迁居西安,初在解放路一带坐堂问诊。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医药政策关怀下,姚氏太和中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太和医室”在延续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姚树锦进一步的完善了姚氏的学术思想:“祛邪勿伤正气,治病勿犯胃气;扶正勿忘祛邪,顺应脏腑升降之性”的原则。成就斐然,其学术思想可概括总结为“扶正固本、阴阳升降、补脏通腑”。主要体现在问诊治疗、理论思想、中医药研制和传承四个方面。

.“太和医室”诊疗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其“扶正固本、阴阳升降、补脏通腑”。辩证观念贯穿于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成为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特点。

为了让具有150年历史的姚氏太和中医老号,继续传承、发扬、服务于社会,太和医室以四代传人中最负盛名的姚树锦于1997年牵头成立了“树锦国医馆”,它集医(疑难大病病诊治)、教(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陪养)、研(已有六项科研成果问世)为一体服务于大众百姓。已培养出众多弟子,遍及全国17省市,尤以姚氏后裔及“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项目所培养弟子最为出色,为传承和发展“太和医室”而不懈努力。

基本信息

项目类别

传统医药

项目名称

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

申报地区

西安

涉及民族

 

西安市,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山、川、塬皆俱。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短冬夏长。境内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古人赞之为“资甚美,膏腴之地。”,周边所辖区县历来是我国粮食及农作物重要产区。

秦岭为东西走向的山脉,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既阻挡了北方寒潮南侵,又阻止了南方海洋气团的北移;也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有“天然中药材之乡”的美誉。据普查,秦岭境域内有各类中药材1034种。其中植物类药材975种,动物类药材49种,矿物类药材10种。是中药资源密集地区,具有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列入《中国药典》的就有370多种,常年收购的有130多种,列入国家管理的名贵珍稀药材为70多种。久负盛名的天华山秦党以其狮头菊心、肉质甘甜无渣的特有品质,早在明清时期就已享誉海内外。丹参、绞股蓝、姜黄、山茱萸、秦艽、葛根等中药材在国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安及周边地区、河北武安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开办“太和医室传秘班”、“西医学习中医班”弟子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其影响力已扩展至全国各地。

中医,又称“汉医”“传统医”“国医”等,“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太和医室”为河北武安县(今为市)城关三街姚福年于清咸丰末年所创。姚福年18岁赴五台山习武学医,受傅青主(傅山)学派影响颇深,1861年回武安创“太和医室”“太和发”药店,坐堂行医。“太和”原本取“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于万”之意,即愿天下之人平和安舒、健康长寿矣。

 “太和发”药店遵古炮制,工料无减,零售批发,童叟无欺。渐渐地,加之福年先生仁义行医,声名远播,前来就医购药者络绎不绝。同时为保证所售药材的质量,“太和发”规定:凡药行经营之药材外出采购,则有一姚氏族人亲随采购人员,必在原产地采购地道药材,以得真材实料,故而“太和发”药行药材正宗、品相上乘、货源充足、价格公道,引得武安本县及周边药商、药店纷纷前来进购药材,至清末民国初年已成为武安颇具影响的药行,进而成为武安的药材集散中心。

太和三代传人姚兴华为二代传人姚占铭之子,自小就随先祖福年先生习文学医,自嘉我公福年去世以后独撑危局、欲挽狂澜,行医于武安、邯郸、安阳一带。上世纪三十年代“太和医室”又在在武安南关街开一字号为“源和兴”的药行,四十年代初先后在邯郸开办了“天顺玉”药行和“太和春”药店;1945年秋,又收购河北磁县码头镇一药店,更名“同春堂”,均委派次子姚树棠经营;年底,参股安阳的“德聚西”中药大货站。

1947年春,太和医室三代传人姚兴华在安阳西大街开设“太和堂”药房后,又委派四弟姚尉生在商丘开设药号,派次子姚树棠到安徽亳州开设药号。同年率全家迁居西安,初在解放路一带坐堂问诊。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医药政策关怀下,姚氏太和中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3年姚树森遵父命返回武安桑梓服务,姚树森独挑重任主持“太和医室”,谨守祖训,仁德行医,受到族人及乡亲的欢迎与拥戴。1958年,姚兴华被邀请至西安第二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这一时期也进入了姚氏太和医室学术活动较活跃时期。

 第四代传人中姚树棠早年在父亲姚兴华之耳熏目染,精通药理,药性皆明,汤头尽记,丸、散、膏、丹炮制娴熟,尤擅长于对中药的真伪鉴别。加之对曾祖之《太和秘录》研习不辍和其父循导之下,所学尽用于临证施治,每每可见卓效。

四代传人代表人物姚树锦,早年受家庭熏陶和父亲教诲,1958年步入医道,以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为主。1962年撰写了《太和医室内妇儿科科录》,当时在西安医疗界影响很大、具有很高的中医学术价值。此后又常年从事中医学的教育传承工作,在中医学术领域影响深远。因此拜师树锦的弟子数量众多,遍及全国17省市,尤以姚氏后裔及“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项目所培养弟子最为出色。

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姚永平,从小与父姚树锦习医,精通太和医理,一直主持经营与太和医室一脉相承的“树锦国医馆”。十余年来,这里培养出多名姚氏太和医室传承人,也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救治康复。

姚蕤,姚树棠之孙,系“太和医室”六代传人。幼时就随其祖父姚树棠习医抄方,熟知中药汤头及味药。2010年6月22日,在陕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的支持关怀下,与姚树锦教授正式确立了“传统医学师承关系”于2013年出师,并在西稍门建立了“姚氏太和医室中医研究所”,为传承和发展“太和医室”注入新的活力。

自姚福年创立“太和医室”以来,就制定了“太和医室”精神即:“需以致精致良之术,更以致诚致善之心,拯救病家,以了燃眉之疾苦,希冀而达祛病延年之望,方乃我医家见仁见智之举,非此莫属。”此后姚兴华又撰写“立言立功欲后立德最好,业儒业商济众业医为先”的家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太和医室传人及弟子的行为准则,也形成了姚氏太和医室内科诊疗流派和传承脉络。

 

 

 

“太和医室”传承至今已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姚树锦进一步的完善了姚氏的学术思想:“祛邪勿伤正气,治病勿犯胃气;扶正勿忘祛邪,顺应脏腑升降之性”,成就斐然。其学术思想可概括总结为“扶正固本、阴阳升降、补脏通腑”。主要体现在诊病治疗、指导原则、中医药研制和传承四个方面, 其中诊病治疗尤以内科见长,且在内、妇、儿科等均有建树。

一、诊病治疗方面:

姚氏认为,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长于整体,短于局部;强于扶正,短于祛邪。并系统总结出一套“扶正固本”的治法及方剂,不脱于“辨证论治”范畴,但颇有自己的特色及显著疗效。

1、调补法:即调理补虚法,以脾胃为重点,实用于以下情况:虚损早期,正虚不显著,可以香砂六君子、四君子汤、益胃汤等扶脾养胃,使化源充足则其虚自复。脾胃久虚或脾阳不足者,多水湿偏盛,补中则易气壅湿重,扶阳则助湿化热,故可先以芪苡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化浊利湿,而后再培补其虚损。虚损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脾胃衰败,应先给予甘淡平和之品,如香砂养胃汤、八宝粥等调补脾胃,脾胃气复,饮食渐增,则药力方能发挥,以利后续辩证施治。正气虚损,各脏腑气机不和,如肝胃不和、肝郁脾滞、胃失和降等,可以四逆散化裁,逍遥辈行梳理气机、调和肝脾。

2、平补法:平和补虚法,以药性平和之品,组成刚柔相济之方,治疗缓慢进展的虚损病症。禀赋不足,老年生理虚损者,如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膏等平补肝肾;归脾丸调补心脾虚损;玉屏风治卫表不固;杞菊地黄丸疗肝肾阴虚均属此类。

3、清补法:寓清于补,正气已虚,余热未尽,或因虚生热之证。温热病后,阴津已虚,余热未尽者,竹叶石膏汤、青蒿鳌甲汤、清燥救肺汤等可用;阴虚发热者,阴精不足于内,阳热亢盛于外,热复伤阴,因果往复,可予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滋肾阴清虚火;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心肾阴血,泻心火宁心神。气虚发热者,扶中气,生清阳,甘温除大热,补中益气汤主治(此方之中,参芪升柴不宜增大)。血虚发热,营血不足,气失卫护,虚阳外浮,当归六黄汤养血固表,补而兼清。阳虚发热系阳气不足,水温留滞,湿、食积而化热,应予扶阳散寒消积除湿为法,如黄连理中汤。

4、温补法:即温热补益法,用温热性的补益药,或补益药配合辛温散寒药物,以达到回阳救逆、扶阳散寒的目的。卫阳不足者,玉屏风酌加温阳之品。阳虚兼寒者,附子理中汤、真武汤。阳虚兼表寒者,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阴盛至极者,参附汤、四逆汤等。

5、峻补法:用大剂疗效可靠、效专力宏的补益药治疗虚损重症危证,以求速效。如阳气厥脱,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参附注射液、参芪注射液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气阴双虚重证,生脉散、复脉汤、生脉注射液,急固气阴,挽救危亡。营血亏损重证,未兼邪实,脾胃尚健者,人参养荣汤加龟胶、鹿胶、阿胶、鱼鳔胶,直补营血。

6、食补法:适用于多种慢性虚损,选择相宜食物且易于受纳运化者食养

   《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伤寒论》则曰“糜粥自养”。慢性虚损患者确实有“药疗不如食疗”的一面,且“药食同源”,故根据粥有充养胃气,易于吸收,口感较好,老少皆宜,制作方便,缓能固之的特点,以辩证论治为基础,制定食疗粥方。常用:粳米、生薏仁、山药、莲子;肺胃阴虚,加百合、银耳;血虚者,加桂圆肉、红枣;偏脾虚者加陈皮、扁豆、山楂;偏肝肾不足者,加枸杞子、核桃仁。

 二、指导原则:

无论因虚致实,还是因实致虚,均以虚伪本,以实为标。临证时,先判正气受损程度,斟酌与邪斗争的情况,衡量标本虚实的性质,确定辩证论治的依据,从而定攻补之先后、时机、分寸。特别应遵循以下原则,方能药病合拍,提高疗效:

1、祛邪不可伤正:初病者不可贪功冒进,过攻伤正,害人寿命于无形;久病者,祛邪之中,酌予扶正之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病程日久,必气阴耗伤,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多宜佐西洋参、麦冬等益气养阴扶正。

2、治病勿伤胃气:《内经》言“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多处强调“勿犯胃气”;《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勿犯胃气”首先是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取舍过偏、伤脾碍胃之品;次而视脾胃所伤而治之。常用砂仁、内金、山楂醒脾和胃化滞,防治并行;脾虚气滞已成者,以《伤寒》厚朴生姜夏甘草人参汤为基础,加沉香、大腹皮、菜菔子成自拟消胀理气汤,达健脾行气之效方(详见后);脾气虚弱致湿者,用四君子加生黄芪、生薏米而成芪薏四君子以益气健脾利湿;中阳不足,甚至脾虚下陷者,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可温中健脾、升阳举陷。复杂病例,证型错杂,辨证难明,应“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执中央,运四旁”,方能执简驭繁,事半功倍。德国《药物植物》曾指出“中药有效成分多为低分子抗氧化剂,是由高分子多聚物经胃液热处理后释放出的较高生物利用度的分子片段”。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含量较高者疗效较好。与“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得谷者昌,绝谷者亡”不谋而合、

3、扶正勿忘祛邪:久病虚损病例,正虚为主,表现为物质基础的不足和功能活动的低下而代谢障碍,病理产物积聚。祛邪与扶正并举,方能阻断病情进展。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中,气虚多并见气滞、湿停、成瘀,故行气、化湿、活血多需并行;阴虚则生内热而津伤枯络阻,故养阴生津、清热、化瘀常兼用。

4、顺应脏腑气机升降之性: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存的根本,百病必致气机失常而发病。故临证时,必察气机失常所在,顺应脏腑气机之性而条达之。据“六腑以通为顺”之理,创“胆胃通降片”及“消胀理气汤”诸方。

扶正固本,绝不是单一的应用补益方药,而应根据正邪消长(斗争)情况,辨别标本缓解,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功中寓补,或先补后攻,补中寓攻,遵“祛邪无伤正气,治病勿犯胃气,扶正不忘祛邪,顺应脏腑升降之性”的原则,同时“补气须行气,补血要疏络,补阴应助阳,勿忘清热,补阳要和阴,不忘利湿“,不要偏执于补益一途,圆机活法,知常达变,方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姚氏太和一门,历来重于临床济世,但各代均有著述,惜于国难离乱,仅存数部传世。宗师福年《太和医室秘录》为门内经典;二代占铭以《针灸医案》留名;三代兴华《姚兴华医案》本已成书成版,后因十年风波,书稿散佚,终未刊行,后其经验多刊于《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首集;四代树锦,发扬家学,德高望重,勤于临床及教学,论文、讲稿难以计数。著述以《太和医室内妇儿科秘录》闻名,《姚树锦医案》录入《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四集;五代弟子以王维英为首,颇领姚氏太和医室医理之精要,总结整理《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出版于2002年。

三、中医药研制方面

1、炮制:

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在制备各种剂型之前,一般应根据医疗、 配方、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才能使之既充分发挥疗效又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临床 用药的目的,这个过程成为炮制。

“太和医室”炮制方法可分为五大类型:修治 (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理,)、水制 (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水火共制(蒸、煮、掸、淬)、其他制法(制霜、 发酵、 发芽等)

2、中药分类:

姚氏太和医室扶正特色方药分丸、散、膏、丹等四大类。经姚树锦集多年从医经验和对中医理论专研结合,研制出了多个成方剂,其中“固本咳喘丸”、“胆胃通降片”主持“固本咳喘丸”“胆胃通降片”“健身先天宝”等新药开发和科研课题。曾先后获得科技进步、科研成果、优秀论文等十余奖项

姚氏治疗虚损病症,扶正之中侧重脾肾,师古而不泥古,方药运用灵活多变,能与病机丝丝入扣,常以经方、时方、验方合而施之,篇幅所限,仅举最常用之益气、健脾、益肾组方略示微妙:

(1)健脾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居中州,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补脾胃为调补之重要之法。姚氏健脾常用古方加减而成之芪薏四君子汤和消胀理气汤。

芪薏四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黄芪、生薏仁组成。临床所见,脾虚则湿停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滞气更虚,脾虚湿更盛。四君子汤补气略嫌不足,加补气且有利水之效的生黄芪、渗湿利水的生薏仁,则益气利湿兼备,全方益气健脾,补而不滞,虚实兼顾,且防因虚致实,效力更宏。

消胀理气汤,由仲景名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沉香、大腹皮、菜菔子构成。此方适于脾气虚弱所致虚滞之证。脾胃气机为全身升降枢纽,脾升胃降则全身气机通利,升降和调;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不降则百病丛生。本方以通降胃气为主,然通降之中则兼寓补脾升清之意,姚师称其为通补之法。此方以降促升,与补中益气汤之甘温补中升清降火,以升促降法遥相呼应,二者立法虽升降迥异,然构思成方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2)补肾组方: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系,补肾法是扶正固本治疗中最具特点的治法。姚氏临证,多有家学,特立组方,相互协同,补偏救弊,突出重点,增强疗效。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助阳以疗精冷;红参、肉桂、鹿茸,温贤壮阳助命火;杜仲、川断、骨碎补,益肾强腰膝;益智仁、山萸肉、五味子、桑螵蛸,益肾缩尿涩精;莲须、芡实、金樱子、锁阳,益肾收敛固精;龟板胶、鹿角胶、阿胶、鱼鳔胶一组,则填精养血,阴阳双补,尚能止血摄精;结合现代药理,选杜仲、白芍、寄生、川牛膝养肝肾,抑肝阳,重在降压;首乌、草决明、黄精、生山楂补脾肾,清肝热,化瘀浊,重在降脂。

(3)补气药物:虚损之证,气虚为先,故益气药最为常用,以人参类最具代表。

人参类常用者包括人参(东北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东北参根据炮制不同分为野山参、生晒参、红参、糖人参、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肺强心,健脾益胃,固表敛汗,养阴生津的作用,善于补一切气虚,偏于上、中二焦。红参性偏温,能大补元气,补气之力最强,效力精专,适于气虚重证,气脱危证,姚氏临证多在阳虚中施以本品以益气助阳,增强脏腑机能;如在癌症患者手术化疗之后,元气大伤,阳气不足之时最为适宜;SLE患者CTX冲击治疗后,元阳受损,多易感风寒,检测多白细胞计数降低,也有显效。西洋参补气类东北参,但药性偏凉,生津效佳,多用于气阴双虚之危重证最宜。党参普遍用于各种气虚,以防其滞邪气壅之弊。太子参性平而微苦,补气之力最弱,兼能清热生津,无滞邪之弊,对气津两伤、虚证不甚者最为适合。

3、精品细料应用

太和医室继承了先辈对精品细料中药的应用经验,特别是对人参、藏红花、沉香、三七、金石斛、冬虫夏草、牛黄、麝香、犀角、羚羊角等的使用,颇有心得,使许多危重难治患者得以起死回生。

四、传承:

为了让具有150年历史的姚氏太和中医老号,继续传承、发扬、服务于社会,姚树锦撰写专著《太和医室内妇儿科科录》、《姚树锦医案》录入《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四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初,又出任“西学中医班”“太和医室传秘班”导师,将他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光,奉献给医学教育事业。先后讲授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内科学》、《伤寒论》、《儿科学》等,是授课科目最多的教师,也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为了让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姚氏太和医室中医老号,继续传承、发扬、服务于社会,太和医室以四代传人姚树锦率家族传人,牵头成立了“树锦国医馆”,它集医(疑难大病病诊治)、教(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陪养)、研(已有六项科研成果问世)为一体服务于大众百姓。已培养出众多弟子,遍及全国17省市,尤以姚氏后裔及“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项目所培养弟子最为出色。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姚树锦教授又建立了“姚树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同年,太和医室第六代传人姚蕤又建立了“姚氏太和医室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为“太和医室”宝贵的中医药术经验传承不断努力。

 

 

 

 

太和医室诊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临床实践中检验而来,又不断被后人继承发展而成。所用药材绝大多数来自自然,大多药性平和,副作用小,安全有效,有着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以贡献于明天医药事业的巨大潜能。  

.太和医室诊疗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其“扶正固本、阴阳升降、补脏通腑”。辩证观念贯穿于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成为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特点。

 

 

 

继承发展了中医传统理念,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观点,同时又将其无私传承发展,具有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其“以病家以了燃眉之疾苦,希冀而达祛病延年之望”行医准则,为大众百姓的健康带来福音,具有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太和医室诊疗自创立起,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它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使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性。

 

 

太和医室诊疗拥有众多传人和弟子,其影响力已遍布全国各地。而当今社会一些人出于对中医诊疗的误解,甚至偏见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相对西医而言中医的人才匮乏,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

由于环境变化和保护珍稀动物法律出台,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亟待研制出可替代的新型中药。

相关

制品

及其

作品

 

研制中药分丸、散、膏、丹四大类,主要有:活络镇痛丸、金润清宁丸、太和降脂丸、胆胃通降散、小儿疳积散、丙丁解毒丹(古名“南方丙丁火”)、养肝解酒宝等。

固本咳喘丸   健身先天宝

 

创始人:姚福年(1838—1923)

第二代:姚占铭(1865—1916)姚占贵(1903—1970)

第三代:姚兴华(1899—1967)

第四代:姚树森(1921~2004)姚树棠(1923—2007)

姚树锦、姚树铮、姚树绵、姚树锋

第五代:姚艳萍、姚安萍、姚永平

第六代:姚  蕤、杨振宇、姚舜

(群体)

 

姚树锦,太和医室四代传人中最负盛名之代表。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九三学社会员,西安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西安树锦国医馆馆长。

担负起指导传承后人的重任。

第五代传人姚永平从小与父姚树锦习医,精通太和医理,一直主持经营与太和医室一脉相承的“树锦国医馆”。十余年来这里培养出多名姚氏太和医室传承人,也让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救治。还有姚安萍、姚艳萍为目前“太和医室”的中坚力量。

姚蕤,姚树棠之孙,系“太和医室”六代传人,九三学社西安市委成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副秘书长,长安中医学派秘书长,陕西工商管理硕士联合会主席。其承载着太和医室的希望与未来。

保护计划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太和医室后代传人从80年代初即开始了保护之路。80年代以四代传人为中坚力量举办了“太和医室传秘班”,学生达百余人,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90年代初,四代传人姚树锦在退休之际开设了“西安树锦国医馆”此后又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二、三、四、五批继承指导老师”培养正式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八名;2012年,在省际交流之际接受广东弟子唐奇志(研修生、教授、主任医室)拜师,将太和医室医理又传至了南国。

2012年姚氏后人建立了“太和医室传承工作室”,以每周一至两次疑难病特诊模式传承徒弟,为了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建立了道地药材库,反复验证太和医室方剂。药材库遵古训炮制,处方以家传方为基础变化组合,以达到适时的治疗效果。2014年,筹备建立“太和医室”传承团队,除老一辈教学传承外,处中青年及有一定成绩的太和医室后人也讲尽其所能传道授业,为传承和流传“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技艺不断努力。

 

 

 

 

 

 

 

 

 

 

 

 

 

五年保护计划主要内容

(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

 

 自2014年起在已建立姚氏太和医室中医研究所,定期举办学术述研讨会和疑难杂症会诊制度;每年发表学术论文和或出版先关论著;建立“太和医室”成就展示馆(室)和举办“太和医室”培训。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姚氏太和医室传统诊疗

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