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道情
项目介绍

    简介

演唱内容以“八仙故事”为主,表现忠,孝,义,也有其它内容。演唱剧目有:《鞭打芦花》,《百花山》,《卖道袍》,《八岔诗》,《菊花亭渡母》,《湘子渡林英》,《小如贤》,《杭州卖灵丹》,《高老庄》,《孝母得金》,《状元及第》,《三孝让产》,《吕蒙正赶斋》,等。它的音乐构成方面,有五种汉(按间伴唱):高音波、平音器、短波、花音波、尾波、梅花彩调波等五种。它的板式有:苦音塌板、连板、代板、慢板、大板、平尾声塌板等。曲牌有:皂落泡、一枝花、牧羊关、雁儿舞、十三调、五更词、耍孩儿、梅花调等。其音乐方面,道教音乐色彩特别浓厚。现在还保存着大量古代手抄剧本。

     历史渊源

周至县历史悠久,周至县楼观台是老子(李耳)硕菁的地方。后来,在汉、唐、宋、明、清诸朝代楼观台成为全国有名的道观,来往官员及游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内有人将教内的经典,文献等改为“道情”演唱。楼观台也是“道情”这种曲艺形式的产生,发源地。

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以改恶从善的宗旨,也就是道家所说的“点化”。

道情是以“清、贤、高、载”四字为教义。清是清净无为。贤是贤寿重德。高是高风亮节。载是宣传教义的意思。最早的道情是云游道人拿上尖板鱼鼓演唱。后来传于民间,其形成一个人唱,众人合的形式。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演唱有故事情节的剧目,一直发展至今。因道情的主要旋律,乐句产生于道教经韵,所以听“道情”演唱和道士念经相似。

     传承人

张占劳  巨转娥

     传承谱系

代别

性名

性别

年龄

生活年代

传承方式

1

司奎国

不详

清朝

 

2

秦百绪

不详

清末或民国

师承

司俊

司秀

司杰

3

杨占奎

不详

民国或解放后

师承

杨固

李三

杨水

4

杨实学

不详

现当代

师承

杨保玉

程福有

秦有余

李孝堂

赵发荣

刘斌

陶金贵

马存德

李效光

司孝贤

李彦奎

王福怀

5

李效林

59岁

现今

师承

吕保良

58岁

杨墩稳

52岁

祝生玉

66岁

程公娃

48岁

程公巷

45岁

吕克动

65岁

陈德荣

67岁

李效荣

68岁

陶红德

60岁

文玉萍

58岁

6

张占劳

55岁

现今

师承

巨转娥

40岁

     濒危状况

“周至道情”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关中地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活态的周至道情只有唯一可抢救的“楼观镇军寨村道情会”,但是民间艺人均已年老体衰,人亡艺绝的现状十分严峻。

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没有时间去背念曲谱,产生于农耕时代悠长缓慢的曲艺,有先行“自然消亡”的危险,其它的曲目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道情作为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道情很少能够吸引年青人的兴趣。导致许多人认为“新音乐”才是科学时尚的,而道情等民族艺术是落后,守旧的。因此妄加排斥,使其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为了保护“周至道情”从2006-2010年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县文化馆负责组织实施,县文化体育局负责管理,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负责监查,督促,保护计划如下:

1、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周至道情”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价值等全部状况,录制专题片,把资料进行整理存档。

2、保护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结合外出进修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3、每年拔出一定经费;保护“周至道情”老艺人。

4、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召开有关专家理论研讨会,对“周至道情”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

       十年保护目标:

1、利用现代化,科技化手段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周至道情”资料。

2、建立“周至道情”传承人机制。

3、建立一个“周至道情”排练场馆。

       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时间

保护措施

预期目标

2006年

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周至道情”的渊源,发展过程及价值等

完善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基础工作。

2007年

2008年

组织举办“周至道情”培训班,培养一批青年人才。

建立成熟的传承人机制。

1、培养“周至道情”传承人100多名。

2、出版《周至民间美术工艺一书,其中包括“周至道情”

3、经已确认的传承人发放生活补助金。

2009年

2010年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建立有专家指导的,文化馆馆长,镇领导为副组长的“周至道情”保护领导小组。

举办“周至道情”培训班,请老艺人传授经验和技巧,并现场督导。

县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周至道情”进行保护使其发扬光大。

       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1、成立县级,镇级,村级,文化部门四级民间艺术保护小组,建立县,镇,村三级民间艺术保护网络,建立文化工作方向,保护工作位置,干部职责,资金投入几方面为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2、建立现有老艺人,年青艺人,专家步调一致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加强博物馆的建设,充实“周至道情“收藏内容。

       经费预算及其依据说明:

1、普查完善资料,整理,影像,图片,存档需5万元;

2、培养“周至道情“青年人才150名需50万元。

3、“周至道情“老艺人保护生活补助20万元。

传承人
相关影音图片资料

【 图片资料 】

周至道情

其他资料